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略论命门皆属于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门之名,早见于《灵枢·根结篇》,它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后人均以此系指睛明穴,为太阳经气所结之处。但从《难经·三十六难》提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后,以睛明穴为命门之说遂晦,而肾命门之说则大倡。  相似文献   

2.
分析探讨祖国医学不同学派的源流和特点,从中撷取菁华、扬弃糟粕,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必经步骤。笔者据此谨对“命门学派”作如下研讨,抛砖引玉,并就正于同道。一、源流和发展查稽现存文献,首先提出“命门”一词的是《内经》。《灵枢·根结篇》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这里的“命门”似指足太阳经的睛明穴,并非后世脏象学说之“命门”;但近贤秦伯未  相似文献   

3.
<正>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根结》篇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等篇都有命门的记载,督脉经亦有命门穴。此后,诸家各有发挥,第一,认为命门为脏器,如《难经》云:“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实指右肾。清程知在《医经理解》中云“所称命门者,果何脏也?曰:命门即心包经也。”认为心包络决非护心之膜,是生命的关键,故称命门。清唐宗海在《医经精义,中指出:“三焦之根出于肾中两肾之间,有油膜一条,贯于脊骨,名曰命门,是为焦原。”又认为上、中、下三焦,“其根源实出于肾系,肾系即命门也”。  相似文献   

4.
“命门”这一名词,首见于《内经》,次见于《难经》,但两者的含意,在性质上有些差别,我们应加以分析,免致惑乱,以下试分别说明之。一《内经》“命门”是指目内訾睛明穴《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素·经脉  相似文献   

5.
<正> 肾与命门在祖国医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喻为生命之本。笔者认为:命门是一个不应存在的脏 器,理由如下: 一 命门学说在《内经》未见介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不是谈命门的。 查《内经》一书,除睛名穴的别名称命门外,再未见有命门的任何记载。 后世医家如张景岳,吴昆认为《素问·刺禁论》:“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是谈命门,言“其两傍者乃肾俞穴,其中则命门外俞也”。他们还从《易经》找根据,《易经·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阳陷二  相似文献   

6.
顼祺 《山西中医》1993,9(4):2-3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篇》曰:“命门者,目也。”其后《难经·三十六难》提出“两肾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观点。由于《内经》对命门的论述甚为简略,历代医家对此均有探讨,尤以明代医家的研究日趋深化。赵献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别开蹊径,对《内经》的命门学说作了深入研究,倡立了“肾间命门说”。本文就其研究的主要成就论述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7.
《内经》并未将“命门”作为一单独脏器提出。《灵枢·根结篇》所谓“命门者,目也”,乃是指“太阳经穴终于睛明,睛明所夹之处,是为脑心,乃致命之处,故曰命门。”这与后世之“命门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难经·三十六难》引伸古代道家“左阴右阳”的观念而首创“左肾右命”之说,认为“两肾者,非皆  相似文献   

8.
<正> “命门”一词,原出于《灵枢·根结》篇:“命门者,目也”。系指眼睛;《理沦骈文》中说:“专保小产方……如治肾虚腰痛,贴命门及痛处”。  相似文献   

9.
略论“脾为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脾为涎”之说,源于《内经》。后世对其要旨有所阐述,但尚未见有专篇讨论。何以谓脾为涎?笔者认为应当从两方面来理解。一、脾与涎的生理联系1.涎为脾之液《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脏化液”……牌为涎”隋·杨上善曰:“脾是太阴脉,通过五谷之液,上出廉泉,故名为涎”。可见,涎是人体  相似文献   

10.
<正> 阳萎一般认为以命门火衰为主,而求治于肾.此乃宗肾藏精主生殖,肾司前阴之说。但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因此肝经病变可致阳事不举者,亦屡见不鲜。诚如《灵枢·经筋》篇所曰“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素问·痿论》曰“宗筋弛纵,发为筋痿,或为白浊……,筋痿者,生于肝。”其  相似文献   

11.
试述脑藏神     
在中医医经典著作《内经》中虽多篇都为心主神明的内容,为后世奠定了心藏神之说,但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却又有“头者,精明之府”之说,这是脑藏神的原始理论依据,嗣后历代医家对腩藏神进一步的认识,诸如金正希曰“人的记性皆在脑中”;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而王清任更为脑开辟了“脑髓说”专论。在中医脏象学说中,脑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实脑应属脏,即使在《内经》中也有把脑归属于脏的叙述,例如《素问·五脏别论篇》就云:“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可见在《内经》成书  相似文献   

