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海口市人民医院2003-11/2008-11收治的14例白血病患者,均采用改良Bu-CTX2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具体预处理方案为阿糖胞苷2.0~3.0 g/(m2•d),×2 d,24 h持续静滴;马利兰4 mg/(kg•d) ×3 d;环磷酰胺50 mg/(kg•d),×2 d;甲基环已亚硝脲250 mg/(m2•d),×1 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d),×4 d。移植前3 d,供者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于用药第4,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分别于当天由锁骨下静脉输入患者体内,回输单个核细胞数为(7.82~9.11) ×108/kg,CD34+细胞数为(2.9~7.7)×106/kg。结果14例患者完全植入,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11~25 d白细胞> 1.0×109 L-1,移植后11~51 d血小板>20×109 L-1。3例出现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出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出现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出现出血性膀胱炎;所有患者目前均正常生活或工作。提示采用改良Bu-CTX2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建立及维持非血缘供者库需要大量投资,而亲属部分相合的供者则不需要特殊费用,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目的:评估亲缘间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2-11/2008-03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4例,均进行HLA单倍体相合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改良的Bu/CY预处理方案:阿糖胞苷2.0~3.0 g/(m2•d)×2 d,持续24 h静滴;马利兰4 mg/(kg•d)× 3 d;环磷酰胺50 mg/(kg•d)×2 d;甲基环已亚硝脲25 mg/(m2•d)×1 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d)×4 d。在改良方案的基础上加大阿糖胞苷剂量1倍,且改为持续24 h静滴,使预处理强度增加,促进造血干细胞持久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在经典的甲氨蝶呤方案基础上将环孢素A及霉酚酸酯提前至-7 d(回输干细胞前为-)使用。患者移植前后进行ABO血型及DNA检测。 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造血重建检测:4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未发生预处理相关死亡。造血于细胞移植后-3~+7 d白细胞降为0,并持续2~14 d,+12~+20 d白细胞>1.0×109 L-1,+20~+51 d血小板>20×109 L-1。②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情况:4例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 Ⅳ 级(肠道)1例,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Ⅱ级(肠道)1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Ⅱ级(皮肤)1例。提示随着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的优化,亲缘间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预处理方案的选择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成败的重要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干细胞移植的重要研究方向。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毒性大,预处理相关死亡率高,从而探索理想的预处理方案,期望在降低不良反应的同时减少复发。 目的:观察用改良Bu/CY预处理方案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3-11/2008-03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8例,均采用改良的Bu/CY预处理方案:阿糖胞苷2.0~3.0 g/(m2•d)×2 d,持续24 h静滴;马利兰4 mg/(kg•d)×3 d;环磷酰胺50 mg/(kg•d)× 2 d;甲基环已亚硝脲25 mg/(m2•d)×1 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d)×4 d。在改良方案的基础上加大阿糖胞苷剂量1倍,且改为持续24 h静滴,使预处理强度增加,促进造血干细胞持久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在经典的甲氨蝶呤方案基础上将环孢素A及霉酚酸酯提前至-7 d(回输干细胞前为-)使用。患者移植前后进行ABO血型及DNA检测。 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造血重建检测:8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未发生预处理相关死亡。造血于细胞移植后-3~+7 d白细胞降为0,并持续3~22 d,+10~+21 d白细胞>1.0×109 L-1,+11~+51 d血小板>20×109 L-1。②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情况:8例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Ⅳ级(肠道)1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Ⅰ~Ⅱ级3例。提示进一步改良BU/CTX方案其不良反应小,优于经典的全身照射/CY方案,且简便易行,抗白血病作用确实可靠,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接受不同预处理方案改良Bucy(白消安/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或白消安/氟达拉滨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生存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6-12/2008-06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病患者27例,按移植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10例给予以氟达拉滨+白消安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移植前2~6 d氟达拉滨 30 mg/(m2•d),移植前3~6 d白消安 3.2 mg/(kg•d);17例给予以改良Bucy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移植前4~6 d白消安4 mg/(kg•d),移植前两三天环磷酰胺60 mg/(kg•d)和阿糖胞苷2.0 g/(m2•d)。