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究羊膜泪道支架对雄兔干眼症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36只健康雄兔,剪除第三眼睑并抗感染处理,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制作去势雄兔模型,其中A组为阴性对照组,B组为干眼模型组,C组为泪道羊膜预防组,并在植入羊膜泪道支架前、植入后2周、4周及6周行角膜荧光素(fluores-cent,FL)染色、Schirmer I试验、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 三组不同时间点间的泪液分泌量及FL有明显改变(F =7.126,P=0.009;F=9.658,P=0.016),三组间泪液分泌量及FL有明显改变(F=12.582,P=0.005;F=13.187,P=0.013),三组的泪液分泌量及FL变化趋势也有明显改变(F=8.531,P=0.007;F=10.652,P=0.019).A、B、C三组植入后6周上皮基底细胞分别(3811±414)个细胞、(3820±314)个细胞、(2789±353)个细胞,炎症细胞密度分别为(266±28)个细胞、(266±29)个细胞、(67±13)个细胞;A、B、C三组植入后6周上皮基底细胞(F=13.442,P=0.012)和炎症细胞密度(F=9.231,P=O.02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泪道上皮K16染色均为阴性,植入羊膜泪道支架后各时间点A、B、C三组兔泪小管组织中α-SMA表达无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681,P=0.002).结论 植入羊膜泪道支架对雄兔干眼症的预防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黏合胶黏合泪道对雄兔去势所致干眼症的缓解作用.方法 选择新西兰白兔36只(36眼,均为右眼),剪除第三眼睑后,3g·L-1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1周,随后继续适应性喂养1周,取24只雄兔制作去势雄兔干眼症模型,随机分为A、B两组(各12眼):对照组(A组)泪道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B组)泪道内注射纤维蛋白黏合胶.剩余12只(12眼,C组)雄兔切开阴囊,不切除睾丸,眼部不予处理,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注射前和注射后2周、4周及8周行Schirmer Ⅰ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角膜荧光素(fluorescein,FL)染色、泪液蛋白测定,并于注射后2周、4周对B组泪道黏膜进行K16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查.结果 C组注射前及注射后各时间段各项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射后2周、4周及8周,A、B两组SⅠT、FL染色评分、泪液总蛋白含量、乳铁蛋白、溶菌酶及淀粉酶活性较注射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注射后2周及4周B组S ⅠT、FL染色评分下降程度较轻,与A组下降程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B组泪液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溶菌酶及淀粉酶活性则在注射后4周出现下降减缓,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组下睑泪道黏膜K16阴性表达.结论 使用纤维蛋白黏合胶黏合泪道可较快而明显地改善干眼的症状和维持泪液蛋白成分,从而延缓去势雄兔干眼症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槲寄生滴眼液对预防围绝经期雌兔干眼的效果。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健康雌兔36只。方法 取24只雌兔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其中12只为生理盐水滴眼液组(A组)、12只为槲寄生滴眼液组(B组) (均点右眼),连续滴眼2个月,每日4次。余12只雌兔(C组) 打开腹腔,不切除卵巢,眼部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对受试兔进行基础泪液分泌(SIT)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液蛋白测定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扫描。主要指标 SIT、FL评分、泪液蛋白测定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结果 干预2个月后,B组SIT(7.48±3.16)l/mm、FL评分(1.91±0.96)、总蛋白(10.71±2.37)ρ/g·L-1、溶菌酶(1.43±0.35)ρ/g·L-1、乳铁蛋(1.19±0.27)ρ/g·L-1、淀粉酶活性(87.75±62.79)IU、角膜上皮下细胞密度(3174±379)cells/mm2,均较A组改善(P均<0.05),角膜前基质发光细胞较C组密度稍有增多,角膜基质层神经干稍有弯曲。结论 槲寄生滴眼液可有效改善围绝经期雌兔SIT、FL的评分和泪液蛋白、角膜上皮下细胞密度等指标。(眼科, 2018,  27:122-127)  相似文献   

4.
密蒙花提取物对去势雄兔干眼症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密蒙花提取物对雄兔去势所致干眼症的预防作用,探讨密蒙花提取物抗雄激素水平下降所致干眼症的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将30只日本大耳白雄兔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治疗组(C、D、E),每组6只,对B、C、D、E组行去势术建立动物模型,对C、D、E组分别以密蒙花提取物1倍剂量和2倍剂量以及染料木黄酮连续灌胃1个月,对全部实验兔行Schirmer Ⅰ试验,对兔泪腺组织中炎性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凋亡相关基因蛋白Fas、FasL、Bax、bcl-2进行检测,电镜观察显微结构变化.各组SIT测量值治疗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如不满足t检验的使用条件则使用符号秩和检验;SIT各组间治疗后比较,以治疗前测量值为协变量,使用协方差分析.各组炎性因子TGF-β1、IL-1β、TNF-α平均A值的比较,凋亡相关基因蛋白Fas、FasL、Bax、bcl-2平均A值和凋亡细胞数量的比较,使用多元方差分析.