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网络受欺负量表对8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在网络受欺负的经历上,男生显著多于女生(t=6.82,P<0.01),低年级生显著多于高年级生(t=3.82,P<0.01),理工类学生显著多于文史类学生(t=3.84,P<0.01);2女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要显著高于男生(t=2.99,P<0.01);3上网时间较少的学生的孤独感显著低于上网时间较长的学生(F=3.13,P<0.05);4网络受欺负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17,P<0.01),和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1)。孤独感和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1);5领悟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为0.07。结论:网络受欺负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又能通过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应对方式在网络交往和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应对方式问卷(CSQ)、UCLA孤独感量表(第3版)对西南地区63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网络交往水平会对孤独感产生影响(F=17.323,P0.001);2网络交往与问题解决(r=-0.132,P0.01)的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自责(r=0.236,P0.01)、退避(r=0.206,P0.01)的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合理化的中性应对方式成呈正相关(r=0.218,P0.01),和孤独感呈正相关(r=0.216,P0.01);3在网络交往对孤独感的预测中,积极应对方式在网络交往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16.9%,积极应对方式在网络交往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11.9%。结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显著影响,其中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预测是部分通过应对方式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孤独感量表,对广州某高校27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得分在微信网龄上差异显著(F=6.08,P0.01),1年以内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1年以上的学生,在每天使用微信时长维度上差异显著(F=12.22,P0.01),1小时以内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1小时以上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孤独感得分显著低于城镇和农村的学生(F=5.47,P0.05);2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156,P0.05);3在微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是孤独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中情感支持和社会成员支持对孤独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在微信环境中,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密切相关,可通过提高网络社会支持水平尤其是情感支持和社会成员支持来减少孤独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资源保存理论的视角下考察压力、社会支持和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压力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与自我和谐量表对56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压力、社会支持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3.06,-2.139;P0.01);压力与自我和谐总分显著正相关(r=0.27,P0.05),社会支持与压力和自我和谐均呈显著负相关(r=-0.28,-0.37;P0.05);压力对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和谐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26,0.17;P0.05),领悟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28,P0.05),因此,领悟社会支持在压力对自我和谐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量K2=0.08,R2sed=0.04。结论:压力既可以直接影响自我和谐,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部分中介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高师生害羞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害羞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对525名高师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孤独感与害羞有显著正相关(r=0.414,P<0.01),与社会支持有显著负相关(r=-0.558,P<0.01);害羞与社会支持有显著负相关(r=-0.29,P<0.01);②路径分析表明,害羞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孤独感,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间接预测孤独感。结构模型拟合指数GF I=0.99,CF I=1.00,NF I=0.99,拟合良好。结论社会支持是害羞与孤独感关系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社会支持、孤独感和社会幸福感的关系,了解社会幸福感形成的内在机制。方法:采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孤独感量表、社会幸福感量表对5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社会支持和社会幸福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108,0.391,0.433;P0.05),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社会支持和社会幸福感两两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r=0.226,0.371,0.433;P0.05),而社会支持、社会幸福感和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407,-0.381;P0.01);②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均可以直接影响社会幸福感(β=0.92,1.18;P0.001),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两条间接路径对社会幸福感产生影响,且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还可通过第三条间接路径即孤独感的独立中介作用对社会幸福感产生影响(β=0.17;P0.05)。结论: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社会幸福感有重要影响,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在两者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和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自我隐瞒量表、自我表露指数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等测量工具对482名大学生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定,并通过路径分析考察变量间的关系。结果: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并不高(36.5±7.4),男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37.4±7.5/35.4±7.3,F=8.25,P<0.01),年级差异不显著(P>0.05)。回归分析显示,自我隐瞒、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能有效预测孤独感(β=0.207、-0.218、0.157、-0.380),可解释总变异的37.3%。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隐瞒既直接影响孤独感,又通过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自我表露仅通过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结论: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干预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孤独感和抑郁的现状,分析孤独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UCLA孤独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7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调查,并与84名其他疾病类型的患者比较。结果:①从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孤独感及抑郁的均值来看,孤独感和抑郁分值都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抑郁症患者三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与中国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t=7.190,P0.01);②客观支持在发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t=2.519,P0.05),社会支持在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F=4.705,P0.05);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37,P0.01),抑郁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0.301,P0.01),抑郁与孤独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r=-0.562,P0.01);④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抑郁情绪;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客观支持比复发患者高,已婚患者的社会支持比未婚患者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越高,孤独感越少,抑郁情绪越少;孤独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抑郁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孤独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大学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使用情感和社交孤独量表、社会支持问卷和GHQ-12对126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男大学生的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女大学生。