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附子反半夏源于<神农本草经>,但临床附子半夏同用由来已久.追本溯源,梳理文献,笔者认为,附子半夏相配毒性并没有增加,疗效反而提高,合理炮制可进一步加强其安全性.针对"寒"、"痰"病理因素,同用附子半夏可取良效.  相似文献   

2.
古今医案医论中,对于石膏、附子同用之论鲜见,大寒与大热,常理必无同用之能。白长川教授业医40余载,扎根临床,探求经旨,学验俱富,崇尚仲景学说,深喑仲景寒温并用之法,大胆运用石膏、附子配伍治疗多例疑难杂症,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相反药物同用在当今社会备受争议,尤其是附子与半夏,最初的十八反并不包括附子反半夏,直至清《本草逢源》才载附子反半夏,现今《药典》亦言附子反半夏。然古今文献又有众多附子半夏同用的记载,且吕师将之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二者同用,必有其道理,本文拟从以下4个方面论之。  相似文献   

4.
诊余随笔     
(1)人参、五灵脂同用:《本草》言五灵脂恶人参,因之一般医家不敢同用.李中梓以为二者同用,功乃益显;李延昰《脉诀汇辨》载、中梓治张某之妻一案说:"食下辄噎,胸中隐痛,先与二陈加归尾、桃仁、郁金、五灵脂,症不衰,因思人参与五灵脂同剂,善于浚血,即以前剂入人参二钱,倍用五灵脂,再剂而血从大便出,十剂而噎止."笔者于瘕癖之病(肝脾肿大者),常二者同用,并未见任何不良反应.(2)石膏、附子同用:舒驰远认为《伤寒》六经可统百病,不拘何病,凡见少阳证即从少阳治,见阳明证即从阳明治,见二三经之证,即合二三经同治.据  相似文献   

5.
答:大承气汤中,大黄与芒硝、厚朴、枳实同用,泻下之力颇猛,有峻下热结之功;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与丹皮,冬瓜子等散瘀消肿,清利湿热之药同用,起泻下湿热瘀毒的作用;大黄附子汤中,大黄与辛热之附子,细辛同用,起温下寒积作用;三物备急丸中,大黄与干姜、巴豆同用,攻逐之力较大,为急攻寒凝之峻剂;麻子仁  相似文献   

6.
附子增效减毒配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林平  徐宗佩 《中成药》2005,27(7):820-822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adi Debx的子根加工品.附子性辛、甘,大热,有毒,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亡阳虚脱及阳虚诸证,其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医家用之均精研其不同配伍,或解其毒,或增其效.如<食疗本草>有云:"黑豆煮食之,杀乌头、附子毒."<本草经集注>云:"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本文将就附子用药的增效减毒配伍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附子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玲玲 《河南中医》2009,29(2):189-190
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是扶阳的重要药物,能温补肾阳,振奋心阳,去袁里之沉寒。本文简要介绍了附子在临床应用时,配伍不同的药物可起到不同的治疗效果。与补气药同用可回阳救脱追复散失之元阳;与补血药同用可温阳健脾、补血救阴,与温经药同用可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可见仅此一味附子,从小处看,它是一味药,从大处看,便是一首方。作为一味药,附子在不同的配伍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5 阴病用附子起于何时牧角:<太平圣惠方>卷八中所述之广义伤寒,实即论述热化明显的伤寒.阳病使用附子发汗的情况没有见到,亦未见到用附子温里,但出现了补益的处方.阴病用附子剂、四逆汤温里,是对隋唐以前阴病基本治法吐下法的补充.阴病不仅针对邪实的治疗,还针对正气虚损采用温补法,这是北宋导入的新的方法.作为温里法的最初使用,在<太平圣惠方>卷八中是人参,至于使用附子温里,是<宋版伤寒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附子与半夏是否相反的问题意见不一,而历代先贤曾有过将附子与半夏同用的先例,且临床上辨证运用于寒湿之证,疗效确切。文章通过介绍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对乌头与附子的论述,总结历代医家相关论述及现代应用,结合金老对附子与半夏炮制方法的论述,探讨附子与半夏配伍应用问题。临床上,经适当的炮制方法,减毒增效,将半夏与附子辨证同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中药"十八反"与"十九畏"始于<本草经集注>, 至<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历时千余载并编纂成歌诀, 而成为中医临床用药的金刻玉律, 为历代所推崇. 其歌云: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萎贝蔹芨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黎芦", "硫黄原是火中精, 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 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 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 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 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 若逢石脂便相欺. "但古今亦有持不同见解者, 如<金匮要略>之"甘遂半夏汤"中之甘遂与甘草同用; <医宗金鉴>中用以治疗瘿瘤的"海藻玉壶汤"中海藻与甘草同用; <本草纲目>中亦有人参与五灵脂同用的记载; 近代<蒲辅周医案>中曾用"四君子汤"加"失笑散"治疗胃溃疡而名噪一代; 近来<妇科学讲议>亦有用"橘皮竹茹汤"治疗妊娠呕吐者. 据现代文献报道, 在治疗甲状腺肿瘤时, 海藻与甘遂同用未见不良反应; 近代又有报道, 甘草与甘遂同用时, 如甘草量等于或小于甘遂量, 无相反作用; 如甘草量大于甘遂量, 则有相反作用. 另一试验结果为甘草与甘遂混合应用于豚鼠有严重反应(胃部膨胀、气胀)或致死. 大戟与芫花同甘草同用时其利尿、泻下作用受到明显抑制, 并有使大戟、芫花毒性增强的倾向; 甘草用量越大, 其反作用亦越强, 反之则无相反作用.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熟附子、细辛3味药物组成,原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笔者临证用此方加味治疗感寒致痛病症颇有效验,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临床新用三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梅丸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的一则方剂,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该方配伍具有"重用酸以柔肝"、"寒热刚柔同用"之特点.笔者在临床过程中,抓住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而内寄相火,为病则阴阳两伤致厥阴风动,以及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主一身阴阳之交接,为病则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厥的生理病理特点,通过调整乌梅丸药量大小,药物刚柔比例,达到切合病机,而在应用中每获良效.兹举数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真武汤载于<伤寒论>中,由附子、白术、白芍、茯苓、生姜五药组成.方中附子大辛大热,益命门之火,散下焦之寒为君;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导水下行为臣;生姜辛温,佐附子温散水气;更使芍药以和里,助附子入阴破结,五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化气行水之功.临床加减应用此方,凡一切阳虚水泛,火不生土之证皆所适应.现将笔者临床治验四则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乃仲景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专书 ,其中桂枝用药之频繁 ,功用之多 ,是其他药所无法相比的。而含附子的方剂仅 2 0首。笔者比较了两者在《伤寒论》方剂中的配伍 ,认为其功用大致相同。1 《伤寒论》首先可见桂枝与附子同用方剂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相似文献   