12.
浅谈“肾主骨”与肾性骨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全国著名专家董德长教授,在河北省首届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上的《肾性骨病》专题讲座中。谈到古人有“肾主骨”之说,认为祖国医学有其深奥内涵及远见卓识,与现代医学密切相关。本人以此为启迪,颇有感受,今浅谈如下。 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记载了“肾主骨”之说。《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指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认为“肾”能接受五脏六腑所传之精封而藏之,充实于骨,濡养于骨。《索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  相似文献   

13.
赵献可,字养葵,鄞县人。生活于十六世纪下半叶,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赵氏“好学淹贯,尤善于易而精于医”,说明他对哲学也极有素养。赵氏的代表著作是《医贯》,他对传统的命门学说作出了自己的解说,并以此为核心,构筑了他的医学理论体系。一、命门太极论命门之名,早见于《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以后,历代诸家对命门大加议论,其说各不相同。《难经·三十六难》和《三十九难》提出:“左为肾,右为命门”,对此一说法,滑寿、李梃等为之倡和。而程知则认为命门即心包络,张介宾  相似文献   

14.
“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历代医家都做过详尽的论述 ,而关于“大气”之说首见于《内经》,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有“地为人之下 ,太虚之中 ,大气举之”。“人与天地相应”,受其启发 ,明嘉靖万历年间孙一奎和明末江西南昌人喻昌分别提出关于“大气”和“胸中大气”之说 ,清末河北盐山张锡纯对此亦有精辟论述。孙氏著《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依据《灵枢·五味篇》“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 ,积于胸中 ,命曰气海”及《灵枢·邪客篇》“故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 ,而行呼吸焉”,提出宗气出于上焦 ,又叫做大气 ,是为诸气的宗主 ,…  相似文献   

15.
命门浅识     
命门,有生命之门的含义,是人体生命根本,它作为内脏提出始见于《难经》。历代医家关于命门的所在,意见不一,有的同意《难经·三十六难》“肾两者,非两肾也,其左者为肾,右为命门”;有的推崇《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就是说脊椎的第七节的两旁,中有小心,即为命门所在;还有的与明代赵献可的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16.
“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而《内经》之言命门,约有三处,但均系指晴明穴位,为太阳经气所结之处,此与后起之“命门学说”显然有别。自《难经》创“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右肾命门论后,命门之说则大倡,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尤盛于明清。如有李梃的“右肾命门说”、程知的“包络命门说”、赵献可的“走马灯”、张景岳的“其水真火论”、孙一奎的“动气命门说”等,使后世医家对左肾右命门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定论。由于命门学说对临床医学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且与三焦等学说一样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有待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关于奇恒之府,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细细推究,男女脏腑同也,而女子有女子胞这一奇恒之府,男子不缺一府乎?男子之精又盛于何处呢?虽然《诸病源候论》中有“精藏于玉房”或“精室”之说,但何又为玉房、精室呢?前人多以肾代之,故《难经·三十六难》云:“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之肾有一也。”似说命门即男之精室,那么女子亦当以右肾藏精血、主生殖,何言以系胞?从而说明肾并非  相似文献   

18.
命门之说,追溯其源,最早见于《内经》。中医学中的命门是有多种内涵的,其大体有三种。一指眼睛,如《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日也”,二指穴位名称。三指内脏命门。作为内在脏器提出者始于《难经》。其后人们将其赋予“生命之门”,是先天之气蕴藏之处,人体生化之源,生命之根本,于是命门即成为藏象学说的内容之一。命门既然为内脏,必然有一定的形态部位,历代医家对此有不少争鸣,归纳之有三种:其一,左肾右命门说,如《三十六难》:“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自此以后《脉经》、《济生方》、《三因方》等的作者均宗此说。其二,两肾总号命门说,《类经》云“两肾皆属命门”。《医学正传》说:“两肾总第为命门”。  相似文献   

19.
尝考《素问·血气形志篇》云:“阳明常多气多血。”且阳明为二阳,居太少之间,阳气昌盛,故有“阳明者。两阳合明也”之说。因而其见证多阳证、热证、实证。病在阳明,不仅可有气分证,亦可见血分证。《灵枢·经脉篇》有“是血所生病者”的论述。仲圣《伤寒论》阳明病篇论阳明病证颇详。其中既论及气分证,又论及血证。后入于血分证较少论及。爰不揣鄙陋,将阳明血分证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20.
支饮证治浅识湖南中医学院(410007)袁振仪主题词饮证/分类,饮证/中医药疗法“支饮”之名最早见于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属于四饮之一。考《内经》有饮积之说,而无痰证之名,仲景所论痰饮实属《内经》“饮”的范畴,与后世所论之“痰证”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