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院在 1999年 1~ 7月对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患者经手术后 ,精心护理 ,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一般资料68例患者中 ,男 4 2例 ,女 2 6例 ;年龄最大 94岁 ,最小 65岁 ,术后效果良好 ,视力达到 4 .8~ 5.0。老年性白内障是晶状体老化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变性浑浊 ,视力缓降直至失明 ,本病最终以实施手术治疗效果最佳。2 护  理2 .1 心理护理 :白内障患者长期视力障碍 ,视物及行动不便 ,甚至生活也需要依赖于别人 ,自卑感较重 ,同时长时间受失明之苦 ,求医心切 ,急需实施手术 ,但又疑虑手术成败 ,思想负担过重 ,情绪波动异常。护理时应主动…  相似文献   

2.
3.
针刺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0例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病人进行了针刺和西药治疗的临床对照与实验观察。结果表明:针刺能提高视力,且优于白内停对照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5.7%;不同型组间的疗效有显著差异;同时观察到针刺后晶体病变区的光密度有明显改善;针刺还能明显提高血锌含量,这可能是针刺治疗本病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要点和体会。方法:通过对408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详细观察及护理。结果:408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均在局麻下顺利实施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于术成功率达100%,视力提高到了0.5以上,最高可达1.2。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针对性的术后护理,细致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于巩固手术疗效,促进患者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明片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设立治疗组应用复明片、维生素、白内停治疗,对照组应用维生素、白内停治疗,经3个月统计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248只眼,显效96只眼(38.7%),有效134只眼(54.0%),总有效率92.7%,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明片是一种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的较好药物。  相似文献   

6.
针刺抗氧化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对白内障及有关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针刺太冲透涌泉,晴明,臂Ru、风池,合谷等穴治疗32例共59眼,以西药白内停滴眼水10例18眼作对照组,系统观察视力,视力级数,血清T-SOD、LPO活性等氧化指标。结果:针刺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视力,提高抗氧化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7.
8.
老年性白内障属于中医"圆翳内障"范畴,是一种晶体混浊、视力下降、渐至失明的眼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其发病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两亏,脾肾气虚,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1].初发期混浊对视力影响不大,而后渐加重,明显影响视力,甚至失明.2011 年,笔者以针刺疗法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视力进行了早期干预,同时与滴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白内障(Senile cataract简称SC)是一种生理性衰退性疾病,也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了探讨SC发病与血清性激素的关系,自1990年以来,我们对80例SC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指标进行了放射免疫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人的眼睛内有一晶状体,起到能看远又能看近的调节作用。无论何种原因,一旦晶状体发生混浊就称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顾名思义是因为人体的衰老,晶状体代谢发生紊乱而出现晶体混浊的现象。一般年过50这种变化就逐渐开始,但随个体差异有早有晚。出现了白内障,我们会觉得视力模糊、视物发暗、变形并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对10种不同类型的白内障手术治疗后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035只眼中,术后矫正视力≥0.5者占75.6%。除Fuchs综合征外,老年性白内障且术后矫正视力≥0.5的百分经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方法。合并其他眼病的白内障患者也宜争取手术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纤维素酶法提取黄芪多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闫巧娟  韩鲁佳  江正强 《中草药》2005,36(12):1804-1807
目的研究纤维素酶处理对黄芪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提取液的总糖和还原糖为考察指标,确定纤维素酶处理工艺。通过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多糖及扫描电镜分析,探讨纤维素酶处理的效果。结果纤维素酶处理条件的优化为纤维素酶加入量为60U/g生药,酶处理时间90min,温度50℃。与对照工艺相比得率由24.4%提高至30.3%,增加率为24.2%,而多糖的质量分数基本不变。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纤维素酶明显地分解了黄芪原料中的部分结构多糖,药渣中的网状结构变得十分清晰。结论纤维素酶处理有助于黄芪多糖的提取,能显著提高黄芪多糖的得率。  相似文献   

13.
药用矿物蒙脱石的电子显微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药用矿物蒙脱石的微观精细结构,为矿物蒙脱石的分析鉴定和药用价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技术,对药用矿物蒙脱石样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得到了药用矿物蒙脱石样品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直观照片。结论 该实验样品具有层纹状结构,可以确认为药用矿物蒙脱石。  相似文献   

