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重要结构复合物,对维持染色体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长度的调控非常复杂.端粒长度的维持,一方面依赖端粒酶,另一方面则依赖端粒结合蛋白.端粒保护蛋白(POT1)为端粒单链结合蛋白,近年来对hPOT1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表达研究表明,其与端粒长度的维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端粒保护蛋白1(POT1)是单链DNA末端端粒相关大分子蛋白质,对保护端粒结构及功能、调节端粒长度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POT1与端粒相关疾病如肿瘤、衰老、遗传病等密切相关,但POT1的一些作用机制至今仍尚不明了。POT1在肿瘤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通过对各种肿瘤组织中POT1的研究,探讨各肿瘤组织间发生发展的关系,也可以为肿瘤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新的方向。本文就POT1在各系统肿瘤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染色体的稳定需要端粒DNA保持一定的长度,端粒保持机制的激活在细胞永生和肿瘤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部分人肿瘤细胞用端粒酶来维持端粒DNA长度的稳定,然而在某些缺乏端粒酶活性的肿瘤细胞中,端粒DNA长度的稳定主要是通过端粒延伸替代机制(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ALT)来完成的。抑制端粒DNA保持机制的抗肿瘤治疗的发展将促进认识ALT及其在正常细胞中被抑制的机制。同时,对ALT机制的深入研究也将促进端粒抑制剂抗肿瘤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1段特殊DNA-蛋白质复合体结构,它在维持细胞稳定,稳定染色体功能,防止染色体DNA降解、末端融合,保护染色体结构基因,调节正常细胞生长中具有重要作用[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端粒与一些年龄相关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冠心病有关[2-4]。端粒保护  相似文献   

5.
端粒结构及其相关蛋白对端粒长度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哺乳类动物染色体末端由一段特殊的TTAGGG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组成,并形成T环和D环结构,称作端粒。端粒3′伸出端由于富含碱基G,可形成稳定的G-四联体结构。端粒自身的这些结构及其相关蛋白TRF、TRF2、TIN2、端锚聚合酶等对端粒长度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哺乳类动物染色体末端由一段特殊的TTAGGG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组成 ,并形成T环和D环结构 ,称作端粒。端粒 3′伸出端由于富含碱基G ,可形成稳定的G 四联体结构。端粒自身的这些结构及其相关蛋白TRF1、TRF2、TIN2、端锚聚合酶等对端粒长度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的同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端粒酶活性、端粒长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PAGE法测定端粒酶表达活性,Southernblot方法测定端粒长度.结果AML患者端粒酶活性[吸光度(A)值为2.298±1.059]较正常对照(A值为0.387±0.598)显著增高,同时其平均端粒长度[(7.6±2.1)kb]较正常对照[(9.3±1.9)kb]明显缩短.端粒长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端粒酶活性高表达的白血病细胞中.结论AML细胞端粒酶活化可能与其端粒缩短有关.端粒的丢失可导致染色体的失稳,激活端粒酶依赖的端粒机制,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研究表明,端粒重复序列结合蛋白在调节端粒的长度和功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依赖或不依赖于端粒酶,与细胞衰老和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介绍近年来发现的一些重要的端粒重复序列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端粒延伸替代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作用。目前已发现两种端粒长度维持机制,一种是端粒酶途径,另一种是端粒延伸替代途径。端粒延伸替代途径以端粒长度异质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小体的存在、小卫星不稳定性为特征,其分子机制与同源重组介导的端粒复制有关。端粒延伸替代途径多存在于神经上皮或间充质来源的肿瘤,抑制此途径将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有结构,正常情况下随细胞分裂而缩短。端粒长度是决定细胞增殖能力和寿命的分子标志。端粒酶是存在于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中的一种转录酶。它能以自身的RNA成分为模板,合成端粒染色体末端的结构,维持染色体的动态平衡。端粒酶是目前最为广谱的肿瘤分子标志物。针对端粒酶的抑制剂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是既能筛选出肿瘤生长所必须,而在正常细胞中又不存在的物质或表达状态。目前针对抑制端粒酶活性的肿瘤治疗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并有可能直接导致肿瘤治疗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端粒长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测量端粒长度.方法 随机选取63例健康人外周血样本,采用定量PCR方法测量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DNA印迹法测定端粒限制性片段(TRF)长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定量PCR测量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为0.76±0.27,DNA印迹法测量平均TRF值为9.20±1.12,两种方法测量的结果 相关性分析R2=0.575,P<0.01.结果 采用定量PCR方法测量端粒长度具有重复性好、省时、简便、可靠,可高通量的处理大量样品的特点,端粒的长短同癌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本方法值得推广应用于癌症的遗传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端粒保护蛋白TRF1、TRF2和POT1基因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33例明确诊断的食管癌中心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提取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采用SBYRGreen适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RF1、TRF2和POT1基因在食管癌中心组织和癌旁组织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 TRF1mRNA在食管癌中心和癌旁表达所得CT值与β-actinmRNA所得CT值之差(即ΔCT值)分别为1.42±2.31和1.02±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33);POT1在两者中的表达分别为4.72±1.47和3.80±1.0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33);TRF2为8.53±2.57和8.38±1.5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33)。结论虽然TRF2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和肿瘤旁表达没有差异,但TRF1和POT1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异常降低,提示TRF1和POT1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背景:端粒的长度与细胞老化、永生化、痛变有密切的关系.目的:探讨端粒长度变化在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中的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7/2008-0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对象:25份竖脊肌组织标本取自2007-05/09,年龄29-49岁,平均(34.7±12.6)岁,其中10份为正常人标本,15份为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患者标本,根据年龄正常标本分为30-37岁和38-45岁2个对照组;非正常标本分为29~34岁、35~43岁和44~49岁组,每组5例.方法:取各组标本提取DNA,采用Southen Blotting杂交技术,测量各组标本竖脊肌组织骨骼肌细胞端粒长度.主要观察指标:患者竖脊肌组织与jF常组织端粒酶长度.结果: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患者竖脊肌细胞平均端粒长度明显比正常人竖脊肌细胞平均端粒长度短,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44~49岁组最短,29~34岁组其次.结论:端粒的异常状态参与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发生.在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病变的过程中,端粒长度明显变短,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与其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确诊为NSCLC的患者55例。依据端粒酶活性和端粒DNA长度的特定值进行分组:长链高活性组7例、长链低活性组14例、短链低活性组14例、短链高活性组20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代表物hTERT,并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析患者预后与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肿瘤病理类型、性别和是否吸烟对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明显关系(P>0.05),对比患者预后生存时间发现:端粒长度一定时,不同端粒酶活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端粒酶活性一定时,不同端粒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比不同组别患者预后生存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年龄、TNM分期、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是影响NSCLC患者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临床TNM分期、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均可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子,其中端粒长度的改变对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端粒、端粒酶、端粒酶抑制剂与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兰涛  孙延庆  张玉萍 《临床荟萃》2000,15(22):1051-1052
肿瘤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大顽症 ,它的形成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原癌基因的激活 ,抑癌基因的突变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分子基础。正常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 ,转变为恶性细胞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形成肿瘤 ,哺乳动物体内有一套精细的调节机制控制着细胞的分裂次数 ,使细胞分裂达到一定程度后死亡。可见肿瘤细胞获得无限增殖的特性 -永生性 ,在肿瘤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Muller和Mcclintock就认识到 ,染色体末端存在一种维持染色体完整和稳定的特殊结构 -端粒 (telomele) ,能防止染色体DNA降解…  相似文献   

