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伤后立即切痂对大鼠心肌力学特别是左心室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烧伤组、烧伤补液组和切痂组。切痂组伤后按 Parkland 公式补液并立即切痂植以正常大鼠皮肤。颈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测量心肌力学参数。结果烧伤组心肌力学参数下降非常显著,烧伤补液组各点参数大多降低,但明显高于烧伤组,除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外,切痂组心肌力学参数与烧伤补液组相近。伤后24小时烧伤补液组心肌收缩功能显著低于切痂组。结论在有效复苏下,30%Ⅲ度烧伤大鼠伤后立即实施切痂是可行且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伤后立即切痂对30%Ⅲ度烧伤大鼠心肌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伤后立即切痂对大鼠心肌力学特别是左心室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烧伤组、烧伤补液组和切痂组。切痂组伤后按Parkand公式补液并立即切痂植以正常大鼠皮肤。颈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测量心肌力学参数。结果 烧伤组心肌力学参数下降非常显著,烧伤补液组各点参数大多降低,但明显高于烧伤组,除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外,切痂组心肌力学参数与烧伤被液组相近。伤后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一次性切痂对烧伤后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30%TBSAⅢ度烧伤大鼠立即切痂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未切痂组和切痂组,于伤后1,3,6,12和24h检测血浆肌钙蛋白T(TnT)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指标。结果烧伤后3h血浆TnT即显著升高,伤后6h血浆TNF显著高于伤前,心肌组织中TNF也在伤后12h显著升高。未切痂组与切痂组比较,伤后1~3h未切痂组TnT、TNF略低于切痂组,烧伤6h后,未切痂组TnT显著高于切痂组,烧伤12h后,未切痂组TNF显著高于切痂组。TNF与TnT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TNF是引起烧伤后心肌损伤的重要因素,且与心肌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伤后即行一次性切痂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生成和释放,这可能是其对烧伤后并发心肌损伤具有防治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伤后即行切痂对烧伤大鼠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早期一次性切痂对烧伤后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建立30% TBSAⅢ度烧伤大鼠立即切痂模型,动物随机正常对照组、未切痂组和切痂组,于伤后1,3,6,12和24h检测血浆肌钙蛋白T(TnT)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指标。结果 烧伤后3h血浆TnT即显著升高,伤后6h血浆TNF显著高于伤前,心肌组织中TNF也在伤后12h显著升高。未切痂组与切痂组比较,伤后1-3h未切且TnT、TNF略低于切痂组。TNF与TnT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TNF是引起烧伤后心肌损伤的重要因素,且与心肌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伤后即行一次性切痂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生成和释放,这可能是其对烧伤后并发心肌损伤具有防治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一次性切痂对烧伤后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30% TBSAⅢ度烧伤大鼠立即切痂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未切痂组和切痂组,于伤后1,3,6,12和24h 检测血浆肌钙蛋白 T(TnT)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指际。结果烧伤后3h 血浆 TnT 即显著升高,伤后6h 血浆 TNF 显著高于伤前,心肌组织中 TNF 也在伤后12h 显著升高。未切痂组与切痂组比较,伤后1~3h 未切痂组 TnT、TNF 略低于切痴组,烧伤6h后,未切痂组 TnT 显著高于切痂组,烧伤12h 后,未切痂组 TNF 显著高于切痂组。TNF 与 TnT 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TNF是引起烧伤后心肌损伤的重要因素,且与心肌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伤后即行一次性切痂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生成和释放,这可能是其对烧伤后并发心肌损伤具有防治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TBSA30%Ⅲ度烧伤大鼠早期手术后肝血流量的变化,了解早期手术对肝脏血液灌流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4只,分为4组:烧伤组(A组),输液组(B组),早期手术组(C组),正常对照组(D组)。输液组经股静脉插管输入乳酸林格氏液;早期手术组于立即补液的同时行切痂同种异体植皮术。各组于伤后0,0.5,1,2,3,6,12和24小时,应用氢清除法测定肝血流量。结果A组与B组伤后均出现肝血流量显著下降,B组直至伤后24小时肝血流量才恢复正常,而C组伤后肝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意义。