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中医用来阐述胃气能影响疾病的转归、预后的一句常用术语。《伤寒论》作为一部外感热病的专著,在治疗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存津液”,祛邪以安正的基本精神。本文着重从中医药理学的角度来阐明仲景重视保护胃气的有关论述,并作初步探讨。药物炮制与保护胃气药物的炮制在于消除、减轻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增强疗效。《伤寒论》中凡需炮制的药物都有详细  相似文献   

2.
浅论胃气     
胃气是胃腑受纳和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活动及其在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反映。“人以胃气为本” ,它决定了人体正气的强弱。五脏六腑之气皆由胃气所充养 ,故胃气衰则五脏六腑皆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 ,正确判断胃气的强弱 ,处方用药中时时顾护胃气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浅论胃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气是胃腑受纳和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活动及其在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反映。“人以胃气为本”,它决定了人体正气的强弱。五脏六腑之气皆由胃气所充养,故胃气衰则五脏六腑皆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正确判断胃气的强弱,处方用药中时时顾护胃气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胃气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气”属中医学中的一个常用名词,可出现在诸多不同的内容之中,如脾胃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方面。为了准确的理解和运用胃气,文章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气理论源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伤寒论》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基本理论,把保胃气这一学术思想始终贯穿于辨证论治的每一过程中,迄今仍  相似文献   

6.
在脉象中无“和缓”、柔弱和圆滑之脉象叫无胃气的脉象。脉无胃气是元气衰败,脾胃之气衰绝,水谷不再生化,人体的精气不再资生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什么叫做无胃气的脉象呢?《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相似文献   

7.
浅谈“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气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后世医家对胃气的内涵论述颇多,有的单指胃的功能与特性,有的指元气、卫气、一身之气等,如李东垣:“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六者,……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但多数医家倾向于胃气泛指脾胃共同的生理功能,如《医述·卷一·医学溯源·脏腑》:“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故言胃气,内已概括及脾气矣”。笔者认为胃气指胃的受纳、腐熟与脾的运化功能的综合。泛指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我的母亲,今年68岁,从小患胃气痛,有40多年病史。平常不能吃红薯、萝卜、生黄瓜等凉性食物;不能沾凉水,如到池塘洗菜、洗衣服等。一吃凉性食物或一沾凉水,胃气痛病就发作:腹部膨胀,肠胃之中的气上下翻滚,口吐酸水,不住地呻吟。1968年2月,我参军后,到处打听和购买治胃气痛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病,极为注意保全患者之胃气,用药切忌滥施攻伐,以免损伤脾胃,即使是金元时代以攻下著称的张子和亦很注重养护脾胃,所以清代名医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写道:“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余临证多年,体会到在疾病后期,若改用饮食代药调理,或在某些疾病治疗过程小,兼用饮食调治,收效必然佳良。食疗较之药疗缓和,其甘淡悦脾、中正和之性实乃固护中州之佳品。古人仁曰:“纳谷者昌,失谷者亡”,历代医家在脉诊、舌诊小极重视有无“胃、神、根”,以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余认为食疗具有保全胃气、扶正祛邪之作用…  相似文献   

10.
1 胃气的作用 首先,胃气在生理上有其重要作用。如《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次,胃气在病理上的作用。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看出,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是胃气的治疗作用。调理脾胃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阐释了胃气盛衰与人体正气强弱的关系,开启了重视中土胃气思想的肇端.仲景遣方用药始终秉持着“重胃气”思想,以胃气为本,通过调和机体气血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顾护胃气之法,或升清降浊、燥湿相济;或温扶阳气、补土保元;或辛开苦降、调脾和胃;或通腑泄热、化瘀扶正;或气血同治、温清相宜.总之,留得一分胃气,便保...  相似文献   

12.
正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沿用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诊脉具有丰富的理性内涵和简易的可操作性,更是中医诊病的标志,其内容丰富,理论独特,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黄帝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脉与胃气的关系进行了科学论述,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后世脉学的影响十分深远,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13.
重视胃气的临床体会唐学游(江西省抚州市第二人民医院344000)关键词胃气,临床意义胃气,水谷之气,维持整个机体营养来源之气,所以说,“人以胃气为本”。当疾病发生时,影响胃气生成、运化,功能障碍则出现正气的匾乏,病邪难于驱除;甚至危及生命。下面就临床...  相似文献   

14.
15.
16.
<正>中医诊断疾病以望、闻、问、切四诊为手段和方法,其中切脉(脉诊)更具特色。中医师把病人的寸口,根据脉象了解疾病内在变化,从而得出诊断结论,辨证治疗,对症用药。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独创的诊法,延续至今两千多年久盛不衰,为世界所特有。《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篇》对正常人的脉象与胃气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论述,提出了"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胃气思想在六经传变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的文献研究[方法],研究总结保胃气思想在六经传变中的运用。[结果]书中多以胃气强弱作为六经病发展转归的关键因素,并在六经病的辨证论治中,始终将保胃气作为治疗六经病的基本准则。病在三阳,祛邪保胃气,病入三阴,扶正保胃气。[结论]张仲景在临床中非常重视胃气的作用,并将保胃气的治疗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始终。其中,在六经传变方面,保胃气思想表现的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19.
吴生元教授在诊治疾病时,始终不忘顾护脾胃(顾用胃之阳气),凡病必问脾胃,辨证立法不忘脾胃,组方用药想着脾胃。  相似文献   

20.
胃气,胃阴,浊气与舌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气、胃阴、浊气与舌苔王庆侠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关键词胃气舌苔中图分类号R256.31胃气、胃阴与浊气是舌苔形成的物质基础清代医学家章楠(虚谷)每将舌体上生成舌苔比喻为地上之生草。笔者认为,这种比喻是非常恰当而又形象化的。草之生长,必具备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