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近年来国内报告渐多,但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者未见单独报告。我院曾收治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共47例(多发性肌炎16例,皮肌炎31例),其中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者14例(多发性肌炎3例,皮肌炎11例)死亡5例,尸检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王悦等[1]的"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175例神经传导检测"一文,作者对该院2005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患者的周围神经病相关的临床症状、体征,神经传导性测定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王悦等[1]的"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175例神经传导检测"一文,作者对该院2005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患者的周围神经病相关的临床症状、体征,神经传导性测定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NAM)不同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包涵体肌炎及非特异性肌炎,是新近认识的一类特异性炎性肌病(IIM)~([1-2])。20世纪初人们并未认识到NAM是一种独立的肌病,将其归类于多发性肌炎、可疑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直到2004年,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国肌病研究协作组依据NAM的临床特点及肌肉病理表现将其单独分类~([3])。此后这一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新亚型逐渐得到关注,成为研  相似文献   

5.
正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oypathy,IIM)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获得性肌肉疾病,包括: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poradic inclusionbody myositis,s IBM)和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1])。多发性肌炎发病率在各国有所不同,欧美最为少见,日本最为多见,我国并非最少~([1])。多发性肌炎病理中出现肌纤维脂质增多在临床上较少见,容易误诊为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肌炎(简称多肌炎)是一类病因尚不清楚的炎症性或反应性肌病,目前多数认为属于胶原病。国外文献常将本病与皮肌炎相提并论,但在临床上二者常有不同之处;且实际上有皮损的皮肌炎亦只占多肌炎病人的40%左右。另因本病引起的病因及个别病人的临  相似文献   

7.
单纯性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病程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单纯性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病程演变规律,以期获得对该病较全面的认识,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62 例单纯性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病程演变、临床病理和治疗相互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在半年内发展至高峰者,临床上以发热、肌痛、颈肌无力和吞咽困难常见,病理以急性炎症改变突出,及时治疗疗效好;而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情半年以上仍在进展者,以肢体肌无力多见,病理以间质改变更突出,预后较差,易迁延。结论 我们认为,病情在半年以内达高峰者可称为急性或亚急性单纯性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病情超过半年仍在进展者可称为慢性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  相似文献   

8.
炎性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性肌病是一类由免疫介导或直接由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骨骼肌的炎性病变。广义而言,它包括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无肌病性皮肌炎(amyopathic dermatomyositis,ADM)、包涵体肌炎(IBM)、嗜酸性筋膜炎、局灶性肌炎、肉芽肿性肌炎和感染性肌病,其中感染性肌病又可分为病毒性肌炎、寄生虫性肌炎、细菌性肌炎、真菌性肌炎和支原体肌炎等;而从狭义上来讲,炎性肌病仅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无肌病性皮肌炎和散发性包涵体肌炎。除了包涵体肌炎外,其他炎性肌病均为可治愈性或可控制性疾病,因此对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炎性肌病并非l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在不典型的情况下漏诊或误诊时有发生。因此,笔结合自己的l临床体会.就炎性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总结概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临床和病理研究(附30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305例PM/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ohan标准分为5型,研究其临床表现、血清肌酶学、肌电图、肌肉病理的特点。结果:本病临床上主要有肌无力、肌痛或肌捏痛,CK等血清肌酶增高,肌电图呈肌原性损害。各型肌肉病理均显示免疫炎性改变,以单纯多发性肌炎组织损害程度较重,主要表现为肌纤维散在萎缩、肌肉膜炎;皮肌炎组多为肌束周萎缩、血管炎性病变;肌炎合并恶性肿瘤(CAM)、儿童型肌炎(JPM/DM)、肌炎合并其它结缔组织疾病(CTM)三组血管炎性改变亦较明显。结论:各型肌炎的临床和病理有所不同,发病的免疫病理机制亦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polymymitis/dennatomyositis,PM/DM)均属于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该病主要以近端肌无力及骨骼肌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如肌炎同时伴有多种形态的皮疹者,称为皮肌炎.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肌炎15例临床与肌肉病理孙东华,高凤琴,李维起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是累及骨骼肌的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诊断标准是:(1)近端肌肉无力伴肌痛或萎缩。(2)肌纤维灶性坏死、再生和单核细胞浸润。(3)血清酶谱CPK升高。(4)肌电图有多灶性肌原性改变。病...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的实验室检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43例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肌酶谱、肌电图和肌肉病理检查对本病的特异性。结果肌酶中最敏感的CPK升高者占75.6%。肌肉病理典型改变者占71.4%,肌电图表现为肌原性损害者占46.2%。结合文献探讨了三项实验室检查的局限性和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一般认为是同一个疾病的两种表现,属于结缔组织病。近几年国内对本病报告渐多。现将我院于1969~1979年收治的14例报告于后。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的诊断根据是:①具有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②血清骨骼酶和/或尿肌酸  相似文献   

14.
炎性肌病是一组以肢体近端肌肉无力和横纹肌非化脓性炎性改变为特点的异质性疾病。以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为代表,表现为对称性肢带肌、颈肌及咽肌无力,常累及多脏器,可伴发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目前以炎性肌病作为这一类疾病的总称,而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只是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中的亚型(表1)。某些自身抗体与特发性炎性肌病的部分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在其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意义,笔拟就各种不同免疫学指标在特发性炎性肌病的诊断和分类中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肌炎 (idiopathicinflammatorymyopathies,IIM )是一类原因不明的以获得性肌无力为特征的慢性肌肉组织炎症性疾病。其中多发性肌炎 (polymyosi tis,PM )、皮肌炎 (dermatomyositis,DM )和包涵体肌炎  相似文献   

16.
难治性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治疗进展焉传祝综述李大年审校类固醇激素是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首选药物,但约有20%的病人对类固醇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称为难治性(intractable)PM/DM,其临床处理比较困难。近年来,人们对难治性P...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炎性肌病有三种类型,即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和包涵体肌炎。不论其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疾病同时存在,均保持其临床、免疫病理和形态学特征。三者的患病率约为1/10万。皮肌炎在儿童和成人中均可患病,女性较男性多见;而多发性肌炎出现在20岁以后,儿童少见。包涵体肌炎多发生在50岁以后,男性是女性的3倍,白人比黑人多见。三者的起病均与自身免疫有关,临床上的共同特征是进行性肌无力,一般远端受累较晚。但包涵体肌炎的远端受累较早,特别是足部伸肌、手指屈肌的受累,可为临床诊断的早期线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特发性肌炎临床及肌活检病理的特点。方法 对86例多发性肌炎,41例皮肌炎惠的临床、肌电图、血清肌酶及经开放性手术获得肌活检标本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特发性肌炎:(1)近端肌无力88.9%,远端肌无力622%,吞咽困难37.8%,颈肌无力18.1%,肌痛276%。(2)肌活检病理:坏死63.8%,萎缩37.8%,再生354%,间质炎236%,束周萎缩11.8%。结论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临床症状、肌电图、血清肌酶等除皮损外,无很大差异,诊断特发性肌炎肌肉活检是重要手段;束周萎缩为皮肌炎的特征性的病理改变;肌痛虽是特发性肌炎较为特征临床表现,但仅见于部分患。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类固醇治疗及预后焉传祝综述李大年审校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是指排除了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已知病原体感染后的一组原因未明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伴或不伴肌痛。当有皮肤损害时即为DM。PM/DM有时...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患,其主要根据是:在临床上多伴有胶原病,类固醇疗法有效,用患者淋巴球产生的淋巴毒素培养的肌纤维受到破坏,以肌肉或肌束膜等作为抗原能够产生过敏性肌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