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肺藏象理论体系是《内经》的一个重要理论。这一理论提示准确揭示了肺与大肠的医学机理,对医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研究对肺藏象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肺藏象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二是理论体系得到了医学实践的检验;三是理论体系不仅对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疾病预防具有启示意义;四是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讨论了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其构建的理由主要是现行脏腑气血阴阳理论体系存在问题较多 ,某些藏象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以及藏象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 ;其构建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历代文献的有关论述 ,尤其是《内经》的脏腑藏精、精化为气等理论以及临床上脏腑精气阴阳病证的客观存在 ;其构建的理论支撑主要有结构与功能结合的藏象理论、藏动相合的精气理论以及古代哲学气分阴阳思维对藏象理论的渗透等。同时 ,讨论了脏腑精气阴阳的生理学体系和病理学体系的框架结构 ,以及在构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某些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内经》理论体系核心方面探讨其易理基础,窥视易学的阴阳观、太极一元论、三才统一论、圆道观、象数理论模型是建构《内经》理论体系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心在脏腑中被喻为"君主之官",其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心藏象理论是构成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秦汉时期中医心藏象理论基本形成,辨证论治的模式初步构建。晋隋唐时期,是祖国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医家对心病证的病因病机认识已较系统,在心病的治疗方面,较之秦汉时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理论内容已经相当丰富,心藏象理论体系已经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5.
从《内经》理论体系核心方面探讨其易理基础,窥视易学的阴阳观、太极一元论、三统一论、圆道观、象数理论模型是建构《内经》理论体系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内容,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藏象”自《内经》之后,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在以内容类编《内经》的很多著作中,如《太素》《类经图冀》《内经知要》等,多将藏象作为重要的内容类别独立成章。“藏象”一词属中医的基  相似文献   

7.
藏象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藏象理论体系的基本成熟。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内经》脏腑概念的形成,旨在实现对脏腑概念的认识的返朴归真。  相似文献   

8.
治病求本必先五胜--论王琦教授对藏象学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学是指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各科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王琦教授1980年编写了《脏象概说》一书,1997年又主编了《中医藏象学》,书中对中医藏象学作了理论的构建与完善,涵盖了中医解剖、生理、病理等多个基础医学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中医发病、辩证诊断、治病等临床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学习《中医藏象学》和跟师体会的阐述,探讨了王琦教授的藏象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五脏功能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功能理论建立于《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的形成以古代的解剖知识、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及医疗实践为基础,古人所采用的以表知里的整体推导方法为藏象学说形成的主体,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经《难经》和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丰富了五脏功能理论,建立起完善的中医藏象学的五脏功能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首次运用发生学原理,从传统文化、思维和哲学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提出,以诸子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思想基础,决定和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的走向;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取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则渗透入中医养生理论之中,使之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内经》首次站在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养生,将散见于各家的养生文化进行归纳、总结和发挥,并最终升华为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从而成为中医养生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根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经》胀病的理论内涵与辨证论治思想,阐述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方法]对《内经》胀病病名、病因病机、病症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等进行较全面整理论述。[结果]《内经》对胀病已有专门论述,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外邪侵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病理产物积聚、脏腑亏虚等;根据其临床表现,胀病可分为五脏六腑胀和肤胀、水胀与臌胀;《内经》对胀病的治疗提倡以针刺治疗为主,兼用刺络放血,也用单方药物。[结论]《内经》已构建了胀病理论的基本框架,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其理论内涵与辨证论治思想,对临床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谈《内科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飞速发展,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建设双语师资队伍及教材、丰富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完善考核体系、加强学术交流等一系列措施建设《内科学》双语教学课程。通过总结几年来在双语课程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希望能推动《内科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内经》的理论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哲学的指导和支配,形成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试就唯物观与辩证法两方面对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五藏在细胞为何”是中医学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并论证“五藏在细胞为何”是一个中医学的科学问题。认为用五藏理论阐释细胞的生命活动机制 ,是中医学以自主的理论思维认识细胞的关键。指出从细胞五藏到人身五藏必有一发展规律。认为中医学认识生命是立足于演化和关系实在 ,提出五藏元概念 ;以肝藏为例初步讨论了从“肝藏于细胞之所在”到肝藏的生理解剖基础人体平滑肌系统的功能演化规律 ,指出肝元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微丝运动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彭子益的医易思想集中体现于著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可概括为"依河图之理,构建人体气化圆运动模型",该模型以"天人合一"为构建原理、以"中气为轴、四维为轮"为模型框架、以"相火升降浮沉周流全身"为运作机制,体系完整,自成一家。其理论渊源主要有三,即河图、《黄帝内经》和黄元御。河图的"五行生成说"、《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和"脾不主时"说、黄元御的"一气周流"说均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义蕴丰富而深刻。探讨《黄帝内经》中天地和、天人和、志意和、五脏和、饮食和的含义和思想,及其与哲学中"和"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和研究《内经》中"和"的内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探索中医理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用于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辨治。通过检索《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等中医经典和古籍中有关时间、空间的论述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从上述中医经典和古籍的论述中发现,中医理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均与阴阳的盛衰变化相对应。这一认识对说明病情、提示诊断和指导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黄帝内经》中有关寸口常脉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与分析,从寸口常脉的一般性特征、六部五脏配属及五脏常脉、四时常脉的规律性变化以及不同人群的常脉变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以求正本清源,更好地理解生理性脉象的特点,以此为准绳来区别病理性脉象,为学习和掌握中医脉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黄帝内经》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分析以及其文本中对"器"字的运用,提炼出"器"的象征性(大器实有,本质为气)、功能性(脏器之中,内有脏气)、实用性(造物为器,以器调气),并与"气"理论做比较,阐明在后续的历史中主流学术思想流变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厘清《黄帝内经》中的"器""气"之辨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