结果 C、D、E组Schirmer Ⅰ试验测量值明显高于B组(P<0.01),泪腺导管及腺泡上皮细胞中,IL-1β、TNF-α、Fas、FasL、Bax表达明显低于B组而TGF-β1、bel-2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1),电镜示C、D、E组显微结构明显改善.以上检测结果C、D组均明显优于E组(P<0.05).结论 密蒙花提取物对于雄激素水平所致兔干眼症有良好的实验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中主要成分黄酮类物质拟雄激素效应调节体内性激素水平有关,从而可调节泪腺局部炎性反应、抑制泪腺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可吸收泪点栓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伴干眼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选取行LASIK术治疗,术前伴轻、中度干眼症的患者41例.同一患者的两眼随机分组,一眼采用可吸收泪点栓结合药物治疗(试验组),另一眼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记录泪点栓的并发症,比较两眼LASIK术前,术后I周和l、3、6个月时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和眼表疚病评分(OSDI)的值。运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Two Related Samples TeSt)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除l例患者术后第l天泪点栓脱落外.未见其他并发症。术后l周,试验组的SI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一2.005,P=0.045),术后1个月及以后,两组的SIT值趋于一致。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的FL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三一2.124、一2,009、一2.120,P<0.05)。而两组的OSDI和BUT值在上述各时问点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吸收泪点栓是治疗LASIK术前伴干眼症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对干眼症患者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干眼症患者84例(168眼)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针灸联合人工泪液治疗者42例(观察组),采用单纯人工泪液治疗者42例(对照组).两组均随访1~6个月,平均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眼表功能变化,相关指标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Schirmer Ⅰ试验(Schirmer Ⅰ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FL)、视功能评分等,对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BUT、视功能评分显著延长或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观察组BUT、视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SIT值均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治疗后SIT值比较,虽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L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2组F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人工泪液是治疗干眼症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干眼症患者的泪膜稳定性,增加泪液分泌,减少眼表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笃斯越橘对兔眼光损伤前后视网膜电流图(ERG)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照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5只青紫蓝兔分为5组,每组7只兔.各组自由进食、摄水,对A、D组兔加用笃斯越橘匀浆.4周后,在光镜下观察D、E组兔视网膜组织学结构变化并测量光感受器细胞外核层(ONL)厚度及凋亡指数(AI);按照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标准化方案确立的最大混合反应ERG及振荡电位(Ops)对A、B、C组兔视网膜进行检测.随后进行光损伤照射.照射后A组停用笃斯越橘,C组加用笃斯越橘,B组保持不变.在光照后1 d、1和2周进行ERG检测.检测完毕,取A、B、C组兔视网膜进行组织学分析.对各组兔视网膜ERG潜伏期、振幅、ONL厚度及AI值比较采用双因素及单因素的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法.结果 (1)最大混合反应ERG检测结果:A组饲养4周后,潜伏期:a波(14.079±0.841)ms,b波(35.629±6.865)ms;振幅:a波(83.936±10.807)μV,b波(280.931±27.807)μV.A组光照2周后,潜伏期:a波(15.571±1.087)ms,b波(38.915±7.683)ms;振幅:a波(66.478±9.709)μV,b波(245.887±11.797)μV.B组饲养4周后,潜伏期:a波(15.635±1.661)ms,b波(42.985±3.164)ms;振幅:a波(69.331±12.355)μV,b波(197.331±16.157)μV.B组光照2周后,潜伏期:a波(18.783±1.966)ms,b波(52.322±4.784)ms;振幅:a波(57.562±8.217)μV,b波(159.569±17.859)μV.C组饲养4周后,潜伏期:a波(15.115±0.940)ms,b波(43.242±4.662)ms;振幅:a波(72.812±4.403)μV,b波(207.815±14.373)μV.C组光照2周后,潜伏期:a波(15.957±2.154)ms,b波(44.081±9.506)ms;振幅:a波(66.804±8.755)μV,b波(186.271±29.349)μV.A、B、C组间最大混合反应ERG在饲养4周后及光照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潜伏期a波:饲养4周后F=6.057,P<0.05;光照2周后F=13.296,P<0.05.