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重大疾病丧亲者的延长哀伤症状及其预测因素。方法:通过寻访和网络招募的方式对256名重大疾病丧亲者进行问卷测查。结果:所有丧亲者中没有完全符合延长哀伤障碍诊断的个体,但有4名丧亲者达到了临界标准。逝者离世时长、逝者离世时的年龄、与逝者的亲密程度与延长哀伤症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丧亲者的延长哀伤症状得分在亲属级数、与逝者关系、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将所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后发现:最能预测重大疾病丧亲者延长哀伤症状的因素包括:小学及以下的教育程度、逝者离世时长、逝者离世时的年龄。结论:相比于其他丧亲类型,重大疾病丧亲者的延长哀伤障碍的患病率较低,其延长哀伤症状受到部分人口学特征和丧失相关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尝试将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和研究统一起来,首先对一名复杂哀伤儿童进行箱庭治疗实践,从中提取了研究的主题—箱庭疗法用于儿童哀伤咨询的机制;接着对复杂哀伤儿童进行箱庭治疗个案研究验证箱庭疗法与儿童哀伤咨询结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最后将箱庭疗法和儿童哀伤咨询的理论背景进行梳理和总结获得箱庭疗法应用于儿童哀伤咨询的有效机制:①箱庭疗法的非言语特性可以提供安全表达哀伤的空间;②箱庭疗法为丧亲者提供过渡性客体;③箱庭制作能引发哀伤;④箱庭疗法能促进自我成长;⑤箱庭疗法与哀伤咨询的治疗理念相符;⑥箱庭疗法能促进家庭哀伤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国失独父母在哀悼过程中的持续性联结现象。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11名失独父母进行深度访谈,并收集实物资料,采用解释现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失独父母的持续性联结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看见逝者、整理与保留遗物、祭奠与纪念、梦的联结、内在化联结。结论:中国的失独父母在孩子离世之后依然保持与孩子的持续性联结,持续性联结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及文化的特殊性。这对于失独父母的哀伤辅导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殡葬礼俗指安葬、祭奠死者的一系列礼仪和习俗。农村的殡葬礼俗尽管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价值。表现为:哭丧使丧亲者的负面情绪得以充分宣泄;闹丧活动转移了注意力,冲淡阴森、压抑氛围的同时也避免了丧亲者沉溺于哀伤;众人聚集对死者共同进行悼念发挥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功效;各种仪式和习俗使丧亲者不断体验丧失的现实感,在心理上逐步完成与逝者的分离;各种祭祀活动帮助丧亲者重建与逝者的情感联系,为丧亲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激励其重拾生活的信心;通过"尽礼"以达"尽心",减轻了丧亲者的自责与愧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丧亲青少年的哀伤过程,为青少年的哀伤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据理论抽样原则选取18名在青少年时期丧亲(父或母去世)的被访者进行深度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方法分析数据,运用编码分析软件Atlas.ti 5.0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丧亲青少年的哀伤过程有4个共同主题,即面对生活的巨变、体验丧亲的痛苦与失落、在哀伤中继续生活、重新诠释死亡。共同主题还分别有4个次级主题,即强烈的反应、否认与逃避、生活秩序的骤变、卷入家庭系统的重组;承受告别的痛苦、未完成事件的遗憾、强烈的思念与呼唤、承受死亡的真实;独自哀伤的需要、对哀伤的反思、寻找应对方式、哀伤的反复;将死亡合理化、与逝者建立联结、建立死亡的意义、哀伤的超越与转化。结论:青少年从哀伤到复原需经历四阶段的哀伤过程,其哀伤过程具有独特的阶段特征。对青少年进行哀伤咨询时应引导青少年接纳其哀伤过程的阶段性特点、尊重青少年哀伤的独特性,并同时处理家庭哀伤。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箱庭疗法的理论基础、治疗机制和团体箱庭的设置实施等,总结了团体箱庭疗法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情况。旨在为团体箱庭疗法能够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青少年多次丧友的哀伤反应类型及特点,为有效心理介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某高校进行公开招募,选取在青少年期经历过多次丧友事件的在校大学生3人,年龄为19~20岁,其分别在9岁、12岁以及15岁、17岁两次丧友。对3位入选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其丧友后的哀伤反应进行归类分析。结果:被访者在经历丧友后的常见哀伤反应主要有震惊、后悔、愤怒、否认、难以置信、害怕死亡、哭泣、寻找支持、回避,以及认知到死亡的残酷等;特有的及再次丧友的哀伤反应有:关心逝者亲朋、对朋友角色产生阴影、减少社交、寻求刺激与发泄、反抗学校、暴力倾向、努力学习等。结论:青少年在多次丧友后的哀伤反应具有多样性,并呈现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须给予特别的关注与恰当心理介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哀伤咨询培训的效果。方法:通过网络形式面向社会招募心理咨询师,达到入组标准的咨询师接受8次包含提升个人胜任力、知识与技能概念化、评估技能、哀伤治疗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哀伤培训。在培训前后咨询师分别填写哀伤咨询胜任力问卷,共120人有效完成了两次问卷。结果:1.咨询师以往的哀伤培训经验能够显著预测哀伤咨询胜任力;2.培训后,咨询师整体和各维度的哀伤咨询胜任力较培训前均有显著提升。结论:基于胜任力的哀伤咨询培训体系能够有效帮助各个流派的咨询师做好处理来访者哀伤议题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电影疗法作为本体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是一项新的有效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在英、美发达国家的许多心理诊所中已得到普遍运用,但在国内尚未得到有效运用与推广,尤其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几乎无人涉足。本文鉴于电影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方法,以及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中的显著效果,尝试着将团体心理辅导与电影疗法相结合,分析团体式电影疗法在改善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中的优势,最后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的新型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夫妻相互支持在悲伤康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对四川灾区1例失去女儿的母亲的心理援助,分析病态悲伤产生的原因以及夫妻关系在悲伤辅导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具体辅导计划。结果随着夫妻关系的改善,母亲的情绪也在一天天好转。