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临床中应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方案主要有三联疗法、以铋剂为基础四联疗法、非铋剂四联疗法,同时一些新兴方案也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包括高剂量二联疗法、中药或中成药辅助治疗、益生菌辅助治疗等.近些年幽门螺杆菌的耐药率不断提高,导致根除率逐渐下降,探索一种根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四联疗法,治疗组采用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结果在治疗后,治疗组Hp根除率、治疗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0.2%vs.70.6%,92.2%vs.76.5%,P均<0.05),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11.8%vs.27.5%,P<0.05)。结论益生菌能有效提高四联疗法的Hp根除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药物副反应。  相似文献   

3.
蒋利锋 《药物与人》2014,(10):173-173
目的分析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对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的影响。方法105倒患者随机分配至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辅以克拉霉素、阿莫西林(OAC组)51例及克拉霉素与甲硝唑组(OMC组)54例治疗2周,治疗前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查筛选,治疗后停抗生素至少4周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复查。结果OAC组共有44例Hp被根除,OMC组共有33例Hp被根除,OAC组根除率(86.3%)明显高于OMC组(61.1%)(P〈0.05);副作用发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辅以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较克拉霉素与甲硝唑组根除率高,副作用发生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在慢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分组法将101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慢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采用一般性抑制胃酸和胃黏膜保护治疗,观察组53例联合应用幽门螺杆菌根治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结果:观察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和溃疡消失时间明显提前,用药周期缩短,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疗效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停药6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可有效提高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病程,降低临床复发率,值得继续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院》2015,(11):46-47
目的探讨标准三联疗法加服益生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07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将其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实施标准三联疗法加服益生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取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1%,其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4.4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96%,其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79.2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组间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标准三联疗法加服益生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确切,患者Hp根除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张美 《现代保健》2013,(12):125-126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溃疡愈合时间、用药时间明显缩短,但平均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停药后6个月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有效缩短病程,降低停药后临床复发率,值得临床继续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胃溃疡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8例胃溃疡患者,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39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39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与复发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74.36%(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复发率10.26%,低于对照组的46.15%(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溃疡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使胃溃疡的治愈率显著提高,还可以使胃溃疡的复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与降低中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0~87岁254例病人进行14C呼气试验,将HP( )者随机分治疗组与观察组,治疗组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随访观察2 a.结果 127例治疗组中,1例中风,中风发病率0.79%,观察组:7例中风,中风发病率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56,P<0.01).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使中风发病率下降4.72个百分点.提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根除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霞  吴静  李朝品 《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399-1400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含量的变化。方法 对287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给予常规的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治疗。除菌后6周检测其胃粘膜Hp、血清HpIgG抗体和Hp—DNA(PCR法)3项指标,联合判断Hp根除效果;分别于除菌前和除菌后3,6周利用免疫量度放射分析法(IRMA)测定血清蛋白酶原含量,比较Hp根除成功者(除菌成功组)和失败者(除菌失败组)血清蛋白酶原含量变化。结果 除菌成功103例,Hp根除率为35.89%。与除菌前比较,除菌成功组的血清PGⅠ、PGⅡ含量明显降低。PGⅠ/Ⅱ的比值显著升高。除菌失败组的血清PGⅠ、PGⅡ含量变化不明显,PGⅠ/Ⅱ的比值变化亦不显著。结论根除Hp治疗前后血清PG发生特异性改变,血清PG含量可作为Hp根除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以及胃癌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胃癌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均位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前列。早期根除H.pylori可以预防胃癌前病变的发展,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我国H.pylori感染率高,但由于H.pylori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患者依从性差等原因导致H.pylori根除率下降。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是探索H.pylori感染最佳根除方案。对H.pylori感染根除治疗方法研究新进展的系统介绍,对于临床诊治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许显军  郑军  李娟 《药物与人》2014,(12):371-371