潜伏期b波:饲养4周后F=9.949,P<0.05;光照2周后F=11.145,P<0.05.振幅a波:饲养4周后F=8.468,P<0.05;光照2周后F=4.844,P<0.05.振幅b波:饲养4周后F=70.194,P<0.05;光照2周后F=62.161,P<0.05);3组间ΣOPs值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饲养4周后F=17.482,P<0.05;光照2周后F=11.748,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光照前最大混合反应ERG振幅B组的a、b波及C组的a、b波均低于笃斯越橘饲养4周后的A组(B组的a波、b波振幅与A组比较:P=0.003,0.000;C组的a波、b波振幅与A组比较:P=0.001,0.000);光照1 d、1和2周后,A组的振幅b波较同期B组均明显升高(均P=0.000);光照后随用药时间延长,C组ERG检测值逐渐改善;光照2周后,C组较B组的b波潜伏期缩短,振幅提高(潜伏期P=0.008,振幅P=0.007).(2)视网膜组织学观察结果:光照前在光镜下观察兔视网膜组织,D、E组兔视网膜结构形态正常,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排列整齐规则.B组视网膜结构排列紊乱,有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碎解.A、C组视网膜结构改变介于D、E和B组之间.各组间ON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0.506,P<0.05).(3)各组间A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126,P<0.05);B组AI值为(10.960±1.534)%,较各组明显增高(均P=0.000);D组AI值为(1.817±0.203)%,小于E组(P=0.000).结论 笃斯越橘对于暴露于正常昼夜日光交替下的兔视网膜有减少细胞凋亡、减轻光化学损伤的作用;预防性地使用笃斯越橘能明显降低光损伤的程度;光损伤后应用笃斯越橘有助于视网膜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 翼状胬肉为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为降低其术后复发率,众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纤维蛋白胶的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的 探讨利用纤维蛋白胶粘合翼状胬肉自体结膜瓣转移对于减少术后刺激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12只清洁级家兔采用角巩膜缘组织切除和质量分数1.25%稀盐酸点眼法制作兔眼翼状胬肉模型并行翼状胬肉自体结膜瓣转移手术,其中左眼利用手术缝线缝合结膜瓣(缝线组),右眼利用纤维蛋白胶封闭结膜瓣(蛋白胶组),比较两组手术的持续时间.分别于术后1周和4周检查两组兔眼的刺激症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及其mRNA在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缝线组手术持续时间为(21.3±0.2)min,而纤维蛋白胶组为(10.1±0.1)min,纤维蛋白胶组较缝线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t=102.242,P<0.05).术后1周及术后4周,纤维蛋白胶组的结膜充血程度为(+)~(++),缝线组为(++)~(+++),纤维蛋白胶组充血程度明显较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VEGF和bFGF主要在结膜上皮细胞层表达,棕黄色颗粒沉积于上皮细胞的细胞质.术后1周时,纤维蛋白胶组的VEGF和bFGF表达强度明显弱于缝线组;术后4周时,两组VEGF和bFGF的表达较术后1周时有所减弱,但纤维蛋白胶组仍明显弱于同期缝线组.RT-PCR检测显示,术后纤维蛋白胶组VEGF mRNA在结膜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缝线组,VEGFmRNA表达量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74.443,P=0.000;F时间=231.459,P=0.000);bFGF mRNA的表达遵循同样的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1.727,P=0.000;F时间=55.417,P=0.000).结论 纤维蛋白胶粘合可以免去缝合环节,节省手术时间,避免缝线的刺激,并可减轻炎症反应.通过减少VEGF和bFGF的表达,可能有助于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刘淑英  李志清  陈露霞  赵少贞 《眼科》2013,22(2):101-104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人工泪液在病毒性角膜炎恢复期中治疗干眼症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的43例(52眼)病毒性角膜炎经常规治疗恢复期被确诊为干眼症的患者。方法 上述患者在停用抗病毒、抗生素眼药及各种人工泪液的基础上,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每日4次)联合糖皮质激素(每日3次)点眼,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1天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的变化。主要指标 BUT、FL评分、SIT。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和随访。治疗后7、14、28天观察BUT、FL及SIT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部分病例症状消失。从治疗前到治疗后28天,SIT从(6.40±2.31)mm增加到(14.58±2.81)mm(P=0.000)、FL评分由(7.52±2.78)分降低到(0.14±0.26)分(P=0.000)、BUT从(7.63±0.90)秒延长到(11.53±1.78)秒(P=0.000)。结论 对于病毒性角膜炎恢复期干眼患者,在停用抗病毒及抗生素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及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治疗,治愈率高,效果确切。(眼科,2013, 22: 101-10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吸收泪点栓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伴干眼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双肓对照研究。