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研究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度和视力变化规律.方法 共收集2~9岁屈光度为-2.0 D~-14.0 D,平均(-6.8±4.5)D的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47例86只眼.根据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共分3组:-2.0 D~-6.0 D为低中度近视组,共45只眼;-6.25 D~-9.0 D为高度近视组,共22只眼;-9.25 D~-14.0 D为超高度近视组,共19只眼.3~6个月散瞳验光1次,根据验光结果进行全矫配镜和弱视治疗.随访3~5年,平均(4.1±1.8)年,观察屈光度和视力的变化.结果 平均每年屈光度增加:低中度近视组为0.21 D、高度近视组为0.05 D、超高度近视组为1.31D,三组的增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度近视组和超高度近视组与矫治前相比,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通过戴镜和弱视治疗,视力均提高.平均矫正视力(5分记录法):低中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45/4.92,治疗后30只眼(67%)视力达正常.高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33/4.87,治疗后12只眼(55%)视力达正常.超高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01/4.59,治疗后2只眼(10%)视力达正常.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中低度近视组视力提高最快(P<0.05).结论 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高度近视组增加最快,低中度近视组次之,高度近视组基本不变.通过戴镜和弱视治疗,视力均能提高或达正常.随近视度数增加,弱视程度加重,视力提高减慢.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研究近视儿童口服递法明片后6mo内近视进展情况.方法:收集2012-06/2015-01来我院就诊的3~13岁年龄段的近视患者36例69眼,其中男16例30眼,女20例39眼,双眼经阿托品散瞳验光后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三组,其中高度近视组(>-6.00D)30眼,中度近视组(-3.00~-6.00D)24眼,轻度近视组(<-3.00D)15眼;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其中学龄前组(<6岁)21眼,青少年组(≥6岁)48眼.均口服递法明片,使用前及使用后6mo自身对比分析等效球镜度数、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并计算眼轴(axial length,AL)和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urvatures radius of cornea,CR)的比值(AL/CR).结果:服用递法明片后6to内,轻度和中度近视儿童患者的等效球镜度数、眼轴和AL/CR均较服药前有增加,但只有中度近视儿童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儿童患者等效球镜度数、眼轴较服药前有增加,AL/CR无明显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和青少年组等效球镜度数、眼轴和AL/CR均较服药前增加,但只有学龄前组眼轴和A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口服递法明对于儿童的轻度和重度近视的进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对于儿童的中度近视控制作用不明显;同时短期口服对青少年近视进展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龄前儿童近视进展控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渐进多焦点眼镜对学龄青少年近视眼近视的作用。方法2组病例,每组50例,符合下列务件:年龄6-12岁,近视度数-1.25-4.50D(为扩瞳后电脑验光度数的等效球镜值),双眼散光绝对度数<1.5D'屈光参差<1.0D,每个病例详细记录过去史及家族史,进行规范验光后分别配戴普通近视眼镜和渐进多焦点眼镜。每隔0.5a进行随访观察,la后选取右眼对其近视度数上升值进行比较。结果1a后渐进多焦点眼镜组共有42例完成随访,近视度数平均上升(0.70±0.49)D;普通眼镜组有44例完成随访,近视度数平均上升(0.85±0.61)D,2组差别无显著性(t=1.575,P=0.118)。但当在2组中删除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病例后,渐进多焦眼镜组(35例)平均近视度数上升(0.60±0.50)D,普通近视眼镜组(42例)平均近视度数上升(0.85±0.61)D,差异有显著性(t=2.04,P=0.043)。结论渐进多焦点眼镜对青少年近视度数的发展可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其控制近视的详细机理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4 ~ 10岁不同近视程度儿童视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改变.方法:收集2012-01/2014-05于我院就诊的高度近视儿童12例(屈光度≥-6.00D),中度近视儿童14例(-3.00D≤屈光度<-6.00D),轻度近视儿童14例(0D≤屈光度<-3.00D),对所有患儿完善RNFL厚度测量,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高度近视组平均RNFL厚度为102.36±10.33μm,中度近视组平均RNFL厚度为106.52±9.46μm,轻度近视组平均RNFL厚度为112.66±9.79μm.高度近视组较轻度近视组儿童平均RNFL厚度变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与轻度近视组相比,RNF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方象限,高度近视组与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与轻度近视组RNFL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组各象限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度近视患者平均R较轻度近视组明显变薄,且在下方象限高度近视与中度近视组较轻度近视组均明显变薄.