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白细胞、血小板重建时间,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及其程度,复发与移植相关死亡率。 结果:白细胞、血小板重建时间在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分别为[(8.45±2.31),(8.96±2.47)d,P=0.957;(13.31±4.80),(15.89±5.21) d,P=0.662]。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分别为[47%(8/17),40%(4/10),P=0.629]。27例患者截至统计时间10例死亡,其中复发死亡4例,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3例,感染死亡2例,其他移植合并症死亡1例。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1年内总生存率分别为(58.30±19.80)%和(73.00±11.80)%,1年内无病生存率为(48.60±18.70)%和(72.20±12.80)%,白消安/氟达拉滨组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均较Bucy组高,但两组1年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511,0.854)。 结论:氟达拉滨应用于移植预处理方案中,可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髓外毒性,但对疗效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背景:他克莫司应用于同种异体肝移植的免疫耐受已多见报道。 目的:探索他克莫司在异体肢体移植时的最佳应用剂量。 方法:建立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大鼠模型,移植造模后设立给予不同他克莫司剂量的0.5,1,2 mg/(kg•d)组及对照组,对大鼠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时间分别是对照组(3.43±0.79) d、0.5 mg/(kg•d)组(5.68±0.97) d、1 mg/(kg•d)组(9.13±1.17) d、2 mg/(kg•d) 组(9.61±2.38) d,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4组分别为(2.61±0.38),(1.57±0.43),(0.85±0.24),(0.71±0.19)级。移植后各给药组CD4+、CD8+检测值均明显下降,CD4/CD8比值轻度增加或在正常值范围内;对照组CD4+、CD8+无明显变化,CD4/CD8比值明显增加。提示,他克莫司的应用剂量在1 mg/(kg•d)时就能达到理想的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用量后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血缘及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环孢素A、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短程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 方法:2004-09/2008-11海口市人民医院采用环孢素A等五联用药预防非血缘及血缘HLA配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3例。供受者HLA相合情况:非血缘供者7例,单倍型移植3例,人类白细胞抗原1个位点不合同胞供者3例。具体预处理方案为移植前7 d开始,环孢素A 5~10 mg/(kg•d),12 h静滴1次,2次/d,无呕吐后改为口服维持;移植前7 d开始,麦考酚酸酯1次/d;移植前5 d~移植前2 d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d);移植前2 d~移植后10 d予白细胞介素11,1.5 mg/d皮下注射;移植后1 d予甲氨蝶呤15 mg/m2,移植后3,6,11 d各予甲氨蝶呤10 mg/m2静脉滴注。临床若无移植物抗宿主病出现,3~6个月逐渐减量至停药,单倍型移植者适当延长。移植前3 d,供者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于用药第4,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分别于当天由锁骨下静脉输入患者体内,回输单个核细胞数为(7.82~9.11)×108/kg,CD34+细胞数为(2.9~7.7) ×106/kg。 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46%(6/13),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8%(1/13)。随访至2009-04,除1例患者尚未能到公共场所外,余12例目前均正常生活或工作。 结论:环孢素A、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短程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背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恶性实体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是决定造血重建的重要因素。 目的:主要评价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动员方案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35例患儿,确诊神经母细胞瘤 30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5例,采用CDV化疗方案动员,观察采集干细胞效果。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化疗后第4~9天(平均6.5 d)白细胞< 2×109 L-1,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5~10 mg/kg刺激造血,化疗后13~19 d(平均15.5 d)至白细胞> 5×109L-1后开始采集。所有病例均采集到足够的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总采集次数1~4次,平均2.1次,单个核细胞:(6.1±1.2)×108/kg,CD34+细胞为(5.3±0.8)×106,锥虫蓝拒染率:99.5%(99%~100%),动员并发症少,患儿均能耐受。其中25例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均获快速造血功能重建,白细胞开始回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 L-1)时间为移植后10~20 d(平均14d)血红蛋白恢复(> 80 g/L)的时间为移植后10~30 d(平均18 d),血小板恢复(> 20×109 L-1)时间为移植后12~35 d(平均20 d)。结果提示CDV 方案可以安全有效地完成神经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儿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相似文献   

8.
