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慢性HBV感染的流行病学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 48亿人是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相关肝病,每年新感染HBV 450万例。许多国家都实施了有效的疫苗接种计划,已使新发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1])。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2.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是指母体HBV进入子代,并在其体内复制繁殖,造成慢性HBV感染~[1]。2016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宣言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即实现新感染病例数减少90%,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率减少65%,而达到这一目标则要求5岁儿童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率低于0.1%。自"世界卫生组织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发区,约8%的人群是慢性HBV携带者,高达50%的慢性HBV感染者是经母婴传播造成的[1].感染时年龄越小,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概率越高,因此母婴传播阻断对慢性乙肝的控制有重要意义.HBV母婴传播可分为妊娠期、分娩期与哺乳期,或是宫内、产时、产后不同时段.本文从保护易感者、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等3个方面讨论HBV母婴传播阻断中临床医生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母婴传播是乙肝慢性感染的主要途径。新生儿期暴露感染后,约90%将变成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率与年龄呈负相关。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和HBV相关疾病的关键措施。随着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母婴传播阻断率,改善HBV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5.
母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约占所有新发感染的50%。预防HBV母婴传播对控制乙肝流行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广泛实施的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主要针对围产期HBV母婴传播,而对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有限。HBV宫内感染的具体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胎盘渗漏、胎盘感染或外周单核细胞传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有二十多亿人有过去的或现在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其中三亿五千万是慢性HBV携带者。越早感染,越有可能成为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垂直传播(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及母乳喂养)和日常接触传播。由于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使用,母婴传播率已由90%降低到10%。尽管接受免疫预防,仍有10%~15%的婴儿通过母婴传播发展为慢性HBV感染者。因此母婴阻断显得尤为重要,拉米夫定一直被认为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其在妊娠期使用,目前被列为妊娠C类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孕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降低母婴传播是有效的且不影响胎儿发育。综述拉米夫定在慢性HBV感染孕妇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往有学者报道,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可降低HBV母婴传播率[1,2],但亦有学者提出异议[3],认为妊娠期使用HBIG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无效[4,5].本研究分析了538例妊娠晚期使用HBIG和817例妊娠期未使用HBIG的HBV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资料,旨在探讨妊娠期使用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前,临床上对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的孕妇以及对于年龄>35岁孕妇建议常规行羊水穿刺,检测胎儿染色体核型以明确诊断.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发的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一种传染病,母婴传播是HBV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约50%的慢性HBV感染来自母婴传播[1,3].胎婴儿感染HBV后更容易转变为慢性感染状态,继而发展为肝硬变或原发性肝癌[4-7].羊水穿刺是一种侵入性操作,HBV感染孕妇行羊水检查在理论上可能会增加HBV的母婴垂直传播,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本研究旨在探讨羊水穿刺检查是否会增加HBV DNA检测阴性的慢性HBV感染孕妇的母婴垂直传播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HB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全世界的感染人数超过了24 000万。在美国,妊娠妇女群体中的HBV感染率约为0.7%~0.9%~([1-2])。宫内和围产期垂直传播是全球HBV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35%~50%的HBV携带者是由于围产期接触受感染的血液及其污染物而受到感染~([1])。预防受感染孕妇的HBV垂直传播给胎儿,对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病毒载量(HBV DNA10~6copy/ml)免疫耐受期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孕期及产后肝功能指标和病毒血清学的变化,探讨妊娠对HBV感染病程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检分娩且产后定期复查的慢性HBV感染且HBV DNA106copy/ml孕妇131例,观察孕早期、中期、晚期及产后42天、产后7月时肝功能异常与转归情况及HBe Ag滴度变化、HBV DNA载量变化情况,分析孕期肝炎活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31例妇女中,35.88%发生肝功能异常,其中中孕期3.05%(4/131),晚孕期11.45%(15/131),产后42天25.49%(26/102),产后7月2.11%(2/95)。产后42天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最高,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水平40.5~1503U/L,患者均于产后7月基本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肝衰竭。所有孕产妇中,仅1例产后发生HBe Ag清除,于产后1月时发生血清学转换。