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氨茶碱贴剂经皮吸收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氨茶碱贴剂对家兔在不同皮肤部位给药后的经皮吸收及药动学行为.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氨茶碱的浓度,应用3P97实用药动学程序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氨茶碱贴剂经背部肺腧穴和脾腧穴皮肤给药后,其血药浓度均高于背部非穴位给药,其中肺腧穴与非穴位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脾腧穴与非穴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腧穴与脾腧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氨茶碱体内吸收符合单室模型,一级吸收,血药浓度平稳,维持至少24 h释放.结论:氨茶碱在皮肤不同部位的经皮吸收存在差异,穴位给药有助于氨茶碱经皮吸收.  相似文献   

2.
氨茶碱透皮制剂的穴位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氨茶碱透皮制剂穴位给药后的穴位效应,为穴位给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透射电镜进行皮肤结构的形态学观察;I125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5(IL-5)的含量.结果与非穴位皮肤结构相比,穴位皮肤角质层细胞脱屑增加,脂质双分子层致密性改变,产生褶皱;各组给药后,血浆cAMP升高, cGMP降低,二者比值下降.其中,肺俞穴与膻中穴给药组可在2 h内使cAMP值趋于正常,在7 h内使cGMP和cAMP/cGMP比值趋于正常,小于非穴位给药组需要的时间(均为8 h以上).与哮喘对照组相比,肺俞组、非穴位组均可降低血清IL-5水平(P<0.05), 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氨茶碱透皮制剂穴位给药可产生显著的免疫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
止咳平喘膜剂的研制与穴位作用机理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制了中药穴位经皮给药系统-止咳平喘膜剂。采用双室渗透扩散装置考察膜剂的经皮吸收性能;测定膜剂珩小鼠膻中、肺腧等穴位用药后的穴位电阻值、Na^+-K^+-ATP酶活性和经皮吸收量。结果表明,膜剂中有效成分之一的黄芩甙以零级速率透过皮肤,渗透性能良好;穴位给药后皮肤电阻值降低,酶活性升高,经皮吸收量增加,与非穴位给药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三伏贴中有效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Sinapine thiocyanate, SPT)和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 THP)对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ion channels, TRP)的影响,以及激活TRP通道后对三伏贴透皮行为的影响,以探究三伏贴经穴位渗透的机制。方法 通过背根神经节细胞Ca2+内流实验考察三伏贴有效成分对TRP通道的激活作用。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比较肺俞穴与非穴位皮肤中TRPV1和TRPA1表达的差异以及给药后TRPA1表达的变化,并且通过在体滞留和激光共聚焦3D扫描,研究激活TRP通道对三伏贴穴位透皮行为的影响。结果 三伏贴中有效成分SPT可以促进TRP通道介导的Ca2+内流。大鼠肺俞穴皮肤TRPV1、TRPA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P<0.05),三伏贴持续作用后肺俞穴和非穴位皮肤TRPA1的表达量下降。皮肤TRPV1和TRPA1被激活后,经肺俞穴皮肤渗透的SPT和THP的皮肤滞留量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肺俞穴给药治疗婴幼儿肺炎的疗效.方法:利用河南三浪公司提供的经皮治疗仪及专用中药贴片经肺俞穴位透入辅助治疗婴幼儿肺炎100例,并设50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4%.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肺俞穴给药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氨茶碱膜剂的经皮吸收穴位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氨茶碱膜剂为穴位经皮吸收制剂。采用离体鼠皮进行膜剂体外渗透试验 ,用蛋清引喘实验考察膜剂的平喘作用 ,通过穴位给药过程中穴位电阻的变化 ,考察穴位对药物经皮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 ,氨茶碱膜剂以零级动力学经皮渗透 ,0~ 12h累积渗透量 44 .7% ,渗透速率 16 .5 8μg/cm2 ·h。穴位较非穴位电阻值小 ,穴位用药后的电阻值降低 ;膜剂穴位给药能显著延长蛋清所至豚鼠哮喘的潜伏期 ,其中肺腧穴给药的作用优于膻中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膈肌痉挛的传统针灸和选取膈俞穴注射盐酸氯丙嗪治疗方法的差异。方法 选择膈肌痉挛病例3 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膈俞穴注射盐酸氯丙嗪,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0 .0 0 %和5 0 .0 0 %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 =13 .90 ,P <0 .0 1)。结论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穴位简易穴位埋线对哮喘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简易穴位埋线肺俞膻中组(肺俞膻中组)、肾俞组、肺俞膻中肾俞组、地塞米松组、模型组、对照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余5组卵蛋白致敏制造大鼠哮喘模型。末次诱喘后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组大鼠肺组织ICAM-1和NF-κB的表达。结果:6组大鼠肺组织ICAM-1和NF-κB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644,27.935,P均<0.001)。肺俞膻中肾俞组哮喘大鼠ICAM-1、NF-κB表达低于肾俞组、肺俞膻中组(P<0.01和P<0.05),与地塞米松组同效(P>0.05)。结论:集标本兼治于一体的肺俞膻中肾俞穴位埋线对于哮喘大鼠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仅治标的肺俞膻中穴位埋线及仅治本的肾俞穴位埋线。  相似文献   

9.
