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寻找新的高效低毒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方法 以 4-甲氧基-N,N′-二苯基-1,3-苯二甲酰胺为先导化合物,用 4-取代苯氧基代替苯氨基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以苯甲醚为原料,采用文献方法经 3 步反应制得重要中间体4-甲氧基-1,3-苯二甲酰氯;该中间体与 4-取代苯酚类化合物进行取代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以吡考他胺和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药物,采用 Born 比浊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初筛。结果与结论 包括先导化合物在内共制得 9 个化合物,其中 8 个未见文献报道,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 IR、1H-NMR 和 MS 谱确证。药理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 PO3 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最高,优于吡考他胺和阿司匹林,化合物 PO4、PO5 和 PO7 的活性超过吡考他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设计合成天然产物4-O-β-D-葡萄糖-苯并噁唑酮及4-取代苯并噁唑酮类衍生物,并对其抗炎活性、抗乙肝病毒活性进行初步的评价。方法 以2-氨基-间苯二酚为原料,与固体三光气缩合制得4-羟基-苯并噁唑酮,再与溴代糖经过糖苷化反应制得4-取代苯并噁唑酮糖苷类化合物;4-羟基-苯并噁唑酮与酰氯及磺酰氯反应制得4-取代苯并噁唑酮酯类化合物。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炎活性;采用MTT法测定抗乙肝病毒活性。结果与结论 共合成了10个目标化合物,其中9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IR、ESI-MS、1H-NMR谱确证;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2d、4a、4b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化合物2c具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4,6-双苯基-2-氨基-3-氰基吡啶类化合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以取代苯甲醛、取代苯乙酮、丙二腈和醋酸铵为原料,经一步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以 MX-58151 为阳性对照药,以 A549、HT-29 和 SMMC-7721为测试细胞株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3 个未见报道的4,6-双苯基-2-氨基-3-氰基吡啶类化合物, 其结构经1H-NMR、MS 和 IR 谱确证。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多数化合物能够在较低的浓度下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其中,2-氨基-6-(4-氟苯基)-4-(2,3,4-三甲氧基苯基)-3-氰基吡啶 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IC50值达纳摩尔级水平,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MX-58151。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设计合成3-苯甲酰基-4H-色烯-4-酮类化合物,并测定其体外抗快速增殖分枝杆菌活性。 方法 以焦性没食子酸和取代苯甲酸为原料,经Friedel-Crafts酰基化、Baker-Venkataraman重排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初步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抗快速增殖分枝杆菌活性。结果 共合成8个3-苯甲酰基-4H-色烯-4-酮类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化合物2a、2e呈现边缘抗快速增殖分枝杆菌活性。结论 在具有抗快速增殖分枝杆菌活性的天然产物(S)-3-(4-甲氧苄基)-7,8-亚甲二氧基二氢高异黄酮的2,3-位引入双键、7,8-位更换为甲氧基以及9位以羰基替代亚甲基均会导致抗快速增殖分枝杆菌活性的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寻找具有较高 APN 酶抑制活性的新型化合物。方法 以光学纯的 L-谷氨酰胺为原料,经 Boc 保护、环合、取代、脱 Boc 保护、缩合、催化氢化、缩合、脱 Boc 保护成盐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抑酶活性试验。结果 合成了 1 个未见文献报道的 N-取代-2, 6-哌啶二酮类氨肽酶 N(APN/CD13)抑制剂:(R)-2-氨基-N-((S)-1-(2-(2-(二甲胺基)乙氨基)-2-氧乙基)-2,6-二氧哌啶-3-基)-3-苯丙酰胺,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电喷雾质谱确证。结论 目标化合物对 APN 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 IC50 值为56.4 μmol•L-1,但低于阳性对照药 Bestatin (IC50 值为 3.6 μmol•L-1)。通过进一步的结构修饰,有望找到活性更好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合成头孢唑兰中间体(Z)-2-(5-氨基-1,2,4-噻二唑-3-基)-2-甲氧亚氨基乙酸。方法 以氰乙酰胺为起始原料,依次经甲氧亚氨化、加成、酯化、与硫氰化钾反应、构型转换和水解共6步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结果和结论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和MS谱确证。该工艺路线原料易得,操作简便,总收率为29.8%,具有一定的工业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 8-氟-2,3-二氢喹啉-4(1H)-酮缩氨基脲类化合物,测定其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以邻氟苯胺为起始原料,经与丙烯酸加成、在多聚磷酸(PPA)中环合制得中间体8-氟-2,3-二氢喹啉-4(1H)-酮;该中间体与各种 N4-取代的氨基脲缩合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二倍浓度稀释法测试各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实验选用 8 种临床上常用的致病真菌为测试菌株,以氟康唑、伊曲康唑为阳性对照药。结果与结论 16 个 8-氟-2,3-二氢喹啉-4(1H)-酮缩氨基脲类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1H-NMR、MS 谱确证;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多个目标化合物对测试真菌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抑菌活性,尤其是对红色毛藓菌的活性均好于阳性对照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设计合成2-苯基-5-吡啶基-1,3,4-噁二唑类化合物,并对其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以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为原料,经烃化、肼解、环合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以非布司他为阳性对照药,采用牛源的黄嘌呤氧化酶对目标化合物的抑制活性进行评价。结 共合成了15 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飞行时间质谱和红外光谱确证。目标化合物均表现出一定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 4m(IC50=1.04 µmol·L-1)活性最好,但低于阳性对照药非布司他(IC50=0.024 µmol·L-1)。结论 2-苯基-5-吡啶基-1,3,4-噁二唑类化合物作为新型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其构效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寻找活性更好的类黄酮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s) 抑制剂。方法 利用 Mannich 反应制得 8 个查尔酮类黄酮。