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影响盐酸小檗碱羧甲基魔芋胶小丸体外释药的因素,评价其释药特性。方法:采用离子胶凝法制备羧甲基魔芋胶小丸,测定小丸在不同释放介质(β-甘露聚糖酶浓度和离子强度)条件下的药物释放、丸粒溶胀和溶蚀情况,并对药物释放和丸粒溶蚀与介质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在不含酶介质相比,羧甲基魔芋胶小丸在含酶介质中的药物释放和丸粒溶蚀明显加快,随酶浓度增加,药物释放及丸粒溶蚀程度增加,药物释药符合Peppas方程,其中释药指数n大于1;随介质离子强度降低,小丸溶胀程度、药物释放和丸粒溶蚀程度增加。结论:盐酸小檗碱羧甲基魔芋胶小丸体外释药与介质中酶浓度和离子强度有关,释药过程为酶降解溶蚀释放,具有结肠定位释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结肠定位盐酸小檗碱羧甲基魔芋胶小丸。方法:以盐酸小檗碱为模型药物,采用滴制离子交联法制备小丸,以小丸包封率及在模拟胃、肠道上段介质中药物释放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小丸制备工艺,并测定其体外释放度。结果:盐酸小檗碱羧甲基魔芋胶小丸的优化制备工艺为凝胶液pH为3,壳聚糖浓度为2.5g/L,氯化铁浓度为5 g/L,羧甲基魔芋胶浓度为20 g/L,药物/羧甲基魔芋胶配比为2∶1(w/w),热处理时间为10 h;小丸体外约物释放时,在模拟胃、肠道上段介质中,5 h药物累积释放在20%左右,在模拟结肠(含0.05 g/Lβ-甘露聚糖酶)介质中,12 h药物累积释放接近90%。结论:盐酸小檗碱羧甲基魔芋胶小丸具有潜在的结肠定位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地塞米松羧甲基魔芋胶小丸的体外释药进行探讨,评价其释药特性.方法:采用离子胶凝法制备小丸,测定其在不同释放介质(pH、离子强度和β-甘露聚糖酶浓度)条件下的药物释放、丸粒溶胀和溶蚀情况.结果:随释放介质pH、β-甘露聚糖酶浓度增加及离子强度降低,丸粒的溶胀度和溶蚀度增加,小丸释药加快;与不含酶的介质相比,小丸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LVFX/CMC)微球并检测其在大鼠体内结肠靶向释药的性能.方法:色谱柱:KromasilRKR100-5C18(250 mm×4.6 mm),流动相:乙腈-0.1%三氟醋酸溶液(2080),柱温:50℃,激发波长:295 nm,发射波长:495 nm,流速:1.0 ml/min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以LVFX/CMC微球(含40 mg左氧氟沙星)及等量左氧氟沙星溶剂灌胃,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对LVFX/CMC微球和左氧氟沙星(LVFX)灌胃后大鼠胃、小肠、盲肠、结肠及血液中药物浓度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灌胃后LVFX/CMC微球组5 h盲肠、结肠药量分别达(3.394±0.197)和(1.873 ±0.216) mg,远高于LVFX组的(0.489±0.123)和(0.078±0.002) mg (P<0.01).在9 h时LVFX/CMC微球组盲肠和结肠药量仍分别达到(1.580±0.234)和(0.713±0.073) mg,明显高于LVFX组的(0.105±0.023)和(0.054±0.016) mg (P<0.01).LVFX/CMC微球组血药浓度于5 h后达到最高,而LVFX组1 h后即达最高血药浓度峰.微球组盲肠和结肠内容物的药量在7、9 h时段均明显大于胃和小肠内的药量.结论: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微球在体内实验中的释放符合结肠靶向释药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结肠靶向释药体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壳聚糖作载体的结肠靶向给药制剂,并评价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将亚甲蓝与壳聚糖形成小丸,再以丙烯酸树脂(Ⅱ)包裹该小丸,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体外释放性能。结果:该小丸在pH1.2盐酸溶液及pH6.8磷酸缓冲液中药物累积释放量8h内小于6%,而在人工结肠液中,14h时累积释放度为38%左右。结论:用丙烯酸树脂(Ⅱ)包膜的壳聚糖制剂具有潜在的结肠靶向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影响羧甲基魔芋胶骨架片体外释药的因素。方法以羧甲基魔芋胶(CMKGM)为骨架材料,用湿法制粒压片和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缓释骨架片,并考察CMKGM粒径、骨架材料的用量、填充剂种类、制备工艺和压片压力对羧甲基魔芋胶骨架片体外释放速率的影响。结果氨茶碱羧甲基魔芋胶骨架片的释药均符合Peppas方程,释药机制为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填充剂种类、骨架材料用量对氨茶碱的释放速率有显著影响;骨架片的释药速率随骨架材料用量的增加而减慢;聚丙烯酸树脂L100减慢药物释放,而乳糖则加快药物的释放;CMKGM粒径、制备工艺和压片压力对药物释放无显著影响。结论羧甲基魔芋胶骨架片具有缓慢释药特性,其释药机理为溶蚀释放和扩散释放协同作用;影响氨茶碱CMKGM骨架片释药速率的主要因素为骨架材料用量和填充剂种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制备姜黄素pH依赖-时控型结肠靶向小丸制备工艺。方法采用离心造粒包衣技术,以粉末层积法制备载姜黄素素丸,再分别包衣EC(时控内层)及Eudragit FS30D(pH依赖外层),得到姜黄素pH依赖-时控型结肠靶向小丸,并优化最佳制备工艺。结果时控层包衣液由3.0%EC、0.6%邻苯二甲酸二乙酯、25%滑石粉乙醇溶液组成,包衣增重2.0%;pH依赖层包衣液由Eudragit FS30D、40%滑石粉和3.0%柠檬酸三乙酯组成,包衣增重4.0%。此小丸在人工胃液2、3 h后累积释放百分率<15%,在人工结肠液5 h后累积释放百分率>85%,有显著的结肠定位及释药特性。结论以EC作为时控内层,Eudragit FS30D作为pH依赖外层,可制备姜黄素结肠靶向释药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制替硝唑胃漂浮小丸,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海藻酸钠为载体材料,采用离子胶凝法制备替硝唑胃漂浮小丸;以包封率、漂浮性能和体外释药特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替硝唑与海藻酸钠比例、十六醇与海藻酸钠比例、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及制备工艺对小丸的影响,筛选优化处方和工艺;通过体外释药试验,考察溶出介质pH、离子强度及搅拌转速对小丸体外释药的影响。结果:小丸的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为质量分数1%的海藻酸钠,海藻酸钠∶十六醇∶替硝唑质量比为1∶4∶3,替硝唑与十六醇加热熔融混匀后冷却固化,粉碎加至海藻酸钠溶液中制得混悬液,滴加至含氯化钙的凝胶液中形成小丸;小丸体外可缓慢释药达10 h以上,漂浮性能良好;随溶出介质pH值和搅拌转速增加,小丸释药有所加快;介质离子强度对小丸体外释药无显著影响。结论:替硝唑胃漂浮小丸具有胃内漂浮特性,可缓慢释放药物。  相似文献   

