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方法收集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25例,术中均使用脑保护伞装置。结果该组成功置入支架25枚,颈动脉狭窄解除,脑供血改善。在支架释放过程中出现颈动脉窦反应6例,血管痉挛反应1例,经过对症处理之后均已消失了。脑保护伞的释放、撤回也都顺利。此外,患者术中并未发生TIA和急性脑梗塞现象,经术后7-14 d出院。进行术后随访3-36个月,期间未发现TIA或脑卒中复发的现象,DSA复查也未见血管再狭窄症状。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短期效果。方法59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59例患者均治疗成功,其中3例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同期各置入2个支架使血管基本恢复正常管径,2例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同期连续置入2个支架使血管基本恢复正常管径。支架成形术后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从(79±10)%降低到(11±7)%。结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短期效果.方法 59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59例患者均治疗成功,其中3例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同期各置入2个支架使血管基本恢复正常管径,2例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同期连续置入2个支架使血管基本恢复正常管径.支架成形术后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从(79±10)%降低到(11±7)%.结论 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常见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4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放自膨式支架(Sm art)48枚,术中13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Angioguard)。对全部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术中出现并发症主要为血管痉挛、心动过缓及低血压、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术中血栓形成及血栓脱落、缺血性卒中、术中高血压、术后低血压、低血糖反应等,经对症治疗好转。结论颈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在有经验的医师操作下,治疗是安全的。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予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狭窄程度由术前(72.3±8.6)%下降到术后(11.6±7.2)%。所有患者在1周内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改善。随访3个月至1年,无一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5例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未发现支架移位。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予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狭窄程度由术前(72.3±8.6)%下降到术后(11.6±7.2)%.所有患者在1周内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改善.随访3个月至1年,无一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5例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未发现支架移位.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宝民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11(8):5-8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而颈动脉支架及其脑保护装置是经血管内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益材料。通过了解和熟悉不同类型的支架和脑保护装置的特点、特性、应用方法和并发症预防.有助于提高颈动脉狭窄成形治疗的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8.
贾小妹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66-67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CAS患者临床和护理资料。结果:手术均顺利,经积极心理护理、术前及术后护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结论:全面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CAS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60岁的老王患高血压病好多年了,最近几个月反复出现“右侧肢体发麻、乏力”,起初只要过几分钟症状就能消失,患者也没太在意。后来,再出现以上症状时半个小时都不能消除,写字连笔都握不牢,记性也变差了,老王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快到医院检查,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都显示他有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一侧颈动脉狭窄超过70%。医生告诉他,颈动脉是人体通向头面部的主要动脉,颈动脉狭窄严重时可致脑卒中,就是中风。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体会,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防治及初步疗效。结果,支架定位准确,11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4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1例减少70%。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5~18个月(平均9.3)个月,无1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DSA随访10例患者均无再狭窄(6~12个月)。显示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患者低血压诱发因素,并总结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程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的低血压发生率和低血压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血压持续时间<30 min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原因会诱发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低血压,做好对患者的全程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地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其对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为7~10 d。评价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6.7%),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能明显地降低患儿血清中CRP浓度,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8例)和对照组(n=46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及治疗后两组的有效率。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C反应蛋白(CRP)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207例脑梗塞患者与101例正常对照者;脑梗塞患者按其IMT分成三个亚组;根据是否存在颈总动脉硬化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硬化组;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计算non-HDL-C值;将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脑梗塞组呈现出高TG、TC、non-HDL-C、LDL-C、低HDL-C及CRP水平明显升高;脑梗塞患者不同IMT水平组的non-HDL-C、CRP等有显著性差异,并随着IMT的增加而升高;颈动脉硬化组的non-HDL-c、CRP水平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non-HDL-C、CRP与IMT呈正相关。结论non-HDL-C和CRP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硬化发生和脑梗塞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 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了解 C反应蛋白 ( CRP)与冠心病 ( CHD)的关系。我们观察 86例 CHD患者 ,3 2例正常对照者的 CRP浓度改变 ;以及应用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 8周后 CHD患者 CRP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 CHD患者的 CRP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 P<0 .0 5 ) ,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 CHD患者的 CRP浓度改变不一样 ;阿司匹林 15 0 mg/ d剂量 ,疗程 8周可降低 CHD患者的 CRP浓度 ( P<0 .0 5 )。提示中、长期应用非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降低 CHD患者的 CRP浓度 相似文献
16.
