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华欣  张桂琴  胡秀玲 《当代医学》2021,27(20):102-10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的97例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MR组(n=49)与ESD组(n=48).EMR组实施EMR治疗,ESD组实施ES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病灶直径≥2 cm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治疗后ESD组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和EMR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均有效,但ESD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且复发率较低,临床治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中引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临床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者共有95例,将其记为对照组;采用ESD术式治疗者共有67例,将其记为观察组.观察指标为整块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相关指标和随访结果 .结果2组整块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量、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2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SD在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中作用显著,且创伤小,预后情况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3.
宋超  张永欢  黄莉 《广西医学》2020,(22):2943-2947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的影响。方法选取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患者124例,随机分为ESD组与EMR组各62例,采用相应术式进行治疗。另选取6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ESD组和EMR组病变切除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复发率及术后1年、3年生存情况;比较ESD组、EMR组及对照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以及PGⅠ/PGⅡ比值。结果 ESD组治愈性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均高于EMR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EMR组,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均P<0.05)。术后7 d,ESD、EMR组PGⅠ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均较术前升高,PGⅡ水平较术前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和ESD组术后水平比较,EMR术后PGⅠ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降低,而PGⅡ水平升高(均P<0.05),但ESD组术后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EMR组,术后3年生存者比例大于EMR组(P<0.05)。结论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早期胃癌(EGC)患者切除效果、血清抗凋亡因子(Livin)水平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诊疗的74例EGC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1∶1比例随机划分成两组。其中将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7例设为对照组,将开展ESD的37例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病灶切除效果、手术一般指标、血清学指标[Livin、表皮生长因子(EGF)、胃泌素-17(G-17)、糖类抗原(CA-125)]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整块切除率91.89%、治愈性(R0)切除率94.59%与对照组的97.30%、97.3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用时、首次离床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Livin、EGF、G-17水平和同组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术后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CA-125水平和同组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ESD组(34例)和外科手术组(30例),分别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普通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82.7±18.1)min和(9.36±3.7)d,明显短于外科手术组的(197.7±24.6)min和(19.8±5.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97.1%和97.1%,与外科组的100.0%、96.7%和9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原发病灶复发及转移.结论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更好、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病灶切除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整块完整切除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性切除率为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良好,但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有利于患者更快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因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住院患者资料,依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组和ESD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排除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癌组织分型等混杂因素,最终获得EMR组60例,ESD组6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指标(CRP、Cor、ACTH)及预后。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S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标本直径、标本厚度、创面直径大小均显著大于EMR组(均为P<0.05),整块切除及治愈性切除直径≥2 cm病灶的病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血清CRP、Cor、ACTH水平均显著增加,且ESD组显著高于EMR组(均为P>0.05);术后随访,2年内两组消化道阳性症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对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均有较好疗效,ESD术虽更适合病灶最大径≥2 cm的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镜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EMR(39例)和ESD(45例)治疗,分别对其整块切除、完全和不完全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穿孔、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利用卡方检验对两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未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ESD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1),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伴发溃疡,ES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均远长于EMR组(P<0.05),且ESD组的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EMR组(P<0.05),但术后出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性才高于EMR组(P<0.05);(3)ESD组术后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而EMR组术后患者分次切除病变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整块切除(P<0.05)。结论 ESD在治疗胃早期病变中整块切除和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且术后几乎无复发。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存在较高的穿孔、出血风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50例正常对照者和54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结果:①大肠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细胞水平显著下降,CD8+细胞水平显著上升,CD4+/C D8+严重倒置,NK细胞水平升高,CD1 9+细胞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细胞水平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7)。