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人类不同类型激素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垂体腺瘤中分泌不同类型激素的腺瘤细胞与ER免疫组化阳性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3例垂体腺瘤标本进行激素分型,检测垂体腺瘤中ER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双标法检测多激素分泌型垂体腺瘤中垂体激素合并ER表达的情况.结果53例垂体腺瘤标本中,部分PRL(5/7)、FSH(2/3)、LH(1/1)单激素腺瘤及部分多激素腺瘤有ER蛋白表达,而全部GH、ACTH、TSH单激素腺瘤均无ER蛋白表达,4例无功能腺瘤无ER蛋白表达.在33例多激素型垂体腺瘤标本中,22例有ER蛋白表达,其中PRL ER双标染色阳性标本10例、LH ER双标染色阳性标本9例、FSH ER双标染色阳性标本7例、GH ER双标染色阳性标本2例,33例标本的ACTH ER和TSH ER的双标染色均为阴性.结论垂体腺瘤患者的性别不影响肿瘤组织中ER蛋白的表达.垂体腺瘤中,分泌PRL、LH或FSH的垂体腺瘤细胞可表达ER;分泌ACTH或TSH的垂体腺瘤细胞不表达ER;分泌GH的垂体腺瘤细胞是否表达ER可能与该垂体腺瘤是否同时分泌PRL有关.ER在PRL、LH及FSH垂体腺瘤细胞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它们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方法 垂体腺瘤组织标本55例,其中侵袭性者30例,非侵袭性者25例.运用HE染色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垂体腺瘤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VEGE和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 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的病理特点在HE染色光镜下不易区分;VEGF和bF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两者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508,P<0.05).结论 VEGF和bFGF的过度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反映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3.
徐清  陈建  孙晓全 《山东医药》2008,48(39):52-53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垂体腺瘤中的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COX-2表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1),在囊变、卒中组中COX-2表达高于无囊变、卒中组(P〈0.01)。认为COX-2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转化基因(PTYG)、局灶黏附激酶(FAK)和血管新生的表达与垂体腺瘤发生、发展及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图像分析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YG、FAK、bF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MVD(微血管密度)在垂体瘤中的表达。结果侵袭组和非侵袭组的PTYG、FAK、bFGF、MVD表达均有显著差异,PTYG与FAK共同作用于垂体腺瘤细胞的侵袭和增殖转化过程。PTYG与bFGF之间存在正反馈机制,FAK参与bFGF对内皮细胞黏附增殖的调节,bFGF能促进FAK酷氨酸和丝氨酸的磷酸化,使FAK表达水平增高、肿瘤新生血管形成,MVD则是血管形成的量化指标。结论PTTG、FAK、bFGFMVD可作为客观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和评估其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张振强 《山东医药》2006,46(23):56-57
应用TUNEL技术和SP法检测8例健康人垂体组织(对照组)和48例垂体腺瘤患者肿瘤组织(观察组)的Survivin和p53基因表达。结果Survivin基因在对照组中不表达;观察组阳性率为66.7%,且侵袭性垂体腺瘤较非侵袭性垂体腺瘤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p53基因在对照组阳性率为12.5%,观察组为62.5%,其中侵袭性阳性率较非侵袭性明显升高,并且垂体腺瘤组织中p53基因和Survivin基因呈正相关性(r=0.63,P〈0.05)。提示Survivin基因在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其侵袭性强,预后不良;与p53基因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p53在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21例老年子宫内膜癌(老年组)与40例非老年子宫内膜癌(非老年组)患者中ER、PR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ER、PR、p53阳性率在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中分别为71.4%、76.2%、81%和77.5%、90%、57.5%,PR表达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6)。p53阳性表达与年龄呈正相关(r=0.279,P=0.029)。结论 PR和p53在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一定关系。老年患者的PR表达较非老年患者显著降低,而这会影响两组人群孕激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PTTG和bFGF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垂体瘤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3例垂体瘤患者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瘤组织中PTTG蛋白和bFGF蛋白表达水平;应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瘤组织中PTTG—mRNA表达水平。结果PTTG蛋白在侵袭组显著高表达;PTTG—mRNA在侵袭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TTG和bFGF呈正相关。结论PTTG和bFGF与肿瘤侵袭生长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临床判定垂体肿瘤侵袭生长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形态生成蛋白4(BMP-4)和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泌乳素(PRL)腺瘤中的表达及与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5例PRL腺瘤及8例正常垂体组织中BMP-4mRNA、BMP-4和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对三者的表达水平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例正常垂体组织的BMP-4和Ki-67表达均阴性;35例PRL腺瘤中,BMP-4mRNA、BMP-4表达水平与PRL腺瘤的侵袭性呈正相关(r=0.885,P〈0.01);Ki-67在2~3级与0-1级的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BMP-4mRNA、BMP-4的表达较Ki-67更具灵敏性(P〈0.05)。