9.
地塞米松·葡聚糖的合成及其肠内容物中的转释特性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葡聚糖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5× 10 5 )作为结肠定位地塞米松前体药物的可能性 .方法 以琥珀酸酐为交联剂 ,合成地塞米松前体药物 .将前体药物与大鼠胃肠道不同部位内容物一起孵育 ,检测地塞米松的释放情况 .结果 经高效液相色谱 (HPL C)分析 ,10 0 mg所合成的前体药物中载有地塞米松 9.2 mg.在 16 0 min的孵育时间内 ,前体药物在大鼠结肠及盲肠内容物中释放出地塞米松的量是其在小肠近端及小肠远端内容物中释放量的 2 .7倍 ,在胃内容物中无地塞米松的释放 .结论 地塞米松前体药物能在盲肠、结肠内容物中特异地释放出地塞米松 ,因此地塞米松·葡聚糖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5× 10 5 )可以作为结肠定位地塞米松前体药物 ,有选择性地将地塞米松运送到结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麻醉剂量的水合氯醛和苯巴比妥钠对大鼠体内氨茶碱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6只大鼠分为水合氯醛组、苯巴比妥钠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单次给药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茶碱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以DAS 2.0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水合氯醛组、苯巴比妥钠组和对照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中曲线下面积(AUC0-∞)为(386.503±38.002)、(140.704±13.634)和(414.497±33.909)mg.h-1.L-1,消除半衰期(t1/2)为(3.442±0.616)、(4.824±1.333)和(3.214±0.425)h,清除率(CL)为(0.056±0.006)、(0.149±0.013)和(0.050±0.004)L.h-1.kg-1,达峰质量浓度(Cmax)为(77.457±7.780)、(47.403±6.644)和(77.637±9.486)mg.L-1,达峰时间(Tmax)为(1.083±0.289)、(1.042±0.144)和(1.250±0.261)h,苯巴比妥钠组与对照组、水合氯醛组的AUC0-∞、t1/2、CL、Cmax、T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水合氯醛组与对照组各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巴比妥钠可显著影响大鼠体内氨茶碱的代谢,而水合氯醛对大鼠体内氨茶碱的代谢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吴茱萸碱分子包合物与吴茱萸碱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和特征。方法制备吴茱萸碱分子包合物,以吴 茱萸碱为对照,检测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及体外累计释放百分率;大鼠尾静脉给予吴茱萸碱包合物以及游离吴茱萸碱后,HPLC 法测定血浆中吴茱萸碱的浓度。用DAS 2.1.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结果吴茱萸碱包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约 为18 μg/mL、累计释放百分率约为80%,与游离吴茱萸碱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吴茱萸碱包合物和游离吴茱萸碱在大鼠体内的 Cmax分别为252.5±12.43 μg/L和161.3±3.45 μg/L;Tmax分别为4.00 h和4.07 h;MRT0-∞分别为8.46±0.91 h和4.43±0.74 h;AUC0-t分 别为2266.40±28.64 μg·L-1·h-1和911.92±8.53 μg·L-1·h-1;AUC0-∞分别为2359.76±31.58 μg·L-1·h-1和919.16±9.73 μg·L-1·h-1;吴茱 萸碱包合物相对生物利用度256.73%。结论吴茱萸碱包合物明显改善了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国产头孢布烯胶囊与进口头孢布烯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200 mg国产和进口头孢布烯2种胶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药物含量,对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是否生物等效.结果:头孢布烯胶囊体内过程符合口服给药二室模型,国产及进口制剂中头孢布烯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达峰时间(2.66±0.37)和(2.72±0.34)h,最大血药浓度(20.42±3.41)和(19.93±3.29)mg/L; 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04.86±17.26)和(101.68±17.44)mg·-1·h-1·L-1.用梯形法计算所得的AUC0~t分别为(103.33±20.82)和(101.68±17.44)mg·h-1·L-1,由AUC0~t计算国产头孢布烯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4±21.0)%.结论:国产头孢布烯胶囊与进口头孢布烯胶囊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犬血浆中喷昔洛韦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研究喷昔洛韦缓释微球在犬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12只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分别口服给予喷昔洛韦缓释微球和普通片剂375mg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药浓度。