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细胞毒性水肿与AQP4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为假手术组;B组:32只,为缺血再灌注组).两组随机配对行DWI和T2WI MR检查后处死,脑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AQP-4于不同时间点在梗死区及对侧镜像区的表达.结果 B组MCAO后15 min即在DWI上出现缺血区高信号;再通后高信号区缩小.可恢复的缺血区拔栓前的rADC平均(69.3±16.4)%;未能恢复的核心区平均(47.6±18.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组MCAO1 h内AQP-4阳性神经细胞△S快速上升.恢复再通后至24 h,梗死边缘区移行带阳性细胞明显减少,△S持续下降;梗死中央区阳性细胞缓慢增加,△S缓慢上升.B组拔栓前△S和DWI高信号面积(rs-DWI)均与时间呈线性关系,但再灌注后24h内两项指标均与时间无线性相关.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状态下AQP-4表达增强与超早期细胞毒性水肿(<1 h)以及梗死的形成有关.它也是超早期脑缺血组织rADC值下降,形成DWI上高信号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后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9(AQP9)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神经细胞死亡的关系。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为缺血组60只和假手术组10只,缺血组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造成缺血。通过光镜对缺血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定量检测梗死周边区域死亡神经元数目,并应用免疫组化、RT-PCR观察AQP9及其mRNA在梗死区的表达变化。结果:缺血组脑缺血后,光镜下可见神经元变性坏死,界限不清,核仁消失,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周围间质增大,部分细胞坏死,胶质细胞增生;TUNEL结果显示,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缺血周边的半暗带区域,脑缺血后6 h,阳性细胞数量开始增加,并随缺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在缺血后48 h达高峰;在海马、透明隔、脉络丛、大脑皮质等部位发现AQP9及mRNA表达上调,均于缺血后48 h达高峰;脑缺血后AQP9及mRNA的表达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5)。结论:AQP9过度表达与缺血后脑损伤逐渐加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急性缺血病灶发生率,DWI急性缺血病灶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分析2006年3-10月间在发病后7天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检查的126例TIA患者的资料。比较TIA患者DWI表现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52例TIA患者有DWI急性缺血病灶(52/126,41%)。病灶体积较小(平均体积:1.6cm^3),ADC值中度下降(平均ADC比率:7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A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30min(OR,6.9;95%CI,3.2~23.4),运动障碍(OR,4.8;95%CI,1.9~19.2)和失语(OR,7.8;95%CI,1.9~27.9)是DWI异常的预示因素。52例有DWI异常者中19例在常规MRI上未显示病灶。结论在临床诊断的TIA患者中,近一半有DWI异常,DWI异常与症状持续时间,运动障碍和失语相关。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水肿的AQP-4表达与磁共振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AQP 4表达与磁共振成像相关性 ,探讨脑水肿磁共振成像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 3 4只 ,随机分为 8组 ,即正常组 4只、假手术组 6只和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后 15min、3 0min、1h、3h、6h及 2 4h组各 4只 ,分别进行脑部DWI和T2WI扫描 ,观察梗塞区异常信号出现时间 ,测量异常信号强度 (rd)和面积 (rs)、扩散异常区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 ,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以上各组的AQP 4蛋白 (rS)及AQP 4mRNA表达 (α)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S与α呈明显正相关 (r =0 .949)。栓塞后 15min即在DWI上出现高信号 ,而T2WI未见异常 ;在1h内ADC迅速下降 ,而AQP 4表达与DWI的rd、rs都快速增加。AQP 4mRNA(α)与rs DWI呈明显相关性 (r =0 .914 )。随着时间的延长 ,ADC值逐渐下降 ,于 3h达到最低 [( 2 .1± 0 .6)× 10 -4mm2 /s] ,随后缓慢递增直至 2 4h ,但AQP 4表达、rd、rs仍不断增加。T2WI最早于 3 0min ,平均在 1.4h显示异常高信号 ,在T2WI上的rs值都比相应的DWI上的值低 (P <0 .0 5 )。AQP 4mRNA(α)与rs T2WI无明显相关 (r =0 .116)。结论 AQP 4表达增强是缺血性脑水肿时ADC值下降、DWI上高信号的重要原因 ,与T2WI的信号变化无关。DWI高信号面积可以间接反映AQP 4的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改变。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1.5T超导型MR机进行大鼠脑冠状位扫描,随后经股静脉注入Gd-DTPA,迅速行同层间歇扫描。结果:脑缺血4h,再灌注50min时,缺血侧纹状体增强率与对侧相比差别具有非常显性意义(P<0.01)。再灌注70min时,缺血铡大脑皮层增强率较对侧增高(P<0.05)。