结论BMP-4在PRL腺瘤中呈特异性高表达,且与PRL腺瘤侵袭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Egr)-1蛋白和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在老年垂体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5例病理学诊断为非侵袭性垂体瘤,10例诊断为侵袭性垂体瘤的老年患者垂体瘤病理组织学样本及35例正常垂体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Egr-1和PTEN在老年垂体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结果 35例老年性垂体瘤患者组织标本Egr-1和PTEN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垂体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垂体瘤中Egr-1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瘤(P0.05);与非侵袭性垂体瘤相比,侵袭性垂体瘤PTEN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Egr-1和PTEN两者联合检测对评价老年垂体瘤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垂体腺瘤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白细胞分化抗原(CD)147的表达,关注二者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经病理确诊的垂体腺瘤手术患者48例为观察组,6例尸检中留取的垂体(腺垂体)为对照组,均留取术后石蜡包埋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HIF-1α、CD147和VEGF的表达。结果观察组HIF-1α、CD147和VEGF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HIF-1α、CD147和VEGF的表达与是否为侵袭性垂体腺瘤、Ki67的表达密切相关(均P<0.05),而三者均与是否为功能性的腺瘤无关(均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HIF-1α、CD147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垂体腺瘤中HIF-1α、CD147和VEGF表达升高可能与肿瘤侵袭性生长有关。HIF-1α、CD147均与VEGF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骨形态生成蛋白4 (BMP-4)在泌乳素(PRL)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PRL腺瘤标本37份,选取10份进行原代培养,用5、10、20、50、100 ng/ml的BMP-4对PRL腺瘤细胞诱导培养,观察细胞形态,放射免疫法测定PRL水平;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7份PRL腺瘤及8份正常垂体组织中BMP-4 mRNA、BMP-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BMP-4 5 ng/ml可促进PRL分泌,20 ng/ml达最大效应,50 ng/ml时促分泌作用开始下降, 100 ng/ml时细胞开始凋亡;PRL腺瘤组织中BMP-4 mRNA、BMP-4蛋白表达水平与腺瘤侵袭性呈正相关(r=0.885,P<0.01).结论 BMP-4可能是PRL腺瘤发病机制中重要的一环;可作为判断PRL腺瘤增殖、侵袭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垂体肿瘤患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增加,且HIF-1α表达与肿瘤侵袭性密切相关,但具体调控机制尚需要进一步探讨。目的分析侵袭性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HIF-1α诱导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门诊收入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58例,根据Hardy-Wilson分级和Knosp分类方法将其分为侵袭性组(n=28)和无侵袭性组(n=30)。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CD31、Ki-67表达情况及免疫组化评分。结果侵袭性组患者有视野缺损、肿瘤体积≥6.92 cm^(3)、全切及次全切者所占比例及肿瘤复发率高于无侵袭性组(P<0.05)。侵袭性组患者中HIF-1α、VEGF-A、EGFR、CD31、Ki-67高表达者所占比例高于无侵袭性组(P<0.05)。侵袭性组患者HIF-1α、EGFR、VEGF-A、CD31、Ki-67免疫组化评分高于无侵袭性组(P<0.05)。结论侵袭性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HIF-1α、VEGF-A、EGFR呈高表达,其机制可能为低氧环境下HIF-1α表达增加后上调VEGF-A、EGFR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生成,增加肿瘤侵袭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卵巢癌中E-cadherin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及激素受体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以及经甲基化药物5-Aza-dC处理前后肿瘤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变化。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与免疫组化染色检测50例卵巢癌组织中E-cadherin甲基化状态与蛋白表达水平;以RT-PCR与Western印迹分析药物处理前后SKOV3细胞中E-cadherin表达变化;MTT比色法与侵袭实验测定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E-cadherin、ER、PR、Ki-67。结果卵巢癌中E-cadherin甲基化率为64%,显著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0%,同基因甲基化状态呈负相关(P<0.05);SKOV3细胞经5-Aza-dC处理后可逆转E-cadherin甲基化状态从而上调其表达水平,同时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与侵袭能力;E-cadherin甲基化与ER、PR与Ki-67表达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基因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状态是导致卵巢癌中E-cadherin表达下调的重要机制,应用去甲基化药物处理可恢复E-cadherin表达并抑制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4.
