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眼球震颤Parks法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萍  方洪兴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6):615-617
目的: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Parks法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3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利用Parks法同时在4条水平肌上手术治疗,合并内斜视和外斜视手术量同时计算在内,术后光学矫正屈光不正和弱视治疗,同视机训练Ⅲ级视功能15~30d。结果:13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4年,视力提高,增进2~6行;眼球震颤消除9例(69.23%),减轻4例(30.77%);代偿头位消失10例(76.92%),减轻3例(23.08%)。同视机检查有双眼单视功能11例,较术前增加6例(46.15%)。结论:Parks法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能较好地消除或减轻眼震,有利于矫正代偿头位,提高视力,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眼震电图对先天性眼震患者手术效果的评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手术前后先天性眼震患者行眼震电图检测,中间位检查方法为令患者头正位注视正前方50cm处与双眼平行的目标光点;代偿位检查时令患者放松以平时视物最佳位为准,在此位患者眼震最小。观察中间位和代偿位眼震的速度、幅度和频率。眼震幅度、频率和速度计算均取最大眼震反应期10s时期内的平均值。结果:眼震电图可以记录到跳动型和钟摆型两种不同的眼震波,跳动型呈锯齿波,钟摆型呈正旋波。手术后中心位和代偿位的眼震与术前相比有明显降低。43例患者的眼震速度在中心位和代偿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消失,占89.5%,48例患者中眼震幅度下降者42例,占83.3%。术后眼震频率在中心位和代偿位也均有下降,但以中心位明显。其中17例患者代偿位眼震的频率,幅度和速度降为零。术前中心位的眼震速度、幅度和频率分别为(29.64±18.22)mm/s,(8.52±3.36)mV,(9.88±1.21)Hz,术后分别下降为(12.87±9.24)mm/s(t=5.68,P<0.01),(3.54±2.12)mV(t=8.74,P<0.01),(2.86±1.83)Hz(t=21.93,P<0.01)。结论:眼震电图检查可以对先天性眼震患者手术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震电图对先天性眼震患者手术效果的评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手术前后先天性眼震患者行眼震电图检测,中间位检查方法为令患者头正位注视正前方50cm处与双眼平行的目标光点;代偿位检查时令患者放松以平时视物最佳位为准,在此位患者眼震最小。观察中间位和代偿位眼震的速度、幅度和频率。眼震幅度、频率和速度计算均取最大眼震反应期10s时期内的平均值。结果:眼震电图可以记录到跳动型和钟摆型两种不同的眼震波,跳动型呈锯齿波,钟摆型呈正旋波。手术后中心位和代偿位的眼震与术前相比有明显降低。43例患者的眼震速度在中心位和代偿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消失,占89.5%,48例患者中眼震幅度下降者42例,占83.3%。术后眼震频率在中心位和代偿位也均有下降,但以中心位明显。其中17例患者代偿位眼震的频率,幅度和速度降为零。术前中心位的眼震速度、幅度和频率分别为(29.64&;#177;18.22)mm/s,(8.52&;#177;3.36)mV,(9.88&;#177;1.21)Hz。术后分别下降为(12.87&;#177;9.24)mm/s(t=5.68,P&;lt;0.01),(3.54&;#177;2.12)mV(t=8.74,P&;lt;0.01),(2.86&;#177;1.83)Hz(t=21.93.P&;lt;0.01)。结论:眼震电图检查可以对先天性眼震患者手术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定。  相似文献   

4.