结果:喷昔洛韦缓释微球和普通片剂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4.70±0.82)h和(1.83±0.27)h,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2.62±1.14)μg.mL-1和(4.50±0.763)μg.mL-1,半衰期(T1/2)分别为(20.256±0.436)h和(6.865±0.607)h,曲线下面积(AUC0-8)为(25.34±6.33)μg.h.mL-1和(26.77±4.95)μg.h.mL-1。结论:喷昔洛韦缓释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罗红霉素颗粒剂在健康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微生物法测定8名志愿者单剂量交叉口服300mg罗红霉素颗粒剂和片剂后不同时间血清中的药物浓度。结果:二者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Cmax分别为(11.40±1.60)mg·L-1和(9.65±1.26)mg·L-1;Tmax分别为(1.36±0.24)h和(1.71±0.27)h;T1/2分别为(12.88±0.88)h和(13.46±0.95)h;AUC是(111.18±18.44)mg·h·L-1和(108.91±16.94)mg·h·L-1,罗红霉素颗粒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08±8.02)%(88.01%~5.53%)。结论: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测定家兔血浆中安妥沙星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探讨安妥沙星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取安妥沙星片,按25 mg/kg剂量,研细,分散于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中,给家兔灌胃,采血,血样经高氯酸处理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色谱柱条件:Phenomenex C18柱(250 mm×4.6 mm,4μm);乙腈:50 mmol/L枸橼酸溶液:1 mol/L醋酸胺溶液(19:80:1,体积比)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95nm,柱温40℃。结果:安妥沙星在家兔血浆中的线性范围为0.164~10.5μg/ml,最低定量限为0.164μg/ml。日内及日间变异均<10%,准确度相对误差<5%。血浆中回收率>80%。实验条件下安妥沙星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为(46.17±13.99)mg·L-1·h-1,达峰时间为(0.9±0.14)h,峰浓度为(5.15±0.54)mg/L,生物半衰期为(11.98±4.02)h,清除率为(0.58±0.19)L·kg-1·h-1。结论:该方法经考察符合生物样品的测定要求,可用于测定家兔血浆安妥沙星浓度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克拉霉素分散片在健康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克拉霉素分散片在健康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微生物法测定9名受试者单剂量交叉口服500mg克拉霉素分散片和片剂后不同时间血清中药物浓度,用3P87程序软件处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结果:2制剂体内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Cmax分别为(3.09±0.29)mg·L-1和(2.98±0.37)mg·L-1;Tmax分别为(1.37±0.35)h和(1.56±0.42)h;T1/2分别为(4.±0.92)h和(4.09±0.71)h;AUC为(22.6±3.6)mg·h·L-1和(23.00±3.90)mg·h·L-1,被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7±10.9)%(82.5%~117.4%)。结论: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用于防治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RI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低剂量Dex组(LD组),中剂量Dex组(MD组),高剂量Dex组(HD组)以及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LD组泵注Dex 0.25 μg/kg,10 min后继以0.25 μg·kg-1·h-1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 min;MD组泵注Dex 0.50 μg/kg,10 min后继以0.50 μg·kg-1·h-1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 min;HD组泵注Dex 1.00 μg/kg,10 min后继以1.00 μg·kg-1·h-1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 min;C组给予相应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记录拔管后改良的警觉-镇静(OAA/S)评分;拔管后10 min、30 min、1 h、2 h、6 h、12 h和24 h的视觉模拟(VAS)评分(安静时和活动状态下);术后24 h内PCA泵所用药物总量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拔管后LD、MD和HD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且呈现剂量依赖性。LD、MD、HD组病人术后24 h内镇痛药物总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C组(P<0.01)。结论:围手术期应用中等剂量的Dex可安全有效地改善病人术后疼痛及防治术中输注大剂量的瑞芬太尼所诱发的痛觉过敏,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