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乳头主要有哺乳、感觉和保持乳房整体形态美的功能。乳头整形主要包括乳房肿瘤切除后的乳头再造、先天性为主的乳头内陷 (少数因炎症、肿瘤、创伤引起 )及乳头过长、过大畸形的整复。西方国家乳腺肿瘤的发生率较高 ,因此乳房再造、乳头乳晕再造术的比例 ,远高于我国 ,目前国内乳头整形仍以乳头内陷为主体。但近年来乳头乳晕再造的比率 ,呈逐年上升趋势。Park等[1] 检查 16 2 5例未婚女性 ,年龄 19~ 2 6岁。其中 5 3例 (3.2 6 % )发现有乳头内陷 ,4 6例为双侧 ,7例为单侧 (左侧 5例 ,右侧 2例 )。导致乳头内陷的主要病因学是乳头下中胚层发…  相似文献   

2.
对乳头内陷治疗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3.
乳头内陷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萍  刘毅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7):873-874
乳头内陷多为先天性畸形,1974年Schwager RG[1]研究发现先天性乳头内陷的病理原因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乳头中胚层发育障碍而表现乳头下支撑组织缺乏,不能将乳头顶出,结果造成乳腺管及周围平滑肌和纤维结缔组织短缩,从外形上表现为乳头内陷。后天性乳头内陷多继发于乳腺癌、感染、外伤和手术后所致的瘢痕牵拉[2]。临床上将乳头内陷分为三型:Ⅰ型乳头内陷:乳头部分内陷,乳头颈存在,能轻易用手将内陷乳头挤出,挤出后乳头大小与常人相似;Ⅱ型乳头内陷:乳头全部凹陷在乳晕之中,但可用手挤出乳头,乳头较正常为小,多没有乳头颈部;Ⅲ型乳头内…  相似文献   

4.
乳头内陷矫正手术的基本原则主要为松解牵拉乳头内陷的组织和乳头基底支持组织重建。目前常用的矫正手术方法包括乳腺组织瓣法和乳晕真皮瓣法。而近年来应用的脱细胞异体真皮或人工真皮填充法,作为一种新兴方法,其创伤小,手术简单,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乳头内陷是指部分或全部乳头凹陷于乳晕平面下,是较为常见的女性乳房畸形,发病率约为2%~10%。先天性乳头内陷多由于乳头下中胚层发育障碍引起,后天性多继发于手术或外伤引起的瘢痕挛缩。常用的乳头内陷治疗方法包括手法牵引、负压吸引、器械吸引等非手术疗法,以及微创缝合、乳晕真皮瓣、游离组织移植等手术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乳头内陷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现有的各类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乳头内陷的修复是整形外科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轻、中度乳头内陷采用非手术疗法可取得较好疗效,重度乳头内陷因乳头下挛缩纤维组织较多,非手术疗法不能达到良好效果,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手术术式主要有乳晕及乳腺组织瓣转移法、乳晕三角真皮瓣法、乳晕菱形真皮瓣法及组织移植法等,手术的关键是切断乳头下挛缩的纤维条索,增加乳头下支撑力量。现对乳头内陷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对微创外科技术治疗脊柱疾患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较小的创伤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改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但在脊柱微创外科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如对某一种脊柱疾患,  相似文献   