缺血侧侧脑室在再灌注10min时可见明显强化。结论:纹状体区BBB比大脑皮层更易受到再灌注损伤。血脑脊液屏障较早受到破坏。增强MRI是一种敏感的在活体条件下检测BBB损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 (aquaporin,AQP)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寻找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的新途径. 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对照方法,应用自行构建的含 AQP4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在大鼠脑内进行预先转染,观察分析转染后大鼠脑内 AQP4表达水平、脑卒中后脑水肿程度和大鼠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程度,实验分正常健康组、 AQP4基因干预组和基因干预对照组. 结果 ①单纯给予大鼠脑内注射 AQP4基因 24 h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局部脑组织的含水量均无明显变化.② AQP4基因干预组在大鼠缺血 2 h再灌注 3,12, 24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 9.17± 0.72,7.93± 0.69,7.13± 0.89,明显低于基因干预对照组.③再灌注 12 h伤侧皮质和皮质下脑水肿程度,在 AQP4基因干预组分别为 79.76± 0.62,80.94± 0.81,明显高于基因干预对照组.④脑内注射 AQP4基因后可升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脑内 AQP4的表达水平. 结论 ①单纯提高脑内 AQP4的水平并不影响脑组织的含水量.②预先提高脑内 AQP4的水平,可加速脑卒中后脑水肿形成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③改变脑内 AQP4水平或活性可以成为新的防治脑卒中后脑水肿形成、减轻脑损伤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成像用于分子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分子影像学可广义定义为在活体内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过程描述和测量,而磁共振不仅具有非侵袭性,在活体成像中有着极精细的空间分辨率和极佳的组织分辨率,还可在活体器官的细胞或亚细胞水平定性与定量生物学过程。所以,磁共振技术在分子影像学研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应用磁共振灌注成像(MRP)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就诊的100例疑似TIA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RP诊断。对比患侧、健侧脑灌注参数指标、不同病情脑灌注参数指标,并分析MRP技术诊断效能。结果:TIA患者患侧CBF、CBV明显低于健侧,MTT、TTP明显高于健侧(P<0.05)。不同病情患者CBF、CBV、MTT、TTP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危险程度越高,CBF、CBV水平越低,MTT、TTP越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100例可疑患者中,确诊阳性病灶77例,阴性23例,MRP敏感度90.91%(70/77)、特异度82.61%(19/23)、准确性89.00%(89/100)。结论:MRP应用于TIA中诊断价值显著,具有较高敏感度及准确性,可精准鉴别患者及病情进展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9(AQP9)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在大鼠缺血性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缺血组40只和假手术组20只。缺血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不造成缺血。在脑缺血6、12、24、48、72 h,通过光镜对缺血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检测脑缺血不同时程脑中伊文思蓝(EB)外渗的量,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梗死区AQP9的分布及表达水平。结果:脑缺血后,光镜下可见神经元变性坏死,界限不清,核仁消失,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周围间质增大,部分细胞坏死,胶质细胞增生;脑缺血后6h,脑组织EB含量开始增加,并随缺血时间延长逐渐上升,在缺血后48 h达到高峰。在海马、透明隔、脉络丛、大脑皮质等发现AQP9于缺血后6 h开始上升,与EB含量的变化相似,48 h达到高峰,二者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9的表达变化与EB呈正相关(r>0.67,P<0.05)。结论:脑缺血后AQP9表达变化与血BBB的开放和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提示AQP9可能是缺血性脑水肿形成的重要参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DWI观察N-乙酰-5-羟色胺(NAS)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脑水肿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n=28)和NAS组(n=28)。对MCAO组和NAS组大鼠IR后6 h、24 h、72 h、7天,对假手术组于72 h,分别行DWI和病理学检查,比较3组不同时间点脑梗死区相对ADC值(rADC)、相对指数ADC值(reADC)、水通道蛋白4(AQP4)阳性细胞数的变化。IR后72 h,测量各组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MRI检测未见异常信号。NAS组与MCAO组大鼠DWI图均可见损伤侧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异常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eADC图为高信号。