但大肠癌术前和术后比较,除CD19+细胞水平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外,其余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临床分期的大肠癌患者,Ⅰ~Ⅱ期与Ⅲ~Ⅳ期比较,除CD19+细胞水平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和无转移的比较,NK细胞和CD19+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降低;CD19+细胞水平与大肠癌临床分期可能有关,NK细胞和CD19+细胞水平与大肠癌有无淋巴结转移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EMR与ESD治疗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诊疗的50例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一般对象,并采取随机的方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实施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对比两组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病灶切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病灶切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进行治疗过程中,采取ESD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后复发情况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1例,其中42例患者接受EMR治疗(EMR组),49例患者接受ESD治疗(E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同直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结果 EMR组的总体手术时间、病灶直径≥2.0 cm患者和<2.0 cm患者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P<0.05);ESD组直径≥2.0 cm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MR组的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均明显高于ESD组(P<0.05).结论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病灶直径≥2.0 cm的患者,ESD治疗效果更好,但其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存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风险,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性功能和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3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开腹组(n=40),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腹腔镜组(n=43),比较两组免疫功能与性功能水平。结果术后1 d,两组CD3^+、CD4^+与CD8^+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且腹腔镜组CD3^+、CD4^+与CD8^+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后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调查表(IIEF)评分明显更高(P<0.05),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性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术后恢复,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陈淑华  苏琴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1):1830-1833
目的 全麻术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免疫功能低下及胃肠功能紊乱等不良状况,因此,本研究拟探讨足部穴位热熨对结直肠癌患者全麻术后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全身麻醉手术切除术的结直肠癌患者74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干预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给予足部冲阳穴、涌泉穴艾盐包热熨。于术前、术后7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 结果 术后7 d研究组患者血清IgG、IgA、IgM水平均较术前和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术后7 d研究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较术前和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CD8+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研究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足部穴位热熨能明显改善结直肠癌患者全麻术后的免疫功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联合腹腔镜技术应用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0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FTS理念联合腹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FTS理念联合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清扫淋巴结数量和手术前后的应激反应指标[白细胞(WBC)计数、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早癌的4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3.90±9.99)岁,其中男性269...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方肌阻滞对经腹直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效果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5月~2017月11月择期经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腰方肌阻滞组(实验组)和切口局部浸润阻滞组(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患者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双侧前外侧路腰方肌阻滞,每侧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 L,对照组则全麻诱导后切口部位0.375%罗哌卡因40 m L进行局部浸润阻滞。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丙泊酚输注总量、有效镇痛时间、术后每12小时舒芬太尼输注量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2、6、12、24、36、48 h)静息VAS评分。于麻醉前30 min(T0)、术后2 h(T1)、术后1 d(T2)和术后3 d(T3)抽取静脉血1 m 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有效镇痛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在术后0~12 h和12~24 h时间段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术后6 h和12 h静息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D3+、CD4+、CD4+/CD8+在T2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T0比较,T1和T2时两组的CD3+、CD4+、CD4+/CD8+明显低于T0(P0.05);T2时对照组CD8+明显低于T0(P0.05)。结论双侧腰方肌阻滞可以明显改善经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轻手术应激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并分析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式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苏醒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STD)与常规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
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6月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食管肿瘤内镜下切除治疗2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
标准,筛选接受ESTD或ESD治疗的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共29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62
岁(49~78岁),男16例,女13例,手术平均时间81.3 min(34~239 min)。其中ESTD组11例,ESD组18例。两组比较,ESTD组
剥离速度明显快于ESD组(22.4±5.2 mm2/min vs 12.2±4.0 mm2/min,P<0.05)。虽然两组整块切除率差异不明显[100%(11/11)
vs 83.3%(15/18),P>0.05],但在根治性切除率方面,ESTD明显高于ESD组[81.8%(9/11)vs 66.7%(12/18),P<0.05]。ESD组
有1例出现术中出血,而ESTD组均无出血、穿孔及纵膈气肿发生。术后8例发生食管狭窄,其发生率同病变环周程度和长度有
关(P<0.05)。结论ESTD不仅能安全有效地完成食管大面积的表浅性肿瘤的切除,而且同ESD相比,手术时间短,剥离速度
快,肿瘤根治性切除率高。但是,对于食管环周超过3/4或长度超过50 mm的病变,应注意防治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对结肠癌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IL-8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拟行结肠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81例采用芬太尼复合麻醉,研究组81例采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比较2组间术后恢复指标、手术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手术后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导管拔除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血清IL-8、IL-10、IL-6、CRP、TNF-α水平显著升高,研究组IL-8、IL-6、CRP、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SOD、GSH、CAT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SOD、GSH、CA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恶心呕吐、寒战、躁动、呛咳、心动过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能明显降低结肠癌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血清IL-8等细胞因子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可明显缩短苏醒时间、导管拔除时间,镇痛效果好并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