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毒邪辨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骆丰  周庆博 《江苏中医》1999,20(11):7-9
本文从毒邪来只辨、毒邪概念含义,毒邪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医毒邪致病理论的、现代认识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毒邪概念辨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按照传统病因学理论 ,“毒”并非一种或一类致病因素。然而 ,从古至今“毒”却经常被用来阐释某些疾病的发病 ,而且其应用颇为广泛。因此 ,自上世纪 80年代末有学者提出“毒邪”概念 ,此后许多学者从病因学角度对“毒”进行了深入探讨 ,不仅丰富了传统的病因学内容 ,而且推动了临床治疗学的发展。近年来 ,毒邪的病因学理论和临床研究已引起中医界的广泛关注 ,与之相应的解毒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关于毒邪的涵义尚缺乏统一认识 ,有必要加以辨析。1 毒邪概念的提出近十余年来 ,关于毒邪的概念 ,观点繁多 ,持论不一。刘…  相似文献   

3.
近年中医文献中有关毒邪、邪毒的论述颇多,但其概念模糊。笔者认为毒邪与邪毒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病因概念。毒邪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侵入人体后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外感邪气,是引起多种毒症性外感疾病的直接病因。邪毒是毒邪所含有的毒素或邪气在致病过程中所产生的毒性病理产物,是染病后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的罪魁祸首。凡是毒邪均含有邪毒,而一般邪气并不一定含有邪毒。对毒邪与邪毒作出明确界定,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毒邪辨析     
本文从毒邪来源、毒邪识辨、毒邪概念含义、毒邪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 ,探讨了中医毒邪致病理论的基本内涵、现代认识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医毒邪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邪的含义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泛指药物或药物属性;二指病名;三指病因;四指治法;五为虚词。毒邪致病特点有峻烈性、顽固性、相兼性。毒邪可分为外毒、内毒。外感六淫、内伤火热与毒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外感病时,邪气亢盛病情危重时才可称毒,内伤病时,湿邪和瘀血长期蕴结淤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机体脏器功能严重损伤或衰竭,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才称为毒邪。  相似文献   

6.
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辨析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认为,毒邪是肝衰竭的病因,毒邪的范围应包括外毒和内毒两方面。在我国外毒主要指病毒性肝炎,内毒是因外毒入侵导致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所产生的对机体有特殊而强烈损伤作用的病理产物,可能涉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毒”、细胞因子“毒”、炎性因子“毒”、内毒素“毒”、脂质过氧化“毒”等。毒为致病之因,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瘀、痰为病变之本,并且毒与瘀、痰又可互为因果,“毒”、“瘀”、“痰”胶结为本病基本病机病理,故相对应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解毒、化瘀、祛痰。  相似文献   

7.
毒邪是个病因概念。以人体为界,可分为“外毒”、“内毒”两类:“外毒”包括:1化学致病物(药毒、毒品、各种污染、秽毒等);2物理致病物(跌仆损伤等意外伤害,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气候、气温变化,噪声、电磁波、超声波、射线辐射对人体的干扰等);3生物致病物(温病毒邪、疫疠之毒、虫兽毒等)。“内毒”包括:1饮食变毒(酒毒、食积化毒、粪毒、糖毒、脂毒等);2水液成毒(水毒、湿毒、痰毒、尿毒、浊毒等),3诸气生毒(火毒、热毒等),4血瘀生毒(瘀毒、出血、瘢瘕等)。毒邪在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毒,相应的疾病就不会发生。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伏毒是毒邪内伏于人体,人体正气尚可耐受制约毒邪,有的人“终生带毒”、“带毒生存”。发病与否,取决于毒邪的强弱和正气的盛衰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防治毒邪可概括为治毒与扶正两个方面。应治毒以解决主要矛盾。治“毒”法的选用又主要根据“毒邪”的致病特点、病理变化而定。外毒以避之、解之为主,使正气免遭损伤;内毒以排之、解之、耐之为主,增强或调节机体清除毒邪的能力,以达到祛除“毒”因,治愈毒病,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9.
中医病因新说——环境毒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出环境毒邪是中医致病因素之一。与中医传统病因风寒暑湿燥火有别。时代变化 ,科技进步 ,但造成环境污染 ,中医认为这就是毒邪致病。  相似文献   