IR后6、24、72 h,NAS组rADC值均高于MCAO组(P均<0.05),reADC值和AQP4阳性细胞数低于MCAO组(P均<0.05);IR后7天,各组rADC值、reADC值及AQP4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R后72 h,NAS组大鼠脑组织水含量低于MCAO组(P<0.05)。结论 NAS可减轻急性IR脑损伤大鼠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与下调AQP4蛋白的表达有关;DWI对评价NAS的神经保护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脑活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人脑活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生物物理基础研究的现状和关键技术的进展,综述了这些技术在人脑功能研究和临床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分子影像是分子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具有其他成像技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新型磁共振靶向探针及成像序列的研发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包括可激活探针、19F成像、超极化成像以及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等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磁共振分子影像的应用范围.此外,磁共振分子成像在多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代谢成像、细胞示踪及基因分析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优势.尽管磁共振分子成像距离临床转化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随着成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其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必将发挥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同时伴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激活是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标志事件,其过度活化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备受关注。以活化小胶质细胞作为生物标记实现炎症反应可视化,对诊断疾病、监测病情和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小胶质细胞相关的分子影像技术在脑缺血后炎症成像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探讨褪黑素(MT)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DWI及脑组织中Fas、FasL、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n=16)、MCAO组(n=32)及MT组 (n=32)。MCAO组及MT组建立大鼠MCAO模型后,于脑缺血再灌注(IR)前后30min,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与MT;Sham组进行假手术操作,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于MCAO组及MT组中选取评分为1~3分者纳入研究。分别于假手术或IR后6 h、24 h、72 h、7天,行大鼠脑DWI扫描,计算相对DWI信号强度(rDWI-SI);并于每一时间点各组随机选取大鼠进行Fas、FasL及活性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比较各组Fas、FasL、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个/mm2)。结果 最终Sham组16只、MCAO组29只、MT组30只大鼠纳入研究。3组间大鼠行为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25,P<0.01),MT组及MCAO组行为学评分均高于Sham组(P均<0.01),MT组行为学评分低于MCAO组(P<0.01)。IR后6 h、24 h、72 h、7天,MCAO组及MT组rDWI-SI值均高于Sham组假手术后相应时间rDWI-SI值(P均<0.01);IR后6 h、24 h、72 h,MCAO组rDWI-SI值均高于MT组(P均<0.05);IR后7天MT组与MCAO组间rDWI-S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后6 h、24 h、72 h,MT组及MCAO组Fas、FasL染色及活性Caspase-3染色阳性细胞数均较Sham组增多(P均<0.01),MT组较MCAO组减少(P<0.05);IR后7天,3组间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中,MT可有效减低rDWI-SI值,并可抑制Fas、FasL、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早诊断、早治疗是及早阻止疾病发展、改善预后的关键。笔者主要就急性脑梗死在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磁共振成像(MRI)、脑磁图描记术(MEG)等神经影像中的早期表现及相关原理进行阐述。常规CT普及率高、经济、便捷,对脑出血敏感度高,是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鉴别首选,缺点是成像对比度差,对脑梗死早期诊断精确性差。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缺血半暗带定位具有更大的优势。MRI是具有多种扫描序列,可对不同状态下脑组织内水分子状态精确分辨,对脑梗死的诊断、分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临床常规的T1、T2、FLAIR加权像可在起病后数小时观测到异常信号,而DWI序列在局部脑组织缺血后5min即可见信号增强。SWI序列可以检测CT、常规MRI无法显示的微出血灶。MRS成像可以检测多种细胞内化合物成分,这些化合物对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细胞损伤具有特定意义。MEG可以灵敏检测大脑神经元细胞的异常放电,并能对异常信号发生源精确定位,时间分辨率达ms级,空间分辨率达mm级。