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郁病"是指西医学中的抑郁症,是目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除有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悲泣无常,焦虑紧张,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自我价值下降,强迫行为,自罪自责,甚至企图自杀等精神症状外,还包括失眠、食欲不振、头痛头重不适、胸闷心悸、腹痛腹胀、二便不调等躯体症状。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郁病在中医学中经历了五气之郁、五脏之郁、气血  相似文献   

2.
肝脾在病生理方面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分析两汉至今各个时期"肝"和"脾"内涵演变、发展和融合的过程,系统地梳理了肝郁脾虚证的历史源流。肝郁脾虚萌芽于汉唐时期,形成于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肝主疏泄"成为肝脏的主要功能,其疏泄情志的功能得到了医家们的充分发挥,使疏肝解郁成为治疗郁病的大法。近现代随着各医家对脾脏逐渐重视,肝脾论治郁病开始成为主流,"脑—肠轴"的发现也为肝脾相关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郁病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周丽平 《河南中医》2022,42(2):195-197
亚健康与郁病密切相关,首先,亚健康是一种以不同症状组合出现的症状集合,与郁病之诸种证候群有多处重叠,二者病因有多处交叉.其次,二者临床症状不仅繁杂多变、难以辨别,而且涉及周身上下、多个系统,常无实质性病变,难以具体定位、定性.最后,二者确有相通之处,郁病大多迁延难愈,耗损正气,久病入络,气血不调,易衍生、兼夹他邪,多因复合,甚则变生内毒(癌毒),难以调治.亚健康病性以实证居多,久者可见虚实夹杂证和虚证,治疗以畅通气机、改善症状为重点,既要清脏腑之郁火,又需注意火热之邪易伤阴化燥,兼顾润燥.根据病情灵活运用理气化浊法、降火润燥法、解郁调神法,补虚扶正法.同时,对亚健康日久入络,正虚络瘀者,可酌情加用凉血化瘀药.  相似文献   

4.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宫洪涛教师认为脾郁生痰亦是眩晕发生的重要病机,临床上应注重痰气同治,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脾胃病变与气机郁滞关系密切,同时因郁而致脾胃病又比较多见。介绍用参赭培气汤合启膈散治验贲门痉挛,逍遥散为主治愈胃肠功能紊乱,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萎缩性胃炎3则。  相似文献   

6.
王震 《山东中医杂志》2022,(4):424-427+437
总结全国名老中医马骏教授从脏腑论治郁病的经验及特色。马老认为郁病与肝、脾胃、心、肾的功能密切相关,郁病的病机多为脾胃失和、心脾两虚、肝脾同病、心肾不交,其中脾胃为郁病之本,故治以调脾、疏肝、养心、护肾,兼以对药“七情相合”,根据临床辨证以柴胡疏肝散、越鞠丸、四逆散、芩连温胆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六味地黄丸、二仙汤等为主方加减用药,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3则。  相似文献   

7.
裴卉 《山西中医》2007,23(4):4-6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论述的五郁及其治疗原则是郁邪致病辨治学说的起源。历代中医学家对此学说予以阐述并有所发展。依据郁邪致病的特点仅就伤寒六经病本证因郁而发并从郁论治的体系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经行郁病是指具有明显时间阶段性发病特征,每届经前一周内或经期中出现显著的情绪低落,精神萎靡疲惫欲寐,主动活动意愿下降,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主症的情感型精神障碍性疾病。由于本病缺乏可以明确测量的指标,也无实验室检验数据可明确支持诊断,故近年来笔者临床辨治本病常依据患者自述感觉和临床行为表现特征,结合抑郁自评量表(SDS)予以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情志不舒所致之郁病,在内科疾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约占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人数的10%左右,有肝郁证表现者约占22%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中医杂志》2009,50(9)
杨震(1940~),男,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及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内科临床40余年,对中医内科尤其是肝病的辨证与治疗有独到经验,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多项.  相似文献   

11.
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一个最常见症状,同时也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会导致许多副作用及对药物的依赖性,本文阐述非药物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一个最常见症状,同时也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会导致许多副作用及对药物的依赖性,本文阐述非药物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伴抑郁焦虑症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指导。方法:不稳定心绞痛伴焦虑抑郁患者8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44例,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柴胡疏肝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复发情况、静息心电图以及HAMD、HAMA评分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复发例数为15例(35.7%),急性心肌梗死例数为6例(14.28%),中西医组患者心绞痛复发例数为7例(15.9%),急性心肌梗死例数为0例(0.0%)。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对比显示中西医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数据比较中,治疗前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ST(mm)、NST、HAMD及HAMA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伴抑郁焦虑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各项生理心理状态,相比于传统的常规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疗效更好,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微电流刺激耳穴脑干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抑郁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予微电流刺激耳穴脑干,对照组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疗效观察,治疗组有效率69.4%,对照组有效率72.2%,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电流刺激耳穴脑干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没有不良反应,易于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5.
柴芍六君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柴芍六君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效果。方法:将80例肝郁脾虚型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柴芍六君颗粒组)和对照组(莫沙必利组),两组分别服用柴芍六君颗粒和莫沙必利分散片2周,分别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症状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柴芍六君组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有效率为90.7%,莫沙必利组为72.9%;柴芍六君组、莫沙必利组治疗2周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前者在改善上腹疼痛、上腹烧灼、反酸、纳差或反刍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后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柴芍六君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效果较好,优于莫沙必利分散片。  相似文献   

16.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后焦虑抑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后焦虑抑郁的治疗作用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条件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后焦虑抑郁的患者83例,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1组给予帕罗西汀片和养血清脑颗粒,实验2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片,共口服药物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后焦虑抑郁以头痛头晕、情绪低落、睡眠障碍为主。治疗后实验1组较对照组HAMD评分下降明显(P〈0.05),对照组及实验1组HAMD、HAMA评分均较实验2组降低明显(P〈0.05)。实验1组的总有效率为96.4%,实验2组的总有效率为81.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2.5%,3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减分率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后焦虑抑郁有治疗作用,药物安全可靠,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冯辉 《天津中医药》2006,23(5):371-371
抑郁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独到的优势,认为病位在脑,病机为气痰郁结、阴血不足、精髓不足、阴虚内热,据此提出抑郁症分为3期,初期为肝郁,中期为心脾两虚,后期为肾虚。  相似文献   

18.
电针治疗抑郁症4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瑜华  王峰  陈晓辉 《陕西中医》2008,29(5):597-59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82例随机分为电针组44例,针百会、印堂穴;对照组,38例,口服文拉法新。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8.64%,口服药组为89.47%(P>0.05)。提示:电针治疗可疏通经脉、振奋阳气。可做为一项治疗抑郁症常规疗法,亦可代替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近年来针刺治疗抑郁症机制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进展,总结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方法及思路。从机制研究及动物实验方面进行综述。综述文献得知针灸治疗抑郁症疗效更加可靠、不良反应小,通过总结探讨,旨在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必要参考和理论依据,探索更安全可行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表现为情绪抑郁、言语减少、睡眠障碍、食欲不佳、兴趣缺乏、精力不足、主动性差、不配合康复治疗等。PSD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障碍,还会延缓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增加致残率、病死率。因此,为PSD患者研发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西医西药、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PS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