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90例,术前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肌层浸润程度的诊断差异。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分期诊断准确率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浅肌层和深肌层浸润准确率、灵敏度以及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和肌层浸润程度等方面的诊断准确率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内膜癌手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2010年3月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动态增强MRI检查资料,判断内膜癌子宫肌层和宫颈浸润情况,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T2WI及动态增强序列诊断肌层及宫颈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等,分析两种序列诊断准确度有无差异;计算内膜癌组织与子宫肌层在动态增强各期的对比信噪比,并分析其在各期间有无差异。结果动态增强序列诊断内膜癌肌层和宫颈受侵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8%、85.7%、96.8%、85.7%和85.7%、91.7%、85.7%、91.7%;动态增强序列诊断内膜癌深肌层浸润的准确度为94.7%,显著高于T2WI诊断深肌层浸润的准确度78.9%(P〈0.05);平衡期内膜癌组织与子宫肌层的对比信噪比显著高于动脉期和静脉期(P〈0.01)。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在手术前准确的判断内膜癌肌层及宫颈浸润,有助于子宫内膜癌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是绝经后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鉴别诊断、术前分期、病理分型、病理分级是治疗和预后的关键。常规MRI主要局限于形态学成像,不同扩散模型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能够无创地通过一系列定量、半定量数据分析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结合国内外文献,作者就这四种扩散模型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成像及磁共振成像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方法:以我院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5月—2020年5月,均实施弥散加权成像(视为研究组)和动态增强成像诊断(视为参照组),以手术病理结果诊断为金标准,对比两种不同检查方式的检出率,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术前行轴位T1W、T2W,矢状位T2W SPIR,矢状位及常规轴位Gd-DTPA动态增强,矢状位T1W增强扫描.分析常规序列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中肿瘤、结合带及子宫肌层的情况,评估动态增强MR扫描在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结果 应用MR常规序列扫描图像判断子宫内膜癌术前临床分期的正确率为44.44%(16/36),结合动态增强序列扫描图像对肿瘤术前临床分期的正确率为94.44%(34/36).在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中,各期图像对子宫结合带及肌层组织显示清晰.结论 DCE-MRI能够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的范围及周围组织的受侵情况,对肿瘤术前分期及选择治疗手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分析作为一种新的功能影像学评价手段,不但可以提供肿瘤的形态学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灌注与渗透性等参数评价肿瘤组织的微环境,间接评估肿瘤血管生成情况,有助于子宫常见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及预后的评估,在子宫肿瘤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动态增强MRI定量分析在子宫肿瘤的应用及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常规MRI及DWI图像进行分析,对照30例正常子宫内膜的图像,比较其DWI及ADC值的差异病理学结果。结果:经研究发现,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增厚,且在DWI及T2WI上均呈高信号,相比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子宫内膜癌的ADC值更低(P0.05)。结论:经研究分析得出,在对子宫内膜癌诊断中,应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较高,应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接受MRI检査的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别对MRI平扫成像结合增强成像对于术前分期的判断和MRI平扫结合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于术前分期的判断进行比较,同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内膜正常组与子宫内膜癌组不同分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对MR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MRI平扫结合增强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后,对内膜癌的诊断灵敏度达到98.1%。并且I期诊断准确率为84.4%,Ⅱ期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3.8%,显著高于单纯的MRI平扫加增强成像的诊断准确率。内膜正常组的ADC值为(1.40±0.16)×10-3mm2/s,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组[(0.98±0.1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采用LSD检验对三期之间的ADC值进行两两比较,Ⅰ期和Ⅲ期比较、Ⅱ期和Ⅲ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期和Ⅱ期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能显著提高术前癌变分期的准确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超声造影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两种技术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病灶的图像特征,并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分期评估.方法 运用超声造影和磁共振成像两种技术分别对74例(超声造影组和磁共振成像组各37例)病理证实为Ⅰ期子宫内膜癌伴有肌层浸润患者术前影像表现及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术前超声造影诊断Ⅰa期(3例)、Ⅰb期(17例)和Ⅰc期(11例)子宫内膜癌31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3.8%(31/37);31例子宫内膜癌病变超声造影表现:Ⅰa期(3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低或等增强,与肌壁分界清,肌壁呈均匀性强化;Ⅰb期(17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中等或高增强,与肌壁分界不清,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Ⅰc期(11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高或中等增强,与肌壁分界不清,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内膜及受累肌壁增强及消退多早于正常肌壁.