15.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附子六味药物组成。以药物的协同作用分析,桂枝附子同用,能止汗回阳,既祛在表之风,又除在里之湿;芍药附子合用,扶阳补阴;芍药甘草相伍,和肝而舒筋;桂枝甘草相配,有保心气防水逆之效;  相似文献   

16.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其文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症,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笔者宗<内经>"谨守病机"之旨,运用"异病同治"之法,用其辨证治疗舌痛、牙痛,收到速效.今公诸同道,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全面检索附子-瓜蒌临床同用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分析探讨附子-瓜蒌反药同用的临床研究文献特征。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生物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中医药在线、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应用附子-瓜蒌临床同用治疗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报告的文献特征。结果:共检索出符合要求的57篇附子-瓜蒌临床同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临床上附子-瓜蒌反药组合同用时,附子多以"制附子"入药,瓜蒌则多以生品入药;两者临床组合同用多以1∶1的比例配伍使用,多制成"汤剂","内服(口服)"使用;附子"温助心肾之阳"的功效被提及的频率最高,而瓜蒌"宽胸利气"的功效被提及的频率最多。结论:临床上确实存在附子-瓜蒌反药组合同用的文献,但这些临床文献研究之间异质性过高,无法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因而研究结果只适用于所检索到的有限的临床研究文献,至于临床上附子-瓜蒌反药组合是否能安全、有效、合理应用,还需要经过大量的理论、实验与临床等多方面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药物“七情”中剖析仲景方用药法度。井观之见,望医道教正。一、相须并用用两种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曰相须。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中的大黄、黄连二味,均系苦寒之品,能清心火泻胃热,用以治疗热痞;<干姜附子汤>中的干姜、附子并用,则扶阳散寒之力更甚,用以治疗脾胃虚寒之证;<百合知母汤>中的百合、知母二味并用,既清肺热又养肺阴,用以治疗百合病误汗而致的津亏阴虚之证;<葵子茯苓散>中的葵子、茯苓  相似文献   

19.
高连印 《北京中医药》2005,24(3):174-175
<伤寒论>用附子之方有20余首,其用药特点主要体现在与干姜为伍,回阳救逆生用;与酸寒药味的药物相配,助阳散寒炮用;佐使甘草姜蜜,减少其毒性.附子的用量、煎煮时间因证、因人而宜.配伍附子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其应用精当,颇具特色,值得后人效仿.  相似文献   

20.
中药学题解     
47.附子、肉桂、干姜的功效及应用特点是什么? 附子为辛热有毒,纯阳燥烈之品,其性走窜,通达内外,能上温心阳,中温脾阳,下温肾阳,凡上下内外,诸脏诸腑,果有真寒皆可主治。其功用有三:①回阳救逆:附子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之亢阳,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常与干姜同用,用于亡阳欲脱,肢冷脉微;与人参同用,可用治阳衰气脱。②补火助阳: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适用,且能温一身之阳,阳虚者均可应用。③散寒止痛:用于寒凝诸痛,如寒湿痹痛等。肉桂辛、甘、热,其功用有三:①补火助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