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目的总结采用一种新型人工颈椎间盘(Pretic-Ⅰ)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12月采用Pretic-Ⅰ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10例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27~51岁,平均40岁。病程4~36个月,平均15.4个月。手术节段:C_(4、5)1例,C_(5、6) 8例,C_(6、7) 1例。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6、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疗效;于颈椎X线片测量目标椎间隙高度,目标椎间隙及上、下位相邻椎间隙活动度,评价颈椎运动功能。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椎动脉损伤、食管气管瘘、脑脊液漏、切口感染、血肿形成、假体松动、脱落等并发症。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即刻及3个月时目标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目标椎间隙及上、下位相邻椎间隙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tic-Ⅰ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早期疗效良好,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同时较好地维持了手术节段及上、下相邻间隙的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颈前路减压双插片自稳式融合器(ROI-C)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0—2014-09采用颈前路减压ROI-C植骨融合治疗的3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测量术前术后颈椎曲度、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并以植骨融合率、NDI指数、JOA评分、Odom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随访时间14~31个月,平均21.6个月。单节段手术时间75~100 min,平均88 min。双节段手术时间105~125 min,平均113 min。术中出血量70~310 ml,平均195 ml。术后1例出现声音嘶哑,2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无切口感染。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NDI指数(t=14.530,P0.001)、JOA评分(t=7.100,P=0.000 1)、椎间隙高度(t=3.620,P=0.000 4)及颈椎曲度(t=7.690,P0.00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标准评定疗效:优24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1.2%。结论颈前路减压ROC-I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创伤小和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并发症少、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腹腔镜下前路L_5S_1融合术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本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或L_5滑脱症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18~53岁,平均(35.71±10.37)岁。L_5S_1椎间盘突出症32例,L_5滑脱症10例。均行腹腔镜下前路L_5S_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采用VAS评分和影像学测量,如椎间隙高度和植骨融合情况,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9年,平均(7.14±0.78)年。42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12个月,平均(4.50±2.50)个月。VAS评分由术前(5.79±1.09)分,显著减少至术后1周时(1.79±0.72)分,末次随访时(1.00±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7.30±0.54)mm,术后1周复查为(13.93±0.99)mm,末次随访为(13.70±0.80)mm,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逆行射精、肠粘连等并发症。[结论]全腹腔镜下前路L_5S_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期随访效果满意,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并具备相关专科技术的前提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弹性棒固定治疗两节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评估其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两节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L_(3~4)、L_(4~5)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弹性棒椎弓根钉固定术;对照组32例采用L_(3~4)、L_(4~5)椎间盘切除、横突植骨、椎弓根钉棒固定术。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高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34(26.2±2.3)个月。VAS评分: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位邻近节段L_(2~3)椎间隙高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3~4)、L_(4~5)节段椎间隙高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的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的原因和后果.方法 2002年以来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78例,19例出现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平均椎体内骨水泥的注入量为4.2m1).其中随访时间超过2年以上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54~84岁,平均71.2岁.平均随访2年8个月,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背部疼痛评分、渗漏椎间隙高度和MRI指数.结果 渗漏椎间隙T10,11 4例,T11,12 1例,T12L1 4例,L1,2 2例,L2,3 3例,L3,4 1例.其中骨折椎上方椎间隙渗漏10例,下方椎间隙渗漏5例.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8.5±2.1)分降低为末次随访时的(3.3±1.4)分(P<0.05);椎间隙前部高度术前为(5.1±2.1)mm,末次随访为(4.8±1.9)mm;中部高度术前为(7.4+3.2)mm,末次随访为(7.3±2.9)mm;后部高度术前为(4.9±2.5)mm,末次随访为(5.0±1.8)mm,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椎间隙高度无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部分渗漏椎间隙的椎间盘髓核信号有不同程度地降低,且不均一.MRI指数由术前25482.4±3467.5下降为18927.6±25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7,P<0.05).结论 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未影响手术缓解疼痛的效果,但可能加速椎间盘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人工髓核(PDN)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随访自2002年3~7月采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均为单间隙病变,手术节段为L_(4~5)11例,L_5S_1 8例,随访时间32~37个月,平均35.3个月。