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测量了126对肱骨的长度、最大径、最小径及周径。观察了滋养孔的位置、数目、大小及方向。肱骨滋养孔呈单孔的占80.56%,双孔占17.86%。滋养孔在纵向上多数位于中点偏下,指数平均值为55.33;在横向上通常位于前内侧,占85.58%,部分滋养孔位于后外侧面,桡神经沟附近。两侧肱骨滋养孔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对称的有26.19%。滋养孔的口径中等的占42.62%,大的37.38%。解剖肱骨滋养动脉100例,共110支。测量了其长度、口径。观察了它们的起点和行径。滋养动脉起自肱动脉的最多,占82.73%;起自肱深动脉的9.09%。其它起自尺侧上副动脉、桡侧副动脉、旋肱后动脉、中副动脉。滋养动脉的平均长度为2.16厘米。起始段外径1.26毫米。滋养动脉的起点与滋养孔在纵向和横向上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起自肱动脉和尺侧上副动脉的滋养动脉,多进入位于前下内侧区的滋养孔,而起自肱深动脉等的滋养动脉,则常进入后上外侧区的滋养孔。在经动脉注入造影剂的骨标本X线照片上,观察了肱骨滋养动脉在骨内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桡、尺骨滋养孔和滋养动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测量了成对桡骨246侧,尺骨224侧,包括两骨的长度、中点矢状径、横径和周径。观察了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大小和方向。桡骨滋养孔呈单孔的占92.68%。在纵向上多数集中在桡骨上、中1/3交界附近,指数平均为35.03;在横向上通常位于桡骨体前面(占64.84%)或前缘,部分滋养孔位于骨间嵴或桡骨后面。两侧桡骨滋养孔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对称的出现率为35.77%。滋养孔的口径中等,方向均通向近端。尺骨滋养孔具单孔的占89.29%。在纵向上多数集中在尺骨上、中1/3交界略偏下方的邻近区域内,指数平均为37.98;在横向上通常位于尺骨体前面(占88.84%)或前缘,位于骨间嵴或后面者极少。两侧尺骨滋养孔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对称的有40.18%。滋养孔口径中等,但较桡骨者稍大,方向均通向近端。二、解剖桡、尺骨滋养动脉各100侧,测量了滋养动脉的长度、口径、起始高度,观察了它们的起点和行程。桡骨滋养动脉起自骨间掌侧动脉的最多(占71.84%),其次起自骨间总动脉、尺动脉、桡动脉及正中动脉。桡骨滋养动脉的长度平均1.80厘米,起始段外径0.84毫米,由起点至肘关节线的距离为8.58厘米。尺骨滋养动脉起自骨间掌侧动脉的占38%、尺动脉的占25%、尺侧返动脉的占28%,其余起自骨间总动脉和骨间背侧动脉。尺骨滋养动脉的平均长度2.24厘米,起始段外径0.87毫米,由起点至肘关节线的距离为6.76厘米。桡、尺骨滋养孔在横向上的位置,与滋养动脉的起点显示一定关系,发自骨间掌侧动脉的滋养动脉,多进入桡、尺骨前面、骨间嵴及其附近的滋养孔,起自其它动脉者多进入桡、尺骨前面和前缘的滋养孔。在事先经动脉注入造影剂的骨标本X线照片上,观察了桡、尺骨滋养动脉在骨内的分布,以及骨膜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3.
股骨滋养孔及滋养动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测量170对股骨,共340侧,包括骨的长度、中点矢状径、横径及周径。观察了滋养孔,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都比较恒定。滋养孔无一例缺乏,但四孔和五孔滋养孔罕见。滋养孔在纵向上,多位于股骨的中1/3(71.50%);横向上多位于股骨后面(98.62%),两侧股骨滋养孔在纵向及横向上都对称的不多(7.06%)。滋养孔口径一般比较大。绝大多数(98.44%)的滋养孔通向近侧。二、解剖出股骨滋养动脉100例。股骨滋养动脉大多数起自股深动脉各穿支,发现部分滋养动脉由股深动脉终末支直接形成或由股动脉下段发出,长度平均为1.16 cm,外径平均1.51 mm。其行径较为恒定,居大收肌深面,多半在股骨粗线处进入滋养孔。三、经动脉造影的婴幼儿股骨标本X线照像上,观察了股骨滋养动脉在骨内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对69例尸体下肢的腓动脉与腓骨滋养动脉起点到腓骨小头的距离,腓动脉起点到腓骨滋养动脉起点间的距离,直径及滋养动脉的长度和直径,腓动脉的行周围关系进行了测量和观察,并对其中四例新鲜肢体进行了脑动脉造影,证实了腓动脉,腓骨滋养动脉的分出部位和滋养动脉进入腓骨干的确切位置,同时对腓动脉切取的长度与腓骨主要滋养动脉的关系及保护支配胫骨后肌,拇长屈肌的神经免受损伤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 测量170对股骨的长度、中点矢状径及周径。观察了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滋养孔无一例缺,但四、五孔罕见。纵向位于股骨中1/3占71.5%,横向位于后面占98.62%,两侧孔位置对称的不多(7.06%),孔通向近侧的占98.44%。表示孔位置的孔指数为:滋养孔至大转子最高点距乘100,除以骨长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胫骨干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液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胫骨滋养动脉的来源、分支分布及长度和外径;50根干燥成人胫骨,观察胫骨滋养孔.结果胫骨滋养孔1孔占98.4%,位于胫骨中、上1/3段的后面,位置距胫骨粗隆平均8.0±1.6(6.0~15.5)cm.胫骨滋养动脉来自胫后动脉占90%,滋养动脉起始后行经腘肌下部深面和趾长屈肌深面,紧贴胫骨后面,分出骨皮支和滋养支.滋养动脉起点距离胫骨粗隆平均2.7±1.1(1.0~5.0)cm,外径1.7±0.5(1.0~3.0)mm,干长为5.2±1.2(2.0~7.0)cm.结论以胫骨滋养血管为蒂胫骨段移植,可用于长骨大段缺损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带血管蒂游离移植腓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0块腓骨上,用细钢丝、游标卡尺测量了腓骨的长度、滋养孔数、滋养孔在腓骨各面上的分布和孔径以及滋养孔至上端腓骨头的距离,并列出回归方程。结果腓骨平均长度为(34.53±2.21)cm,滋养孔大多分布在腓骨后面占73.37%,滋养孔至上端腓骨头的距离平均为(15.55±3.94)cm,滋养孔径平均为0.73mm。结论通过测出供侧腓骨的长度,就可推算出腓骨滋养孔至上端腓骨头的距离,再以滋养孔为中心截取所需移植腓骨的长度,就可保证被截取的腓骨带有主要营养血管。  相似文献   