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早产、ALT基线水平、HBV DNA基线水平、HBe Ag基线滴度均不是预测发生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高病毒载量(HBV DNA10~6copy/ml)慢性HBV感染孕妇,孕晚期及产后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需加强孕晚期,尤其是产后肝功能指标的随访,及时采取个体化干预治疗,以改善围产期结局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常规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感染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免疫预防措施在实际应用中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感染的效果,阐明孕妇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 将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江苏省14个县市的419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所分娩子女作为研究组,同地区同期的453例 HBsAg-孕妇分娩的子女作为对照组,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调查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以及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检测儿童HBV血清标志物.率的比较采用χ2分析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研究组实际随访298例(71.12%),其中11例(3.69%) HBsAg+;而随访的328例(72.41%)对照组中,HBsAg阳性率为0.00 (χ2=12.32,P<0.01).共11例儿童HBsAg+,其母亲均为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除1例具体情况不详外,9例儿童在出生时明确没有使用HBIG或延迟接种疫苗,仅1例同时规范使用了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2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9.46%和69.21% (χ2=0.01,P=0.95).孕晚期注射HBIG的92例孕妇中,2例(2.17%)儿童HBsAg+;未使用HBIG的197例孕妇中,9例(4.57%)儿童HBsAg+ (χ2=0.98,P=0.51).结论 江苏省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母婴HBV感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HBV携带孕妇(特别是HBeAg+者)的新生儿仍需强调及时注射HBIG.孕妇孕晚期使用HBIG不能减少母婴HBV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vaccination in routine application on hepatitis B virus (HBV) exposed infants and to clarify whether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 administration of pregnant women may reduce the risk of maternal-fetal transmission of HBV. Methods Serum samples of 6398 pregnant women at gestation of 15-20 weeks from 6 urban and 8 rural areas across Jiangsu province were previously tested for serologic markers of HBV by ELISA from July 2002 to August 2004. In this study, infants born to 419 HBV carrier mothers were taken as the study group, while infants born to 453 non-carrier mothers were taken as the control group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They were followed-up and screened for HBV markers during October 2009 to March 2010. Information including HBIG administration during pregnancy, HBV vaccination and HBIG administration of the infants were collected. χ2 test or Fisher′s exact method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rates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means was by t test. Results The follow-up rates of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71.12% (298/419) and 72.41% (328/453), respectively. Of the 298 infants born to HBV carrier mothers, 11 (3.7%) were positive for HBsAg, while none of the 328 infants born to non-carrier mothers was HBsAg positive (χ2=12.32, P<0.01). All of the 11 children were born to mothers with both HBsAg and HBeAg positive, and nine of the 11 children were not injected HBIG or not immuniz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within 24 hours after birth, with only one received regular vaccination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was unknown in one case. The positive rates of anti-HBs i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69.46% and 69.21% respectively (χ2=0.01, P=0.95). HBsAg positive rate of the children born to pregnant women treated with HBIG during late pregnancy (n=92) was 2.17% (n=2), whereas that in the children born to women not treated with HBIG (n=197) was 4.57% (χ2=0.98, P=0.51). Conclusions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immunoprophylaxis in routine application against perinatal HBV infe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s good. Efforts are required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HBIG administration in infants born to HBV carrier mothers, especially in HBeAg positive mothers within 24 hours after delivery. Treatment of HBsAg positive pregnant women with HBIG in third trimester would not decrease the risk of maternal-fetal transmission of HBV.  相似文献   

12.
