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辨析《内经》、《伤寒论》“癃”、“淋”两字音义异同,在运用音韵学方法考证有关古代文献及避讳用法的基础上,认为《内经》的“癃”系避汉殇帝刘隆之讳而改为《伤寒论》的“淋”;汉代“癃”与“淋”读音极为相近,南北朝以后,两字读音区别较大,语义也产生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避讳这种习俗起源较早,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一书中指出:“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其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由于中医中药的发展,主要在封建社会,故古典医籍中有不少避讳字,一些药名亦因避讳而“改名换姓”。兹就古典中医文献中之避讳现象概述如下。一、药名与避讳中药常山本名恒山,李时珍谓:“因本植物始产于恒山,故得此名。”在《神农本草经》中原称“恒山”,后因西汉汉文帝刘恒讳恒,遂改为“常山”,在宋版《千金要方》中,常山恢复了“恒山”的原名,但因避宋真宗赵恒的讳而改为缺笔的“恒”字,如“恒山丸”与  相似文献   

3.
尊敬死亡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讨论死亡的。死是个不吉利的字眼,虽然当皇帝的可以为自己修坟墓修上几千年,但在主流文化中,却避讳谈论“死”这个字。  相似文献   

4.
一、“脞”与“[月坒]” 马王堆汉墓帛书(促臂十一脉灸经》足阳明脉条,其病有“脞瘦”;足厥阴脉条,脉循行“脞间”,也有“病脞瘦”。这几个“脞’,字都是“[月坒]”字之误。“脞”字以“坐”得音,“丛脞”一语指细碎的小肉粒,不关人体部位。“[月坒]”字从“比”得音,读如陛,指的是大腿部。音义与“髀”相近。在李鼎教授主编的《经络学》教材中注说:“脞——疑‘[月坒]’字之误,指髀部。”  相似文献   

5.
分析古医书中的“剉”、“锉”两字,指出“剉”有“铡切、斩剁”义,二字用法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毒”字解     
牛德录 《山西中医》1996,12(2):47-47
“毒”字解山西中医学院(030024)牛德录关键词毒,说文解字,训诂中医药古籍中,“毒”字随处可见。有的人一见“毒”字,往往就认为是“砒霜”之类的毒药。其实,这种理解是很不全面的,许多情况下是误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  相似文献   

7.
“膏肓”二字之误,先误在《左传》原文将“鬲”字写成“膏”;再误在贾逵、杜预的《左传》注将“肓”字解释作“鬲”,说成“心下为膏;肓,鬲也。”白《说文》以来,对“肓”的字义,一直没有解说清楚,释作“心上鬲下也”。意指“肓”的位置在“心”之上、“膈”之下。这训释是怎么来的?显然与《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侯求医于秦的原始文献有关。秦国医缓认为,  相似文献   

8.
先解题意:这“卿”字,兄弟之间、朋友之间都可用,不过以朋友之间用之为最合适,与“足下”二字同义。“足下”二字即目前可以称兄道弟之关系适用之。“足下”二字与“卿”字可以称为一体,此在王有军(秋月帖)中有证:“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赢疾,询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知晋太(至少是王差之先生)是“卿”与“足下”通用的。王先生常用卿字,在(淳化阁帖)中不一而足,如“卿可耳”、“卿疾差不”等等。这个“恰”字:也想了“合”字,“究”、“尚”字等,似乎不如恰字恰当,其中意义我意非笔墨所能说明了。这个“愁”字如解…  相似文献   

9.
笔者曾就《太素》、《灵枢》、《素问》《甲乙》等四部古典医籍的文字校勘工作,做过评骘。从中发现:《素问》所谓“逆从阴阳”的“从”字,是因避讳,由“顺”字改易为“从”字的。如《四气调神大论》:“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  相似文献   

10.
中医古籍中“遗尿”写作“遗溺”,这是借用“溺”字为“尿”字,其字音同样读作“爪’[niM],而不能读作“溺水”之“溺”[m〕。在“便溺”一词中同样要读作“便尿”。如“请勿随地便溺”一语,常有人念错。这是由于没分清“溺’牌有两音:溺水的本字读作[nil,借用作“尿”字的则应读作[niho〕,“遗溺”音同“遗尿”,“便溺”音同“便尿”。但古时所以借“溺”为“尿”,还是出于那时两字的读音近似的缘故。“溺”与“尿”@李鼎  相似文献   