8.
1.作者测量了成人下肢长骨(股骨、胫骨、腓骨)共400例,对各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进行了调查研究。 2.下肢长骨(股骨、胫骨、腓骨)的滋养孔位置均以分布于各骨的后面、并以中1/3处为多。 3.根据滋养孔的位置、数目以及至骨上端的距离等,下肢骨骨折以中1/3处愈合为好。截肢高度不应低于膝关节以下6厘米,这样既有利于创口的愈合,又有利于假肢的安装。 4.股骨滋养孔的数目以一孔49.25%,二孔47.50%为多。胫骨、腓骨的滋养孔以一孔96.00%、89.75%为多。股骨及腓骨均发现有无孔者,各为1.00%、1.75%,胫骨未发现有无孔者。  相似文献   

9.
用解剖和血管透明方法对32侧成人、5侧婴儿下肢骨滋养动脉的起始、长度、口径、走行及骨内分布进行观测.胫骨滋养动脉一支者占96.88%,起始于胫后动脉者占69.70%, 主干平均长度42.41±9.53mm.起始处外径1.41±0.61mm.人骨处外径0.71±0.14mm.髓腔内,滋养动脉分为升降二支髓动脉,后者向胫骨两端呈树状分支.在骨皮质内,髓动脉与骨膜动脉的分支吻合.  相似文献   