结论严重烧伤后立即液体复苏尚不足以维持有效的肝脏血流灌流,烧伤后早期手术尽早地去除焦痂组织,对改善肝血流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早期手术对烧伤大鼠肝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测定TBSA30%Ⅲ度烧伤大鼠早期手术肝血流量的变化,了解早期手术对肘脏血液灌流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34只,分为4组:烧伤组(A组),输液组(B组),早期手术(C组),正常对照组(D组)。输液组经股静脉插管输入乳酸林格氏液;早期手术组于立即补液的同时行切痂同种异体植皮术。各组于伤后0,0.5,1,2,3,6,12和24小时,应用氢清除法测定肝血流量。结果 A组与B组伤后均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 TBSA30%Ⅲ度烧伤大鼠早期手术后肝血流量的变化,了解早期手术对肝脏血液灌流的影响。方法 Wistar 雄性大鼠34只,分为4组:烧伤组(A 组),输液组(B 组),早期手术组(C 组),正常对照组(D 组)。输液组经股静脉插管输入乳酸林格氏液;早期手术组于立即补液的同时行切痂同种异体植皮术。各组于伤后0,0.5,1,2,3,6,12和24小时,应用氢清除法测定肝血流量。结果 A 组与 B 组伤后均出现肝血流量显著下降,B 组直至伤后24小时肝血流量才恢复正常,而 C 组伤后肝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意义。结论严重烧伤后立即液体复苏尚不足以维持有效的肝脏血流灌流,烧伤后早期手术尽早地去除焦痂组织,对改善肝血流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烧伤后早期一次大面积切痂改善大鼠心肌损伤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烧伤后早期一次大面积切痂对大鼠心肌损伤的改善状况,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非切痂组(30只)、切痂组(30只)与正常对照组(6只)。将前两组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切痂组伤后20 min切除全部焦痂组织),并于伤后1、3、6、12、24 h(每时相点6只)检测大鼠心肌线粒体中腺苷三磷酸(ATP)含量、血清中肌钙蛋白Ⅰ(TnI)含量以及心肌线粒体DNA(mtDNA)4.8 kb大片段缺失情况。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作处理,同样检测上述指标。结果(1)两致伤组大鼠心肌线粒体中ATP含量均有下降,但伤后1、6b切痂组该值分别为(0.90±0.27)、(0.66±0.19)μg/mg蛋白,较非切痂组的(0.74±0.18)、(0.46±0.21)μg/mg蛋白有显著改善(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切痂组大鼠伤后1、3h血清中TnI含量变化不明显,但伤后1、3、6h与非切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3)非切痂组大鼠在伤后1、3、24h发生了mtDNA 4.8kb的部分或全部大片段缺失,切痂组大鼠仅在伤后1、12h发生缺失,且平均缺失率较非切痂组低。结论烧伤后早期一次大面积切痂能显著减轻伤后心肌受损程度,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伤后早期心肌mtDNA缺失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
口服补液复苏对严重烧伤家兔心肌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 了解口服补液复苏对严重烧伤家兔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15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烧伤组(42只)、立即补液组(42只)、延迟补液组(30只)和延迟快速补液组(30只).正常对照组不致伤不补液.其余4组家兔均造成40%TBSAⅢ度烧伤,烧伤组不补液,余下3组伤后用灌胃的方式进行口服补液复苏.经家兔颈动脉左心室内置管,测量正常对照组及4组致伤家兔伤后2、6、8、12、24、36、48 h的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以及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LV±dp/dt max),另检测休克期尿量. 结果烧伤组家兔LVSP、LV±dp/dt max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立即补液组和延迟快速补液组上述指标在伤后24 h内高于烧伤组,其中立即补液组LV+dp/dt max在伤后8 h达峰值[(892±116)kPa/s,1 kPa=7.5 mm Hg],LV-dp/dt max在伤后6 h达峰值[(724±149)kPa/s];伤后8 h,延迟快速补液组LV±dp/dt max均达峰值.延迟补液组伤后各时相点LVSP、LV±dp/dt max与烧伤组接近.各组家兔MAP、伤后第1个24 h尿量的比较情况大致与以上指标相似.烧伤组与其余4组比较,各时相点LVE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严重烧伤家兔伤后24 h内给予有效的口服补液,可改善心肌力学指标;延迟复苏的家兔按照延迟复苏补液公式预估补液量,才能进行有效复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烧伤早期心肌肌浆网(SR)钙转运功能变化,探讨其在烧伤后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离体心脏灌流,测定伤前及伤后心肌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变化,制备心肌肌浆网,应用微孔滤膜过滤技术测定心肌SR45Ca2+转运功能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烧伤组左心室±dp/dtmax明显降低(P<0.01),心肌SRCa2+-ATPase活性及SR45Ca2+摄取初速度、摄取容量均明显降低(P<0.01),偶联率比对照值大幅度下降。结论烧伤后早期心肌肌浆网Ca2+转运功能严重障碍,其是烧伤后心肌收缩功能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烧伤创面应用硝酸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硝酸铈的应用价值,比较了烧伤创面硝酸铈湿敷和早期切痂对严重烧伤后大鼠存活率和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30%TBSAⅢ度烧伤后第14天,存活率低,外周血Th/Ts比值显著降低,而烧伤后早期手术切痂或创面硝酸铈湿敷则能明显提高和大鼠存活率和外周血Th/Ts比值。  相似文献   

13.