结果19例术后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减轻,2例出现假体移位,1例出现假体脱出,7例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后出现不同程度丢失,2例出现终板塌陷。结论人工髓核置换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存在一些潜在并发症,在选择PDN置换还是椎间融合时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因素对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期随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6年1月实施的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50例患者61个椎间盘,其中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39例,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问盘置换11例.评估患者病程长短、置换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活动度等术前因素对末次随访疗效的影响.结果 截至2009年1月,术后36个月以上的53例患者中5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0~55.6个月,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41.9个月.术前神经症状时间936个月的患者JOA改善率中位数与≤3个月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的置换节段活动度呈正相关(r=0.325,P<0.05).术前椎间隙高度比≤O.87的患者与>0.87的患者相比,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及置换节段活动度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颈椎病及颈椎问盘突出症患者,应在神经功能障碍出现后早期行手术治疗.拟手术节段退变严重的患者,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的相对禁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评价其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26例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8~51岁,平均45.7岁;L_(1,2)4例,L_(2,3)9例,L_(3,4)13例。术中对下关节突外缘至棘突根部距离,峡部外缘至棘突根部的距离,椎板下缘至椎间隙上缘距离,神经根起点至上一椎间盘下缘的垂直距离及神经根起点至相应椎弓根内下缘的距离进行测量。对于L_(1,2)、L_(2,3)椎间盘突出症及L_(3,4)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5例)实施改良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_(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例)实施后路开窗减压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分)评分法评估手术疗效,计算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椎间隙相对高度(R),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中进行解剖学测量。术后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平均16个月,切口均愈合,JOA评分由术前10.13±1.49提高到25.21±2.13,改善率为79.9%。实施融合术患者无内固定失败,1例可能不融合,17例骨性融合,术前R为(0.231±0.056)mm,随访时(0.345±0.076)mm,较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增高(P0.05);实施后路开窗减压术治疗患者,术前R为(0.243±0.036)mm,随访时(0.212±0.046)mm,术前及随访时椎间隙相对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节段性腰椎不稳及椎间盘突出复发。结论:L_(1,2)、L_(2,3)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解剖学特点,适合行改良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_(3,4)椎间盘突出症其解剖学及临床特点接近于下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应根据术前对腰椎稳定性的判断来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Zhang DQ  Yang Q  Jiang CM  Wu CM  Ma K  Tang K  Liu Y  Wang B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1):1637-1641
目的 对比椎间盘镜下减压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B-Twin 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4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43~61岁,平均46.8岁.均为单一节段病变,其中L3-42例,L4-529例,L5~S1 14例,均行后路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 cage椎间融合术.根据cage数目随机分为单枚组(24例)和双枚组(21例).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变化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 4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单枚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双枚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1.0±3.2)d和(10.9±3.3)d.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分值呈递减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ODI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椎间隙高度均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获骨性融合.单枚组术后出现顽固性腰痛3例,双枚组2例.双枚组有1例侧翼断裂,但无移位及临床症状.结论 椎间盘镜下减压单枚与双枚B-Twin 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疗效相近,单枚融合术创伤小,花费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操作技巧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7—2016-07诊治的43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_(1、2)椎间盘突出5例(L_(1、2)组),L_(2、3)椎间盘突出15例(L_(2、3)组),L_(3、4)椎间盘突出23例(L_(3、4)组)。L_(1、2)组及L_(2、3)组采用改良经椎间孔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L_(3、4)组采用改良经椎板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比较3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Prolo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43例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3个月。3组术后3个月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末次随访时ODI指数较术后3个月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Prolo评分标准评定疗效:L_(1、2)组优4例,良1例;L_(2、3)组优8例,良6例,可1例;L_(3、4)组优12例,良8例,可3例。