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08例气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实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气道湿化法,1周后评价效果.结果实验组气道湿化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能明显降低刺激性咳嗽、痰栓、痰痂、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结论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提高湿化效果,并能减少呼吸道相关并发症,临床可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在气管切开病人气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气道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0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气道,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法,并进行连续观察、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结论气道湿化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气道内的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微量泵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液,以保证呼吸道分泌物容易咳出或被吸出。结果:30例患者通过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明显降低。结论: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吸痰、防止肺部感染,防止消化道呕吐物返流入呼吸道等措施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护理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护理的44例气管切开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采用传统间断气管内湿化法护理的38例气管切开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气道并发症发生情况、气道湿化效果及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均无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等气道并发症发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气道湿化效果、睡眠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效果好、气道并发症少、对睡眠影响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两种气道湿化法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气管切开两种气道湿化法的对比,找出一种更利于气道湿化的方法,使患者气道始终处于湿化状态.降低痰液粘稠度,使痰液稀薄利于咳出,保证气道通畅,避免因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及出血,降低肺部感染机会,使肺部感染率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不同湿化方式用于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晋城合聚心脑血管病医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气管切开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湿化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其中42例患者采用微量泵气道内滴注湿化法作为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间断气道湿化法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以及...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抢救危重症的过程中 ,人工气道 (气管切开 )已成为救治成功的重要环节 ,而气管切开的气道护理则在救治成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在气管切开后 ,大胆使用气道内持续湿化法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肺气肿、肺心病合并脑梗塞、冠心病心脏骤停复苏术后、重症有机磷中毒致呼吸肌麻痹行气管切开11例 ,其中男 8例 ,女 3例 ,年龄最大 79岁 ,最小 6 4岁 ,气管切开 10~ 2 1天。2 操作方法用 10 0ml0 .9%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 16万U ,糜蛋白酶10mg,取一付输液器 ,操作同静脉输液 ,将湿化瓶挂于输液架上排…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的湿化效果,为临床上进一步选择合理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入住ICU的138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单双号分为实验组(81例)和对照组(57例),实验组采用低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控制滴入持续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气道湿化并发症(痰痂形成、气管黏膜损伤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χ2=7.001,P<0.01),实验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672,P<0.01)。结论对于气管切开患者,低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优于微量泵控制滴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前者可降低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解除呼吸道梗阻,救治危重病人的一项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患者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加湿、过滤作用,天然保护屏障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呼吸道粘膜极易干燥,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是抢救呼吸道梗阻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因病情需要,留置导管时间会延长,但由于气管切开后,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造成管腔内分泌物黏稠,阻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易导致细菌的侵入,肺部感染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占全身损伤的15%-20%,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居首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多伴昏迷,舌后坠,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液易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和缺氧.气管切开是解决呼吸困难或窒息的一种技术,作为有创通气,选择合理安全有效的湿化方法,增加有效通气,便于吸痰,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人工气道是指气管导管直接插入气管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道通道,用以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和有效地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但气管切开后患者的呼吸模式、呼吸途径发生改变,外界气体直接进入气管,未经过鼻腔及咽部的湿化和过滤,将造成呼吸道粘膜干燥,痰液干结不易排出,而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时,患者往往呼吸急促,进一步加重了此种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性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起到持续湿化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3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研究组患者给予氧气雾化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患者给予间断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及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阻、肺部感染发生率(6.3%、6.3%、3.1%、9.4%)明显少于对照组(25.8%、19.4%、25.8%、3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14.69,19.96,19.13,P〈0.05)。研究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86±10)/min,(18±3)/min vs(109±11)/min,(25±7)/min],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12.1±1.8)kPa,(95.8±4.0)%vs(8.6±3.0)kPa,(91.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7、7.93、6.28、5.39,P〈0.05)。结论: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气道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排痰效果好,肺部感染少,血氧饱和度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保证气道有效湿化,减轻呼吸道刺激症状,降低痰堵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方法:用50ml注射器抽取湿化液并做好标记,置于微量泵,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一次性输液器剪去滴壶接于注射器上,将剪去针头的无菌硅胶头皮针软管直接插入气管套管5~8cm,并用胶布固定。根据室内温度及痰液黏稠度调节流速,一般3~6ml/h,不超过10ml/h,以痰液稀薄易于吸出,无呛咳,呼吸平稳为准。结果与结论:通过对2种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经χ2检验,其结果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微量泵持续滴注法明显优于间断滴注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断滴注湿化法与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对预防气管切开患者致院内获得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对行气管切开的患者40例,按住院历单双号分为两组。持续组20例患者采用输液泵持续湿化法,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呼吸道内间断湿化法,对比两组患者湿化后产生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湿化后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持续组患者在湿化前后组内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能降低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2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种气道湿化方式对ICU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ICU气管切开患者60例,以患者机械通气停用顺序编号分为实验组(单号)30例和对照组(双号)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微泵推注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间断注射器注入法,湿化液均采用0.9%氯化钠溶液50mL+5%碳酸氢钠50mL进行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管黏膜出血、呼吸性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方面比较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2种气道湿化方式对ICU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持续微泵推注进行气道湿化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选择气道湿化方法时不断改进,且考虑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是舒适护理在执行当前推行的优质护理中很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18.
19.
微量注射泵在气管切开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气管切开术后病人采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气道湿化取得满意效果。方法 实验组(115例)气道内推注湿化液为0 .4 5 %盐水加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维生素B2 ,对照组(115例)用传统5 0ml注射器加0 . 4 5 %盐水加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维生素B2 进行气道滴注,比较两种湿化方法对病人湿化效果观察。结果 两种湿化方法比较,对减少气道刺激性咳嗽、痰阻、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早期封管、撤机,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 0 5 )。结论 气管切开后用微泵推注湿化液,由于每滴湿化液量极少,且沿内管壁缓流入气道,对气道刺激微小,不引起刺激性咳嗽,且保持生理湿化功能,稀释痰液,防止痰阻,减少吸痰次数,减少黏膜损伤出血,从而降低肺部感染率,对提早封管、撤机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持续雾化吸入和间断湿化对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1月入住神经外科监护病房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采用持续雾化吸入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持续雾化吸入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可减少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通气功能,提高氧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