茶碱微乳经皮吸收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茶碱微乳在家兔不同皮肤部位给药后的经皮吸收及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HPLC测定血浆中茶碱的浓度,应用基于Guass-Newton-Zhu原理设计的NLFTZ计算机程序对实验数据进行解析。结果:茶碱微乳经背部肺腧穴给药后的血药浓度高于非穴位给药,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茶碱经皮吸收符合两个独立的具不同时滞的零级吸收、一级消除的一室模型迭加形成的复合模型,血药浓度平稳,可以维持24h以上。结论:茶碱微乳经皮吸收均具有双通道、双过程复合的特征;穴位经皮给药的两种通道中存在特殊的加速通道,而药物经穴位周围皮肤的穿透表现为慢吸收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白芥子涂方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疗效,以及疗效与皮肤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所纳入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于三伏天期间进行贴敷,第1年基线期所有患者在(肺俞、心俞、膈俞)对照穴位上进行低剂量药物穴位贴敷,第2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安慰剂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继续在对照穴位上进行低剂量药物穴位贴敷,安慰剂组在肺俞、心俞、膈俞进行低剂量药物穴位贴敷,试验组在肺俞、心俞、膈俞进行正常剂量药物穴位贴敷,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后患者哮喘发作次数、肺功能以及皮肤反应的变化情况。结果基线期试验组、安慰剂组、对照组3组患者哮喘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期试验组患者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慰剂组、对照组患者哮喘发作次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5年、2016年初伏前比较,3组患者肺功能(MMEF、FEF25、FEF50、FEF75)无明显差异;2017年初伏前,试验组肺功能明显改善(P0.05~0.01),优于安慰剂组、对照组(P0.05~0.01)。与基线期穴位贴敷相比,试验期试验组患者贴敷部位皮肤刺激性强度明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慰剂组、对照组患者贴敷部位皮肤刺激性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芥子涂方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哮喘患者的小气道功能,从而减少哮喘的发作,其疗效与贴敷后出现皮肤刺激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电针远近取穴干预胆石症保胆取石术后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针远、近部取穴对胆石症保胆取石术后恢复情况及其差异性。方法将80例胆石症保胆取石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远部组、近部组以及联合组各2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术后治疗,远部组(胆囊穴、阳陵泉)、近部组(肝俞、胆俞)以及联合组(前两组穴位相加)在对照组基础上对相应腧穴施予电针法,共治疗10 d。各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功能以及术后2年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胆囊壁厚度及胆囊收缩功能均有好转,治疗后远部组、近部组以及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联合组最优(P <0.05),远部组、近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复发率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 <0.05),其他组间对照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电针法可有效促进胆石症保胆取石术后恢复,远近联合取穴较单独取穴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Allergicrhinitisaccompaniedasthmaisacommonlyandfrequentlyencountereddisease.Thetwoailmentsoftenoccursinthesamepatientssimultaneouslyoronefollowstheother,andnospecificeffectivetreatmentforradicalcureexistsatpresent.Theauthorshavetreated419patientswiththedesensitizingmethodwithpositiveallergenappliedonacupointsofheadandupperbackregiontoobservetheeffectandcompareditwiththeeffectoftreatmentbyacupoint0.85%normalsalineinjectionorsubcutaneousdesensitizing,andtheresultsarereportedasfollows.METHODSC…  相似文献   

13.