结果与讨论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 IR、1H-NMR、质谱确证,并测定了化合物对 CDK1 的抑制活性以及对 HCT116 肿瘤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中有 7 个化合物对 CDK1 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 flavopiridol,所有化合物对 HCT116 肿瘤细胞均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找活性更好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方法 以苯甲醚为原料,经Blanc 反应、氧化和氯代反应制得重要中间体4-甲氧基-1,3-苯二甲酰氯,该中间体与不同的卤代苯胺类化合物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4-甲氧基-N,N′-二﹙卤代苯基﹚-1,3-苯二甲酰胺类化合物;以吡考他胺和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药,采用Born 比浊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初筛。结果与结论 共制得20个目标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经IR、1H-NMR和MS谱确证,其中10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药理试验初筛结果表明,7个化合物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吡考他胺和阿司匹林,其中化合物 5l 和 5q 的活性最高。考察了不同卤原子在相同位置和相同卤原子在不同位置上的取代化合物对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规律,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 当侧链苯基的2位或4位进行氟或碘一取代时有利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增强;当侧链苯基的2,6位和3,4位进行二氯代时化合物表现出很高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相似文献   

11.
A series of new 2-methyl-3-(2-piperazin-1-yl-ethyl)-pyrido[1,2-a]pyrimidin-4-one derivatives 6a-j were synthesized by a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of 2-methyl-3-(2-piperazin-1-ylethyl)-pyrido[1,2-a]pyrimidin-4-one with various sulfonyl chlorides. The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spectral studies. All the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 using the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 (MTT) assay method against four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K562, Colo-205, MDA-MB 231, IMR-32) for the time period of 24 h. Among the series, compounds 6d, 6e and 6i showed good activity on all cell lines except K562, whereas the other compounds in the series exhibited moderate activity. Compound 6d could be a potential anticancer agent and therefore deserves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合成含2-苯胺基嘧啶结构的2-苯氧乙酰胺衍生物和芳酰基硫脲类衍生物,并对其体外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生长活性进行初步的评价。方法以3-乙酰基吡啶、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缩醛、邻甲基苯胺为起始原料,经硝化、加成、环合、还原反应得中间体6-甲基-N^1-(4-(吡啶-3-基)嘧啶-2-基)-1,3-苯二胺,经与不同的酰化试剂酰化得到目标产物。采用台盼蓝排染法,以伊马替尼为阳性对照药、以K562细胞为测试细胞株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活性评价。结果与结论所合成的16个新化合物经1H-NMR和HR-MS确证结构。初步药理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生长活性低于阳性对照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合成新型结构的吲哚-色胺酮[6-(1H-吲哚-2-基)吲哚并[2,1-b]喹唑啉-12(5H)-酮]类化合物,并初步考察其代表性化合物3a的抗肿瘤活性。方法以2-吲哚酮为起始原料,经盐酸酸化后在过量三氯氧磷的条件下与相应的取代2-氨基苯甲酸经一锅法合成新的吲哚-色胺酮类化合物。采用MTT法考察化合物3a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合成了3个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质谱、核磁共振谱确证。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a对A549肿瘤细胞株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目标化合物是在色胺酮结构中引入吲哚单元后形成的新骨架结构的化合物,将为进一步研究基于吲哚-色胺酮结构的先导化合物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合成(E)-6-甲氧基-1-(3,4,5-三甲氧基苯亚甲基)-1,2,3,4-四氢-2-萘醇及其对映异构体,测定其晶体结构,并考察其生物活性。方法以2,6-二甲氧基萘为起始原料,经还原及Knoevenael 缩合制得中间体萘酮,再以CBS不对称催化还原分别制得R、S构型的目标化合物。采用单晶X-衍射测定其晶体结构,并测试其微管蛋白的抑制活性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目标化合物结构经MS、NMR及X-单晶衍射等确证。目标化合物的不对称还原反应收率达90.3%,e.e.%达99.04%,体外药理活性数据显示,S-构型目标化合物对微管蛋白聚合、HCT116和CCRF-CEM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优于R-构型异构体及先导化合物22b,其IC50分别达到0.41、0.14和0.001μmol/L。结论采用CBS不对称催化还原的方法是一条制备高光学纯度的手性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高活性的S构型异构体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设计合成咪唑-[1,2-b]哒嗪类mTOR抑制剂,并对其抗肿瘤活性及构效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3-氨基4-溴-6-氯哒嗪、1-(N-Boc-哌啶4-基)溴乙醛等为原料,通过对咪唑[1,2-b]哒嗪环的构建,Suzuki偶联等5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分别采用SRB染色法、Z′-LYTE(r)法对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mTOR激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共合成1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HRMS确证;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5、16、27等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适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的人乳腺瘪MCF-7细胞三维培养模型,考察其药敏性。方法:在传统的liquidoverlay法和直接混合法基础上,建立新型锚定法,制备MCF-7细胞的三维培养系统;以二维培养和直接混合法制备的三维培养系统作对照,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其中细胞形态学特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使用顺铂并采用MTT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采用新型锚定法成功制备MCF-7细胞的三维培养系统,不同于二维培养系统.其中MCF-7细胞形成典型的直径为160um左右的葡萄样多细胞球:与直接混合法制备的三维培养系统相比.其中MCF-7细胞生长速度明显更快(P〈0.05):与二维培养系统相比,其中MCF-7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即顺铂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该新型锚定法制备的乳腺癌细胞三维培养系统更接近体内肿瘤生长环境,其中肿瘤细胞能模拟体内实体瘤的耐药特征,故其更适用于抗癌药物的活性筛选。  相似文献   

17.