结论 L_(1、2)及L_(2、3)椎间盘突出症可采用改良经椎间孔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而L_(3、4)椎间盘突出症可采用改良经椎板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后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7年6月本院采用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单节段置换术治疗的22例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肩部疼痛及颈椎功能情况.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ROM(rROM)、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高度、邻近节段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观察并记录假体下沉、移位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6~78个月,平均38.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及FSU高度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r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发生假体下沉3例,移位2例.结论 采用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安全有效,可维持满意的椎间隙高度和ROM,但需警惕假体下沉和移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突出与有无临床症状的影像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区域定位评分法研究腰椎间盘突出(膨出、突出、脱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方法:将符合要求的CT病理分型为膨出、突出、脱出的体检或住院或门诊患者120例,按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分为2组,每组按CT病理分型分3组,年龄20-59岁,平均38.5岁,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椎间盘分布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区域定位评分法对各组评分;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矢状径指数(SI)、盘黄韧带前间隙、侧隐窝上口宽度、硬膜囊前后径。CT值由X线断层扫描测定,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结果:④腰椎间盘突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在SI、CT值、CT评分、硬膜囊前后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隐窝上口宽度、盘黄韧带前间隙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腰椎间盘突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突出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脱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突出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腰椎间盘突出大小、部位、类型不一定与临床症状存在必然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压迫程度无正比关系;②椎管内突出髓核是否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存在着诸多或必然因素,可能与椎间盘突出物可代偿的椎管储备容量、受累神经根对机械压迫的逃逸避让与弹性延长功能,以及受累神经根低氧消耗与抗缺血性损伤代偿作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关节突关节和椎间高度的变化。方法:应用半导体激光系统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PLDD治疗。29例患者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3/4 3例,L4/5 18例,L5/S1 8例;3例患者同时合并IA/5和L5/S1节段突出。利用Macnab标准评价随访患者的疗效,并观察术前、术后椎间盘突出节段关节突关节角的形态,测量L3,4、L4/5和L5/S1椎间高度指数和椎间盘突出节段关节突关节角的角度。结果:所有患者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14~22个月,平均17个月,按Macnab标准评价:优14例(43.75%),良13例(40.63%);可3例(9.37%),差2例(6.25%),优良率84.38%。术后L5/S1椎间高度指数与术前相比显著性下降(P〈0.05),但L3/4和L4/5椎间高度指数无显著性改变;关节突关节无明显退变;L4/5和L5/S1椎间盘突出侧的关节突关节角角度显著性下降(P〈0.05),但L3/4椎间盘突出侧的关节突关节角度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后患者的L5/S1椎间高度和腰椎间盘突出侧关节突关节角角度下降.有可能增加腰椎滑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激光汽化减压联合靶点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拟行椎间盘松解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年龄31~52岁,体重58~70 kg,随机分为3组:经皮激光汽化减压组(P组,n=29)、靶点注射胶原酶组(C组,n=31例)和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组(PC组,n=30).P组光纤经穿刺针达病变椎间盘后进行激光汽化减压;C组在CT扫描下调整针尖位置,固定于突出物表面后注入胶原酶400~600 U,继续进针刺入突出物后注入200~300 U;PC组在激光汽化减压完成后行靶点注射胶原酶溶解术.于术前、术后7、30、60、90 d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分级(M-JOA)评价疗效.结果 与术前比较,P组和PC组术后各时点M-JOA分级升高,C组术后30、60和90 d升高(P<0.05),术后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7d比较,P组术后30 d M-JOA分级降低(P<0.05),术后60、9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PC组术后30、60和90 dM-JOA分级明显升高(P<0.05);与PC组比较,P组和C组术后各时点M-JOA分级明显降低,近期疗效分级降低.结论 经皮激光汽化减压联合靶点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稳定,优于两者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异体腓骨移植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Zhou Y  Wang Y  Bai X  Liu Z  Xiao S  Liu B  Lu S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5):363-365,I003
目的 探讨冻干异体腓骨移植替代髂骨进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38例采用经颈椎前路减压冻干异体腓骨移植融合结合前路钛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平均随访 (9 5± 3 4 )个月 ,按JOA评分及Nurick分级评定手术效果 ,颈椎正、侧位及屈、伸侧位X线检查判定融合效果。 结果 JOA评分从术前的 (12 5 4± 1 6 2 )分提高到 (16 0 7±1 13)分 (P <0 0 5 ) ;Nurick分级从术前的 (2 4 6± 0 4 3)级提高到术后的 (0 72± 0 37)级 (P <0 0 5 )。经X线检查证实椎间隙高度得到恢复、颈椎生理前凸部分恢复、植骨块无移位、脱落、塌陷 ,钛钢板及螺丝钉无移位及松脱。 5个月后植骨全部融合。 结论 在颈椎病前路手术中冻干异体腓骨移植融合结合前路钛钢板固定术可替代自体骨移植融合术。此手术方法短期效果可靠 ,减少了取髂骨的并发症 ,椎间隙及颈椎的生理前凸可以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6.
