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磁共振成像(MR)与手术结果做回顾性对照研究。MIR对间盘突出最具特征性改变是髓核形态上的变化。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破裂、神经根受压及黄韧带肥厚与手术符合率分别为:98.2%,88.8%、46.4%及64.4%。突出间盘中变性的发生率为71%。并测量了有椎管狭窄的骨性椎管矢状径和硬膜囊矢状径,提出在MRI上硬膜囊矢状径≤10mm时可考虑有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许莫氏结节(Schmorl’s node, SN)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的发生率和分布规律,探讨SN与椎管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8月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腰椎磁共振图像,记录SN在腰椎每个节段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SN,将患者分为SN组和非SN组,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各椎体中央前后径、各椎间隙硬膜囊前后径、硬膜囊矢径比的差异。分析SN与对应节段腰椎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18例患者,其中118例患者的237个终板发生SN。SN在L4/5节段的发生率最高(26.6%),且头侧终板的发生率高于尾侧终板。SN组在L1/2、L2/3和L4/5节段的硬膜囊矢径比值小于非SN组(P<0.05)。SN组的硬膜囊矢径比值平均为0.28±0.10,显著低于非SN组的0.32±0.11(P<0.001),且SN与硬膜囊矢径比值呈负相关(r=-0.164,P<0.001)。结论 SN与腰椎管狭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腰椎管狭窄严重程度的一个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成人腰椎管MRI几何测量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量腰椎管狭窄病人腰椎管径线和面积,并通过与无症状正常成人对照,确定其测量标准值,进一步评价不同测量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正常成人200例和腰椎管狭窄病人200例,行下腰段L3-4、L4-5及L5-S1水平MR I扫描。测量指标包括:矢状位椎管径矢、韧带间径、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各项数据均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照组各项指标测量值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之间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矢状位椎管径矢在不同椎间盘水平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韧带间径在不同椎间盘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硬膜囊和椎管面积:L3-4与L4-5椎间盘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者于L5-S1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⑤狭窄组:与中央椎管狭窄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测量结果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矢状位椎管径矢、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及韧带间径之间比较,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正常国人成人下腰段L3-L5椎间盘水平椎管各项径线及面积MR I测量指标,在不同椎间盘水平应有不同的界限值。研究发现椎管径矢仍是诊断中央椎管狭窄的良好指标,椎管面积和硬膜囊面积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三维CT(CT3D)技术分析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动力位下椎管容积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LSS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仰卧位及动力位下均接受CT容积扫描和3D重建。分析比较不同体位下及各节段椎管硬膜囊总体容积、段腰椎间盘中位硬膜囊横截面积、腰椎体中位硬膜囊横截面积、最狭窄节段硬膜囊径线、最狭窄节段距离等。结果 过屈位下总体容积最高,过伸位下总体容积最低,不同体位下腰椎管硬膜囊总体容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67,P<0.05)。仰卧位和过屈位下L1/2、L2/3、L3/4、L4/5腰椎管硬膜囊总体容积高于过伸位,过屈位高于仰卧位(P<0.05);同时不同体位下腰椎管硬膜囊总体容积随腰椎节段升高而降低(P<0.05)。过屈位下各节段腰椎间盘中位硬膜囊横截面积高于过伸位(P<0.05)。不同体位下腰椎体中位硬膜囊横截面积随腰椎体中位升高而降低(P<0.05)。仰卧位与过屈位、过伸位下腰椎管硬膜囊最狭窄节段横径、矢状径及腰椎管最狭窄节段骨性椎管前缘至硬膜囊前缘距离、硬膜囊后缘至骨...  相似文献   

5.
