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33眼)连续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前后进行完善的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海德堡频谱OCT九个部位扫描分析黄斑中心凹及中心凹旁结构变化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术后视功能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进一步探讨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结果 术后黄斑区内外环各四部分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后较术前均显著降低,以内环颞侧厚度变化较明显,由(472.15±102.00)μm降至(328.06±53.77)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63±0.29,较术前0.23±0.16明显提升(P<0.001)。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r=-0.594,P=0.001)、内环颞侧厚度(r=-0.625,P<0.001)、外环颞侧厚度(r=-0.529,P=0.006)等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面积=0.85,P=0.001,95%CI:0.72~0.99)对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可以显著降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提高视功能。术前黄斑中心凹形态以及中心凹旁颞侧的形态结构改变对术后视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黄斑前膜术后视力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黄斑前膜手术疗效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4年9月~2006年10月21例行手术治疗的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及黄斑前膜剥除手术,术前及术后行眼科检查,随访1 年.结果 21例(22眼)黄斑前膜病例中,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4年.包括特发性黄斑前膜13例(13眼),继发性黄斑前膜8例(9眼),其中巩膜扣带术后2眼,伴随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眼,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5眼.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发现合并玻璃体牵拉2眼.术前特发性黄斑前膜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86μm,继发性黄斑前膜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64μm.两组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提高2行及以上者特发性黄斑前膜组为9眼,继发黄斑前膜组为2眼.对于两种类型黄斑前膜,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改善较继发性黄斑前膜明显(P=0.0365).结论 对于两种类型黄斑前膜,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改善明显.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视力成负相关,与术后视力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OCT图像特征与患者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106例106只眼,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EDTRS视力),并对患者眼底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统计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区总容积、测量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厚度,脉络膜新生血管与黄斑中心凹距离.结果 患者视力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最大线性距离、黄斑区总容积、CNV厚度、CNV距中心凹距离呈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中心视力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位置、大小、视网膜水肿程度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经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功能及黄斑区结构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8例(28眼)于我院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玻璃体注射2mg曲安奈德的黄斑前膜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术后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眼底OCT检查,术后随访半年。结果 25例25眼患者视力提高,3例3眼视力未见提高;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的0.17±0.10提高至术后的0.37±0.22(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也由术前的(498.07±11695)μm降至术后的(329.46±111.1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30,P<0.05)。线性相关分析发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好坏与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呈明显的线性相关(r=0.413,P=0.029)。大部分患者在随访期内黄斑中心凹黄斑厚度未能降至正常。结论 黄斑前膜剥除术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视功能,明显改善黄斑中心凹结构,但是大部分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未能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王震  荣翱  莫利娟 《眼科新进展》2012,32(3):253-256
目的探讨23G、25G联合经结膜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transconjunctival sutureless vitrectomy,TSV)治疗黄斑前膜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2眼应用23G、25G联合TSV治疗黄斑前膜的手术资料。对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黄斑前膜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2~9个月,观察对比手术前后视力和OCT检查的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视力提高0.15~0.2者6眼,提高0.1者12眼,提高0.05~0.1者4眼。末次随访时OCT显示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3G、25G联合TSV治疗黄斑前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前研究认为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 IERM)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越好、症状持续时间越短, 患者将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术前影像学特征如黄斑形态、黄斑中心凹厚度、椭圆体带完整性、光感受器外节长度等对术后视力均有一定预测价值。(国际眼科纵览, 2023,47:138-143)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视力恢复的两种预测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01/2016-10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的30例30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病例资料,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相关参数,记录术前、术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探讨最终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光感受器细胞层(椭圆体带)完整性或光感受器外节长度的相关性。