(2)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Ⅰa期(3例)、Ⅰ b期(18例)和Ⅰ c期(10例)子宫内膜癌31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亦为83.8%(31/37);31例子宫内膜癌病变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Ⅰa期(3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完整;Ⅰb期(18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中断且子宫肌层内缘边界不清,受累肌壁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Ⅰc期(10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中断且子宫肌层内缘边界不清,受累肌壁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3)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术前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估Ⅰ期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诊断的准确率均为83.8%(31/37).结论 术前正确认识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图像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诊断及术前分期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及术前分期有相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定性及定量参数在子宫癌肉瘤(uterine carcinosarcoma,CS)与低危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CS和30例低危型EC,比较两组肿瘤下列MRI指标:肿瘤形态、肿瘤最大径、内膜厚度与宫腔前后径之比(ET/AP)、结合带情况、出血、囊变/坏死、血管流空影、平均ADC值(mADC)、相对ADC值(rADC)、最大相对强化率(maximum relative enhancement ratio,MRER)和流出率(Washout)。结果 MRI定性指标中,CS常伴出血、囊变/坏死和血管流空影,以上指标与低危型EC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定量指标中,CS与低危型EC的最大径[(58.00±27.42) mm、(28.37±10.03) mm],ET/AP [(0.71±0.21)、(0.35±0.15)],MRER [(2.09±0.68)、(0.56±0.42)]和Washout [(0.04±0.12)、(0.36±0.42)]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当肿瘤的最大径、ET/AP值、MRER和Washout分别以37.5 mm、0.474、1.299和0.021作为阈值时,诊断CS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3%、83.3%,88.9%、83.3%,94.4%、96.7%,100.0%、72.2%。结论肿瘤最大径、ET/AP、MRER及washout在CS与低危型EC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诊断效能,可作为优化参数帮助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判断I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期子宫内膜癌的T1WI、T2WI平扫及动态增强MRI表现,根据FIGO分期原则进行MR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23例I期子宫内膜癌T2WI结合带模糊或不清17例,结合带中断5例,1例结合带未显示。动态增强内膜下强化带完整1例,强化带中断17例,强化带未显示、肌层内表面不规则5例。与病理结果对照,动态增强判断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符合率为87%。结论动态增强MRI对I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分期具有较高的价值,应为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6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了磁共振检查,包括DCE和DWI两种序列。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准,比较两种检查序列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有关肌层浸润方面评估,磁共振DCE序列的整体准确率为75.00%(51/68),DWI序列的整体准确率为91.18%(62/68),DWI序列准确率要高于DCE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2,P0.05)。DWI浸润Ⅰ级的灵敏度高于DCE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5)。DWI序列判断宫颈浸润的准确率高于DCE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5,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评估方面,磁共振DWI较DCE序列均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具有检查时间短、无需对比剂等优点,应作为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诊断中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灌注指标与DWI ADC值的相关性,从影像学角度评估前列腺癌微循环灌注水平与癌组织增殖的关系。方法对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53例前列腺癌患者行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LAVA)动态增强扫描和DWI检查,获得双侧外周带癌区与非癌区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计算达峰时间(Tmax)、最大强化程度(SImax)、最快强化率(Rmax)和ADC值,分析DCE-MRI灌注指标与ADC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癌区和非癌区Tmax、SImax、Rmax分别为(17.13±3.33)s、(1.60±0.26)%、(9.31±2.43)%和(34.20±11.53)s、(1.20±0.18)%、(4.00±1.52)%,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5、7.50、13.38,P均<0.01);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分别为(0.91±0.18)×10-3mm2/s和(1.62±0.13)×10-3mm2/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P<0.01)。前列腺癌癌区Tmax与ADC值呈正相关(r=0.53,P<0.01),SImax和Rmax与ADC值均呈负相关(r=-0.33、-0.46,P均<0.01)。