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从2003年至2004年6月,对鼻腔出血病人给予用双腔气囊型导尿管行鼻腔填塞术。特别是后鼻孔填塞,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简化了填塞步骤,缩短了填塞时间,经治疗48例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顽固性鼻腔出血是指经前鼻孔填塞治疗无效的鼻出血,包括前鼻孔填塞期间仍有活动性出血,或前鼻孔填塞48小时以上,撤出填塞物后再次鼻出血等情况,出血量在400ml以上.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特别是顽固性鼻腔出血,通常出血量较大,来势凶猛,严重时会出现失血性休克,危机患者生命.我科字2003年1月~2008年1收集170例顽固性鼻出血的患者资料,对其预防和治疗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顽固性鼻出血,多指应用传统的前鼻孔、后鼻孔填塞等方法仍不能控制的出血,是耳鼻喉科的急症之一。因为鼻腔血液供应丰富,出血部位隐蔽,传统检查方法难以准确找到出血部位,前、后鼻孔填塞止血又很难有效压迫出血点,故治疗效果较差。有时治疗时因鼻腔反复多次填塞,患者痛苦大,并发症多,患者难以接受,给治疗带来诸多不利因素[1]。我科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在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患者5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鼻腔后部的出血由于部位深而隐蔽,常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前后鼻孔填塞治疗,不仅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还会引起耳部、鼻窦等诸多并发症,近年来随着鼻内窥镜的广泛应用,为治疗鼻出血提供了新的途径。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对45例鼻腔后部出血的患者采用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法进行止血,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耳鼻咽喉科急、重症之一.前鼻镜能窥见的出血点的病例因检查容易发现,处理相对简单.但发生于鼻腔中后方的出血点,因出血部位难以寻找,以往一般使用前后鼻孔填塞或前鼻孔填塞的方法进行止血,因填塞较盲目,且患者痛苦较大,其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我科自2008年至2011年10月收治反复鼻腔出血患者50例,在鼻内窥镜下配合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2000年2月~2004年10月,我院采用气管导管插入鼻腔,注气膨胀气囊代替后鼻孔锥形纱球填塞治疗32例后鼻孔出血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鼻腔填塞术后死亡1例宁夏自治区医院耳鼻喉科尹凤兰,罗红岩鼻腔填塞目前是治疗鼻衄的主要方法,前后鼻孔填塞成功率在48%~80%之间。尽管填塞法效果较好,但产生的并发症也不可忽视。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可出现严重反应或死亡。我科遇到鼻腔气囊...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4岁。左鼻腔不明原因反复出血1月,于1989年2月1日转来我院,入院后即行左后鼻孔填塞,补液加止血药物及抗生素静滴等,治疗13天出院。2天后左鼻又出血,再入院,仍作后鼻孔填塞,1周后更换鼻腔填塞纱条。隔日再次左鼻出血,量较多,第3次填塞,并作鼻腔及副鼻窦X线断层摄片无特殊。  相似文献   

9.
鼻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此病的发生与干燥的气候和高血压有一定的关系,轻症涕中或咳痰中带血,重者流血不止,出血量大,甚至导致出血性休克,而危及患者的生命。鼻出血以秋、冬季发生者较多,患者或同时伴有高血压,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2003-2004年我科收治出血患者45名,其中40岁以上占69%,伴高血压占30.5%。针对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情况严重与否,可采取前鼻孔填塞术、后鼻孔填塞术、鼻腔微波治疗术以及颈外动脉结扎术等治疗方法。根据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慢性鼻窦炎目前治疗多以手术为主,鼻内窥镜手术常规需行鼻腔填塞,是防止鼻腔、鼻窦术后出血、粘连或再狭窄的重要措施。国内术后止血常用鼻腔填塞凡士林纱条,现我科采用纳吸棉术后止血。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科鼻内窥镜手术后分别采用纳吸棉及凡士林纱条止血,观察术后鼻腔止血及鼻腔黏膜恢复情况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方法多采用前鼻孔凡士林纱条填塞术和后鼻孔栓塞术,由于鼻腔出血部位隐蔽,往往填塞不到位,止血不彻底,而且后鼻孔栓塞痛苦大,有引起中耳炎、中隔穿孔、鼻窦炎等并发症,体弱患者有时危及生命。2002年来我科采用鼻内窥镜下查找出血点,局部硝酸银烧灼、电凝或明胶海绵凡士林纱条填塞技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病种之一,秋冬两季多发.因鼻腔黏膜糜烂引起出血的病人多见,而以往采用的前鼻孔填塞术,多数患者会出现鼻腔胀痛及头痛.儿童更因惧怕疼痛,不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自2007年~2009年我科采用可溶性止血纱布针对鼻粘膜糜烂出血的病人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微波治疗术因术中不出血,术后鼻腔不用填塞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鼻科疾病的治疗.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术后并发症.我科在1999年-2000年中收治了三例微波治疗术后导致并发症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鼻内窥镜下微波热凝治疗高血压鼻出血6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高血压病人日趋增多 ,而且年轻化。伴之而来的高血压性鼻出血亦增多。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危急症之一 ,而高血压性鼻出血来势凶猛 ,出血量大 ,处理十分棘手 ,尤其是鼻腔中后段出血者 ,往往需要做盲目性的前后鼻孔填塞 ,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我科于 1999年开始对鼻腔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 1999年 7月至 2 0 0 0年 12月 ,采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慢性鼻窦炎患者 ,疗效较好 ,术后出现并发症 2 0例 ,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 ,均获痊愈。现将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80例 ,男 5 0例 ,女 30例 ,病程最长 2 0年 ,最短3个月。其中术后鼻腔出血 10例 ,眶周瘀血 4例 ,眶内血肿2例 ,鼻腔粘连 4例 ,平均住院 10 d,均痊愈。2 并发症的护理2 .1 鼻腔出血的护理 :因鼻腔血管丰富 ,手术中损伤鼻部血管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当发现出血时 ,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前后鼻孔重新填塞 ,按医嘱输液 ,必要时…  相似文献   