在对近视儿童的诊疗过程中,我们应当完善近视RNFL厚度检查辅助诊断,可为近视儿童的观察及随访提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湖北地区部分17~19岁青年的散光与近视度数的关系进行调查,寻求其变化规律。方法横断面研究。对来武汉艾格眼科医院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17~19岁近视青年人群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共抽取了905名对象(905眼)进行散光度数、轴向及近视度数的测定,用卡方检验分析数据并得出其变化规律。结果17~19岁青年中,-0.26~1.50D的散光在各个近视度段内所占人数比例最大,其中男性高度近视组中占71.7%,中度近视组中占71.1%,低度近视组中占69.2%;女性高度近视组中占74.6%,中度近视组中占84.0%,低度近视组中占92.0%;且各个近视度组中不论男女,顺规散光人数均多于逆规散光。男性中高度近视组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低度组(X^2=4.619,P=0.032);女性低度近视组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同类男性组(X^2=8.705,P=0.003);男性低度近视组一2.00D以内散光比例高于其他两组(X^2=6.635、4.256,P〈0.05),且随近视度数增高,-2.00D内散光人数所占比例有减低趋势;女性高度近视组-2.00D以内散光人数比例低于中度近视组(X^2=11.780,P=-0.001)。结论湖北地区部分17~19岁青年中,散光在-1.50D以内的人数比例最大,并以顺规散光为主。男性低度近视组一2.00D以内散光比例较高,且有随近视度数增高-2.00D以内散光人数所占比例减低趋势;而女性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6.
背景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已广泛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正,但是关于SMILE对不同程度屈光不正,尤其对不同程度近视及散光矫正后的早期临床效果评估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和比较SMILE矫正低、中、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早期稳定性及术眼角膜恢复特点.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5-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拟行SMILE手术的近视患者108例195眼.根据临床近视分类标准将患眼分为低度近视组(≤-3.00 D)、中度近视组(>-3.00 ~-6.00 D)和高度近视组(>-6.00 D),其中低度近视组39例57眼,中度近视组38例76眼,高度近视组31例62眼,所有术眼均接受SMILE手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行裸眼视力(UCVA) (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屈光度、眼压、眼前节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各组间术眼的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等效球镜度(SE)、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结果 术后3个月时,低、中、高度近视组术眼UCVA(LogMAR) <0.1者分别占100%、97.1%和92.8%;所有术眼术后BCVA均达到术前BCVA;低、中、高度近视组术眼残余SE分别为(-0.07±0.16)、(-0.05±0.20)和(-0.08±0.27)D;低、中、高度近视组术眼的残余SE在±0.5D间者分别占100%、98.7%和93.6%,所有术眼残余SE均在±1.0D内.低、中、高度近视组术眼实际矫正SE均随着术前预计矫正SE的增加而增加(r=0.942、0.959、0.957,均P<0.001). 结论 SMILE矫正低、中及高度近视均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早期稳定性.低度近视眼术后1周以内角膜创伤恢复时间较中度、高度近视眼略慢;少数高度近视眼在SMILE术后3个月表现出轻度屈光度回退,而中度近视眼SMILE矫正的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单眼视(monovision,MV)原理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伴白内障54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应用单眼视原理,使术后主导眼(优势眼)形成正视,非主导眼保留-1.0D以上的近视,按屈光参差的程度分为3组,检查术后3个月双眼裸眼远视力、近视力、立体视及对比敏感度,并进行人为加镜形成双眼平衡全矫状态加以对照.最后进行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问卷及满意率调查.结果 远视力及立体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力比较3组单眼视矫正患者均明显优于完全矫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0%对比度明视白背景下,第3组患者(屈光参差≥2.75D)单眼视矫正视力低于完全矫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暗视时,红蓝背景下敏感度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问卷及满意率调查,3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眼视原理应用于高度近视伴白内障患者的屈光矫正,可有效提高患者远、近视力,非主导眼宜保留-1.5D以上的近视,具体情况还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而定.屈光参差≥2.75D的患者术后需注意夜间眩光现象.  相似文献   

8.