16.
探索端粒长度变化与妇科肿瘤中细胞繁殖状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常规酚-氯仿法提取组织DNA后,与端粒寡聚核苷酸探针进行Southern blot杂交,γ-^32P检测及光密度扫描法测定端粒平均长度。结果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宫颈癌、卵巢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中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telomeric restriction  相似文献   

17.
肿瘤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大顽症 ,原癌基因的激活 ,抑癌基因的突变失活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分子基础。肿瘤细胞获得无限增殖的特性—永生性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在细胞永生化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 ,为 DNA与蛋白质的复合体。端粒酶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延长端粒的一种 RNA依赖性 DNA聚合酶。肿瘤细胞中端粒酶被激活 ,所以端粒酶活性将成为肿瘤检测的新指标。端粒酶抑制剂将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测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端粒相对长度,分析其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ZAP-70蛋白、CD38表达以及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VH)基因突变等临床因素的关系,以初步探讨端粒长度在CLL预后中的意义。选35例外周血或骨髓CLL细胞占80%及以上的CLL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1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方法测定患者及对照者的端粒相对长度,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ZAP-70蛋白及CD38的表达,多重PCR技术测定IgVH基因突变。结果表明:35例患者总平均端粒相对长度为0.384,正常对照为0.443,但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的长短与CLL分期及IgVH突变状态相关,BinetB、C期患者平均端粒相对长度较BinetA期患者短(p=0.001);IgVH无突变患者较有突变患者平均端粒相对长度短(p=0.015);未发现端粒的长度与患者性别、年龄、ZAP-70蛋白及CD38表达关联(p0.05)。结论:端粒长度可用于CLL的预后判断,结合端粒长度及IgVH突变状态等可以更好地对CLL预后进行分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研究表明,端粒重复序列结合蛋白在调节端粒的长度和功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依赖或不依赖于端粒酶,与细胞衰老和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介绍近年来发现的一些重要的端粒重复序列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进展速度甚至临床预后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这个差异不能完全用传统的危险因素来解释.研究发现包括冠心病、慢性心衰、脑梗死等年龄相关性疾病的患者端粒明显缩短[1-2].另外,传统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也都加速或伴有端粒的缩短[3-7].我们有必要考虑生物学年龄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参与因素.端粒作为生物学年龄的标志,短的端粒表现出更大的生物学年龄.出生时端粒长度南遗传因素决定,随着细胞复制不断进行,端粒长度逐渐缩短.同时外部有害的因素(氧化应激等)也能加速端粒的缩短.当端粒缩短到一定长度时,细胞停止分裂进入衰老及功能失调.因此,端粒长度可能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个体化差异作出进一步解释.本文将讨论端粒的特征和功能,探讨端粒缩短和延长的过程及端粒长度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