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3种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留置胃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额头固定组和改良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传统法、额头固定法和改良固定法进行置管固定,对3组方法的脱管原因(患者自拔、咳嗽或喷嚏、患者自行翻身、胶布松脱等)、脱管发生率、胃管留置时间及留置效果(对皮肤、咽部刺激,舒适度、脱管等)进行比较。结果改良组因不同原因造成的脱管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和额头固定组、胃管留置时间长于传统组和额头固定组、胃管留置效果优于传统组和额头固定组(均P<0.05)。结论改良固定法可有效地增加胃管的牢固性,防止胃管脱出,增加患者舒适度,有效地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2.
三种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种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及胃管末端更适宜的封堵方法.方法:将91例留置胃管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30例按照传统的方法胶布固定,胃管末端反折纱布包裹;研究一组30例用棉质系带固定胃管;研究二组31例采用耳挂式胃管固定.两研究组胃管末端均用新方法封堵,对胃管固定方法及胃管末端封堵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研究一组和研究二组在胃管固定牢固程度、舒适度、美观方面等优于对照组(P<0.05),在意外脱管现象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胃管末端封堵新方法优于传统方法,患者易于接受.结论:两种胃管固定新方法固定牢固、美观、舒适,取材方便,方法简单;胃管末端新封堵方法简单、有效、轻便,不影响患者头部活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两种胃管固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两种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3月本科室术后行胃肠减压患者50例为对照组,选择2010年4—10月5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胃管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胃管固定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胃管的滑脱率。结果两组患者胃管滑脱率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胃管滑脱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后的胃管固定方法可靠、舒适、顺应性好,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新的固定方法对胃管留置固定的影响.选择了留置胃管的60例病人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8月-2009年10月我科留置胃管的病人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6岁~65岁,平均40.9岁;胰腺炎48例,不全肠梗阻1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生活能力、健康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留置鼻胃管操作是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但应用鼻胃管胶布固定法,由于胃管粗、硬,加上患者面颊部出汗、天冷胶布粘性差等原因,固定胶布易松脱,常需反复粘贴,以防胃管滑脱。且胶布对局部皮肤有刺激,易引起皮疹、水疱,一旦发生,必须更换固定部位,不仅影响美容,浪费胶布,而且极大地增加护理工作量。而胃管“∞”悬吊法操作环节较繁多,操作费时。为避免以上缺陷,我科探索出一种白纱带固定胃管的方法,自2004年9月应用于临床,经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误诊学杂志》编辑部: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对802例留置胃管患,一改传统的胶布固定法,采用改良后的胶布固定法,均取得良好效果,无1例因固定不当致胃管脱出。  相似文献   

7.
双套结胃管固定法70例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6月~2005年8月,我们对70例住院需留置胃管的患者行双套结胃管固定法固定胃管,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三种胃管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1月以来,我们对44例经鼻放置胃管的患者采用蝶形胶布固定胃管法,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雪 《护理研究》2012,26(20):1878-1879
[目的]观察两种固定胃管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4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排气管穿棉线固定法,对照组采用胶布交叉固定法。[结果]观察组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排气管穿棉线固定法固定胃管不仅易于固定,而且可提高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高云  魏文 《护理研究》2008,22(7):1855-1856
[目的]比较两种固定胃管方法。[方法]将109例胃肠道术后留置胃管病人按手术日期单双号分为两组,实验组58例,对照组51例,胃管固定分别采用改良法与传统法,观察两组病人术后早期活动情况及胃管脱出情况。[结果]实验组胃管脱出率、皮肤压痕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活动例数多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式胃管固定法较传统固定法有较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2种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留置胃管患者采用新型的胃管固定方法与传统的固定方法相比较,从牢固程度、皮肤刺激性、护理工作量、舒适度及美观度5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评定效果。结果新型的胃管固定方法与传统的固定方法比较在以上5个方面有很大的优点。结论应用新型固定胃管的方法既增加牢固系数、患者舒适度和美观程度,又减少皮肤刺激和护理工作量,优点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两种胃管固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2种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留置胃管患者采用新型的胃管固定方法与传统的固定方法相比较,从牢固程度、皮肤刺激性、护理工作量、舒适度及美观度5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评定效果.结果 新型的胃管固定方法与传统的固定方法比较在以上5个方面有很大的优点.结论 应用新型固定胃管的方法既增加牢固系数、患者舒适度和美观程度,又减少皮肤刺激和护理工作量,优点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三种胃管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月以来,我们对44例经鼻放置胃管的患者采用蝶形胶布固定胃管法,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鼻胃管两种固定方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留置鼻胃管是临床常用的诊治方法。经鼻留置胃管可为昏迷或不能由口进食的病人提供营养、热量及药物,还可了解胃液的性质和量。因此,鼻胃管在临床应用广泛,若不能妥善固定,易造成鼻胃管移位、滑脱,则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因胃液反流造成窒息等严重后果。2003年6月-2004年12月应用一次性鼻巾进行鼻胃管固定,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两种固定胃管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云  魏文 《护理研究》2008,22(20):1855-1856
[目的]比较两种固定胃管方法.[方法]将109例胃肠道术后留置胃管病人按手术日期单双号分为两组,实验组58例,对照组51例,胃管固定分别采用改良法与传统法,观察两组病人术后早期活动情况及胃管脱出情况.[结果]实验组胃管脱出率、皮肤压痕发生率明显低于时照组(P<0.05).早期活动例敷多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式胃管固定法较传统固定法有较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留置胃管是临床常用护理操作,若不能妥善固定则容易造成胃管移位、滑脱,甚至可能因胃液反流造成窒息.以往胃管固定多采用胶布,但对胶布过敏者或在患者鼻部皮脂腺分泌旺盛、面颊部出汗、下床走动时,固定的胶布因黏度下降、固定处松动很容易脱落,进而导致胃管脱出,患者烦躁不安时也可能自行拔管,由此增加了患者再次插管的痛苦,无形中也增加了护理人员工作量.现介绍一种双耳挂式胃管固定法,可弥补以上不足,  相似文献   

17.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因各种原因,常需留置胃管,若胃管留置时间较长,妥善固定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工作中常采用的方法有:传统的2条胶布固定法、丝线加胶布固定法等,然而因患者打喷嚏、咳嗽致胃管脱出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更好、更牢固的固定方法。2004年3月~2006年6月,我们改进了固定方法后,为78例手术患者留置胃管,未再发生胃管脱落现象。给工作带来了方便,保证了护理安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胃管固定方法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管的固定目前多用胶布粘贴固定法固定,该法虽较简单,但因胶布存在许多弊端,如胶布遇热、汗液时其粘贴剂溶化,造成污垢聚积、松脱,且易引起皮肤过敏,影响病人舒适,从而导致非计划性拔管时有发生。为了解决上述因素的困扰和减少病人的痛苦。我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胃管固定方法进行改良,可明显减少以上不足,在应用过程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使用胃管的患者很多,为了保证治疗,胃管的妥善固定,防止胃管脱出在胃管的护理方面尤为重要。现将一种新的胃管固定方法--“三固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病人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胃管固定方法,减轻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方法]将150例留置胃管病人随机分为传统组、绷带组和改良组,分别采用传统法、绷带固定法和改良固定法,比较3组脱管发生率、脱管原因、胃管留置时间和留置效果。[结果]改良组脱管发生率、脱管原因、胃管留置时间和留置效果方面均优于传统组和绷带组,更易被病人接受。[结论]改良固定法可有效地增加胃管的牢固性,防止胃管脱出,降低脱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