近视度数对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远方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使用美国Optec6500对比敏感度测试仪,对58例112眼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按等值球镜分组,低中度近视组:<-6.00D;高度近视组-6.00~-9.00D和超高度近视组>-9.00D。分别于术前、术后1mo和3mo检查空间频率为1.5,3.0,6.0,12.0,18.0周/度(cycle/degree,c/d)的远方对比敏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1mo,低中度近视组术眼远方对比敏感度在1.5,3.0及12.0c/d空间频率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高度近视组术眼远方对比敏感度在6.0及18.0c/d空间频率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超高度近视组术眼远方对比敏感度在所有空间频率的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mo,3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上有明显恢复,接近术前水平。其中在3.0及12.0c/d空间频率的超高度近视组比低中度近视组下降幅度大。在18.0c/d空间频率的超高度近视组比高度近视组下降幅度大。结论:LASIK术后1mo内,近视度数高者,远方对比敏感度下降明显,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使用Pentacam测量角膜曲率和Haigis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对于Lasik术后预测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性.方法 临床病例分组对照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病人,按时间随机选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患者73例103只眼.根据术前近视程度将患者分为3组,即低度近视组(近视≤-3.0 D),共5只眼,平均近视(-2.87±0.60)D;中度近视组(近视~≤-6.0 D),共42只眼,平均近视(-4.33±0.60)D;高度近视组(近视>-6.0 D),共56只眼,平均近视(-8.75±0.60)D.术后随访1个月.使用Pentacam测量角膜曲率并与临床病史法得出的角膜曲率值比较;使用Haigis公式计算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并分别与角膜旁路途径和SRK/T公式计算出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进行比较.结果 不同近视度组患者使用Pentacam测量出的角膜曲率值与临床病史法得出的数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23,-1.189,2.019;P >0.05).将所有患者使用Pentacam测量出的角膜曲率值分别带入Haigis公式和SRK/T公式,使用IOL Master仪器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并与角膜旁途径法得出的数值进行比较.Haigis公式和SRK/T公式计算出不同近视度组的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aigis公式预算的屈光度更接近于术前预测值(t值分别为1.821,1.422,-3.707;P >0.05).结论 Pentacam可以精确地测量角膜中心区域的前后表面的曲率,该数值可直接应用于IOL计算公式;Haigis公式计算Lasik术后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度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中央带孔型及传统眼内接触镜(intraocular contact lens,ICL)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选择行传统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1例(21眼)作为传统组,另外选择行带孔型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2例(20眼)作为带孔型组.术后6个月分别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标准对数视力袁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自动验光仪测量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散光度数.OQAS视觉质量检查包括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斯特列尔比(stryrby,SR)、不同对比度下OQAS值(OV100%、OV20%、OV9%).结果 两组患者UCVA (logMAR)、BCVA(logMAR)、SE及散光度数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两组间UCVA、BCVA、SE及散光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带孔型组和传统组患者植入术后6个月OQAS视觉质量参数MTFcutoff、SR、和OV100%、OV20%、OV9%值均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带孔型组和传统组患者植入术后6个月OSI均较术前略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对比术后6个月带孔型组和传统组患者OQAS视觉质量参数OSI、MTFcutoff、SR、和OV100%、OV20%、OV9%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两种类型ICL矫正高度近视均是安全有效的,中央带孔型ICL可以提供和传统ICL接近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1.
