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拦截劈核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并与同轴1.8 mm微切口十字架法超声乳化晶状体核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85岁以上高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拦截劈核组: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拦截劈核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21眼;十字架法超核组:同轴1.8 mm微切口十字架法超声乳化晶状体核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21眼。分别记录2组的平均超声能量(AVE)和有效超声时间(EPT),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组AVE、E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8、3.175,P<0.01)。术后l d拦截劈核组的视力与十字架法超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6,P<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6、0.176、0.216,P>0.05)。术后l d、1周、1个月、3个月拦截劈核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十字架法超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53、6.076、2.202、2.133,P<0.01)。2组患者术中前房稳定,均无切口热损伤。结论 对高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拦截劈核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缩短了术中超声乳化的时间,减小了平均超声能量,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小,术后视力恢复快,降低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位置的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将白内障患者44例(64眼)分成两组,A组患者采用上方10∶00~11∶00方位透明角膜切口,B组根据角膜最大屈光度子午线轴向方位透明角膜切口,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wk;1,3mo随访患者,检查裸眼视力及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B组患者术后1wk;1,3mo视力好于A组。B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及术源性散光度在术后1wk;1,3mo时均小于A组。结论:根据角膜最大屈光度子午线轴向方位做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对角膜散光影响小,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术前已存在的角膜散光,能够使患者在术后更快、更好地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3.
李战梅  黄海  黄学文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25-1927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白内障患者355例393眼分成A、B两组,其中A组180例193眼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B组175例200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术后观察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

结果:术后1d,患者视力恢复情况超声乳化手术组明显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组,但术后7d和30d两组无显著差异。术后7d,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超声乳化组,但术后30d无显著性差异。对核硬度在Ⅳ~Ⅴ级的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少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

结论:应针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核硬度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标准同轴3.0 mm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3-08/2015-08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白内障患者88例88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标准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术(44例,完成38例,脱落6例)和观察组采用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44例,完成40例,脱落4例),均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两组术中有效超声时间、累计释放能量及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前及术后1、7、30 d角膜内皮细胞数、切口角膜厚度、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角膜散光变化。
  结果:两组术中有效超声时间、累计释放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7、30d角膜内皮细胞数、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0d切口角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7、30d角膜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标准同轴超声乳化术均可改善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但前者可缩减轻角膜散光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管径超声乳化针头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对超声乳化有效时间、视轴区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发生率及术后视力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核硬度为Ⅲ级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67例(180眼),随机分成3组,A组使用18G超声乳化针头,B组19G,C组20G,均采用相同切口,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各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散光及视力情况.随访3个月.结果 3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在A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1d角膜水肿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视轴区角膜散光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视轴区角膜散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裸眼视力1d、1周、1个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相同核硬度情况下,超声乳化针头管径越小,超声乳化有效时间越长,则效率越低,更容易导致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与丢失,不但角膜散光没有改善,反而会因角膜切口组织水肿导致术后早期角膜的散光增加.  相似文献   

6.
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50只跟)和对照组46例(50只跟).试验组使用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使用常规超声乳化术,观察两组术后视力、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角膜散光度、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结果 术后第1天、第7天及第30天的视力≥0.5比例分别是:试验组60%、72%、88%;对照组46%、62%、84%;术后第7天、第30天试验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平均角膜散光度和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术后第7天和第30天对照组均大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微创地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7.
高度近视白内障小切口超声乳化摘除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经透明角膜隧道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除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技巧。方法:对216例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经角膜缘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吸出,并植入软性或硬性人工晶体。对超声乳化能量、时间、负压及术后视力、散光及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采用较低能量、中度真空压力及中低档流速行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视力≥0.8者143例,≥0.5者49例。术前近视力≥0.8者,术后远视力常较佳。术前及术后散光3.0mm切口组无统计学差异,5.5mm切口组有统计学差异。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结论:透明角膜超声乳化联合软性或硬性人工晶体植入,是高度近视白内障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不同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不同大小切口对术后视力和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影响,对白内障超声乳化32mm水平切口、60mm反眉状切口的69只眼对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2mm切口的96只眼,在术后1周至3个月进行视力和角膜散光的测定和评价。结果:超声乳化32mm切口组和60mm组术后1周至1个月的视力明显高于囊外摘除12mm切口组(P<005),术后1周至3个月时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明显低于囊外摘除组(P<001)。结论:采用6mm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水平缝合一针,同样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并早期获得良好视力,术后1个月时的视力和角膜散光比较32mm切口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传统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收集2015年5月至10月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8例(48眼),将患者分为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微切口组主切口长1.8 mm,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行直径约为5.0 mm的中央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用劈核钩劈核,扭动模式超声乳化吸出术,自动灌注系统吸出残留皮质。小切口组角膜主切口大小为3.0 mm,术中植入常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术后行裂隙灯、眼底镜以及角膜地形图检查,电脑验光检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间手术源性散光比较,微切口组均明显低于小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在微切口组组内术后1个月和3个月手术源性散光无明显差异(P>0.05),微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个月保持稳定。在小切口组组内术后3个月手术源性散光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 (P<0.01)。微切口组术前角膜厚度为(567±27)μm,小切口组为(564±25)μ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3个月两组间角膜厚度变化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结论 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安全可靠,术后散光恢复快,可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手术源性散光。  相似文献   

