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程艳萍 《江西医药》2014,(12):1535-153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危险因素,探讨防护对策,达到减少职业伤害。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血源性暴露的34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调查发现锐器伤的有22名,发生率为64.70%,羊水暴露5名,占了14.71%,其他7例,占了20.59%;其中临床护士12名占了35.29%,实习护士16名占了47.05%,临床医师5名占14.71%,医技人员1名占2.94%;按工龄分段工龄〈5年28名占了82.35%,工龄6-10年的4名占11.76%,工龄10年以上2名占5.88%;34名均已结束追踪观察,无血液性传染性疾病发生。结论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主要发生在护士、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少的工作人员,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提高义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规范操作技能,将有助于减少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  相似文献   

2.
黄琦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912-1913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寻求安全的预防措施.方法:对45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是护士占64.44%;针刺伤占84.44%,护士被针刺伤占64.44%;造成针刺伤的器具空心针引起占66.67%,实心针占15.56%;血源性病原体污染源占70.43%,其中HBV占37.78%,HIV占17.78%.结论: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减少职业暴露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浅谈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使护士达到自我防护及医疗部门对预防职业暴露工作的重视。方法分析血源性病原体的特征、危害,职业暴露的相对因素及预防感染的措施。结果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可以避免的,在实践中要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才能有效防范并控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科学》2016,(14):151-154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临床检验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临床检验人员职业危害发生率、提高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择佛山市部分公立医院的临床检验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其血源性职业危害暴露现状及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的临床检验人员118名,其中表示接受过各种形式的职业防护培训的有97名,占82.2%;对职业防护培训的来源途径进行分析,职业防护教育途径的前3位分别为:医院培训、课题学习、同事交流,占总数的74.76%。临床检验人员职业危害行为总体发生率为69.5%,其中锐器刺伤行为的发生率最高为34.7%。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需要分类处理条目的知晓率最高为100.00%,知晓率最低的条目为标准预防可以防止血源性疾病又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知晓率为67.80%。以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总分作为因变量,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发现:职业防护的重视程度、职业防护教育培训情况、文化程度、医院级别是有意义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临床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发生率较高,职业安全防护应得到医院的重视,加强培训,提高临床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降低职业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5.
吴晓平 《河北医药》2014,(18):2838-2839
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存在锐器伤以及血液、体液暴露并导致感染的风险,在我国以HBV、HCV、HIV最常见[1],护士、实习生、外科医生、检验人员等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笔者对我院2010-2013年全院61例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分析引起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发生的23例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进行分析。结果 23例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是低年资护士,发生原因是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主要以护士手为主的锐器伤,因处理及时未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完善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的正确处理可以有效防止血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职业损伤是近年来护理界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护理人员经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损害因素中[1]。在临床工作中,血源性职业损伤是护士身心健康最常见而又最严重威胁并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急诊科病人流动性大,许多传染病人可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菌者,加上工作节奏快,急诊科便成为高危场所,急诊科护士亦成为高危人群。因此,探究急诊科护士血源性职业损伤与防护较为急切,现将相关问题及笔者见解介绍如下:1血源性职业损伤的定义、途径及危害1·1定义血源性职业损伤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过程中意外地接触了病人含有传染性病原体…  相似文献   

8.
彭姗 《安徽医药》2020,24(2):300-303
目的探讨团队培训模式对急诊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影响。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急诊护士 60名, 2016年 1月至 2017年 1月未实施团队培训模式急诊护士 30名作为训前组, 2017年 2月至 2018年 2月实施团队培训模式后的急诊护士 30名作为训后组,培训时间为 2个月,比较两组职业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知识、应对方式、职业暴露。结果训后组职业安全防护掌握率明显高于训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训后组紧急处理知识掌握率 98.33%明显高于训前组 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训后组消极应对( 6.98±0.78)分、总压力得分( 10.12±1.63)分明显低于训前组( 10.62±1.52)分、(13.59±1.22)分,训后组积极应对得分( 26.32±2.54)分明显高于训前组( 20.62±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后组职业暴露频率 3.33%明显低于训前组 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团队培训模式可有效改善急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知识、应对方式,有利于减少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生物等效性试验中影响健康受试者依从性的风险指标进行识别与评估,从而提高健康受试者的依从性,保障试验质量。方法: 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对影响健康受试者依从性的风险进行识别,构建风险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法对风险指标进行评估,计算各风险指标的权重。结果与结论: 影响健康受试者依从性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是试验药物、受试者、研究人员、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可通过充分讲解、预防且妥善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优先选择诚信度良好的受试者,合理设计试验方案和采血点,加强受试者对试验药物及试验要求的理解,研究人员监管到位等方式,提高健康受试者依从性,从而保障试验质量。  相似文献   