单眼LASIK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单眼近视所致屈光参差的效果。方法采用对单跟等效球镜度-2.50D以上的近视性屈光参差42例,进行单眼LASIK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进行评价,术后随访6~12月。结果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数为-4.66D(-2.50D--9.25D),术后减少至-0.62D(0~-1.70D),LASIK对平均等值球镜改变为-4.38D(-2.00D~-8.00D)。术前两眼平均屈光参差为-5.23D(-2.5D~-9.25D),术后减少至-0.50D(0~-1.25D)。术前术后BCVA(最佳矫正视力)范围均为0.6~1.0,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从术前1.0提高到1.04;术后裸眼视力≥1.0者39跟,平均裸跟视力从术前的0.13术后提高至1.0。结论单眼LASIK治疗近视性届光参差不仅能提高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解除单眼近视、散光所致的屈光参差对眼镜或角膜接触镜不能耐受的痛苦,而且对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iTrace波前像差仪在单眼闭合式和双眼开放式两种状态下,客观验光表达近视患者屈光状态的准确性.方法 对前瞻性研究近视患者39例77只眼,球镜-0.75-9.50D,柱镜0.00-2.50D.以主觉验光(综合验光仪标准流程)作为标准,主觉验光和iTrace波前像差仪单眼闭合式(iTrace单眼)和双眼开放式(iTraee双眼),客观验光之间的差值作为衡量iTrace波前像差仪客观验光准确性的指标.用矢量分析法分析验光结果.分别计算主觉验光、iTrace单眼验光和iTrace双眼验光之间的矢量差值和绝对屈光度差值(m值),再把矢量差值的平均值转换成球镜、柱镜和轴向差值的形式.结果 iTrace单眼验光和主觉验光比较,球镜、柱镜和轴向差值分别为:-0.02D、-0.25D和74.81度,m值的平均值为(0.53±0.31)D,其中m值小于0.75D的占81.82%;iTrace双眼验光和主觉验光比较,球镜、柱镜和轴向差值分别为:-0.27D、-0.20D、67.46度,m值的平均值为(0.56±0.29)D,其中m值小于0.75D的占75.32%;iTrace单眼验光和iTrace双眼验光与主觉验光比较,m值小于0.75D所占的百分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race波前像差仪能客观表达人眼的屈光状态,其结果能为主觉验光提供参考,但欲以iTrace单眼验光或iTrace双眼验光替代主觉验光尚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近视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45只眼)PRK术后8年以上(8.78±1.54)年的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及haze情况.分低度近视(<-3D)、中度近视(≥-3D且<-6D)和高度近视(≥-6D)三组比较.结果 低度近视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均≥1.0,中度近视组术后UCVA≥0.5和≥1.0者分别为:23只眼(85.19%),14只眼(51.85%);高度近视组达0.5以上为4只眼(4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者三组眼数分别为0、5(18.52%)和3(30%).术后屈光度在预期矫正值±1D以内者三组眼数分别为8(100%)、17( 62.96%)、3(30%).中低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均正常,高度近视组仅1只眼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后总高阶像差均方根三组间差异明显(P<0.05),其中球差增大明显,且随矫正度数增加而增大(P<0.05).haze低度近视组无,中度组仅1只眼(3.70%)为0.5级,高度组0.5级2只眼,1级2只眼.结论 PRK治疗中低度近视远期疗效满意,治疗高度近视远期效果欠佳,haze可在PRK术后长期存在,尤其在高度近视眼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屈光回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PRK术后2年以上、屈光回退且屈光度稳定的患者8例14眼行LASIK,对LASIK术后术眼进行评价。患眼PRK术前屈光度为-6.25~-12.50 D,PRK术后屈光度为-1.50~-6.25 D。随访观察LASIK矫正1年后术眼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和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眼术后主观症状较轻。LASIK术后1年平均球镜度数为(-0.62±0.94)D。LASIK术后0.5≤裸眼视力〈0.8者4眼,≥0.8者9眼,1眼(7.1%)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4眼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haze,包括2级haze 3眼、3级haze 1眼。应用氟米龙滴眼液1个月后,haze及屈光回退减轻;术后1年,1级haze 2眼,2级haze 2眼,3级haze 1眼。LASIK术前角膜厚度为(467±38)μm,术后为(422±21)μm。结论高度近视PRK术后屈光回退行LASIK矫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少数患者术后可出现haze,仍需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已有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短期疗效好,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因此已广泛用于临床,但目前仍缺乏其术后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研究. 目的 评估SMILE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的远期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相关手术并发症.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6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就诊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4例67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有角膜屈光手术经验的医师行SMILE,分别于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1年及2年时进行随访观察,检查患者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电脑验光、主觉验光、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等参数.SMILE的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有效性指数(术前BCVA/术后UCVA值)、安全性指数(术后BCVA/术前BCVA值)、可预测性[对术眼实际等效球镜度(SE)与预矫正SE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术后屈光稳定性(术后不同时间点SE变化). 结果 术前术眼BCVA≥20/20者60眼,占89.55%;术后3个月及2年分别有61眼和60眼UCVA≥20/20,分别占91.04%和89.55%.术后3个月和2年时SMILE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038±0.182和1.029±0.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0,P>0.05).