选取行LASIK术治疗,术前伴轻、中度干眼症的患者41例,同一患者的两眼随机分组,一眼采用可吸收泪点栓结合药物治疗(试验组),另一眼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记录泪点栓的并发症,比较两眼LASIK术前,术后1周和1、3、6个月时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和眼表疾病评分(OSDI)的值。运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Two Related SamplesTest)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除1例患者术后第1天泪点栓脱落外,未见其他并发症。术后1周,试验组的SI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5,P=0.045),术后1个月及以后,两组的SIT值趋于一致。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的FL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4、-2.009、-2.120,P〈0.05)。而两组的OSDI和BUT值在上述各时间点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吸收泪点栓是治疗LASIK术前伴干眼症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羊膜提取液对苯扎氯铵诱导的兔干眼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6只(26眼,均为右眼),使用0.2%的苯扎氯铵制作兔干眼症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 组,13眼)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滴眼,实验组(B 组,13眼)使用1%羊膜提取液(amniotic extraction)滴眼,4次/ d。另选取2只兔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4、8wk 行 Schirmer I 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泪液总蛋白含量、淀粉酶活性、乳铁蛋白、溶菌酶含量检测,并进行结膜印迹细胞检查。结果:不同组间、不同时间点间 SⅠt、FL、溶菌酶活性及结膜杯状细胞密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 SⅠt、FL、溶菌酶活性及结膜杯状细胞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4、8wk 后,B组 SⅠt、FL、溶菌酶活性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结膜杯状细胞密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4、8wk 后,A 组 SⅠt、溶菌酶活性及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 FL 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 两组各时间点 SⅠt、FL、溶菌酶活性及结膜杯状细胞密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泪液中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A、B 两组泪液中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淀粉酶的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wk 后两组泪液中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淀粉酶的活性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羊膜提取液能有效治疗兔干眼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鬼针草滴眼液对雄兔去势所致干眼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新西兰白兔24只(24眼,均为右眼),制作去势雄兔干眼症模型,模型制作后即随机分为A、B两组(各12眼):实验组(A组)使用鬼针草滴眼液滴眼,对照组(B组)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saline,PBS)滴眼。另选取2只兔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进行SchirmerI试验(SchirmerItest,SIT)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FL),并进行泪液总蛋白含量、淀粉酶活性、乳铁蛋白、溶菌酶含量检测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结果 治疗前A、B两组SIT、FL评分、泪液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溶菌酶及淀粉酶活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后,B组SIT、FL评分较治疗前均稍有恶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泪液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溶菌酶及淀粉酶活性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SIT、FL评分、泪液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溶菌酶及淀粉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两组各时间点SIT、FL评分、泪液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溶菌酶及淀粉酶活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2个月后,A组上皮基底细胞和炎症细胞密度分别为(4262±268)mm-2和(312±103)mm-2,而B组上皮基底细胞和炎症细胞密度分别为(3106±237)mm-2和(32±23)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鬼针草滴眼液能有效预防雄激素水平降低所致兔干眼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 年12月于绍兴市中医院眼科诊治的干眼患者98例(196眼),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9例 (98眼),滴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49例(98眼),应用干眼中医学基础理论及中药作用机理 实施中药熏蒸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30 d后泪液分泌量(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 荧光素染色(FL)结果。