11.
“”字声考王健华《广西中医药》编辑闻530021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关键词;字音;考证“”字是现代中医临床诊断较常用的一个字。但此字古代字书无记载。1985年以后,一些中医专门字典开始收载此字。1992年《汉语大字典》于“补遗”中也收载了“...  相似文献   

12.
“养死”说     
鲁湾 《科学养生》2007,(2):38-39
人们生活中有许多忌讳。我从小生活在大海边,村子里的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鱼。有一次吃鱼,吃完了上面的鱼肉,我说,把鱼翻过来吧。结果被奶奶骂了一顿,不许我说那个“翻”字。渔民忌讳“翻”字,因为“翻”船意味着死亡。其实最忌讳的还是“死”字。  相似文献   

13.
吴斌  魏建子 《中医药学刊》2004,22(5):816-817
“神”字在中医中应用很广,涉及到的含义颇多.如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内在规律、人体内生命活动的主宰、生物生命力的综合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如五脏之中“心”有“藏神”的功能,这里“神”的含义侧重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的“神”字,则更侧重于“生物生命力的综合表现”这样一层  相似文献   

14.
<正>避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可视为一种封建迷信,在古代为了避讳帝王的一些忌讳,人们在言行上常常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就连一些中药也是难逃"劫难"。下面这些中药就是为了避讳某位君主而被迫"改名换姓"的。山药:是一味补脾益肾的佳品。在历史上经历了2次改名换姓。山药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名为"薯蓣"。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唐太宗(李豫)之讳(因"蓣"与"豫"同音),改名为"薯药"。到了宋代,又为了避讳宋英宗(赵曙)之  相似文献   

15.
风水学,古往今来,任凭其名称如何变化,诸如堪舆学、青乌术、青鸟术、青囊术、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人文地理学、人生地理学、宇宙气场养生学等等,其核心内容仍然是“风”、“水”二字。如果不把此二字理解透彻,深刻把握其内在本质,就可能会把它误解为封建迷信。也...  相似文献   

16.
《气功》1994,(9)
初探“炁”字出现之时间从成千上万卷古代文献里寻找“炁”字,好似大海捞针。古书重印,都用简化字排版,更难找到“”字。我生活在海边又是山区,影印本也很难买到。全套《道藏揖要》要五千元,我也买不起。故尔,仅从下列资料中寻找“”字的踪迈,并且摘录于后。《康熙...  相似文献   

17.
古书还将“遗屎”写作“遗矢”,也是出于两字读音相同c“遗矢无度”,指大便泄泻不能控制2“三遗矢”,指三次解大便。古书不写“屎”而写作“矢”,不写“尿”而写作“溺”,实际是为了避免文字的移世而求其雅洁,用上了替代字。这都属于同音假借。“矢”与“屎”@李鼎  相似文献   

18.
林殷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3,18(11):646-648
本文在考证历代文献的基础上 ,从“志”与“小”字的字义、字形与医理三个方面 ,探讨了中医学理论中“志心”与“小心”的关系。指出“志心”之说在前 ,“小心”之说在后 ;至少在唐朝以前 ,“志”与“小”字在字义上是相通的 ,可互换使用 ,这在古代医籍和史籍中均有例证 ;篆体“志”字的上半部分 ,在字形上与手写体“小”字颇为相近 ,不排除古人在竖版抄写过程中将“志”字一分为二 ,误写或简写为“小心”两字的可能。隋唐医家杨上善所谓“志心” ,是从脊椎之下往上数 ,系指左肾 ,因其藏志而为“肾神”。唐代医家王冰所谓“小心” ,是从脊椎之上往下数 ,指“真心神灵之宫室” ,可以理解为中医学的“心包络”。两位医家在“志心”与“小心”问题上的理解或诠注的歧义 ,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9.
“癌”字有一个“病”字头,这没什么多说,癌是大病、重病、要命的病,大家心里清楚得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心”“神”二字的文字起源、字形演变、字义变化的辨析,结合传统文化发展脉络,阐述了“心”“神”二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所蕴含的哲学人文知识和深刻的中医心理学内容。“心”之字形的构建本身就寓有开放、包容、平衡、取舍之意。与“心”相关的偏旁——“忄”既有直立正直之义,又有心态中庸,情绪平衡之理。神之本义是古人祭拜自然的一种活动或仪式,与被后来封建统治者迷信化、形而下器化、具体化、实体化的神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