10.
腓骨的研究     
目的 提供腓骨测量及形态观察的地方性资料。方法 采用 2 1 4例内蒙古通辽地区出土的成年人干燥腓骨标本 ,使用游标卡尺、卷尺、粗细不等的铜丝肉眼观察。结果 腓骨最大长为 (33 2 3± 2 52 )cm ,腓骨骨干中部周长为 (3 97±0 51 )cm。滋养孔数目单孔者为 56 0 7% ,双孔者为 2 9 9% ,3孔者为 1 1 68% ,无孔者为 2 34 % ;滋养孔距腓骨下端的距离 :第 1孔为 (1 8 1 3± 5 0 5)cm ,第 2孔为 (1 4 2 4± 4 2 4 )cm ,第 3孔为 (1 2 99± 4 94)cm ;滋养孔在腓骨纵向上的位置于中段上份者 1 2 8个孔占 39 62 % ;滋养孔在横向上的位置于后面者多 ,计 1 67个孔占 51 70 % ;滋养孔方向多数通向远侧 ,计 2 68个孔占82 97% ;滋养孔横径 :第 1孔为 (0 45± 0 2 4 )mm ,第 2孔为 (0 42± 0 2 )mm ,第 3孔为 (0 32± 0 2 1 )mm ;滋养孔指数 :第 1孔平均值为 54 7,第 2孔平均值为 42 7,第 3孔平均值为 39 1。结论 本组腓骨最大长与中部周长之间有高度相关性 (P <0 0 1 )。  相似文献   

11.
本文测量了210对共420侧成人干燥上肢长骨标本,观察了各骨干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 1.肱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方向均较恒定,420侧中无一例缺如,其中以一孔者居多,占80.56%,距肱骨上端平均距离为15.77厘米,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滋养孔在纵向上多集中在肱骨的中1/3,占90%以上。在横向上分布多集中在内侧面和前内侧面,共占81%以上。肱骨滋养孔的方向均向肘。 2.桡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方向较肱骨更恒定,一孔者占97.10%,距上端距离平均为8.91厘米,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滋养孔在纵向上多集中在中1/3,占61.80%,上1/3者占36.90%,在横向上多集中在前面和内侧面,共占79.15%。桡骨滋养孔方向全部向肘。 3.尺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和方向也较恒定。一孔者占94.30%,距上端平均距离为9.81厘米,多位于中1/3,占78.02%,位于上1/3者占21.80%,横向上多集中在前面和前内侧面,二者共占76.26%。尺骨滋养孔的方向全部向肘。  相似文献   

12.
国人腓骨滋养孔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腓骨滋养孔的解剖学资料对于带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具有实用意义。本文调查了完整的成人干燥腓骨200根(左、右侧各100根),用游标卡尺等测量腓骨长度、腓骨中部最大径及腓骨滋养孔的位置,以不同直径的钢丝插入腓骨滋养孔内,观测其方向及横径。所得结果如下: 一、腓骨长度(腓骨小头尖的最高点与外踝的最低点之间的距离):最大值39.30厘米,最小值28.67厘米,平均值34.11±0.15厘米(左侧34.10±0.22厘米,右侧34.12±0.21厘  相似文献   

13.
在38侧防腐后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和200侧东北出土的干燥成人胫骨进行胫骨骨膜血供研究的同时,观测了胚骨滋养孔和滋养动脉。现报告如下。 一、胫骨的滋养孔 在200侧胫骨上共发现滋养孔207个,1孔者193侧,占96.5±1.3%,二孔者7侧,占3.5±1.3%,距胫骨上端距离平均120.9±12.0mm,位于后面者199侧,占99.5±0.5%,仅有一侧位于其外侧面,距腔骨平台198mm。  相似文献   

14.
<正> 本文调查了完整的干燥成人腓骨211根(左111,右100),用测骨盆的测径规测其长度(腓骨小头最高点至外踝最低点的距离),观察孔数、孔向,用游标卡尺测量腓骨滋养孔的位置,用手术显微镜的分测微器测滋养孔的最大横径。所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265侧肱骨的滋养孔和45侧的滋养动脉观察中,见到无例外的自滋养孔至髓腔都要经过一段斜行骨管。斜行骨管长度变异较大,范围0.7-5.3cm,平均长度2.41±0.97。滋养动脉的起始行程都有一定规律性可循,三角肌止端水平的远、近5 cm范围,内侧肌间隔前方,在寻找滋养动脉定位上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100侧腓动脉与腓骨血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0侧成人下肢腓动脉及其与腓骨血供关系研究的主要结果: 1.腓骨全长29.8~40.0厘米(平均34.26±0.23)。 2.腓动脉起自胫后动脉占90.0±3.0%,起自胫前动脉占1.0±0.99%,胭动脉占1.0±0.99%,腓动脉代替胫后动脉占8.0±2.71%。 3.腓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15~0.60厘米(平均0.37±0.01)。 4.腓动脉与腓骨靠近点(二者开始相距0.5厘米之点)距腓骨小头尖平面6.30~17.01厘米(平均10.35±0.22)。 5.腓骨滋养动脉共发现94条,包括双滋养动脉2条。未发现腓骨滋养动脉8侧。其长度为0.4~2.0厘米(平均0.96±0.07)。 6.腓骨滋养孔最多位于腓骨后侧,占51.06±5.15%。 7.弓状动脉分布于腓骨骨膜及其骨皮质,有1~5支,以3~4支多见。 8.肌支多分布于小腿后群和外侧群,支数差异较大。 9.腓动脉根据起始动脉分为四型。Ⅰ型于胫后动脉,占90.0±3.0%。 10.讨论了腓动脉与腓骨血供的密切关系,指出了腓骨中/上、下/上、上/中和中/中部分在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观测了300付(男170付,女130付)成年人肱骨各径及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孔径和开口方向。肱骨各径,男女性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男性骨比女性骨显著地长而粗。滋养孔的数目,男女性骨都以1孔者为最多(男性67.55%,女性59.69%),其次是2孔的,无孔的仅见3  相似文献   