结论前列腺癌DCE-MRI灌注指标与MR DWI ADC值具有相关性,两种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前列腺癌定位、定性及分期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MRI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术前诊断Ⅱ期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价值及MR动态增强扫描在定位宫颈内口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资料。以手术后病理分期为金标准,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别评价术前MRI和分段诊断性刮宫对Ⅱ期、>Ⅱ~Ⅳ期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诊断效能,分析MRI和分段诊刮诊断对Ⅱ期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观察动脉期宫体肌层与宫颈肌层强化特点。结果 MRI和分段诊刮对Ⅱ期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对>Ⅱ~Ⅳ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MRI术前诊断Ⅱ期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56.25%(9/16)、97.80%(89/91)、91.59%(98/107)、81.81%(9/11)、92.71%(89/96)。宫体肌层与宫颈肌层在动脉期形成清晰的分界面。结论 MRI术前评估Ⅱ期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有较大价值,优于分段诊断性刮宫。在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宫体肌层与宫颈肌层强化差异形成的分界面有助于宫颈内口的定位,有助于MRI发现宫颈间质浸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乳腺成像(MRM)BI-RADS 3-5类肿块性病变的动态增强(DCE)MR征象、弥散加权成像(DWI)及两者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个初诊为BI-RADS 3-5类肿块性病变的磁共振征象,对病变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准确性。结果:DCE-MRI征象中,形状不规则或分叶、边缘不规则或毛刺征、环状强化、早期强化率>100%及廓清型曲线提示恶性病变征象;ROC曲线分析ADC最佳诊断阈值为1.25×10-3 mm2/s,且具有高诊断效能(>0.900);两者联合应用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及准确性分别为90.4%、91.4%、96.2%、80%及90.7%。结论:DCE-MRI与DWI联合应用对提高BI-RADS 3-5类肿块性病变的诊断特异性及准确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及其与预后因子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治疗前的MRI,测量定量参数Ktrans、Kep和Ve。测定免疫组化指标ER、PR和HER-2,并对分子亚型进行归类。比较不同分子亚型间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不同表达状态时的DCE-MRI定量参数。 结果 最终68例入组,其中Luminal A型24例,Luminal B型19例,HER-2+型10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15例。Kep值在不同分子亚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uminal A型和TNBC的Ktrans、Kep和Ve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个亚型中,TNBC的Ktrans和Kep值最大,Ve值最小。ER-者Kep值高于ER+者;PR-者Kep值亦高于PR+者,PR-者与PR+者Ktran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通过Ktrans、Kep和Ve值可鉴别Luminal A型乳腺癌和TNBC;不同分子亚型及不同ER、PR表达状态的乳腺癌的Kep值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的MRI动态增强特征,为子宫颈癌的多期增强扫描时相的选择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选取25例临床病理证实为子宫颈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4例子宫颈肌瘤和10例女性志愿者作对照组,均行盆腔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选取感兴趣区绘制增强扫描时间-信号曲线(TIC),分别计算各感兴趣区在增强16s、32s、48s、64s、128s信号参数强化率(E)[(增强后的信号强度值-增强前的信号强度值)×100%/增强前的信号强度值],用student-t检验统计分析各时间段强化率的差异,同时将TIC分为4种类型。结果:子宫颈癌在增强早期(0~32s)明显强化,与正常子宫颈肌层、子宫颈肌瘤的强化率有显著差异(P<0.05)。在增强扫描中、晚期(32~128s)子宫颈癌增强强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25例子宫颈癌中,22例TIC呈Ⅰ型,3例呈Ⅱ型。对照组TIC主要呈Ⅲ、Ⅳ型曲线。结论:MR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反应子宫颈癌组织的血供状态,应着重观察子宫颈癌增强早期(0~32s)时间段内宫颈癌的信号变化及强化率,有助于子宫颈癌的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18.
动态增强MRI基本原理及其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动态增强MRI可通过小分子钆对比剂无创地对组织血管特征进行评价,获得组织的血流灌注、微血管渗透性和细胞外的漏出间隙等参数.前列腺癌的血管生成是肿瘤的发生、进展、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两种MR动态增强技术(T2*W和T1W DCE-MRI)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放疗方案的制定和治疗反应的评价及肿瘤复发的检出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的动态增强MRI特征,评估MR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 对44例前列腺癌疑诊患者行3.0T MR LAVA动态增强扫描,将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分为持续缓升型、缓升平台型、速升平台型和速升缓降型4种,并计算曲线强化程度(SIpeak%)和最快强化率(Rmax)。比较穿刺阳性与阴性病灶(阳性组、阴性组)之间、中高分化腺癌与中低分化腺癌之间强化参数的差异。结果 44例患者共87个前列腺侧叶获得组织学证实,阳性组53个(Gleason Score 2~6者7个;Gleason Score 7~10者46个),阴性组34个。阳性组中速升平台型(26/53,49.06%)和速升缓降型(17/53,32.08%)曲线最常见,阴性组中持续缓升型(24/34,70.59%)曲线最常见。阳性组的SIpeak%、Rmax分别为(2.04±0.52)%、(35.09±15.79)%;阴性组分别为(1.38±0.55)%、(17.39±9.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中高分化腺癌的SIpeak%、Rmax分别为(1.55±0.54)%、(21.20±14.97)%;中低分化腺癌分别为(2.12±0.48)%、(37.20±14.95)%(P均=0.01)。结论 前列腺癌MR动态增强多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分化较差腺癌常比分化较好的腺癌表现出更强及更快的早期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