聚醚醚酮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植入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45例,术后定期随访颈椎X线片,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融合情况、椎间隙高度恢复以及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结果]随访6~12个月,手术节段稳定,椎间高度恢复满意,术后6个月绝大多数病例获得满意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改善率45%~100%,平均84%。[结论]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弹性膜量小、x线透光等优点,有助于重建并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7.
CT引导下激光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单纯应用靶点注射胶原酶及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0例,随机分为2组,胶原酶组(A组n=30例)和联合组(B组n=30)。A组在CT引导穿刺成功确认无"脊麻"体征后注射胶原酶。B组在患者在激光汽化减压完成后行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3、7、30、90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手术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B组术后3个月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病人的VAS评分组间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天A组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7、30、60、90天两组VAS评分组间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VAS评分组内比较A组术后1、3天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但高于其余各时点(P〈0.05);B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靶点注射胶原酶适用于纤维环破损较重,间盘内压力低,突出物较大且无钙化的患者。联合应用PLDD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改善、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和矫形重建。[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改善,颈椎Cobb角、D值和椎间高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X线片均显示融合节段融合。[结论]多节段颈椎病如果致压物来自前方,没有后纵韧带骨化,经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Wallis棘突间动态固定防治腰椎退变的短期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早期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共治疗36例(37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2-3 1例,L3-4并L4-5 1例,其余均为L4-5间隙.男23例,女13例;年龄38~55岁,平均43岁.手术保留椎间盘突出节段棘突,以脊柱显微镜配合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置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并固定缝合.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JOA脊髓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平均随访13.5(3~17)个月,手术前及随访期间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MRI,按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手术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1例中,其余35例疗效评估均为优;JOA评分15~17分,平均16.3分;VAS 0~2分,平均0.6分.MRI显示:Wallis系统置入节段脊髓受压表现消失,椎间盘信号有改善,相邻节段椎间盘无退变加重表现.36例患者无脑脊液漏、感染、残留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再突出及置人物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置入作为一种预防及治疗腰椎疾病的"非融合-动态稳定"手术,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活动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同时维持节段稳定性,促进退变椎间盘的恢复,并通过保留手术节段脊柱运动功能而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K-ROD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相邻节段退变的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K-ROD系统治疗,11例)和对照组(采用单节段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9例)。观察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腰、腿部疼痛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和影像学指标(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34~53(44.55±6.52)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31~54(40.22±9.26)个月。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明显长(多)于对照组(P<0.05)。②临床疗效: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影像学指标: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观察组退变椎间盘节段椎间活动度(ROM 1)均降低(P<0.05),退变椎间盘上位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ROM 2)均增高(P<0.05),对照组ROM 1、ROM 2均增高(P<0.05),ROM 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出现邻椎退变观察组1例、对照组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ROD系统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相邻节段退变临床疗效较好,可延缓手术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