18.
带血管腓骨干切取应用解剖的几点补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临床带血管腓骨干切取补充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4侧防腐固定的成年小腿标本上,将腓骨全长平均分为4段,解剖观测腓骨肌肉的附着及部分肌肉的神经支配情况,观测腓骨营养血管的起始位置的特征。结果:腓骨干上附着肌肉的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腓骨肌面、屈肌面、胫骨后肌面和伸肌面。腓骨短肌的肌支发出处距腓骨头尖(9.9±2.7)cm,于腓骨中2/4段和中3/4段的上半部分最贴近腓骨骨面,长伸肌的第1肌支起始位置距腓骨头尖(10.1±1.9)cm,于腓骨的中2/4段紧贴腓骨前缘,腓骨滋养动脉和第1 ̄3弓状动脉集中于腓骨中2/4段。结论:(1)带血管腓骨干所可能切取的“肌袖”主要为长屈肌和胫骨后肌;(2)腓骨肌面的中2/4段和中3/4段的上半部分为手术时容易损伤腓骨短肌肌支的部位;(3)腓骨中2/4段近腓骨前缘是长伸肌神经支最易损伤的部位;(4)近端截骨点位于腓骨上1/4段中点的切取可以最大程度地包含腓骨的营养血管。  相似文献   

19.
用X线摄片结合解剖方法研究了自三个月至出生前共40例胎儿80根股骨的滋养动脉。胎儿的滋养动脉相对较粗,数量显著较成人的多,有两支以上的占86.25%。其中上滋养动脉行向下,穿过骨质形成下行的滋养管,进入髓腔后再转折向上,分布到股骨的上端;下滋养动脉与之相反,形成上行的滋养管,入髓腔后转而向下,分布于股骨的下端。滋养孔在股骨纵向上的分布(孔指数)与成人极为近似,这说明股骨滋养孔的相对位置从胎儿直到成年是保持恒定的。我们未能证实胎儿滋养动脉都呈直角进入骨干。作者认为,骨膜学说、肌肉学说或血管学说都以滋养动脉最初呈直角进入骨干为前提可能还缺少足够的根据。股骨滋养孔最初就是两向的,成人股骨异向的滋养孔是胚胎时期上滋养动脉的残留。作者推测胚胎时期的上滋养动脉可能有一部分在生后退化、消失,而另一部分可能在生后发生了方向的转变,由下行而转为上行。  相似文献   

20.
腓骨的血液供应(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临床采用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作自体移植,以修复各种长骨缺损、融合脊柱、矫正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等,应用日趋广泛。手术成败,常常取决于腓骨血供能否保证。关于腓骨的血液供应,多数作者认为:根据滋养孔位于腓骨中1/3上份,故截取带血管蒂的腓骨宜以中1/3上份为主体。1975年Taylor指出:除了滋养动脉,还有一系列节段性的肌骨膜动脉——弓形动脉,但是他对弓形动脉的介绍不够详尽。他做了二例手术,曾提出腓骨移植宜带一圈一厘米厚的肌肉袖。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对腓骨滋养孔进行了观察,或采用X线血管造影来研究腓骨的血供。有些作者虽然看到了弓形动脉,但没有阐明弓形动脉的分布规律,以及它是怎样进入骨质滋养腓骨的。本文对腓骨滋养动脉及弓形动脉作了进一步解剖观察,以期弄清腓骨的血供来源,为临床手术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