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46例危重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解决了病人的心理问题,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明显改善了病情及预后,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3.
4.
急、危重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危重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危重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危重病人大多面临生命威胁,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危重患者的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一般心理调查表对393例普通门诊和393例急危重患者病后紧张、恐惧、焦虑等十五项因子进行问卷调查,进行比较。结果普通门诊和急危重患者在焦虑不安、抑郁、恐惧、安全需要,依赖性五个因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危重患者因病情急,重,复杂,变化快大多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护士在及时准确抢救的同时,可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急重症病人的心理护理已不容忽视。急重症一般是指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需要立即进行紧急医疗救治的疾病,如临床上常见的各种外伤、急腹症、急性中毒、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其特点都是起病急,来势凶猛,病情重,病人随时处于死亡的威胁之中。如果抢救及时、正确,患者生命将获救,如贻误战机,  相似文献   

7.
运用举例说明的方式,阐述对危重病人陪伴及家属心理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危重病人陪伴及家属给予必要的心理指导与咨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有关急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状态达到最佳化治疗研究中肺动脉导管 (Swan -Ganz)与复苏治疗的关系 ,评估生理、临床、治疗等方面因素对复苏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从MEDLINE(英文医学文献资料网库 )中搜集所有与Swan -Ganz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关的 71篇研究文献。按照限定条件进行筛选 :①病人类型 :急性病 ,高危外科手术病人 ,创伤 ;②达到血流动力学指标正常值或超常值标准 ;③控制组死亡率 >2 0 % (危重组 )或 <15 % (一般组 ) ;④治疗后达到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早晚 ;其中 2 1项研究接受Meta分析。结果 在危重组 ,早期达到血流动力学超常值治疗 ,2 1项研究中的 7项显示在控制组与治疗组之间死亡率有显著性的差别 (P <0 0 5 ) ;而晚期达到血流动力学超常值治疗的 6项研究 ,两组之间死亡率无显著性的差别 (P >0 0 5 )。在一般组 ,达到血流动力学正常值治疗的 5项研究和超常值治疗的 3项研究显示 ,控制组与治疗组之间死亡率无显著性的差别。结论 经Swan -Ganz引导早期达到血流动力学超常值治疗 ,能降低重病组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以减少意外事故,保障病人安全,降低和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由急诊科转入各科室的1231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院内转运的1050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对病人进行治疗、护理和转运病人,交班时用口头交接班。观察组在急诊科与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内科和外科转运病人时要求严格遵守转运流程,必须使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比较《急危重病人交接单》干预前后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应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可提高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在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预防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院 2 0 0 0~ 2 0 0 2年 130例急危重病人手术救治的麻醉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130例病人诊断符合本院急危重病人诊断标准。男 82例 ,女 4 8例 ,男女之比为 1:0 .5 8;年龄 4~ 80岁 ,平均36 .2 9岁 ,<10岁 2例 ,10~ 19岁 8例 ,2 0~ 2 9岁 4 2例 ,30~ 39岁 33例 ,4 0~ 4 9岁 2 1例 ,5 0~ 5 9岁 5例 ,6 0~ 6 9岁 10例 ,70~ 79岁 6例 ,≥ 80岁 1例 ,其中 2 0~ 39岁者占病例总数 5 7.6 9%。重度颅脑损伤 2 4例 ,宫外孕破裂出血性休克2 3例 ,腹腔多器官损伤 2 1例 ,全身多处组织损伤并休克 17例 ,…  相似文献   

11.
樊平花 《护理研究》2007,21(15):1374-1375
危重病是急性或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健康问题,需要多个专业联合,进行持续的评估及治疗,以维持病情的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出现[1]。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突发的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慢性疾病的突然恶化等因素可使人产生濒死、恐惧、悲哀、无助和绝望等消极情绪,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应对  相似文献   

12.
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指护士通过适当的方式使病人在手术情境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使病人正确对待手术刺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面临的处境,从而减少手术刺激的不良因素,增强抗病能力,使手术预后不良反应减到最小。护士要做到这点,必须对病人的文化背景、家庭、生活习惯、疴隋变化、思想情绪等有所了解,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安慰、暗示等手段,并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3.
柯阳芳  邓月兴 《全科护理》2008,(20):2741-2742
通过对32例高位截肢病人的护理,针对病人入院初期、术后住院治疗期、出院前康复期等不同时期的心理异常,分别开展不同的心理辅导,结果发现心理护理对病人正视现实、安心积极配合治疗、回归社会重新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32例高位截肢病人的护理,针对病人入院初期、术后住院治疗期、出院前康复期等不同时期的心理异常,分别开展不同的心理辅导,结果发现心理护理对病人正视现实、安心积极配合治疗、回归社会重新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进食障碍病人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心理护理对策。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8例进食障碍病人进行测评,并与常模对照。结果进食障碍病人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常模(均P〈0.01),以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最为突出,分别为(t=12.51、9.14、9.57、8.38,均P〈0.01)。结论进食障碍病人的心理特征以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为突出,应针对性地制定心理护理措施,以缓解精神紧张,使病人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严重烧伤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减少严重烧伤患不良心理的方法。方法:随机将102例严重烧伤患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52例除常规护理外,针对患不同的心理压力进行心理护理。结果:实验组患有心理压力明显少于对照组,对烧伤整形知识的了解比对照组多。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和烧伤整形知识的宣教可减少患的心理压力,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率,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直接交流沟通等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在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 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都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结论 针对患者心理需求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能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率,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肿瘤病人心理状态调查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丽 《现代护理》2007,13(27):2553-2554
肿瘤病人的心理过程有别于其他疾病病人,他们的心理变化则更为明显.从发现疾病到认识接受是一个复杂而痛苦的心理过程.护理人员用同感心对病人关怀、照护,帮助病人稳定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正确引导病人对疾病的认知,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输血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0例输血患进行心理特征分析,认为患存在恐惧、紧张心理,怀疑对抗心理和依赖心理,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如创造合适的输血环境,加强宣教,针对不同心理施护等。结果患的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有明显改善,顺利完成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20.
柳丽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27):2553-2554
肿瘤病人的心理过程有别于其他疾病病人,他们的心理变化则更为明显.从发现疾病到认识接受是一个复杂而痛苦的心理过程.护理人员用同感心对病人关怀、照护,帮助病人稳定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正确引导病人对疾病的认知,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