背景:单纯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受损脑组织的作用并不十分理想。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 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胞移植组、七叶皂苷钠+ 细胞移植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细胞培养液、1×1010 L-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尾静脉1×1010 L-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同时经腹腔注射七叶皂苷钠 5 mg/(kg•d),连续5 d。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周,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低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 < 0.05);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大鼠脑梗死周围组织AQP9 及AQP4 mRNA的表达低于细胞移植组,却高于对照组(P < 0.05);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CM-Dil阳性细胞和神经元数量多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 < 0.05)。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大鼠脑梗死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期间,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组均常规应用5~10 μg/(k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 d后采集干细胞进行移植,这是否为最佳的动员时间和采集时机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分析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提高该方法的安全性。 方法:对备行干细胞移植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别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天数、剂量与外周血白细胞、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的关系,并检测干细胞动员前后、采集前后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观察患者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随着动员天数的增加,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也随之增加,干细胞获得的效率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动员时间有关,外周血中CD34+总数与单个核细胞总数呈正相关。患者的凝血指标在动员和采集前后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计数在动员前后无变化,但在采集后有显著下降;18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发生轻度骨头酸痛,1例出现发热,其他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糖尿病足患者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不能单凭动员天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决定,而是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的数量来决定。且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公认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治疗办法。国内外已经开始进行了多种造血干细胞来源的移植,包括亲缘单倍体移植、非血缘移植,而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提高疗效的报道多为单独个案报道。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与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2008-04/2010-04住院的17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年龄3~53岁,8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患者接受了非移植治疗。移植组的8例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半相合(4例)、HLA相合(2例),非血缘(2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所有移植的患者中有4例在造血干细胞输注的同时静脉输注体外培养扩增的间充质造血干细胞。非移植治疗组9例患者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和促造血治疗。 结果与结论:移植组除1例45岁患者接受过非移植方法治疗11个月无效,合并肾功能衰竭、肺部真菌感染时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死于移植合并症外,余7例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造血功能恢复快,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和14 d;其中接受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的4例患者平均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的中位时间均为11.6 d。移植患者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局限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者4例,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需血制品输注,无严重感染和出血。而非移植组患者治疗后造血功能均未恢复正常,1例死于脑出血和感染,余患者生活质量低下,需要反复住院对症治疗,长期间断的血制品输注;治疗后出现多种严重的合并症。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效的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物抗宿主病可以预防和控制,生活质量高,疗效明显优于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王平  戴澄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31):6137-6140
目的:评价他克莫司替代环孢素A在肾移植后肝损害患者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18例肾移植后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19~68岁,平均40岁,术前合并有糖尿病者2例,乙型肝者1例。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 6 mg/(kg•d),术后1个月环孢素A质量浓度为250~400 µg/L,半年内250 µg/L,泼尼松按30 mg/d,术后1个月改为20 mg/d,术后霉酚酸酯为1.5 g/d,或硫唑嘌呤50~100 mg/d。当丙氨酸转氨酶> 1 500 nkat/L,直接胆红素> 25.1 µmol/L,经保肝治疗,肝功能仍得不到改善时,即改用他克莫司,方法是停药后隔天开始服药,剂量0.1 mg/(kg•d),随后根据药物浓度调整用量。霉酚酸酯及泼尼松用量不变。 结果:18例患者均在15~60 d内肝功能及胆红素代谢恢复正常,且没有排斥反应发生。1例肝炎患者转换前肝损害较重,恢复时间较长,为46 d,有5例出现血糖升高,1例患者出现血脂高;血糖在(16.7±2.8) mmol/L。经降糖、降血脂治疗,血糖均控制在7.5 mmol/L以下,血脂降至正常。 结论:他克莫司替代环孢素A治疗肾移植术后肝损害效果较好,安全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12.
背景:由于实行义务献血后血小板来源紧张,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有时难以保证。而冰冻单采血小板有较好的即刻止血效果,可用于各种低血小板患者的止血。 目的:探讨冰冻单采血小板输注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的替代疗效。 方法:44例血液病或淋巴瘤患者均接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血小板计数低于40×109 L-1,随机分为新鲜血小板组、冰冻血小板组,22例/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0~14 d,新鲜血小板组患者直接输注经专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后的新鲜单采血小板;冰冻血小板组患者将同型冰冻单采血小板取出后,放入37 ℃水浴迅速融化,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后,于40 min内输注。一般每3 d输注1次,10 U/次,共输入3~16次,输入次数根据患者出血情况酌情增减。 结果与结论:与新鲜血小板组比较,冰冻血小板组输注后24 h血小板及凝血四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 > 0.05);输注后48 h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P < 0.01);输注后72 h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降低(P < 0.05或 P < 0.01),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无明显差异(P > 0.05)。建议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冰冻单采血小板防止出血输注时间为2 d输注1次。  相似文献   

13.