10.
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1.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散光动态变化.方法 将75例(89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34例(40只眼)行双手超声乳化术,切口为1.2mm,植入Acri.Smart人工晶状体.另一组41例(49只眼)行传统超声乳化术,切口为3.2mm,植入AR40e人工晶状体.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行眼科常规检查及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患者术后视力和角膜地形图改变.结果 术后1d、1周双手组裸眼视力好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月双手组散光度数小于传统组(P<0.05),术后1周、1月双手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小于传统组(P<0.01).传统组术后1周的SRI和SAI较术前增加,双手组术后1周的SRI和SAI小于传统组.双手组术前术后角膜地形图改变极小.结论 1.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小,对角膜形态影响小,散光小,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及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7/2015-07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患者120例145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73眼和对照组60例72眼,观察组采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采用传统3.2mm同轴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切口部位角膜厚度、切口宽度、切口长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wk,观察组UCVA、BCVA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4、7.109,P<0.05);术后1wk、1mo时,观察组切口宽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225.2,P<0.05),切口长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6、5.009,P<0.05);术后1wk,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7,P<0.05);观察组手术源性散光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3、22.16,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8.22% vs 11.1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348,P>0.05).结论:1.8mm 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有助于促进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可能与减轻角膜损伤、增强角膜闭合状态及降低术后术源性散光有关.  相似文献   

12.
陈勇  夏林  边建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1917-1919
目的:探讨小切口劈核术与超声乳化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6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小切口劈核与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散光情况,手术前后角膜内皮变化,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2wk的生活质量。

结果:两组术后1d,1wk,1mo的术眼裸眼视力,术后1mo的散光度,术后2wk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wk,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 但观察组术后2wk的角膜内皮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小切口劈核术与超声乳化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都具有视力恢复好、术后散光小、患者生活质量高等优势,但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较大,术后角膜内皮厚度更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超声乳化术切口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角膜缘相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组)和观察组(角膜上方或颞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 wk;1,3 mo不同时间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情况及视力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 wk;1,3 mo平均角膜散光度及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均明显降低,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所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中心远处的小切口超声乳化术,能够减少患者术后散光度,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2.2mm微小切口与3.0mm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选择2012-01/2013-06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两组:2.2mm切口组45例45眼,3.0mm切口组45例45眼,分别行2.2mm或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1d; 1wk; 1,3mo随访,观察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

结果:术后1d,2.2mm切口组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 1,3mo,两组比较无统计差异。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在术后1d; 1wk; 1,3mo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d; 1wk; 1,3mo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2mm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明显减小。