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 6 0 % ,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携带率亦高达 10 %~ 15 % [1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的 HBs Ag的携带者 ,而且是引起成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重大进展 ,现将近年对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一、H BV垂直传播的方式1.母婴传播 :据估计亚洲人中有 30 %的 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 ,而母婴传播又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孕妇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至分娩当日停药后不同喂养方式对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在北京佑安医院纳入574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分娩新生儿的处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 ,HBV)引起 ,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孕期HBV感染对孕产妇及围生儿危害极大 ,因此防治该病是围生医学的重要课题。1 病原体HBV是复杂的双球状 4 2nmDNA病毒 ,称为嗜肝病毒。完整的HBV颗粒又名Dane颗粒 ,分为包膜和核心部分。包膜上的蛋白质亦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在肝细胞内合成 ,大量释出于血液循环中。核心部分含有环状双股DNA ,DNA聚合酶 (DNA -P) ,核心抗原 (HBcAg)和e抗原 (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人类感染HBV后 ,发生免疫反应形成了三…  相似文献   

15.
朱慧  胡娅莉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2,38(12):892-894
<正>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的大国,慢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乙肝)是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全球第69届卫生大会确定,到2030年全球基本控制HBV感染,重要指标之一是全球5岁儿童HBsAg阳性率降至0.1%。目前我国育龄妇女HBsAg总体阳性率仍达5%~6%,而HBV母婴传播是慢性乙肝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预防HBV母婴传播是预防慢性乙肝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正>目的:为了研究TTV(一种新的NMA病毒)在围产期对孕妇的危害,检查日本孕妇TTV的感染情况、孕妇肝功能(sALT/sAST)及其后代,包括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及方法:反复检测195名非携带HBV和HCV孕妇(NBCPW组),84名携带HBV和/或HCV孕妇(BCCPW组)以及TTV-DNA阴性孕妇(对照组)的TTV-DNA和肝功能。NBCPW组携带TTV孕妇分娩14个新生儿,BCCPW组携带TTV的孕妇分娩21个新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产检并分娩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HBsAg/HBeAg双阳性,HBV DNA>5 log10copies/ml)及其新生儿的资料,分为治疗组(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分娩前检测患者乙肝标志物、血清HBV DNA水平、肝功能,分析比较分娩前血清HBV DNA下降值、HBV DNA低于检测值比例,观察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结果: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础HBV DNA水平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替比夫定组母体HBV DNA水平较服药前明显下降(P<0.05),且替比夫定组分娩前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替比夫定组有36.2%(17/47)的孕妇在分娩前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HBsAg/HBeAg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孕期进行替比夫定治疗能降低分娩前的HBV DNA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从1986年1月1日开始,预防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下同)母婴间感染作为福利事业在厚生省全面普及。本文简述有关乙肝病毒(HBV)母婴间感染的实况及其预防,并把本预防措施视为免疫疗法,论述其特征及开展工作后将出现的问题。一、乙肝病毒母婴间感染的实况 HBV不仅引起急性感染(急性肝炎、无症状性感染),且可招致持续感染(慢性肝炎、无症状性病毒携带)。在免疫功能尚未完善的新生儿婴幼儿期或使用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预防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表明 ,全世界约 5 %的母亲为 HBV携带者。资料表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 ,在出生后半年内约 40 %~ 5 0 %HBs Ag为阳性 ,而 HBs Ag、乙型肝炎 e抗原 (HBe Ag)双阳孕妇分娩的婴儿在出生后半年内 HBs Ag为阳性者可高达 90 %以上。我国 HBV携带者约有 3亿 ,HBs Ag携带为 9.7%。其中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探讨HBV母婴传播机制及其预防措施是产科、儿科、传染科共同关心的问题 ;对减少儿童时期乙…  相似文献   

20.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是通过血液或性接触传播,母胎垂直传播是导致慢性HBV感染、肝硬化和肝癌重要原因,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018年1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发布了美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建议。该报告还简要总结了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先前发表的母体抗HBV治疗指南,以减少围产期HBV传播。1消除乙型肝炎病毒传播应该成为全球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