李荣东  黄萍  乔娟 《中南药学》2008,6(2):144-148
目的设计并合成1-苯氨基-5H-哒嗪并[4,5-b]吲哚类化合物,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以5-乙酰氧基-6-溴-2-溴甲基-1-环丙基-1H-吲哚-3-羧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gefitinib为阳性对照药,以Bel-7402和HT-1080为测试细胞株对目标化合物抗肿瘤活性进行进行检测。结果合成了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和MS确证。体外活性实验表明:多种化合物显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10f对Bel-7402和HT-1080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分别是阳性对照药gefitinib的6倍和7倍。结论1-苯氨基的苯环上的取代基和1-苯氨基-5H-哒嗪并[4,5-b]吲哚的8位引入的3-[[5-(脂肪(环)胺甲基)呋喃-2-基]甲硫基]丙氧基中脂肪(环)氨的种类均显著影响化合物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马齿苋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马齿苋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LH-20、ODS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马齿苋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二羧基吡咯(1 H-pyrrole-2,5-dicarboxylic acid,1)、5-羟基-2-羧基吡啶(5-hydroxy-2-pyridinecarboxylic acid,2)、马齿苋酰胺B(oleracein B,3)、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4)、木栓酮(friedelin,5)、4α-甲基-3β-羟基-木栓烷(4α-methyl-3β-hydroxyl-friedelan,6)、羽扇豆醇(lupeol,7)、环(亮氨酸-苯丙氨酸)(cyclo(L-leucinyl-L-tyrosinyl),8)。结论化合物1、2、8首次从马齿苋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as used to identify reaction products from a solution of 3-(2-phenethylamino)-6-methyl-1-(2-amino-6-methyl-5-methyleneca rboxamidomethylpyridinyl)pyrazinone (L-375,378) and hydrogen peroxide, a system that generates high levels of the oxidative degradates which form in the tablets and intravenous (i.v.) solutions of L-375,378. Two major hydrogen peroxide reaction products of L-375,378 (m/z 407) with m/z values of 369 and 370 were separated and identified. Both compounds were products of ring opening with elimination of three carbon atoms from the center pyrazinone ring. The structural assignments for these two products were alpha-amidinoamide and alpha-diamide compounds,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five products (m/z 423)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16 Da greater than that for L-375,378 were separated. Further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ree of these M + 16 products were phenolic derivatives of L-375,378. Among them, the para-hydroxy compound has been verified using an authentic standard. The other two phenolic compounds were believed to be the meta- and ortho-hydroxy derivatives of L-375,378. The fourth M + 16 product was derived from hydroxylation of the methyl group on the center pyrazinone ring. The fifth M + 16 product was derived from oxidation on the aminopyridine moiety, most likely N-oxide of the pyridine ring. Other minor hydrogen peroxide reaction products were not studied in detail because they did not appear in tablets or i.v. formulations.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鬼臼毒素衍生物YB-1EPN对人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系(KB)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KB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作用;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RT-PCR法检测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mRNA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药物对细胞微管结构的影响。结果:4μmol·L-1YB-1EPN能够直接抑制和杀伤KB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到4μmol·L-1YB-1EPN干预24h后KB细胞出现凋亡小体;RT-PCR法检测到在1、2、4μmol·L-1YB-1EPN干预下KB细胞促凋亡基因Caspase-3表达上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在2、4μmol·L-1YB-1EPN干预24h后KB细胞微管结构被破坏。结论:YB-1EPN能够直接抑制和杀伤KB细胞株,作用机制可能与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上调和抑制微管蛋白聚合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