结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降低,术后3、6mo逐渐好转并提高; 黄斑中心厚度在术后1mo较术前增厚,术后6mo明显缓解(P<0.05); 而光感受器外节长度在术后1mo较术前缩短(P<0.05),术后3、6mo接近术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最终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光感受器细胞层完整性和光感受器外节长度明显相关(P=0.023、0.004)。

结论:黄斑中心光感受器细胞层完整性和光感受器外节长度均可预测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生物以及手术参数对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5例(10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记录患者的年龄、晶状体核分级、眼轴长度、超声时间、切口累积消散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提高(P<0.001)。术前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为(154.43±17.43)μm,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182.28±30.78)μm,平均增加(22.85±25.57)μ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1眼术后2周发生黄斑囊样水肿。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量与核硬度、超声时间、CDE以及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分别为P<0.001、P=0.006、P=0.031、P=0.047),但与患者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386)。术后黄斑中心凹的增加量与BCVA的负对数(LogMAR)呈正相关(r=0.884,P<0.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有所增加,其与视力的下降有一定的相关性。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核硬度、超声时间、CDE和眼轴长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后视力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视网膜各层形态的完整状况将80例81眼患者分为完整组和不完整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手术,术后12 wk重新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前OCT显示外层视网膜结构不完整的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程度好于术前外层视网膜结构完整者,不完整组平均LogMAR BCVA由0.81±0.42变为0.45±0.27;术前视网膜结构完整者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完整组平均 LogMAR BCVA 由0.41±0.19变为0.35±0.22;所有患者术后视力都有一定程度改善,术后平均LogMAR BCVA为0.42±0.14,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 thickness,CFT)为387.08±108.35μm,经比较,以上项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前进行OCT检查对预测术后视力有价值,对患者是否选择手术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23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后视力与黄斑区结构变化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5年至2017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23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78例(82眼)。方法 根据患者术前OCT的黄斑形态,分为以下四组:中心凹结构基本正常组(24眼)、黄斑区弥漫性水肿组(39眼)、黄斑区囊样水肿组(9眼)、黄斑裂孔组(10眼)。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手术前、术后7天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黄斑区中心凹厚度、旁中心凹区厚度、中心凹周厚度及术后并发症。并随防至术后1个月。主要指标 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中心凹厚度、旁中心凹区厚度、中心凹周厚度。结果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在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后7天,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0.26±0.16提高到0.36±0.16(P=0.000),黄斑区中心凹厚度由术前(506.41±112.67)μm降低到(442.39±82.10)μm(P=0.000),旁中心凹厚度由术前(453.66±79.36)μm 恢复至(409.95±61.63)μm(P=0.000),中心凹周厚度从(365.93±50.84)μm降低至(356.76±54.20)μm(P=0.092);四组患者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P均<0.05),其中中心凹结构基本正常组患者术后视力的提高较其它组更佳(F=3.118, P=0.031)。与术后7天相比,术后1个月的黄斑区厚度降低,但视力变化不显著。术后BCVA与术前BCVA(r=0.850,P=0.000)、术前中心凹厚度(r=0.7386,P=0.000)、旁中心凹区厚度(r=0.811,P=0.000)、中心凹周厚度(r=0.799,P=0.000)均呈正相关;与术后中心凹厚度(r=-0.335,P=0.035)、旁中心凹区(r=-0.376,P=0.017)具有明显相关性,但与中心凹周厚度(r=-0.310,P=0.052)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剥除黄斑前膜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功能,同时改善黄斑区结构。术后中心凹厚度变化与视力恢复程度有关,且术后1周的变化即可决定预后;术前黄斑结构正常者视力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分析,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且经OCT确诊的黄斑前膜患者26例26眼,所有患者均行常规23 G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术后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应用OCTA检测患眼CMT、黄斑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患眼BCVA(logMAR)为0.69±0.28,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BCVA(logMAR)分别为0.51±0.40、0.48±0.37、0.42±0.89、0.43±0.38、0.37±0.37,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MT分别为(401.04±63.53)μm、(408.49±58.94)μm、(406.67±63.75)μm、(378.80±38.93)μm和(384.72±37.11)μm,均显著低于术前的(458.14±82.1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患眼术前与术后各时间黄斑FAZ面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在术后3 d,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从术前的(37.52±8.34)%升至(44.7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结论 应用OCTA可以对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前膜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术后患眼视网膜形觉功能恢复较快而黄斑区结构及血流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技术评价Stargardt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容积与中心视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10例(20只眼)Stargardt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频域OCT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区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缺失宽度、黄斑中心凹区直径3 mm和1 mm范围内的视网膜容积.