阿托伐他丁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hs-CRP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心脏X综合征病人血循环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以及阿托伐他丁的可能影响。方法 选取 2 5例心脏X综合征病人和 10例健康人。⑴比较心脏X综合征病人和健康人血清hs -CRP水平 ;⑵比较胸痛频率每周≥ 5次 (n =14 )和 <5次 (n =11)两组心脏X综合征病人血清hs -CRP的水平 ;⑶比较胸痛持续时间≥ 15min(n =13 )和 <15min(n =12 )两组血清hs -CRP的水平 ;⑷ 2 5例病人分为对照组 (n =12 ,予以消心痛 10mgTid和地尔硫卓 3 0mgTid)和治疗组 (n =13 ,在前者基础上加阿托伐他丁 2 0mgQD) ,持续 12周 ,比较两组胸痛症状和hs -CRP的变化。结果 ⑴心脏X综合征病人血清hs -CRP显著高于健康人[( 3 7± 3 2mg/Lvs 0 9± 0 5mg/L ,P <0 0 1) ] ;⑵胸痛频率每周≥ 5次组血清hs -CRP高于 <5次组 [( 3 8± 2 4mg/Lvs 2 6± 2 6mg/L ,P <0 0 5 ) ] ;⑶胸痛持续时间≥ 15min组血清hs -CRP高于 <15min组 [( 3 9± 3 0mg/Lvs 2 7± 1 7mg/L ,P <0 0 1) ] ;⑷阿托伐他丁治疗组血清hs -CRP下降较对照组显著 [( 1 3± 1 6mg/Lvs 2 8± 3 1mg/L ,P <0 0 1) ] ,胸痛症状缓解更明显。结论 ⑴hs -CRP可能与心脏X综合征的发病相关 ;⑵阿托伐他丁有助于降低心脏X综合征病人的hs -CRP水平并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7.
牙周组织状况与外周血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牙周组织状况与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确定牙周病病人及正常人共6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无系统性疾病,近三个月无服用抗生素.检查研究对象牙周组织情况,收集反映牙周组织状况的指标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牙龈附着丧失(AL)等,同时测定外周血中CRP水平.将60例研究对象按照虬分为三组AL≤2mm者为正常或轻度AL; 2mm<AL≤3mm者为中度AL;AL>3mm者为重度AL.统计分析各指标与外周血CRP水平的关系.结果不同AL组间,随着AL程度加重,其外周血CRP的水平逐渐增高(1.66±0.74mg/L,3.04±0.49mg/L,7.12±2.61mg/L),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F=56.743,P=0.000).外周血CRP水平与AL、PLI、PD、BI等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911、0.783、0.768、0.764,P均为0.000).结论牙周组织健康状况和外周血中CRP水平相关.随着牙周炎症程度加重,牙周组织破坏程度加大,则外周血中CRP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清及诱导痰C反应蛋白(CRP)是否可以作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情判断的敏感指标。方法:检测本科收治的3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同期血清和诱导痰中CRP的浓度,同时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CRP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前的血清CRP、诱导痰CRP均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且治疗后的血清CR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CRP和诱导痰CRP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907、0.743, P〈0.01)。结论:血清及诱导痰CRP可作为一种动态监测气道炎症以及评估支气管哮喘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实用及无创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其对血清hs-CRP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60例ACS患者随机均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0例。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另外加用丹红注射液(20mg/d)治疗,疗程均为14d。同时收集2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取其血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1)治疗前,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丹红注射液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与73.33%(P<0.05),2组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都有降低(P<0.05),但丹红注射液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3)2组ACS患者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ACS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抑制冠脉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分娩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PR)的浓度指标变化规律,分析对血清CRP水平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8月本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250例,其中经阴道分娩115例,剖宫产135例,测量产妇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产后48 h体温及血常规等,同时测量产妇分娩前24 h、分娩时、分娩后24、48、72、96 h的CRP浓度,然后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产后感染率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剖宫产组术后48 h中性粒细胞及体温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两组分娩后CRP浓度逐渐升高,较分娩前水平有显著增高(P〈0.01);CRP在经阴道分娩后72 h开始降低,而在剖宫产分娩后96 h开始降低,剖宫产组分娩后不同时期CRP浓度均高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结论:分娩方式是产后血清CRP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产后测量CRP对科学的选择分娩方式及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