14.
乙基纤维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乙基纤维素的理化性质及各种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测定4种乙基纤维素的粘度、软化温度、特性粘数,并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结果:乙基纤维素粘度数值与标示值较为接近,粘度越大,软化温度越高,特性粘数越大,从显微外观看EC10,EC20,EC45形状较不规则;EC84则为较光滑的椭球形颖拉。从X-射线粉末衍射图谙看,国产乙墓纤维素的两个无定型峰面积比与进口品种有所不同。结论:乙基纤维素的各种理化性质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国产乙基纤维素与进口品种的SEM与X-射线衍射图谱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邵邻相  杨菊林  郭水良 《中草药》2003,34(10):947-950
目的 探讨3种香茶菜植物茎叶表面细微结构差异。方法 取香茶菜、大萼香茶菜、显脉香茶菜3种新鲜香茶菜的茎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种香茶菜有共同特征,气孔椭圆形、腺鳞四细胞组成等,但每种香茶菜茎叶都有各自独特的细微构造,尤其在表皮细胞形状、非腺毛和气孔的形态及着生位置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结论 3种香茶菜茎叶表面细微结构的明显差异,为鉴别香茶菜属植物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薛桂蓬  邢建国  李悦  刘宣麟  杨秀  王云飞 《中成药》2011,33(12):2065-2068
目的对芪天滴丸(黄芪、赤芍、红景天和红花)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对芪天滴丸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 TG曲线说明滴丸在常温下没有导致其质量发生变化的因素;TG/DSC对比分析显示放置两年的芪天滴丸在70°С和430°С左右的吸热峰明显减小;芍药苷对照品、PEG4000、物理混合物和芪天滴丸的比热变化分别为48.470、24.758、9.328、2.058 J/(g.K),相比其他3种物质,滴丸的稳定性最好;滴丸经过0、1、2、3、6个月的加速试验后的X-射线衍射图谱几乎没有变化,无新衍射峰出现,而放置两年的滴丸X-射线衍射图谱有新的衍射峰出现;SEM图揭示滴丸放置两年后存在老化现象。结论这些分析数据提供了芪天滴丸经加速试验后稳定性良好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兰颐  王琼  安静  赵博琛  刘娜  陈岩岩  吴清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2597-2600
该文考查接受液中不同浓度乙醇对药物体外透皮试验的影响。通过配制不同浓度乙醇-生理盐水作为接受液,供给池不加药,大鼠皮肤按正常操作条件处理12 h,然后用生理盐水置换出含醇生理盐水,加药测定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并计算相关透皮参数;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离体大鼠皮肤在经含醇生理盐水作接受液处理12 h后皮肤角质层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10%,15%乙醇-生理盐水未影响相关药物透皮参数,但20%乙醇-生理盐水组药物稳态透皮速率及滞后时间有显著变化,并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影响增大,50%乙醇组透皮速率甚至为对照组的10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当乙醇用量超过20%时,正常皮肤表面的褶皱逐渐消失,并伴有脱落的鳞片状物,毛囊口扩展。因此,大鼠皮肤的体外透皮试验中,接受液中乙醇用量超过20%时,将影响皮肤正常生理结构从而改变其屏障特性,因此接受液中的乙醇浓度应控制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18.
徐长卿地上部分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徐长卿植株地上部分叶片、果实、种子等器官各部位的表面超微形态,为徐长卿植株品种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进行观察。结果徐长卿植株叶片上、下表皮,内、外果皮,种皮和花粉块表面的超微形态各异,并各具特征。结论各部位表面超微形态可作为徐长卿植株生物学特性研究、药材与品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primo vascular system (PVS) is reported to have a periductium composed of cells with spherical or spindle-shaped nuclei and abundant cytoplasm.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se periductium cell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cells covering the PVS tissue isol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abdominal organs of rats. By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staining, we observed a layer of dark nuclei on the basement membrane at the borders of the sections of primo node (PN), primo vessel (PV), and their subunits. The nuclei appeared thin and linear (10-14 μm), elliptical (8-10 × 3-4 μm), and round (5-7 μm). The borders of the PVS tissue sections were immunostained with a selective antibody for mesothelial cells (MCs). Areas of immunoreactivity overlapped with the flattened cells are shown by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e further identified elliptical (11 × 21 μm) and rectangular squamous MCs (length, 10 μm). There were numerous stomata (∼200 nm) and microparticles (20-200 nm) on the surface of the PVS MCs.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novel finding that the PVS periductium is composed of squamous MCs. These cells tightly line the luminal surface of the PVS tissue, including PNs, PVs, and small branches of the PVs in the abdominal cavity. These results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physiological roles such as hyaluronan secretion and the fine structure of PVS tissue.  相似文献   

20.
筛选诱导白木香产生沉香的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筛选诱导白木香产生沉香的活性真菌。 方法 野外条件下用真菌接种白木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真菌诱导白木香树产生沉香过程中的真菌侵染、定植、真菌与植物的互作情况;用GC-MS检测诱导产生沉香材料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结果 筛选到三株具有诱导白木香产生沉香的活性真菌,这些真菌的诱导效果尚属首次报道。真菌菌丝能够侵入白木香组织细胞,诱导白木香产生的沉香与天然沉香的化学成分类似。结论 利用本实验得到的3株真菌诱导白木香结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