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观察组与对照 组治疗前SⅠt、BUT、FL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SⅠt(t=-2.78,P=0.006)、BUT (t=-2.89,P=0.005)、FL评分(Z=2.69,P=0.007)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9%和77.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3,P=0.021)。结论: 在临床治疗干眼中,基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及中药作用机理所制定的中药熏蒸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 干眼症状,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蒙脱石滴眼液对小鼠泪膜功能和角膜上皮厚度的影响。方法 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2只。A组用15 g·L-1蒙脱石混悬液滴眼,B组用等量PBS滴眼,每天3次。分别在滴眼前和滴眼后1 d、4 d、7 d对2组小鼠进行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检测和角膜荧光素(fluorescein,FL)染色评估,滴眼后7 d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OCTA)进行角膜分区,分别测量2组小鼠不同区域角膜上皮厚度。结果 A组与B组泪液分泌量有差别(F=19.731,P=0.009),A组较B组泪液分泌量低,泪液分泌破坏显著,且2组泪液分泌量的差别有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变大的趋势;滴眼后4 d和7 d,两组泪液分泌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47、5.695,P=0.026、0.009)。A组较B组BUT缩短(F=22.432,P=0.001),泪膜破坏明显,且2组泪膜破坏程度的差别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有变大的趋势,滴眼后4 d和7 d,两组BU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53、5.695,P=0.024、0.009)。A组较B组角膜FL染色评分增加(F=14.753,P=0.003),角膜上皮细胞损伤明显,且2组角膜FL染色的差别有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变大的趋势,滴眼后4 d和7 d,两组F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36、9.864,P=0.031、0.012)。滴眼后7 d,与B组相比,A组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均变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蒙脱石滴眼液会破坏小鼠的泪液分泌功能和泪膜稳定性,并损伤小鼠角膜上皮细胞,使角膜上皮变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桑色素滴眼液在围绝经期雌性兔干眼症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雌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饲养60d,制作围绝经期雌兔干眼症模型(36眼,均为右眼),其中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两组(各12只):对照组应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实验组应用桑色素滴眼液,另12只不使用任何滴眼液。治疗前,治疗后2、4、6wk对实验兔采取角膜荧光素染色(FL)、Schirmer Ⅰ试验(SⅠt)检查,同时测验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含量,并使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的SⅠt、FL、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均无差异(P>0.05);治疗2、4、6wk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Ⅰt和FL评分发生了不同的变化(P<0.05)。实验组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较治疗前没有显著变化(均P>0.05),对照组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都发生了程度不一的变化(均P<0.05)。治疗后2、4、6wk时两组SⅠt、FL评分、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均有差异(P<0.05)。治疗6wk,对照组炎症细胞密度为321±91个/mm^2,上皮基底细胞密度为4436±289个/mm^2,实验组炎症细胞密度为36±11个/mm^2,上皮基底细胞密度为3219±223个/mm^2,两组均有差异(P<0.05)。治疗6wk后,对照组角膜上皮下多支神经纤维发生弯曲,密度显著减少(P<0.05),实验组神经弯曲度明显减小,密度较治疗前增加。结论:桑色素滴眼液对围绝经期雌性兔干眼症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槲寄生滴眼液治疗去势雄兔干眼症的效果。方法 取健康成年雄兔48只,体质量1.5~2.0kg,在无菌恒温条件下喂养。随机选取12只雄兔仅切开阴囊,不切除睾丸作为阴性对照组,眼部不给予任何处理。将其余36只雄兔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切除辜丸及附辜,结扎输精管及精索静脉,制作去势雄兔模型。