背景:白消安/环磷酰胺是经典的非全身照射预处理方案,效果肯定,但白消安常为口服制剂,国内使用白消安注射液进行预处理相关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含白消安注射液预处理方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临床观察实验,于2005-06/2008-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完成。 对象:2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男12例,女12例,平均年龄29岁。 方法:亲缘白细胞分化抗原全合的移植采用含白消安注射液的改良的白消安/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阿糖胞苷2~4 g/(m2?d)×2 d,白消安注射液3.2 mg/(kg?d )×3 d,环磷酰胺1.8 g /(m2?d)×2 d,司莫司汀250 mg/(m2?d )×1 d;亲缘白细胞分化抗原不合和非亲缘的移植在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基础上加用猪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20 mg /(kg?d )×4 d或兔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2.5 mg/(kg?d )×4 d。亲缘白细胞分化抗原全合移植13例,亲缘白细胞分化抗原不合移植6例,非亲缘移植5例。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患者造血功能恢复时间、移植相关毒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 结果:移植后30 d所有患者行短串联重复序列检测均显示为完全供者的基因型。移植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轻度口腔黏膜炎,11例患者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5例患者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无一例发生癫痫和肝静脉闭塞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33.3%,在可供评价的20例患者中,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65.0%,其中广泛型3例。中位随访时间267d,17例患者无病生存,1例带病生存,6例死亡,存活病例仍在继续随访中。 结论:本组患者的白消安注射液用法及用量保证了移植的成功,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2003-03/2007-01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骨髓移植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白血病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8~55岁。其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 5例,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 2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15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只有1例HLA-CW位点亚型不合,其余HLA全部相合,1例无关骨髓移植HLA全部相合。观察全部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情况,移植前后定期采集20例患者外周血,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1的水平。结果显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0例患者全部获得造血功能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 L-1,血小板恢复到20×109 L-1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3.5 d 及18 d。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白细胞介素21水平较移植前及未发生患者明显升高(P < 0.01)。提示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水平有助于预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司坦唑醇能提高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具有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作用,但目前还没有报道显示其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效果如何,对不同部位骨骼的影响也未见报道。 目的:通过骨形态计量学观察复方司坦唑醇对D-半乳糖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不同部位骨骼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半乳糖模型组、复方司坦唑醇组。除正常对照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两组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制备骨质疏松模型。正常对照组和D-半乳糖模型组灌胃给予溶剂对照,复方司坦唑醇组灌胃给予司坦唑醇0.54 mg/(kg•d)+吡拉西坦432 mg/(kg•d),连续14周。测量胫骨上段松质骨和胫骨中段皮质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 结果与结论: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显示,复方司坦唑醇可有效预防D-半乳糖对大鼠胫骨上段松质骨显微结构的破坏,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复方司坦唑醇对D-半乳糖大鼠胫骨中段的皮质骨骨量丢失的作用不大,可抑制D-半乳糖大鼠皮质骨骨外膜的骨形成。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33岁,发现腰部肿物2个月,行肿物切除病理提示为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免疫母细胞,血象大致正常,骨髓可见2%肉瘤细胞,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Ⅳ期。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等方案化疗4个月后,于1998-04行激活骨髓加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并联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治疗。预处理方案为MACC方案(马法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环己亚硝脲),移植+10 d,中性粒细胞> 0.5×109 L-1,移植+16 d,血小板> 50×109 L-1。移植+6 d出现发热,血培养为大肠埃希秆菌,经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症状消失。随访至今已10年10个月,仍无病生存,工作及生活正常。  相似文献   

17.
背景:延缓疲劳或消除疲劳是运动医学的研究热点,利用中药来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机体运动能力,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目的:观察八角茴香提取液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 方法:将12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21,42,84 mL/(kg•d)的八角茴香提取液和蒸馏水, 35 d后,检测小鼠力竭游泳时间、爬杆时间及运动后血乳酸水平;40 d后,检测小鼠运动后肝糖原含量、血清尿素氮和乳酸脱氢酶活力。 结果与结论:八角茴香提取液可增加小鼠力竭游泳时间、爬杆时间及运动后肝糖原含量,提高运动后小鼠血乳酸脱氢酶活力,同时降低小鼠运动后血乳酸及尿素氮水平,尤以84 mL/(kg•d)八角茴香提取液的效果最明显(P < 0.05或P < 0.01)。说明八角茴香提取液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