结论:2.2mm微小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早期提高视力更明显,能明显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01/2018-12在我院眼科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30例130眼,患者均伴有2型糖尿病。将所有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3眼行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对照组67眼行3.0mm传统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VE)和有效超声时间(EPT),手术前后分别检查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同时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7d,1、3mo时BCVA均较术前提高(P<0.05)。两组患者间AVE有差异(t=3.89,P<0.05),而两组间EPT无差异(t=0.773,P=0.221)。术前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t=1.21,P=0.114);通过重复测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84.216,F时间=132.435,F交互=42.173;均P<0.05)。两组患者间不同时间点术源性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2.256,F时间=21.436,F交互=10.224;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发生严重角膜水肿10眼,其中观察组4眼,对照组6眼,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在糖尿病患者中,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较传统3.0mm切口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更小,且不易造成手术源性散光,因此对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的手术技术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116例(116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手法碎核58例(58只眼)1-3级核老年性白内障行3.2mm带球结膜的角巩膜缘隧道式切口的晶状体手法碎核摘除术,采用宽3.0mm的晶体碎核垫板作为垫板,以晶体定位钩作为劈核器进行劈核、分核、转核等方法。超声乳化组58例(58只眼),1-3级核老年性白内障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常规超声乳化吸出术,采用劈核技术。观察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角膜水肿情况、角膜内皮平均丢失率及术后角膜散光情况等变化。结果两组术中均无晶状体后囊破裂、晶体悬韧带断裂或虹膜损伤等并发症。手法碎核术后视力24小时视力:0.1-0.5者32只眼,占55%,0.5-0.8者26只占45%。超声乳化术后24小时视力:0.1-0.5者36只眼,占62%,0.5-0.8者22只眼占38%。两组术后1d,3d,一周,一个月,三个月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平均丢失率,角膜散光变化值,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晶状体核硬一到三级核的白内障行3.2mm带球结膜的角巩膜隧道式切口,手法碎核摘除白内障术中可控性好,手术安全简单,其手术效果与切口同样大小的超声乳化手术效果相当,且术后患者只有轻度异物感,视力恢复快,术后感染率低。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提供一种更为安全有效俭省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翟名燕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624-1626
目的:比较不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6-06/2013-06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412例456眼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28眼。观察组顺规散光患者选择角膜缘正中上方作切口,逆规散光选在颞侧作切口,斜规散光选在颞上方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无散光者选在颞上方; 对照组全部在角膜缘正中上方作切口。全部患者均采用3mm角巩膜隧道切口,距角膜缘2mm,术后切口不缝合。采用角膜曲率仪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屈光状态,比较不同手术切口位置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术后1,3mo裸眼视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1,3mo的平均散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3mo角膜散光度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3mo与术前相比显著提高(P<0.05)。

结论:依据患者角膜散光状态,选择角膜曲率最大的子午线上作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可一定程度上矫正术前散光,并相应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根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不同,在不同部位选择性预设散光轴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2例150只眼,分为选择性散光轴位的透明角膜切口(A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B组)和11点方位透明角膜切口(C组)3组,施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3月视力≥1.0,A组67%,B组56%,C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散光低于B、C组(P<0.05),较术前平均减少了0.32D(P<0.05);且A组中19例术前角膜散光度≥1.00D的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减少了0.71D(P<0.05).术后3个月平均SLA,A组最小(P<0.05).结论 选择在患者角膜屈光力最大轴向上行个体化的透明角膜切口,能减少患者术后角膜散光,有效控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源性角膜散光,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尤其适用于术前角膜散光在≥1.00D的白内障患者.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ly induced refractive change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selective maximum astigmatic axis clear incision. Methods Phacoemulsification was performed on 102 cases of 150 eyes with senile cataract through a clear corneal incision without suture. The changes of corneal astigmatism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in group A (incision at the maximum astigmatic axis) or B (incision at the temporal) and C (incision at the 11:00)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ree months after the opera tion, the Best correction visual acuity more than 1.0, were 67% in group A, 56% in group B and 50% in group C (P <0.01). The mean postoperative astigmatism of group A decreased 0.32 D than the preoperative one (P <0.05) and was less than the postoperative one of group B or C. Postoperatively, the mean astigmatism of 19 patients who preoperative astigmatism more than 1.00D in group A decreased 0.71 D (P <0.05). Among the three groups, the mean postoperative 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 (SIA) of group A was minimum (P <0.05).Conclusions The incision placed on the maximum astigmatic axis in phacoemulsification is worth to be recommended, because of the corneal astigmatism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postoperatively, the SIA can be controlled effectively and patients can get a better visual acuity, especially to patients preoprative astigmatism more than 1.00D.  相似文献   

19.
范强  燕振国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022-2025
目的:比较囊膜上超声乳化法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法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采集2014-03/2016-03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硬核(Ⅳ~Ⅴ级核)白内障患者297例322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囊膜上超声乳化治疗149例162眼)和对照组(给予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148例160眼)。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
  结果:核硬度越高,超声乳化时间及平均超声能量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超声乳化时间及能量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mo 视力均较术后1 d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囊膜上超声乳化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疗效接近,但囊膜上超声乳化具有更佳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