②社交孤独评分最高的是22岁和21岁的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评分最低的是21岁的大学生。③与情感孤独相比,社交孤独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更强。④在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社会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感受和获得社会支持的技能进行干预,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特点及其与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选取本科大学生4000名,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MPA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主观幸福感量表(SWB)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者1420人,占37.9%;手机依赖组的PSSS总分及各因子得分、SWB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除消极情感外)均低于非手机依赖组(均P0.001);回归分析显示,M PAI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均有负向预测作用,PSSS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均有正向预测作用;中介效应检验显示,PSSS及各因子在M PAI与SWB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与总效应的比例依次为24.89%、16.11%、17.33%、17.78%。结论: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密切,手机依赖既直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又间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考察初中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孤独量表对200名在校初中学生进行测评。结果表明:1初三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初一学生(P<0.05);2女生感受的家庭亲密度显著高于男生(P<0.05),初一学生感受到的家庭适应性显著高于初三(P<0.05);3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初中生孤独感之间关系密切;4家庭亲密度对孤独感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建议:完善家庭功能有利于降低初中生孤独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隐瞒、社交焦虑、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1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隐瞒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自我隐瞒、社交焦虑、孤独感和网络成瘾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隐瞒影响网络成瘾的路径有三条,自我隐瞒可以直接影响网络成瘾;自我隐瞒可以通过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成瘾;自我隐瞒可以通过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影响网络成瘾。结论: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在自我隐瞒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验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人格与人际倦怠关系的中介作用。方法对被试大学生施测社会支持量表、人际倦怠量表和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结果①精神质对主观支持有预测作用(β=-0.324,P<0.001),内外向对社会支持各维度都有预测作用(0.186<β<0.413,P<0.05);②精神质能预测人格解体(β=0.308,P<0.001),内外向能预测情绪耗竭(β=-0.216,P<0.001)和成就感降低(β=-0.540,P<0.001),神经质能预测情绪耗竭(β=0.513,P<0.001)和人格解体(β=0.169,P<0.05);③主观支持部分中介精神质与人格解体的关系,主观支持部分中介内外向与成就感降低的关系。结论社会支持对人格与人际倦怠的关系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孤独感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湖南长沙某医药类院校的6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孤独感和抑郁在性别(t=-3.386,P0.05)、分科(t=2.252,P0.05)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t=0.259,P0.05)。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抑郁显著正相关。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85%。结论: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三者之间的深层结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35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与孤独感总分及其各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②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③大学生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是通过孤独感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现状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孤独感、自尊(RSES)、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CFMPS)问卷为研究工具对275名大学生进行了统一问卷施测。结果 1全体大学生完美主义总体平均得分为80.741分,处于中等水平;2在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维度上,存在性别,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086,P0.05),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048,P0.05);3大学生完美主义量表中的"担心错误"维度(Beta=5.686,P0.001)和"行动疑虑"维度(Beta=0.127,P0.05)能显著预测孤独感;自尊在"担心错误"维度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行动疑虑"维度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能预测孤独感,自尊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探索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分析述情障碍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孤独感量表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220名高校大学生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手机依赖在性别、年级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机依赖的技术性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孤独感、述情障碍与手机依赖均呈正相关;孤独感对述情障碍和手机依赖具有正向预测力,述情障碍对手机依赖也具有正向预测力;述情障碍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情绪智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457名大学生[男生205名,女生252名;来自城市231人,来自农村226人;年龄15~24岁,平均年龄(20±2)岁],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情绪智力量表(EIS)及UCLA孤独感量表(UCLALS)分别测量其成人依恋、情绪智力及孤独感的水平。结果:女生的EIS评估自我情绪和评估他人情绪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农村大学生的UCLALS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P0.05或P0.01)。依恋焦虑既直接预测孤独感(β=0.38,P0.01),又通过情绪智力间接预测孤独感(β=0.33,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是12.3%;依恋回避既直接预测孤独感(β=0.45,P0.01),又通过情绪智力间接预测孤独感(β=0.39,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是13.2%。结论:大学生孤独感与成人依恋、情绪智力密切相关,情绪智力在成人依恋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孤独量表(UCLA)对菏泽学院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孤独感状况不容乐观,孤独感总得分为(42.12±8.291)分,高分组占64.1%,中间组占20.1%,低分组占15.8%;②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423,P0.001)、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r=-0.137,P0.01),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r=0.470,P0.001);③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孤独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积极应对方式解释量为29.66%、消极应对方式解释量为2.947%。结论:家庭亲密度对孤独感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家庭亲密度对孤独感的预测是部分通过应对方式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大学生友谊质量、自我意识特征与孤独感的关系,了解大学生孤独感形成的内在机制。方法:使用友谊质量量表(FQI),孤独量表(UCLA),自我意识量表(SCS)对55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友谊质量总分及其因子分帮助与支持、亲密性和伙伴关系均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60,-0.65,-0.48,-0.63;P0.01),友谊质量中的因子友伴冲突和冲突强度则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r=0.49,0.50;P0.01);(2)自我意识及其因子分公我意识、私我意识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64,-0.47,-0.40;P0.01);(3)自我意识在友谊质量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34.35%。结论:医学生友谊质量对孤独感体验有重要影响,自我意识在两者之间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