肝胆肿瘤组织中DNA依赖蛋白激酶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类型肝胆肿瘤组织中DNA依赖蛋白激酶(DNA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DNA-PK)及调节亚基Ku70的表达水下,探讨其与肿瘤恶性程度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险测47例肝胆肿瘤组织和部分癌旁组织中催化、IE基DNA-PKcs和Ku70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Ku70广乏表达于所检测的肿瘤组织中,其中腺癌和部分腺瘤表达量最高,但在不同恶性程度和侵袭性的肿瘤组织辛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而DNAPKCS表达在不同类型肿瘤问存在明显差异,肝细胞癌阳性表达率为92.1%,显著高于胆管腺癌(65.3%)和胆囊腺癌(51.9%)(χ^2值分别为8.95、l2.42,P值分别为0.016和0.0l3),乳头状腺瘤或胆管腺瘤不表达或弱表达。侵袭性腺瘤(癌)组织表达水平为61.2%,显著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癌)(30.4%)(χ^2=16.23,P=0.004)。癌旁组织相对低表达DNAPKCS。结论 DNA-PKcs表达水平与肿瘤类型、恶性程度、转移或侵袭性有关,有可能成为肝胆肿瘤的一个新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TGF-β1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于12例经内镜下黏膜切除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组织、12例腺瘤性息肉组织标本以及16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TGF-β1基因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GF-β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在大肠不同病变中差异性表达的意义.结果 qRT-PCR结果提示,TGF-β1 mRNA在侧向发育型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腺瘤性息肉组织,但明显低于大肠癌组织.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TGF-β1在正常肠黏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中几乎不表达,而在大肠癌中表达量明显升高.LST组织中的TGF-β1蛋白表达量较正常肠黏膜及腺瘤性息肉高,但明显低于大肠癌组织.结论 TGF-β1在LST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同时又与大肠癌组织中的显著高表达有所区别,提示其可能成为判断LST恶变倾向及指导随访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红松树皮提取物(TEPKB)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检测TEPKB抑瘤作用;ELISA法检测荷U14宫颈癌小鼠血清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TEPKB灌服剂量为158和250mg/kg能不同程度抑制小鼠U14宫颈癌的生长,肿瘤抑制率分别是43.71%和53.64%;增加TNF-α和降低IL-8的含量;抑制PCNA和Bcl-2蛋白表达。结论TEP-KB对小鼠U14宫颈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免疫力,使PCNA和Bcl-2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慢性温和应激下老年大鼠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及其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老年期(老年组)SD雄性大鼠(n=6),对比以标准鼠龄(青年组)SD雄性大鼠(n=6),经过3 w慢性温和应激前后,进行糖水偏好实验与敞箱实验,检测大鼠的抑郁症状;分别利用Western印迹法、RT-PCR、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海马与额叶的HSP70水平。结果老年组糖水偏好程度的下降、垂直运动指数、水平运动指数、中央格停留时间均低于青年组(P0.05);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老年组的HSP70在海马与额叶均低于青年组(P0.05);RT-PCR检测显示老年组的HSP70在海马与额叶均低于青年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老年组的HSP70在海马与额叶也低于青年组(P0.05)。结论慢性温和应激后,老年期大鼠的抑郁症状明显增加,同时老年大鼠的HSP70在蛋白水平与RNA水平均下降,故推测老年大鼠的抑郁症状可能与HSP70水平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去势的雌性Wister大鼠进行长期雌激素诱导,研究垂体组织中泌乳素的表达规律。方法选择40只8周龄雌性Wister大鼠,卵巢切除术后,用雌激素诱导12周,处死后取出垂体,分两份,其中一份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在实验组垂体腺瘤组织中,泌乳素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阳性细胞百分比平均为78.96%,且呈强阳性着色,而对照组垂体腺瘤组织中,泌乳素阳性细胞百分比仅为28.79%,染色较浅,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雌激素具有诱导泌乳素瘤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PCNA、VEGF、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激素受体(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瘤和3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的PCNA、VEGF、ER表达。结果 PCNA、VEGF、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甲状腺滤泡状腺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PCNA与VEGF呈正相关关系(r=0.8,P〈0.01),与ER呈负相关关系(r=-0.3,P〈0.05)。结论 PCNA、VEGF、ER表达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协助诊断指标,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urvivin、bcl- 2蛋白在8例正常垂体组织及38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提示survivin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与垂体腺瘤组织中的bcl -2蛋白表达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表达异常引起的细胞凋亡抑制在垂体腺瘤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