16.
临床资料:24例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42~60岁11例、61~90岁13例;血压(28~20)/16~12)kPa;鼻出血均在当日至3日内入院。出血部位:鼻中隔litte氏区12例,鼻中隔中部2例、后部2例,中甲前部2例,中申中部2例,后部及后端4例,左侧8例,右侧12例,双侧4例。入院诊断:高血压合并鼻出血。治疗:先清除鼻腔内填塞物,排净鼻腔内血凝块,查明原因和出血部位后立即进行止血治疗,鼻腔前部及中部出血者用凡上林纱条行前鼻孔填塞;对反复鼻出血及鼻腔后部、后鼻孔出血加用后鼻孔填塞(10例)。前鼻孔填塞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后鼻孔填塞2…  相似文献   

17.
艾氟隆止血海绵在鼻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首本  钟海建  黄雄超 《广西医学》2006,28(12):1983-1984
鼻腔填塞是防止鼻腔鼻窦术后出血,黏连的重要措施,鼻内镜术后鼻腔填塞物的选择对减少术腔出血,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患者痛苦非常重要.于2004年8月至2006年2月我科应用麦迪森公司生产的艾氟隆止血海绵材料用于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术后鼻腔填塞,并与凡士林纱条填塞进行对比观察,临床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发生于鼻腔后部的出血是耳鼻喉科的常见急症之一,采用前、后鼻孔填塞有时难以奏效,自2000年3月以来,我科对60例鼻腔后部出血患者,采用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出血部位电凝止血,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鼻衄是鼻科常见的急症,大多数可经保守治疗而止血。少数严重的鼻衄虽经血管结扎仍然不能控制。我科于84年9月遇到一例,用多种止血措施无效,后经筛窦开放填塞术而治愈,特介绍如下: 患者苏×,男,63岁,退休教师。三天前右鼻突然出血,经门诊多次鼻腔填塞无效。入院检查:血压142/80,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不肿大,心肺正常,肝脾不大,右鼻腔前上部出血,鼻中隔中部,粘膜糜烂,看不清出血点,给予鼻腔填塞,继续有博动性出血,乃作前后鼻孔填塞,并给予补液、输血、  相似文献   

20.
陈业锋 《华夏医学》2000,13(6):774-775
严重后鼻孔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 ,来势凶猛 ,一般都需鼻腔填塞压迫止血。为减轻患者鼻腔填塞的痛苦 ,我科自1995年 3月至 2 0 0 0年 3月采用翼腭管注射 2 %利多卡因加立止血治疗严重鼻腔后部出血 32例 ,获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5年 3月至 2 0 0 0年 3月共收治 6 2例严重后鼻孔出血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32例 ,男 18例 ,女14例 ,年龄 2 6~ 72岁 ,平均 42 .2岁 ,其中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者 13例 ,因感冒、鼻腔鼻窦炎症致鼻后部糜烂引起者 11例 ,原因不明者 8例。本组出血量少者 2 5 0 m1,最多者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