颈椎硬膜囊伸屈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在屈伸运动时,其椎管发生相应的形态和容量变化。为研究正常人颈椎硬膜囊矢状径在动态条件下的变化,本实验用新鲜尸体标本,将造影剂灌注蛛网膜下腔,作颈椎过伸、中立和过屈位运动并拍摄标准侧位片,选择参照点,测量硬膜囊矢状径,硬膜前间隙距离的变化。测量结果表明,颈椎自过屈、中立和过屈时硬膜囊矢状径逐次减少,中立位介于过伸和过屈中间,以C_(5.6),C_(6.7)和C_(4.5)为明显。经方差检验,二组间过伸对过屈,过屈对中立和过伸对中立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为临床研究颈椎病发病和颈椎外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曾令斌  王宸 《现代医学》2013,(6):367-372
目的:探讨单侧入路潜式减压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10例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均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CT各项指标,包括L3/4、L4/5间隙潜式减压侧椎管面积、硬膜囊的横截面积、椎管矢状径、潜式减压侧的侧隐窝矢径、侧隐窝角度、椎间孔上下径、椎间孔矢状径及椎间孔面积;同时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手术前后各项CT测量结果及ODI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指标测量显示,术后L3/4间隙椎管面积(潜式减压侧)及硬膜囊面积平均扩大率分别为129%和66.5%,L4/5间隙椎管面积及硬膜囊面积平均扩大率分别为115%和51.3%,可见术后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与术前对比均有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L3/4间隙侧隐窝矢状径平均增加2.40 mm,侧隐窝角度平均增加14.5°;L4/5间隙侧隐窝矢状径平均增加2.48 mm,侧隐窝角度平均增加13.9°;术后L3/4间隙椎间孔矢状径平均增加2.44 mm,椎间孔面积平均加大了60.12 mm2;术后L4/5间隙椎间孔矢状径平均增加1.75 mm,椎间孔面积平均加大了58.91 mm2。结果显示侧隐窝矢状径、侧隐窝角度、椎间孔矢状径及椎间孔面积较术前均有相应增加,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椎间孔上下径测量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ODI评分有明显改变,较术前平均降低了43%,临床腰腿痛症状缓解明显,行走能力得到改善。结论:单侧入路潜式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可行,术后复查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3例脊髓低位的磁共振成象(MRI)。自旋回波(SE)序列、短TR短TE(500/40 ms)、矢状面扫描显示病变最好。短TR短TE(500/30ms)横断面扫描可做为矢状面检查的补充。脊髓低位的MRI表现为:脊髓偏于硬膜囊后部从胸段延续到L_4水平以下,无脊髓圆锥膨大;11例合并神经管闭合不全,其中,脊髓脊膜膨出4例,硬膜内脂肪瘤和脊髓积水2例,腰骶部硬膜囊囊肿5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与CT影像学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8年7月浙江衢化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下腰痛评估量表的判定结果将其分为轻度(58例)、中度(64例)和重度(45例)。分析其严重程度与CT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以及与硬膜囊前后径、矢状径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改良后下腰痛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mJOA)与硬膜囊前后径、矢状径相关系数。 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轻、中、重度患者在髓核经骨突出情况、髓核突出后的病理类型、髓核密度值、髓核经额状面的突出程度、髓核经水平面的突出程度、髓核突出后与神经根的关系、髓核突出后对硬膜囊的压迫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患者中,硬膜囊前后径依次增大(均P<0.05),矢状径依次减小(均P<0.05); mJOA评分与硬膜囊前后径呈正相关(r=0.584,P=0.017),与硬膜囊矢状径呈负相关(r=-0.603,P=0.025)。 结论 对于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部分CT影像学指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腰椎椎弓根与其周围神经结构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量化分析椎弓根与其周围神经结构的解剖关系,作者测量了15具成人标本腰椎椎弓根与硬膜囊及神经根之间的解剖参数椎弓根至硬膜囊内缘的距离(DM),椎弓根至上、下位神经根的距离(DS、DI),同一水平面两椎弓根间的距离(IPD),神经根的高度(NRH)和神经根矢状角(A)。发现从L_1到L_5所有椎弓根参数变化不一致。椎弓根至硬膜囊内缘和上、下位神经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6mm、5.4mm、1.6mm。两椎弓根间平均距离为23.9mm,其中L_3 24.2mm,L_4 23.3mm,L_5 24.5mm,神经根的高度平均为4.3mm,神经根矢状角平均为37.3°。掌握参数值,有助于减少在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因螺钉位置不正确而引起神经损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水溶剂腰脊髓造影片250份,测量下腰段正常显影节段的硬膜囊横径、矢状径、硬膜囊前间隙宽度和其终端的解剖定位。测量结果说明从腰_3以下硬膜囊径趋于减小,而骨性椎管径逐渐增大,硬膜外间隙相应增宽。因此,测量硬膜囊的大小能真正反映骨纤维性椎管的大小,这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另外,腰_5骶,硬膜囊前间隙宽度约为腰_(4,5)的2倍。硬膜囊终端的位置有87%在骶_(1,2)水平,最低位达到骶_3平面。  相似文献   

11.