与术前BCVA相比,术后3个月及2年分别有8.96%和10.45%术眼BCVA降低1行,未发现BCVA降低2行及以上者;术后3个月和2年SMILE安全性指数分别为1.141±0.193和1.312±0.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14,P>0.05).术后3个月及2年术眼实际SE与预矫正SE均呈明显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0.897 1X-0.440 8(R2 =0.914 2,P<0.05)和y=0.893 7X-0.382 3(R2=0.915 7,P<0.05).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1年和2年术眼SE分别为(0.013±0.578)、(-0.033±0.489)、(-0.106±0.508)、(-0.103±0.375)、(-0.154±0.518)和(-0.147±0.366)D,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5,P=0.176).术中12例18眼出现轻度弥散型不透明气泡(OBL),4例6眼发生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1例2眼出现点状角膜炎,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 结论 SMILE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并发症少,术后2年随访证实其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蔺云霞  夏阳  徐玲 《眼科新进展》2017,(11):1075-1078
目的 分析视网膜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与不同近视人群眼轴及屈光度的相关性,以期为合并近视青光眼人群GCIPL厚度分析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8 ~36岁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95例(190眼).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眼轴、医学验光屈光度(等效球镜)、GCIPL的厚度,包括平均、最小、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共8个参数.根据屈光度分为A组(-0.25~-3.00 D)、B组(-3.25 ~-6.00 D)、C组(>-6.00 D).根据眼轴长度分为A1组(22 ~ 24 mm)、B1组(>24~26mm)、C1组(>26 mm),进行所有参数的比较.各组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各组平均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3.963,P=0.000;F=57.452,P=0.000).采用SPSS 20.0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间GCLIP厚度参数的差异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不同屈光度、眼轴长度与GCIPL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眼轴长度和屈光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707,P =o.ooo).不同屈光度分组8个厚度参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31~16.500,均为P<0.05).不同眼轴长度分组8个厚度参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5.234~ 19.999,均为P<0.05).GCIPL厚度与屈光度均呈负相关(r=-0.419~-0.153,均为P<0.05),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r=-0.407 ~-0.241,均为P<0.05),随着屈光度增大及眼轴增长,GCLIP 厚度逐渐变薄.结论 近视人群随着屈光度和眼轴的增长,GCLIP厚度也逐渐变薄.采用GCLIP厚度评估合并近视青光眼人群时要考虑眼轴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屈光回退是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影响手术的长期稳定性.目前尚无预防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方法. 目的 观察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对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预防效应.方法 采用前瞻性干预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2年2-9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行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60眼,屈光度为(-7.16±0.95)D.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2个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抗炎用药,试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开始滴加质量分数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每日2次,1个月后改为每天晨起点眼1次.测量2个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1、3、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前表面曲率和眼压,并测量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术眼的中央角膜厚度(CCT),术前测算残余角膜基质厚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Bonferroni检验对2个组在不同时间点间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间患者术前的年龄、裸眼视力、BCVA、SE、眼压、角膜前表面曲率、CCT及残余角膜基质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间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91,P<0.05;F时间=3.80,P<0.05),其中术后6个月试验组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t=2.97,P<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优于术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术眼在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2.44,P>0.05;F时间 =2.31,P>0.05).2个组间术眼术后SE的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1.52,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术眼SE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2.06,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术眼SE高于对照组(t=2.47,P<0.05),术后7d及术后1个月、3个月试验组术眼的校正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F分组=14.83,P<0.05),术后2个组间CCT的增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4,P>0.05).