10.
徐登淑 《现代医药卫生》2014,(13):2037-2039
目的探讨感染科护士对职业性风险的认知水平及如何提高感染科护士自我防护水平。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重钢总医院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的认知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心理状态。共发放问卷55份,回收53份,回收率为96.4%。结果感染科护士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知水平较低,护士在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险为针头刺伤及病原体暴露,占81.1%(43/53);高达81.1%(43/53)护士暴露于患者飞沫和伤口分泌液。自我防护意识较差,35.8%(19/53)护士对于自我防护的相关知识来源于工作时老师、同事的提醒,71.7%(38/53)护士防护知识掌握不够。结论加强对护士职业风险认知的教育,注重对护士自我防护措施的培训,有助于降低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风险,同时,能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现状,为其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校2009-2011年500名实习护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包括:职业暴露情况调查问卷、职业暴露预防知识试卷、职业暴露防护行为量表、职业暴露应对方式量表。结果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207人共348人次,职业暴露发生率41.40%;实习护生职业暴露预防知识认知水平及防护行为得分普遍偏低,且消极应对维度各条目得分较高。结论实习护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现状严重,防护能力较低,防护措施少,必须进行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某降脂药Ⅰ期临床试验发生的10例不良事件的原因,探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对策。方法分析本院Ⅰ期临床试验病房在2012~2013年完成某降脂药物单剂量递增Ⅰ期临床试验中参加的60例受试者发生10例不良事件的原因。结果 10例不良事件中主要累及的脏器系统有胃肠道系统、神经系统、呼吸道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受试者个体因素导致的不良事件占70%,研究者因素占10%,可能与药物相关因素占20%。可见受试者因素是造成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结论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键在于严格把关入排标准,做好试验宣教,提高受试者的依从性、加强研究人员的培训、提高试验质量从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程度,探讨有效防护措施。方法对2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科室),护士血缘性职业暴露的构成情况以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结果对调查中记录的护士346次锐器伤分析表明,以针刺、玻璃划伤、手术刀片划伤为主。不同科室因工作紧张度和劳动程度不同,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比例明显不同,其中急诊室最高占62.86%。在临床护理中护士的防护意识存在差异,每次都戴手套为70人次,占35%,经常戴45人次(22.5%),偶尔戴71人次(35.5%),觉得影响操作而不戴的14人次(7%);每次都戴的比例35%,与非每次都戴的比例65%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途径以针刺最多见,不同科室暴露的构成比以急诊科最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较为淡薄,在获得医院重视的前提下通过行政干预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争取有效预防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我院近年来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质量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进行总结并简要概述有效的干预方法.结果:病例报告表填写、受试者依从性、方案偏离、不良事件处理以及样本管理五个环节占总问题的比例为78.56%;其余原始数据记录、药物管理等因素也是影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风险因素,针对病例报告表填写、受试者依从性、方案偏离、不良事件处理以及样本管理这五个环节的问题,采取对研究者进行专项GCP培训是较为有效的处理方法.结论:针对研究者进行专项GCP培训并使其恪守GCP及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在药物临床试验中最大程度的保证受试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药物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职业精神问题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医师宣言》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均要求医疗服务将患者/受试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临床试验的科学性、社会性与受试者权益的冲突中,研究人员往往忽略受试者的权益而选择前者。文中通过对临床试验中一些问题的分析,认为不但要强调研究人员的职业精神的教育,重视职业精神的监督,也要重视创造一种能够使受试者安全、研究人员受益的共赢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鲁萌  朱静静  戴建  朱晓芳  王健 《中国药师》2020,(11):2235-2238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风险的综合性医院生物制品药物临床试验的规范化管理。方法:从项目数量、科室分布、严重不良事件统计三个方面评估我院生物制品药物临床试验的管理现状,并从受试者依从性管理、药物管理、盲态维持、发生不良事件四个风险点进行风险因素分析,将风险管理加入到质量管理中,探讨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或影响的方法。结果:机构采取储备受试者、提高对受试者的健康宣教;推进临床试验用药物中心化管理;重视对盲态和非盲态人员的培训;及时处理不良事件等降低风险的应对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结论:我院建立并完善生物制品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理体系。保障生物制品药物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和数据的真实完整,提高临床试验机构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手术室护士每日接触最多的就是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概率变得很高,其危险性可想而知.为此,手术室自2005年对全科14名护士开展职业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8.
王珂 《中国实用医药》2012,(36):263-264
目的监测、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健全和完善干预对策。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2年9月162名职业暴露上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2名职业暴露中,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护士57.41%、医生23.46%、实习进修人员12.35%;发生部门以普通病房为主58.64%,其次为重症监护病房18.52%及手术室9.26%;发生环节由高到低分别为拔针及拔针后处置不当74.07%、抢救危重患者操作11.11%、手术操作7.41%;暴露物品种类以空心针为主77.16%、其次为手术刀9.88%、血液、引流液8.64%;暴露源由高到低分别为HBV60.49%、HCV16.67%、梅毒15.43%。结论护士是高危人群,建立完整监测报告系统、强化血源性职业暴露安全培训、定期对临床科室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医务人员进行高风险操作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最大限度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9.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中暴露于含有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生物标本或培养物等,有可能传染上相应的疾病。为提高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我院自2006年开始执行检验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临床试验受试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药学干预在临床试验中的重要性。方法:汇总2009年11月-2011年6月江苏省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中心在研的14项抗肿瘤药临床试验病例,分析影响受试者依从性的因素。评价依从性后,对受试者采取加强依从性教育、提供用药咨询及完善提醒督导等针对性药学干预措施,4个访视周期后重新评价受试者依从性,分析以上措施对受试者依从性的影响。结果:受试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地理因素、有无家属陪同访视等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年龄>65岁、高中以下教育程度、外地、无家属陪同访视受试者的依从性较差(P<0.05);治疗环境、药品不良反应、服药方案、研究者的科研素质等因素也会影响受试者的依从性。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药学干预,4个访视周期后受试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得到改善(P<0.01)。结论:药学人员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开展药学服务,可有效提高受试者的依从性,保证临床试验的顺利进行,是临床研究质量保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