张筱双 《海南医学》2013,24(1):46-4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区域定位与症状体征的关联性。方法共选取2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轻度120例,中度98例,重度40例,分别测量并计算出矢状径指数(SI)、测量黄韧带前间隙、侧隐窝上口宽度、硬膜囊前后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与各项指标的关系,同时,根据CT检查将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性质、类型及部位进行分类,分析患者分级与腰椎间盘突出因素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体征症状越严重,矢状径越大及硬膜囊前后径越小,即患者体征严重程度与矢状径及硬膜囊前后径有明显相关性(P<0.05)。轻度与重度组间比较,黄韧带间隙及侧隐窝宽度有显著差异,但轻度与中度及中度与重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体征症状严重程度与黄韧带间隙及侧隐窝宽度有一定关系,但不具有明显相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严重程度与腰推间盘突出的性质和类型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突出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腰推间盘突出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严重程度与C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完全相关,应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各种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考虑,正确评估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颈椎X射线侧位片上,分析椎板矢状径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病例中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符合标准的颈椎X线片401张.以Pavlov-Torg指数小于或等于0.75为诊断标准,将此401张颈椎X线片分为非DCS组和DCS组.测量C3~C6节段关节突关节后缘至棘突椎板线的距离(简称椎板矢状径),比较两组间椎板矢状径的差异,随后使用相同方法分别比较不同性别病例的椎板矢状径差异.结果 C3~C6节段非DCS组椎板矢状径分别为(5.23±0.93)、(5.55±0.94)、(5.64±0.97)和(5.12±0.84)mm,DCS组分别为(3.87士1.11)、(3.66±1.00)、(3.77±0.92)和(2.99士0.72)mm,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性别之间椎板矢状径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S患者C3~C6节段椎板矢状径较正常人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正常成人脊髓圆锥水平脊髓和硬膜囊矢径、横径的正常值范围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 5 6例正常成人行脊髓圆锥最大矢径横截面水平T1 WI横断面扫描 ,测量该处脊髓与硬膜囊的矢径、横径 ,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及矢径与横径比、近似面积。结果 :脊髓圆锥最大矢径横截面多位于T1 2 椎体 (82例 ,5 2 5 7% ) ,脊髓矢径 (6 86± 0 75 )mm ,横径 (8 4 1± 0 88)mm ,矢横比 0 75~ 0 85 ,硬膜囊矢径 (1 3 2 6± 1 6 1 )mm ,横径 (1 7 5 8± 2 6 8)mm ,矢横比 0 6 5~ 0 80 ,各径线大小无性别、年龄和身高差异 ,脊髓与硬膜囊矢径成正相关。结论 :熟悉脊髓和硬膜囊径线的正常值范围对临床诊断髓内肿瘤与硬膜囊等病变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经过腰椎间盘中心平面的CT图片上,对80例正常下腰段椎间盘及其椎管、硬膜囊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测量,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硬膜囊矢径与椎管矢径、硬膜囊矢径与下关节突最大宽、椎间盘矢径与椎管矢径间存在高度相关,提示正常人上述3种结构间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本研究结果为一些椎间盘病变诊断指标的制定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硬膜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本文报告6例,其中5例发生于L_(4-5),1例L_(3-4)。6例中2例有椎间盘手术史。术中均发现腹侧硬膜与后纵韧带紧密粘连、无法分离。水溶性非离子碘造影剂脊髓造影显示位于椎间隙平面的全梗阻、不全梗阻(本组各3例),根据梗阻断端边缘不规则或呈毛刷状。且有梗阻头、尾侧的硬膜囊前间隙增宽的特点,即可明确诊断。CTM(脊髓造影CT扫描)于梗阻部位扫描,能显示突出物与硬膜、蛛网膜下腔、神经根等的关系。本组5例术前已明确诊断,可能与水溶性造影剂脊髓造影及CTM联合应用有关。硬膜内突出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硬膜内腰椎间盘突出症(附六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继科  欧阳甲 《新疆医学》1994,24(2):70-71,85
作者报告6例硬膜内腰椎问盘突出症,其中5例发生于L_(4-5),1例发生于L_(3-4)。6例中2例有相应椎间隙椎间盘手术史。术中均发现腹侧硬膜与后纵韧带紧密粘连,无法钝性分离。脊髓造影显示位于椎间隙平面的全梗阻、不全梗阻边缘不规则或呈毛刷状,且有梗阻头、尾侧的硬膜囊前间隙增宽。CTM可显示突出物与硬膜、蛛网膜下腔、神经根等的关系。本症唯一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尽早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7.