8.
9.
自本刊1992年第4期发表了浙江省宁海县人民医院刘建平医师的《预防性阑尾切除130例探讨》后,陆续收到了一些读者来信,或支持或反对,意见不一。在一些反对意见中,四川省开县人民医院湛先仪医师的意见较具代表性,他在给本刊编辑部的来信中,对预防性阑尾切除的科学性、合理性、必要性等表示异义。原文作者刘建平医师对湛先仪等医师的不同意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实用外科杂志》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欢迎广大读者、作者就本刊发表的文章及外科领域的一些有争议的学术观点展开争鸣和讨论。我们亦将约请外科名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我们特别约请了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夏穗生教授撰文,就正反两种意见发表其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周英杰  柴旭斌 《中国骨伤》2016,29(6):561-565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混乱,笔者复习文献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体会,提出将脊髓型颈椎病依据责任节段区分为:单节段,双节段(连续型、跳跃型)和多节段(≥3节段);强调责任节段数目的确定是诊断的前提,也是手术减压范围的关键,应依靠临床、影像和电生理3个方面综合分析,仅靠影像学行预防性减压不可取,应避免手术范围扩大化。有关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仍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研究的热点、焦点,目前尚没有治疗标准及相应的指南。笔者认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倡个体化,手术的方式遵循能简勿繁原则,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后前联合减压,同时前后路固定更是多余。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一种轻中度乳头内陷的矫正方法。方法2004年5月-2007年1月,采用双重U形内悬吊法矫正乳头内陷16例,年龄18~38岁。均为双侧先天性乳头内陷,轻度11例,中度5例。未婚9例,已婚哺乳者6例,未哺乳者1例。其中6例已婚哺乳者曾经接受过手法按摩纠正及负压吸引治疗,效果欠满意。术中牵出内陷乳头后,在乳头基底部与乳晕移行处,水平及垂直方向分别扎孔4个,直径约0.1cm,然后2个方向4点相连,缝合悬掉打结形成一重U形结,两重缝合相互垂直。结果16例患者术后乳头挺拔,无乳头坏死和感染,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6个月~2年,乳头润泽、挺拔,多数呈圆柱状,乳晕清晰,无乳头或乳晕坏死,乳头感觉无减退,无勃起功能障碍,外观满意,切口局部无瘢痕,无患者诉及影响哺乳。结论双重U形内悬吊法切口小、损伤小、操作简便、效果确切、不易复发且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矫正轻中度乳头内陷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改良剖开加Z形瓣成形法矫正Ⅲ级乳头内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介绍一种矫正Ⅲ级乳头内陷的方法改良剖开加z形瓣成形法。方法2002年1月~2005年3月对28~38岁先天性Ⅲ级乳头内陷已育女性患者手术16例31侧乳头。手术通过乳头中点水平对称剖开乳头,直视下彻底松解乳头下挛缩纤维束及乳腺管,再翻转乳头下组织瓣填补因纤维束及乳腺管被打断后的间隙,然后于乳头两侧与乳晕交界处分别作Z字成形。结果术后乳头挺拔,无1例出现乳头坏死、感染,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3年,乳头感觉无明显减退,无勃起功能障碍,切口局部无明显瘢痕。除1侧乳头术后6个月再次轻度内陷外,余均无复发。结论改良剖开加Z形瓣成形法是一种矫正乳头内陷的有效方法,适用于重度无哺乳要求的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13.
乳头内陷是一种常见的女性乳房畸形,据Schwager[1]报道,其发生率为2%.它影响女性乳房的形态和功能,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取得可喜进展,他们对乳头内陷的手术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使其逐步完善,先后出现数十种术式.现分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乳头内陷是一种常见的畸形,Ashleglooper于1840年首先描绘了乳头内陷,发生率约2%。该畸形影响美观,导致功能和心理障碍并影响哺乳。kehrer 1879年首先应用外科方法纠正这一畸形以来各种手术与非手术方法被介绍,虽然这些方法都有其优点及满意的疗效,但也有其固有的缺点。我们自1997年2月起应用埋线法矫正乳头内陷畸形8例,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均为女性。年龄18~27岁。其中已婚2例,均未哺乳,术后效果满意。血运良好,外形满意,未遗留瘢痕,乳头、乳晕感觉良好。随访6个月至2年,6例未复发,2例失去联系。  相似文献   

15.
纤维松解术矫治原发性乳头内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寻可达到较佳美学治疗效果的矫治乳头内陷的手术方法。方法:沿乳头正中切开,彻底松解乳腺导管周围纤维组织,使乳头自动恢复正常位置。结果:应用本手术方法矫正原发性乳头内陷26例,效果良好,经6个月至1年随访,无一例复发,形态满意。结论:本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效果持久,矫治后的乳头形态自然。  相似文献   

16.
乳腺组织瓣转移乳头内陷矫正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寻治疗乳头内陷的较佳手术方法。方法:乳腺组织瓣转移法娇正乳头内陷13例(25只乳头)。结果:手术后乳头形态满意,随访3个月~18个月,效果良好,无复发,无瘢痕遗留,感觉佳。结论: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术后乳头外形自然。  相似文献   

17.
In reflection plethysmography at the finger inverted pulsewavesare sometimes observed, especially when, during anaesthesia,arterial pressure is measured in the same arm with an inflatablecuff. The origin of this inversion is investigated in two seriesof experiments with volunteers. In the first series of experimentsthe influence of the pressure in the upper arm cuff was investigatedand in the second series the influence of the application pressureof the transducer on the finger. It is concluded that inversionof the pulse waves of the plethysmogram is a local phenomenonrestricted to the reflection method. It is caused by a relativeincrease in the optical density of the surrounding tissue inrelation to the arterial vessels. In the finger it is broughtabout by venous engorgement and it is dependent on the appliedpressure.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