术后试验组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平稳,但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延长角膜前表面曲率逐步增加(F时间=18.73,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局部使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能减少屈光回退,提示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通过降低眼压而阻止角膜膨隆,其可能是预防术后屈光回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及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人工晶状体(PPC-TICL)植入术是矫正高度近视及近视合并散光的主要方法,但术后常残留低度近视,需进一步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矫治残留近视,这种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关注. 目的 观察PPC-ICL或PPC-TIC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后LASEK治疗残留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5年3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等效球镜度≥-20.00 D的超高度近视且接受PPC-ICL植入术或PPC-TICL植入术后6个月仍残留近视者9例14眼,其中行PPC-ICL植入术者4例8眼,行PPC-TICL植入术者5例6眼,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可提高2行以上.对术眼进行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和眼底检查,排除禁忌证后行LASEK,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LASEK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BCVA、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拱高、晶状体、眼压变化,评价PPC-ICL或PPC-TICL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后用LASEK矫正残留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所有术眼手术顺利,术后术眼眼前节无明显炎症反应和严重并发症.术前、PPC-ICL植入术后6个月和LASEK术后12个月术眼UCVA、B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360、1.778,均P<0.05),LASEK术后术眼UCVA均高于术前BCVA.术前、PPC-ICL植入术后6个月和LASEK术后12个月术眼屈光度分别为(-22.27±4.29)、(-3.75±2.25)和(-0.42±0.63)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70,P<0.05),LASEK术后术眼屈光度明显低于术前、PPC-ICL植入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前、PPC-ICL术后6个月及LASEK植入术后12个月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663、1.055,均P>0.05).LASEK术后12个月和PPC-ICL术后6个月拱高分别为(0.69±0.26) mm和(0.71±0.2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2,P>0.05). 结论 PPC-ICL或PPC-T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常残留一定程度的近视度,进一步用LASEK矫正残留近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安全性、精确性及可预测性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但飞秒激光制瓣LASIK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仍是关注的焦点. 目的 比较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和Moria M2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矫正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视觉质量. 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3-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拟行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2例204眼.根据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分为2个组,各组患者基线特征匹配.飞秒激光制瓣组50例100眼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微型角膜刀制瓣组52例104眼行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采用波前像差仪分析6 mm瞳孔下Zernike系数及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采用Optec 6500视功能测试仪测定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1.5、3.0、6.0、12.0和18.0 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CS).结果 飞秒激光制瓣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裸眼视力达到及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者分别占95.1%、94.2%和93.9%,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分别为94.2%、93.8%和93.2%.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飞秒激光制瓣组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6.37±2.12)、(-0.26±0.45)和(-0.45±0.51)D,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分别为(-6.25±2.05)、(-0.44±0.64)和(-0.35±0.59)D,术后3个月和1年2个组间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l.194、1.429,均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飞秒激光制瓣组总高阶像差(RMSh)及各项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均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各空间频率的LogCS值均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2个组间术眼在暗视状态下1.5 c/d空间频率的Lo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12.0 c/d和18.0 c/d空间频率的LogCS值均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产生的高阶像差低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视觉质量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