幽门螺杆(HP)是引起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临床上使用多种抗生素来根除HP,致使HP对一些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常有治疗失败的病例,使病人得不到最佳治疗效果.本文试用药物方法对3种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案进行比较,找出最佳的治疗方法,以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替硝唑组成的10 d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14例H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0 d序贯组):前5d给予埃索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20 mg+阿莫西林1.0g,2次/d口服,后5d,埃索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0.5g+替硝唑0.5g,2次/d口服;对照组(7 d标准三联组):埃索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g+克托霉素0.5g,2次/d口服,疗程7 d.4周后复查胃镜及14C- UBT,观察溃疡愈合、Hp根除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的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按治疗意向分析、完成随访病例分析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序贯疗法具有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高的优点,不良反应相当,可作为Hp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在质子泵抑制剂(PPIs)应用的不同时期行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的疗效。方法:将74例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并经胃镜等检查手段确诊为消化性溃疡伴Hp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应用PPI治疗4周,继而给予根除Hp治疗2周)和B组(应用PPI治疗6周,停药1个月后再给予根除Hp治疗2周,停药期间不能应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等药物),分别于根除治疗后1月行13C—UBT复查,比较两组根除率。结果:B纽较A组Hp根除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Hp根除治疗时掌握好PPI应用的时机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王杰 《中国保健》2010,(7):66-6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为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关键环节。提出了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病变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访评估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病人,分为根除组和对照组,分别予根除HP治疗和对症治疗.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半年分别行胃镜检查,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根除HP前后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全部80例病人随机分为根除组(n=40)和对照组(n=40).半年后,根除组29例HP完全根除,对照组27例仍为HP阳性.在根除组,黏膜急性炎和慢性炎的组织学积分明显降低(P<0.001),肠化生的组织学积分亦有降低 (P=0.021).而对照组,急性炎的组织学积分升高 (P=0.034),慢性炎和肠化生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的萎缩性病变均无明显变化(P值分别为0.53和0.64).结论根除HP可使胃粘膜急慢性炎症明显消退,减轻并有可能逆转肠化生病变.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关系密切。根除HP已成为当前治疗一些常见HP相关性疾病的重要措施。根除HP失败的常见原因是患者对抗生素的耐药和对治疗的依从性差或治疗方案的药物组成、剂量、疗程等存在问题。近年有许多报道表明,家庭成员感染HP而引起患者再感染和复发。本文对患者及配偶HP感染者进行共同治疗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7.
杨纪国 《现代保健》2012,(12):132-132
胃部疾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多种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临床对根治幽门螺杆菌应用了多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笔者2009年2月-2011年12月于所在医院应用PPI三联方案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自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2月-2011年12月门诊和住院的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46.7±5.9)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研究幽门螺杆菌(Hp)清除后血清抗体水平下降规律。寻求抗体下降至何种程度可作为反映Hp根除的可靠指标,以替代侵入性检查。方法:Hp感染及根除的判断依据组织学、快速尿素酶反应及PCR检查结果。ELISA法检测血清Hp抗体。34例病人采用三联2周抗Hp疗法,并于治疗结束后1、3、6个月复查。结果:所有Hp根除的病例IgG均下降,1、3、6个月时下降幅度分别为39.18%、5219%、6217%。以3个月时下降40%为反映Hp根除的指标,敏感性是74%,特异性是100%,准确度794%。结论:观测抗Hp治疗后的血清抗体的变化能简便、准确反映Hp的根除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胃增生性息肉的作用。方法将胃增生性息肉(息肉直径3~10mm)合并HD感染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患者接受四联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克拉霉素、枸橼酸铋及替硝唑,疗程2周。对照组仅接受替普瑞酮治疗。受试者在纳入试验前及治疗结束后1~12个月接受定期胃镜检查和Hp测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22例及21例患者完成整个研究。治疗组有19例(86.4%)Hp得到根除,在用药后1~12个月,平均(6.5±1.1)个月随访中,Hp根除者中15例(78.9茗)胃息肉消失。而在试验开始后l2个月,对照组患者的胃息肉和Hp情况未发生变化(P〈0.01)。结论大多数胃增生性息肉在根除Hp后消失,患者如同时患有胃增生性息肉和Hp感染,在行息肉摘除术前可先尝试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20.
消性溃疡是内科临床常见病,过去认为与胃酸分泌异常有关,近年许多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活动性胃炎(浅知胜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中起重要作用。根除HP较传统单纯制酸疗法能明显缩短愈合时间及减少复发。我们通过联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1周根除HP并与单用奥美拉唑及雷尼替丁维持1a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