10.
毒邪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毒,《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广雅·释诂》“毒,犹恶也”,所论毒者,之深之甚也,险恶深重,超态之常。中医首论毒溯及《内经》,如“毒药攻邪”、“大毒治病”、“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所论大指毒物、药物祛邪,寓治疗之意。《神农本草经》亦有“解毒”、“逐毒气”之论,亦从治法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论阴阳毒,华佗《华氏中藏经》直言“毒邪”致病,“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疔”。晋·王叔和以“内伏寒毒化温”阐述温病之成因,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述毒邪致病及病势趋向:“结胸者,谓热毒聚于心胸…  相似文献   

11.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病因病机及证候学专著,在毒邪致病方面首次比较详细记录,"风毒"、"寒毒"、"热毒"、"水毒"、"湿毒"、"痰毒"、"恶毒"、"蛊毒"、"草毒"、"药毒"、"酒毒"、"兽毒"、"蛇毒"、"厉毒"、"斑毒"、"虫毒"、"气毒"、"鬼毒"等30余种毒邪名称及病因病机和相应证候,涉及临床44个病名,为毒邪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寻常型银屑病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 2 2 8例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资料研究着手 ,系统分析了本病发病过程中的病因病机变化 ,认为阳热偏盛、热毒蕴积是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瘀热互结是主要的病理变化 ,风邪贯穿于发病的始终。临证时宜紧扣病机 ,遣药组方 ,可望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历代中医学家对痰邪的论述和现代医学对“痰”的机制认识,从分析脏腑功能失调而生痰入手,阐述疾邪对银屑病发病的影响,认为痰邪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和病机变化,并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出银屑病“从痰论治”的观点,并具体探讨不同脏腑的辨证论治,尤其强调化痰软坚在斑块型银屑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可作为银屑病中医辨证治疗的新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刘巍  王阶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513-2515
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容易并发一些机会性感染而导致死亡.西医治疗艾滋病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然而,所用药物不能将病毒完全清除,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仍持续存在,长期应用产生的药物耐药性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问题使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受阻.艾滋病属于中医学温病范畴,发热是艾滋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中医学治疗发热类疾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笔者认为“艾毒”之邪为本病发病之源,透邪之法可贯穿艾滋病发热始终.  相似文献   

15.
扶正祛邪法治疗微小残留白血病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岑冰  史哲新 《天津中医药》2012,29(3):260-261
微小残留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经治疗获全缓解后体内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其中医病机是气阴两虚而余毒伏留。以扶正祛邪之品,不仅缓解气阴两虚之证,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对残留白血病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毒邪的有关理论,在总结前人学说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中医论治,分析外毒和内毒与再障的联系:认为毒邪在再障的发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提出解毒祛邪是治疗再障的重要法则之一,解毒可以祛邪安正,解除毒邪对脏腑的伤害,恢复亏损脏腑的功能,清除体内的毒邪,有利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稳步发展,中药作为补充和替代医学制剂在世界各地赢得了认可和信赖。然而,随着对中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中药的肾脏毒性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保障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必要深入研究并整理中药肾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在查阅近30年国内外常见中药肾毒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药肾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以期为中药肾毒性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为中药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用纯中药制剂通络舒液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服用通络舒液,150 ml/次,2次/d.对照组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迪根),1片/次,2次/d;甲氨碟呤7.5 mg/次,1次/周.结果 治疗组可明显改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体征、生化指标及Ⅰ期、Ⅱ期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抑制骨质疏松,并阻断向Ⅲ期的软骨破坏的进展.结论 通络舒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  相似文献   

19.
白癜风(vitiligo)为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发病病因及机制上无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发生、发展与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等递质或细胞因子密切相关。本文就以上方面最新进行阐述,为白癜风的基础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陈老师治疡非专以解毒为总要,其治法多样,疗效显著,如始发于人体下部的各种疾病,据"清热不过寒,利湿不过温"的理论原则,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自拟"清热利湿汤"用以治疗人体下部诸疾病,均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