利用120具中国成人的干燥椎骨,经过形态观察、测量和统计处理,报告了腰脊柱各平面椎孔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影响椎管和神经根管诸因素的数据资料。讨论了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从腰1~腰5(以下腰、骶简称为L、S)椎孔形状有从椭圆形演变为三叶草形的倾向,因而易导致下腰段侧隐窝或神经根管的狭窄。L_1~L_3椎孔正中矢状径(简称中矢径),逐渐变小,L_3~L_5又略增大,其大小可能与先天或发育因素有关;L_1~L_5椎孔的侧矢径越来越小,其大小还与年龄和脊柱退变有关。中矢径狭窄主要累及中央椎管内的马尾,侧矢径狭窄则主要累及侧隐窝或神经根管内参与坐骨神经组成的L_6和S_1脊神经根。从形态上可将腰椎管狭窄分为中央型、外侧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18.
颈椎管矢状径及截面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颈椎不同集团时椎管内结构的变化,解剖颈椎标本8具。用灌石腊的方法测量颈椎矢状径及截面积的变化。结果:颈椎轻度屈曲时,椎间盘、黄韧带、椎板、硬膜、脊髓的形态与位置发生变化,但对椎管容积影响不大,中立位和自然屈颈位时椎管矢状径和截面积两者均无明显差异。提示: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手术时,坐位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比健康成人腰椎的轴向加压动力位磁共振(axial loaded positional MRI, AL-P MRI)与传统MRI的影像结果,探讨其在腰椎管狭窄诊疗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本实验入组6名健康受试者,予以AL-P MRI检查,记录受试者下腰椎3个节段(L3/L4、L4/5和L5/S1)在非轴向加压中立位、非轴向加压仰伸位、非轴向加压屈曲位、轴向加压中立位、轴向加压仰伸位和轴向加压屈曲位体位下的矢状位椎管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APD)、矢状面椎间孔面积(foraminal area, FA)、横断位硬膜囊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al area, DCSA)、终板夹角(endplate Angle, EA)及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的数值,并进行相应分析。结果所有受试者的APD、FA和DCSA值在非轴向加压中立位下均低于轴向加压屈曲位(P<0.05),而高于加压伸展位(P<0.05)。L3/4,L4/5,L5/S1三个节段的EA,无论是否进行轴向负荷加载,屈曲位下值均小于仰伸位值(P<0.05)。计算三个节段ROM发现,无论是否进行轴向加压,L4/5的ROM均高于L3/4和L5/S1(P<0.05)。总体而言,非轴向加压下ROM值,低于轴向加压下ROM值(P<0.05)。所有受试者的EA,无论是否加载轴向负荷,均与相应的APD、FA和DCSA具有强相关性(r>0.6,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MRI,AL-P MRI可能更有助于腰椎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对腰椎椎管的研究提供临床参考资料。用220例整套成人骨骼的1100个腰椎,对腰椎椎管的横径和矢径进行了直接测量:腰段椎管的总均值,横径男23.6mm,女22.8mm;矢径男、女均为16.1mm;腰椎管矢径小于13.0mm为狭窄计18例共30个腰椎,其中29个腰椎位于L_3~L_5;连续二个以上腰椎狭窄的有9例.椎管横径与矢径乘积和椎体中横径与中矢径乘积的比值越小表示椎管矢径也小,这个比值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