李养军  王为农  严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2):9-11,i0001
目的:评价改良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矫正先天性眼球震颤、斜视以及视力恢复。 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眼科完成。选取在院就诊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26例,行悬吊缝线式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眼球震颤手术量每条水平肌肌肉包括缝线在内后退10~14mm基础上,有代偿头位或斜视者,将其手术量计算在内,加减得出最后手术量。术前术后所有患者详细行眼部、视功能、异常头位和眼震电图检查。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4.6个月。 结果:2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术后眼球各方向运动不受限,术前22例有异常头位者,术后消失18例(82%),改善4例(18%),双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3例(50%),12例(46%)在正前方眼震基本消失,10例(39%)眼震明显减轻,4例(15%)眼震无变化。术前并发斜视16例,术后12例(75%)斜视矫正,无复视等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为92%。 结论:悬挂缝线式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能有效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消除或改善异常头位,矫正合并的斜视,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改良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矫正先天性眼球震颤、斜视以及视力恢复。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眼科完成。选取在院就诊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26例,行悬吊缝线式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眼球震颤手术量每条水平肌肌肉包括缝线在内后退10~14mm基础上,有代偿头位或斜视者,将其手术量计算在内,加减得出最后手术量。术前术后所有患者详细行眼部、视功能、异常头位和眼震电图检查。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4.6个月。结果:2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术后眼球各方向运动不受限,术前22例有异常头位者,术后消失18例(82%),改善4例(18%),双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3例(50%),12例(46%)在正前方眼震基本消失,10例(39%)眼震明显减轻,4例(15%)眼震无变化。术前并发斜视16例,术后12例(75%)斜视矫正,无复视等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为92%。结论:悬挂缝线式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能有效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消除或改善异常头位,矫正合并的斜视,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方法及其护理。[方法]回顾分析43例采用手术治疗先天性水平性眼球震颤。[结果]手术后前方眼球基本不颤12例(27.91%),减轻29例(67.44%),无变化2例(4.65%);28例代偿头位者中消失11例(39.29%),减轻17例(60.71%);41例视力提高;11例外斜,5例矫正为正位,6例欠矫;2例外上斜无改善;1例内斜视欠矫。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根据不同的眼震类型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钟摆型采用眼内直肌、眼外直肌后巩膜固定术,冲动型采用Anderson法矫正,并采取术前、术后护理,大多数病例可获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3例的手术治疗湖南省人民医院(410002)娄小波曾军段国平李伟力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为先天性眼球震颤中危害较重、难以治疗的一种常见眼病。我院从1994年开始对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代偿头位明显者行手术治疗,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凝视诱发双向性眼球震颤的临床特点和实用性。方法:无自发性眼震而表现为双向性眼震阳性患者62例纳入研究。入院后第2天完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明确病灶的定位、定性。随访3周,观察凝视诱发双向性眼震消失的时间。结果:62例患者中,脑卒中56例(脑梗死55例,脑出血1例),定位于小脑42例、中脑0例、脑桥10例、延髓4例;前庭性偏头痛6例。凝视诱发双向性眼震消失时间(3.2±2.6)d。患者DWI显示,小脑内侧和脑桥易引起凝视诱发眼震。小脑梗死表现为双向性眼震28例,非双向性眼震14例。小脑梗死体积≤10 cm~326例,小脑梗死体积>10 cm~316例;小脑梗死面积和凝视诱发双向性眼震阳性率无明确的相关性(P>0.05)。结论:凝视诱发双向性眼球震颤有助于中枢性眩晕的诊疗,眼震持续时长短和病灶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9.