休克期切痂对血浆内皮素及NO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烧伤休克期切痂和休克斯后切痂对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 利用小型猪制成35%Ⅲ度烧伤动物模型,分为两组,休克期切痂组于伤后24小时切痂,对照组于伤后96小时切痂,分别检测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并计算ET/NO。结果 两组ET及NO均高于伤前,伤后96小时开始S组ET明显低于C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烧伤兔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新西兰兔25%Ⅲ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前,伤后即刻,1,3,5,7小时测定左心室内压峰值、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并观察严重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加山莨菪碱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严重烧伤后早期即发生心肌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障碍,并呈进行性减退。单纯给予山莨菪碱或单纯输液治疗对兔严重烧伤后的心功能在短期内有支持作用,但治疗效果欠佳,且单纯山莨菪碱治疗组心功能下降早于单纯补液组。而在给予山莨菪碱同时进行液体复苏,可使心肌收缩性和舒张性在伤后7小时维持在同时相点的假烫组同一水平。结论提示在液体复苏的同时应用山莨菪碱可改善心肌功能,并有利于休克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硝酸铈的应用价值,比较了烧伤创面行硝酸铈湿敷和早期切痂对严重烧伤后大鼠存活率和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30%TBSAⅢ度烧伤后第14天,存活率低,外周血Th/Ts比值显著降低,而烧伤后早期手术切痂或创面硝酸铈湿敷则能明显提高大鼠存活率和外周血Th/Ts比值。认为,早期切痂或创面硝酸铈湿敷均有防止烧伤后T细胞Th/Ts比值下降和提高存活率的作用。烧伤休克期,如不具备早期手术切痂的条件,用硝酸铈湿敷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严重烧伤休克期大面积切痂对休克复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休克期大面积切痂对休克复苏的影响。方法 采用40%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随机分为切痂组(E组)和非切痂组(C组)。两组动物于伤后1h按parkland公式补充复方乳酸钠溶液复苏,E组在伤后3h切除全部焦痂,立即植以新鲜异体皮。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氧供、氧耗和血乳酸的变化。结果两组犬烫伤后30min均立即发生严重休克,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心作功指数(LVWI)显著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乳酸含量明显增加。E组动物伤后3h切痂,CO、CI、血液流变学和乳酸含量较术前及C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烧伤后单纯补液不能较快纠正休克,休克期大面积切痂是安全可行的,并能有效纠正休克。  相似文献   

17.
烧伤休克延迟补液后氧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大鼠25%TBSAⅢ度烧伤模型,动态观察了大鼠心肌在不补液,立即补液,延迟补液三种复苏条件下的超氧阴离子O2^-、丙二醛含量、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和肌酸磷酸激酶的活力,结果表明烧伤早期心肌中可产生多量的O2^-,并可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尤其在延迟补液组,不但MDA含量增加,且LDH1和CPK-MB活力也明显增加,提示烧伤后立即补液对心肌仅有一定保护作用,故严重烧伤后的液体复苏中应辅以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烧伤兔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新西兰兔25%Ⅲ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前,伤后即刻,1,3,5,7小时测定左心室内压峰值、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并观察严重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加山莨菪碱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严重烧伤后早期即发生心肌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障碍,并呈进行性减退。单纯给予山莨菪碱或单纯输液治疗对兔严重烧伤后的心功能在短期内有支持作用,但治疗效果欠佳,且单纯山莨菪碱治疗组心功能下降早于单纯补液组。而在给予山莨菪碱同时进行液体复苏。可使心肌收缩性和舒张性在伤后7小时维持在同时相点的假烫组同一水平。结论提示在液体复苏的同时应用山茛菪碱可改善心肌功能,并有利于休克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烧伤后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分子的动态变化,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伤后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于伤前及伤后12小时内的不同时间取血作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大鼠于伤后30分钟起PMNCD11b/CD18表达就明显增加;立即复苏组于伤后4小时达到峰值;延迟复苏组在伤后1小时和8小时各有一个峰值,并比立即复苏组增高。认为烧伤后粘附分子CD11b/CD18的变化可能与炎性介质、细胞因子、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PMN切应力的变化及缺血再灌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同时抢救大面积特重烧伤成功两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1991年同时收治2例大面积特重烧伤病人,取得成功,并随访三年余。例1 男,22岁,因钢水包爆炸致伤。伤后1/2 h 入院。烧伤总面积91%,Ⅲ度80%,伴吸入性损伤。入院后立即行抗休克快速补液、气管切开,躯干四肢焦痂切开减张。伤后3天开始行切痂术,以大张新鲜猪皮,自体微粒皮覆盖创面,前后3次切痂共60%左右,此后逐步蚕食去痂移植自体小皮片,猪皮排斥后暴露的创面亦以自体小皮片覆盖,先后共行10次手术,2个月后自体皮覆盖全部创面。例2 男,24岁,因钢水包爆炸致伤。烧伤总面积98%,Ⅲ度94%,伴重度吸入性损伤。入院后立即行静脉切开补液、气管切开、躯干四肢焦痂切开减张。伤后6天开始行切痂术,3次共切痂78%左右,同时以大张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