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法,比较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区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IS/OS)缺失宽度、黄斑中心凹区直径3 mm和1 mm范围内视网膜容积的关系.结果 18只眼的logMAR视力为0.30~1.22,黄斑中心凹区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缺失宽度为847~5306μm,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为20~126 μm,黄斑中心凹区直径3 mm和1 mm范围内的视网膜容积分别为1.06~1.76 mm3、0.06~0.13 mm3.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区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缺失宽度呈正相关(r=0.695,P<0.05),与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r=-0.601,P<0.05),与黄斑中心凹区直径3 mm范围内的视网膜容积呈负相关(r=-0.725,P<0.05),与黄斑中心凹区直径1 mm范围内的视网膜容积无相关性(r=-0.364,P<0.05).结论 频域OCT技术可以清晰观察Stargardt 病患者各层视网膜结构,频域OCT检测获得的黄斑区视网膜容积与中心视力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visual acuity and retinal volume of macular fovea in patients with Stargardt disease by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 SD OCT). Methods It was 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tudy. Twenty eyes of 10 patients with Stargardt disease were investigated by three-dimensional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 OCT images were obtained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retinal volumes of macular fovea were measured by SD OCT,whose diameters were set as 3 mm and 1 mm separately ( volume 3 and volume 1). The retinal thickness of macular fovea (macular thickness) and the width of IS/OS conjunction loss of macular fovea (IS/OS loss)were also measured by SD OCT. We correlated the logMAR BCVA with IS/OS loss, macular thickness,volume 3 and volume 1 by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LogMAR BCVA was from 0. 3 to 1. 22.IS/OS loss was from 847 μm to 5306 μm. Macular thickness was from 20 μm to 126μm. Volume 3 and volume 1 was from 1. 06 to 1. 76 mm3 and 0. 06 to 0. 13 mm3. LogMAR BCVA correlated with the IS/OS loss (r = 0.695,P<0. 05) , macular thickness (r= - 0. 601 ,P < 0. 05), and volume 3 ( r = -0.725,P<0. 05 ). LogMAR BCVA did not correlate with volume 1 ( r = - 0. 364, P > 0. 05). Conclusions SD OCT could demonstrate the retinal structure of Stargardt disease clearly. The retinal volume of macular fovea accessed by SD OCT correlated with the visual acuity of Stargardt disease.  相似文献   

13.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32眼)ICNV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1.25mg(0.05mL)。根据复查裂隙灯、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 acuity,BCVA)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注射。对比观察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眼压及FFA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BCVA为0.309±0.244,治疗2周后及末次复查时BCVA分别为0.477±0.223、0.670±0.24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383.280±110.797)μm,治疗2周后及末次复查分别为(296.360±87.850)μm、(264.000±82.978)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FFA显示有CNV及荧光渗漏,治疗后新生血管萎缩,无荧光渗漏;治疗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眼内炎。结论 Avastin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ICNV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rteriovenous (AV) sheathotomy with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for persistent or recurrent macular edema after 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injection and/or laser photocoagulation in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METHODS: Twenty-two eyes with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 with recurrent macular edema underwent vitrectomy with AV sheathotomy an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All eyes had previous 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injection and/or laser photocoagulation for macular edema. 