结论理解、支持、转移注意力、积极引导参与活动等方法是悲伤处理的重要方法,而悲伤辅导中的夫妻间的相互支持和关心对于人们走出哀伤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恋维度对丧亲者延迟哀伤反应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星网上取样的方式招募572名成人被试(男180人,女392人),使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延迟哀伤问卷(PG-13)、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离世原因、去世时是否在身边、去世后的自杀想法和行为在PG-13得分差异显著(F/t=39.14,15.25,30.32;P0.001);PG-13得分与逝者年龄、被试年龄呈负相关(r=-0.17,-0.09;P0.05),与依恋焦虑维度、回避维度呈正相关(r=0.24,0.13;P0.01);依恋的焦虑维度对PG-13得分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β=0.31,P0.001),解释PG-13变异的6.3%。结论:依恋焦虑维度对丧亲者延迟哀伤反应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国农村丧亲个体的哀伤反应。方法:选取9名江西东北部某农村丧亲个体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丧亲者的哀伤反应主要为四个方面,情感反应有伤心、想念、舍不得、痛苦、愤怒、无助感、孤独感、内疚、后悔、失落感和平静,认知反应有不相信、不公平、羡慕、反事实思维、闯入性思想、感觉逝者存在和对生命和物质的态度的转变,行为反应有退缩、人际冲突增加或减少以及回避提醒物,生理反应有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和失眠。结论:农村丧亲者的哀伤反应有其普遍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黄洁 《校园心理》2023,(2):145-149
本案例介绍心理咨询师使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对1例贫困大学生人际适应不良问题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通过5次心理咨询,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认知,重新认识自我,缓解和消除了不良情绪和体验,求助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咨询效果良好。本案例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怀和心理咨询辅导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个案辅导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是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形式。沙盘游戏疗法作为学生探索无意识世界的好帮手,能够弥补常规个案辅导的不足之处,是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有益尝试和有效形式。目前,伴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在快速发展。在众多的教育形式中,个案辅导以其独特的优势持续发光发热。  相似文献   

15.
正丧亲也许是个体一生中最悲痛的遇见,伴随的哀伤反应通常有认知、情绪和生理三个方面的表现。情绪上表现出难过、压力、麻木、震惊、空虚等;生理上表现出口干、腰酸背痛、头痛、睡觉不安稳等;认知上出现思维反刍,不停地回想一些事情,同时也会觉得不真实。有些人会被这些事情所控制,没有办法想别的,想来想去都是和逝者或者与去世的人有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是否为医学生为调节变量,探讨哀伤认知对延长哀伤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哀伤认知问卷(GCQ中文版)和复杂哀伤量表修订版(ICG-R),对430名大一和大四的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象进行调查。结果:多层回归的结果表明,生活(β=0.14,t=2.50,P0.05)、自责(β=0.16,t=3.78,P0.001)、他人(β=0.17,t=4.43,P0.001)、恰当(β=0.088,t=2.09,P0.05)、珍惜(β=0.09,t=2.50,P0.05)5个方面的负性认知能够预测延长哀伤反应。以是否为医学生为调节变量,进一步探讨哀伤认知对延长哀伤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医学生而言,哀伤认知能解释延长哀伤反应变异的60.6%(F=341.39,P0.001),对非医学生而言,哀伤认知能解释延长哀伤反应变异的67.4%(F=421.14,P0.001)。哀伤认知量表对预测非医学生的延长哀伤反应效果更好。结论:医学教育的经历有助于丧亲者减少负性认知,并且患延长哀伤障碍的可能性降低。在学校教育中,对非医学生加强医学教育与生命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团体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恋理论是能够解读团体过程与结果的理论框架,并能够指导团体辅导的进行.本文梳理了依恋理论在团体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文献,从基于依恋的团体治疗的机制,依恋与团体过程的相关研究,依恋与团体辅导效果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基于依恋视角的团体辅导的操作意见.  相似文献   

18.
2013年5月12日下午14时05分,南昌大学五四东大道发生一起恶性交通事故,涉嫌酒驾的女肇事司机驾驶小车将3名外国语学院大一女生撞飞。其中,晏同学因抢救无效去世,其余2名女生伤势较重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由于现场较为惨烈,不少目击者,还有晏同学的同班同学,先后出现情绪和行为的不适反应:悲伤、惊恐、哭泣、愤怒、情绪低落和失眠多梦。为了及时和有效地处理同学们的哀伤,让他们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南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晏同学死亡的次日上午,对处于哀伤中的同学进行哀伤辅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国失独者丧子后宗教应对的表现。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5名有宗教信仰的失独母亲(3名佛教徒,2名基督徒)进行深度访谈,并收集实物资料,采用解释现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失独者的宗教应对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死亡归因、智慧领悟、来世探索、仪式运用、宗教团体的支持。结论:失独者在丧子后会采用宗教应对,宗教是失独者哀伤平复历程中的积极资源。研究失独者宗教应对对于失独者的哀伤辅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自尊影响的长期效果.方法 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对河北师范大学59名学生进行长达一个学期的团体心理辅导.并于课程结束10个月后对辅导的效果进行再评估.结果 1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自尊干预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辅导前与辅导后差异显著(t=6.531,P<0.001);2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有长期效应,辅导后与辅导结束10个月后差异不显著(t=1.168,P>0.05).结论 进行预防性干预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更多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发挥潜能,防止并消除在其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