黄少毅  郑寅  邢翘楚  李敏 《中医学报》2020,35(4):753-756
《神应经》是明代针灸学家陈会所著,其记载的内容对后世针灸发展影响深远,其理念深受道家医学影响,遵循天人相应观念,在取穴、配穴及补泻手法三方面皆有建树。在取穴方面,强调穴位定位的精准,主张一穴一法,注重揣穴,倡导适时使用"同身寸"和"折量之法";在配穴方面,灵活使用前后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等配穴法;在补泻方面,提出针刺须以人体左右分补泻,并首创先泻后补手法,丰富了针灸手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比较电针"合谷""足三里"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结肠动力及结肠M_3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不同穴性及不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对IBS的效应差异及结肠动力改变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新生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合谷组和足三里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采用新生期母婴分离、醋酸灌肠及结直肠扩张刺激(CRD)的方法联合制备IBS大鼠模型。大鼠9周龄时,合谷组和足三里组分别给予电针(EA)干预,隔日1次,共5次。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不予干预。治疗结束后,按照Bristol大便分类法观察电针前后IBS大鼠的便型,采用腹部回撤反射(AWR)对大鼠进行肠道敏感性及平滑肌收缩强度评估,观察潜伏期、收缩波个数、起始波压力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M_3受体的表达。结果与针前相比,针后合谷组及足三里组大鼠的大便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的大便评分显著增高(P0.01),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多(P0.01),起始波压力值明显降低(P0.01),结肠内M_3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1);合谷组结肠内M_3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增强(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合谷组和足三里组大鼠针后的大便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1),合谷组和足三里组收缩波个数明显减少(P0.01,P0.05),起始波压力值均明显增高(P0.01),结肠内M_3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合谷组相比,足三里组大鼠的大便评分降低(P0.05),起始波压力值显著降低(P0.01),结肠内M_3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电针"合谷""足三里"穴均可抑制IBS模型大鼠肠道收缩,改善肠道敏感性,缓解IBS症状。但"合谷"穴缓解腹痛效果更佳,而"足三里"穴减轻腹泻作用更强。说明电针不同穴性及不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对IBS疗效具有经穴效应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孟氏十二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孟氏十二针疗法(双侧风池、完骨、天柱、上风池、上完骨、风府夹穴);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疗法(双侧风池、完骨、天柱)。两组治疗前后均行TCD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MV值均显著上升(P〈0.01),PI及RI值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16.
高糖饲料喂养复制胰岛素抵抗(IR)大鼠模型,采用电凝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比较,IR基础上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清胰岛素(Ins)水平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降低(P<0.01),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含量及活性显著降低(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和D-二聚体(DD)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通脑精胶囊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明显好转(P<0.01).提示I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存在明显的IR状态及纤溶活性的降低,而通脑精胶囊具有逆转IR及增强纤溶活性作用,推测这可能是该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对其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胃下垂的选穴规律和治疗思路。方法检索建库起至2020年10月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文献,将筛选出文献的治疗方法、所选穴位、穴位归经、分布及特定穴的应用归纳总结,用Excel表格整理归纳,形成针灸治疗及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60篇文献,经统计分析,针灸治疗胃下垂所选经穴50个穴位和经外奇穴13个,其中足三里和中脘使用频次最高,达到总频次的10%以上;腧穴的选择以远部与近部配合取穴为主;任脉、胃经穴位使用频次最高;经外奇穴分布部位以腹部为主。结论针灸治疗胃下垂经脉多选取任脉、胃经腧穴,配伍以局部与远端要穴相配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临床针灸歌赋中的中风治疗用穴特点。方法根据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记载的针灸歌赋内容,摘录针灸歌赋中有关治疗中风的部分,按照中风、类似疾病名称及中风的症状(半身不遂、肢体痿软无力、肢体经筋屈曲拘挛、语言不利及不语、口角歪斜及流涎等)、类似症状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归纳、综合分析。结果临床相关的针灸歌赋中,涉及治疗中风的歌赋14首,涉及处方30张,28个穴位(52穴次),涉及经脉10条。结论在临床相关的针灸歌赋中,中风治疗的选穴主要有以下特点:注重辨证取穴;阳经取穴为主,阳明经穴是重点;强调循经取穴;重视局部取穴,结合远道取穴;兼顾对症取穴;突出特定穴;强调泻法,同时补泻兼施,针灸并用;擅长特殊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佳佳  荣晓凤  丁燕 《重庆医学》2015,(14):1918-1920
目的:观察循经取穴与非经非穴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PDS )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 PDS型患者随机分为循经取穴(A组)与非经非穴(B组)两组,每组34例。A组针刺足三里及内关穴,同时根据中医虚实辨证,实证加用太冲、内庭,予针刺补法;虚证加用公孙、阴陵泉,予针刺泻法;B组在上述经穴旁2 cm处针刺,并根据辨证虚实分别采用相应补泻手法。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随访6个月。结果 A 组与B组治疗前后的总疗效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取穴治疗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优于非经非穴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