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mean preoperative BCVA (log MAR) were 0.79 +/- 0.29 and postoperative BCVA (log MAR) at 3 months was 0.57 +/- 0.33. And improvement of visual acuity > or = 2 lines was observed in 10 eyes (45%). The mean preoperative fovea thickness measured by OCT was 595.22 +/- 76.83 microm (510-737 microm) and postoperative fovea thickness was 217.60 +/- 47.33 microm (164-285 microm). CONCLUSIONS: Vitrectomy with AV sheathotomy can be one treatment opt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macular edema in BRVO.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严重损害患眼视力,手术难度较大,如何选择和优化手术方法仍是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IM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纳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大直径IMH患者[平均直径为(814.31±112.95)μm]42例42眼.所有患眼均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体积分数12%C3F8填充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和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并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仪检查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变化,评估裂孔闭合率,评估和比较手术前后患眼BCVA、光感受器内段/外段(IS/OS)缺损范围、外界膜缺损范围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结果 术后12个月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7.6% (41/44).术后1、3、6和12个月患者BCVA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32,P<0.001);术眼术前及术后1、3、6和12个月IS/OS缺损范围分别为(1 112.00±45.44)、(859.00±84.55)、(649.00±52.47)、(486.00±46.88)和(320.00±45.13) 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61,P<0.001),其中术后1、3、6和12个月术眼IS/OS缺损范围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前和术后1、3、6和12个月外界膜平均缺损范围分别为(1 038.00±39.63)、(748.00±64.12)、(585.00±48.88)、(438.00±42.84)和(265.00±28.97) 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59,P<0.001),术后1、3、6和12个月外界膜缺损范围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值大于术后3、6、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OCT显示黄斑裂孔底部高反射信号物质消失,即移植的游离内界膜分解代谢.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IMH是安全、有效的,移植的游离内界膜仅作为临时性胶质细胞增生支架,不会形成永久性瘢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术眼OCT参数与视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32例32只眼湿性AMD患者接受抗VEGF治疗后5-6月,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同一天进行频域OCT扫描,对黄斑中心凹厚度(FT),黄斑中心区厚度(CST),黄斑区容积(CV),黄斑区平均厚度(CAT),视网膜下液(SRF),视网膜内液(IRF),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厚度(CN-VMT)等参数进行分析,并根据成像质量进行手动校正,探讨术眼最佳矫正视力与OCT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对32例患者的结果分析显示,在CST>210um的患者中,术眼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与校正前后的FT、CV及CAT均无相关性;与校正前后的CST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396,P=0.041;r=0.447,P=0.019,校正后的相关性更强.有视网膜内液组和无视网膜内液组的LogMar视力分别为1.14±0.54和0.64.4±0.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 P=0.012). CNV显著组和CNV不显著组的LogMar视力分别0.98 4±0.61,0.57 4±0.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5 P=0.035).结论 湿性AMD患者抗VEGF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与校正后的中心区厚度呈正相关.手动校正中心凹位置对正确判断AMD患者抗VEGF治疗的效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接受23G玻璃体手术治疗后黄斑结构的修复情况,以及视力和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方法:将2016-06/2017-12在我院进行择期手术的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5例85眼纳入研究,其中男37例,女48例,平均年龄64.7±10.1岁。所有患者均接受23G玻璃体切割术,应用OCT观察术后黄斑裂孔闭合情况; 应用OCT观察术前和术后1、3、6mo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观察术前和术后1、3、6m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黄斑裂孔闭合。术后3、6mo时所有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1mo(P<0.05); 术后6mo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著高于术后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3,P=0.037)。术后1mo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3、6mo(P<0.05); 术后3、6mo的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显著低于术前(P<0.05)。

结论: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具有较高的裂孔成功闭合率,患者的视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黄斑视网膜前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特发性及继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临床特点、光学相干断层(OCT)检查及手术效果.方法 对2005年11月至2009年4月于眼科进行玻璃体切割术、黄斑前膜剥除术的36例患者38只眼,其中特发性黄斑前膜25只眼,继发性13只眼,分别对其眼部情况、OCT检查、手术方法、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OCT显示36例38只眼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黄斑区中心凹厚度均比术前明显减少;36例38只眼术后随访矫正最佳视力提高2行者27只眼,占71.1%;特发性黄斑前膜25只眼比继发性黄斑前膜13只眼术后随访视力提高明显.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OCT)检查对于黄斑前膜诊断、术后观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玻璃体切割手术剥除黄斑前膜对达到手术指征的黄斑前膜患者是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