李冰丽  姜冬 《临床医学》2007,27(10):53-53
目的探讨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的治疗方法。方法24例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头位扭转角25°~30°、<25°或>30°者采用加碱parks法手术量。结果24例中23例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改良parks法为治疗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可选择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常为双侧的、有节律的眼球颤动。随着眼动记录技术的进步,我们对眼球震颤手术适应证的掌握和疗效的评价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本文介绍目前眼球震颤的记录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48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眼球震颤(cingenital nystagmus,CN)又称先天性特性眼球震颤,是一种病因不明、危害较重且难以治疗的眼病。近年来本科眼肌组多采用手术治疗CN,疗效较好。由手术涉及多条眼肌,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作者在护理上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辅助饮食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减轻了患者痛苦。现将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合并眼球震颤的先天性白内障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对32例(42眼)合并眼球震颤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进行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复诊率、配镜和弱视训练、术后视力情况.结果 6个月的随访率为65.6%,配镜和弱视训练100%,视力较出院时有明显提高.结论 根据患儿特点进行规范化的术前、术后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对尽早手术治疗、定期复诊、提高弱视治疗依从性、改善视功能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安国兰  高文 《临床荟萃》2000,15(15):687-687
良好的镇痛效果和有效地降低眼内压 ,对白内障手术是至关重要的 ,它对预防术中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 ,确保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 ,白内障手术多采用球后麻醉 ,虽然并发症不常发生 ,但也有严重并发症的报道 [1 ] 。我院于 1990年 5月至 1993年 5月对白内障摘除术采用球周麻醉 ,并以眼球压迫器压迫眼球 ,降低眼压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实验组 :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 94例 (10 2只眼 ) ,其中男49例 ,女 45例。年龄最大 78岁 ,最小 2 5岁 ,平均 6 1.72岁。右眼49例 ,左眼 37例 ,双眼 8例 ,老年性白内障 82例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麻痹性斜视行中间带移位术前后的立体视锐度的变化。方法采用同视机图片与Titmus立体视图本,对27例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麻痹性斜视,做手术前正前方与中间带方位的、远与近距离立体视定性和定量测定。实行中间带移位术后,再同样做远与近立体视锐度测定,进行分级对比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正前方基本不震颤或明显减轻,视力提高2~5行。代偿头位基本消除或改善。立体视从无到有,视锐度从800-至60-逐级提高由周边体视转变为黄斑体视、以至中心凹体视。结论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麻痹性斜视立体视觉术前可有部分发育,中间带方向好于非中间带方向,经中间带移位术后,不仅解决了眼球震颤、代偿头位、视力问题,而且能使远近立体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潘震东  李援东 《临床医学》1996,16(11):F003-F003
眼球内陷,是指眼球向眶内退缩,突出度减低。由于外伤或眶内肿物摘除造成眼球内陷,临床上并不少见。目前有各种技术修复眶骨骨折性眼球陷没,1994年9月,我们应用了Auen所描述的方法,在眶底骨膜下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治疗8例(8只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52例因真菌性角膜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病变程度及手术方式分为4组,A组行角膜板层切削术、B组行角膜板层切削联合羊膜或结膜瓣覆盖术、C组行角膜板层移植术、D组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每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152例患者中,有148例保留眼球,有139例患者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A、B、C、D组经各组手术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1.4%、84.4%、86.4%、92.8%.结论 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真菌性角膜炎尤其是高危患者仍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疗效。方法对我院17例合并斜视有代偿头位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综合考虑患者双眼视的状态,注视眼,视力是否平衡,眼球震颤中间带的代偿头位及斜视的代偿头位进行具体设计。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正前方基本不震颤或明显减轻,代偿头位基本消除或明显改善,在第一眼位,单眼注视或双眼同时注视视力均提高2-5行。结论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消除代偿头位,恢复第一眼位双眼视功能为目的,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眼球震颤是一种先天性眼病,大部分眼球震颤的儿童都存在弱视,这给患儿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探讨儿童眼球震颤性弱视的治疗方法,近六年来,我们对43例眼球震颤性弱视儿童进行了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凡有眼球震颤的儿童均按常规进行远、近视力,黄斑注视性质及斜视、同视功能检查,并用1%阿托品扩瞳检影验光,待瞳孔复常后行主觉验光配镜。凡矫正视力<0.8者,选为治疗对象。本组43例均为我院2000~2006年门诊治疗的眼球震颤性弱视儿童,共68眼。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5岁。本组43例6…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运动型眼球震颤(Congenital motor nystagmus,CMN)是一种常见的眼科遗传病,在新生儿中发生率较高,具有较高的遗传异质性,其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和X连锁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在遗传病研究中的应用,CMN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较多进展.目前x连锁遗传的CMN致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