作去势雄兔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仅行双侧睾丸切除术的阳性对照组、采用槲寄生滴眼液的槲寄生组、采用生理盐水滴眼液的生理盐水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观察各组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 tes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蛋白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下的情况。结果 治疗4周、8周后,槲寄生组SⅠT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生理盐水组治疗2周、4周、8周后SⅠT较治疗前明显恶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2周、4周、8周后槲寄生组与生理盐水组各时间点SⅠ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2周、4周、8周后,槲寄生组各时间点荧光素染色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生理盐水组荧光素染色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恶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治疗后2周、4周、8周荧光素染色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槲寄生组与生理盐水组在治疗2周、4周、8周后泪液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溶菌酶含量及淀粉酶活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炎症细胞计数发现,经过8周治疗后,槲寄生组炎症细胞和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分别为(75±12)mm-2和(2996±103)mm-2,而生理盐水组炎症细胞和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分别为(234±26)mm-2和(4431±121)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槲寄生滴眼液可有效减轻去势雄兔干眼症的症状和体征,应用于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兔干眼的疗效。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4只(48眼),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8只(16眼)。除C组正常对照的8只不予处理外,其余16只均用1 g·L-1苯扎氯铵滴双眼,连续2周,建立中重度兔干眼模型。A组为实验组,于造模结束后予以置入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B组为模型组,造模后不予治疗。分别在干预后0周、2周、4周、6周观察实验兔泪膜功能相关检查,包括Schirmer泪液分泌试验(S Ⅰ 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评分。根据分组于相应时间点收集其角膜及泪道组织,行HE染色观察角膜上皮情况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A、B两组造模结束后泪液分泌量分别为(9.88±1.54)mm、(9.66±1.64)mm,BUT分别为(3.25±0.50)s、(3.50±0.58)s,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植入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后2周,其泪液分泌量增加为(13.75±1.61)mm,BUT增加为(6.50±1.29)s,角膜FL评分由(4.424±1.178)分减少为(2.132±1.175)分,3种干眼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植入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后4周,A组和C组泪液分泌量、BUT、角膜F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电镜观察可见A组、C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呈指状突起,微绒毛数量多,排列整齐,细胞连接排列规则;而B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减少、变短、排列紊乱,可见微绒毛脱落,细胞连接破坏。结论 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对兔干眼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望为临床干眼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埃罗替尼对小鼠角膜上皮组织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实验组(12只),6只不作处理为空白对照.实验组使用20 μmol·L-1埃罗替尼液滴眼,对照组采用PBS滴眼,每天4次.分别在干预后1d、7d、14 d对各组小鼠进行荧光素钠(fluorescent,FL)染色及评分.干预后14 d取小鼠眼球,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上皮及细胞的结构变化.提取角膜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F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1d、7d、14 d,实验组FL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对照组FL评分与干预前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FL评分在干预后1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FL评分在干预后7d、14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层数增加;电镜下见角膜上皮表层细胞形态不规则、脱落,微绒毛减少、消失;表层上皮细胞的桥粒、半桥粒连接数目明显减少.实验组角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明显发生变化,两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埃罗替尼会引起小鼠角膜上皮的组织结构及细胞超微结构损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活化来影响角膜上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