MEG通过监测不同功能区的诱发磁场,可以定位病灶,同时灵敏客观反映脑功能损伤情况。但其昂贵的价格、低普及率、对被检查者的配合要求都限制了MEG的应用。目前神经影像学技发展快,随着设备及软件的进一步开发,急性脑梗死诊治水平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WI多b值水通道蛋白分子成像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脑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扫描及多b值DWI扫描,其中低级别组(WHOⅠ~Ⅱ级)24例,高级别组(WHOⅢ~Ⅳ级)28例。测量肿瘤实质区的AQP-ADC值、常规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AQP-ADC值、常规ADC值在高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中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ROC曲线分析比较AQP-ADC值与常规ADC值的诊断效能。结果高级别组肿瘤实质区的AQP-ADC值高于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肿瘤实质区的常规ADC值明显低于低级别组;肿瘤实质区AQP-ADC值、常规ADC值在脑星形细胞瘤高低级别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AQP-ADC值、常规ADC值对脑星形细胞瘤分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QP-ADC值为0.891,常规ADC值为0.778。结论 AQP-ADC值可以鉴别高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且优于常规ADC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SWI评价大鼠超急性脑缺血的价值。方法 对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采用线栓法构建超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于栓塞20min及2.5h分别行SWI及DWI,参照缺血2.5h时的DWI及ADC图,分别测量20min及2.5h时梗死区、周围区及对侧镜像区(ROI1、ROI2、ROI3、ROI4和ROI’1、ROI’2、ROI’3、ROI’4)的相位弧度值及SWI信号值,并比较不同ROI及相同ROI两个时间点间的相位弧度值及SWI信号值。结果 栓塞20min和2.5h时,各ROI的相位弧度值及SWI信号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ROI1与ROI2、ROI’3与ROI’4、ROI1与ROI’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I在大鼠MCAO20min后即可显示脑缺血,表现为SWI信号及相位弧度值降低。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缺血核心区SWI信号升高,接近正常脑组织,预示不可逆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下简称急性期患者)运动相关皮质的激活情况,并探讨脑卒中后脑功能重组特点及其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GEI.5T双梯度16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对9例急性期患者和9例健康志愿者行Bold—fMRI检查。fMRI检查以被动对指运动(以下简称运动)为刺激任务,所有数据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离线后处理。比较健康志愿者与急性期患者fMRI结果的异同点,计算脑激活区体积和单侧化指数(LI),考察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LI值与患手运动功能的关系。结果健康志愿者单手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质(SMC)、双侧辅助运动区(SMA)。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时同侧半球脑激话增多,健手运动的fMRI结果与健康志愿者基本一致。LI值也进一步确定,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时同侧半球脑激活增多。统计学分析表明,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的LI值与患手运动功能呈正相关。结论fMRI检查能客观地反映急性期患者运动相关皮质改变,提示存在脑功能代偿与重组。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LI值与患手运动功能呈正相关,提示fMRI是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与脑功能重组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0.
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7.0T MR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大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和不同时间段7.0T MR成像特点研究.方法 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假手术组大鼠5只,模型组40只,其中模型组随机平均分成5组.于术后2、4、6、12、24 h行MR扫描,对磁共振影像和病理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以神经症状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判断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于术后2 h弥散加权像(DWI)见高信号改变,同时T2弛豫率升高,并随时间延长不断扩大及增高,6 h后T2加权像(T2WI)出现高信号,于12 h内T2WI高信号区面积小于DWI高信号区面积(P<0.05).T1WI表现为相应区域脑组织肿胀,TTC染色证实为梗死区,病理观察见该供血区细胞溶解.头颅血管成像(MRA)示阻断侧大脑中动脉信号消失,拔线后血流信号恢复.模型成功率为90%.结论 线栓法制作大鼠急性脑梗死及再灌注模型稳定可行.7.0T MRI反映脑组织改变具有高度的时间、空间敏感性及特异性,对脑梗死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