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腹腔镜诊治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对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1996年5月~2004年2月对2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儿行腹腔镜探查术。结果 本组腹腔探查22例中,发现多种小肠畸形。其中包括Meckel憩室11例.回肠重复畸形9例,肠壁血管瘤1例,小肠息内1例。病变均位于小肠,22例手术均成功。结论 对于小儿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合并有小肠畸形的诊断及治疗,腹腔镜辅助下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开腹之前的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万仁平  黄文 《广东医学》2000,21(1):84-84
我院1992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小儿小肠血管瘤30例,全部术中在胃镜导视下手术切除,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13岁之间,平均5岁,所有病例均表现不同程度贫血,严重贫血者4例。发病时间除2例外均在2a以上。术中通过小肠临时造瘘口置入胃镜证实十二指肠4例,空肠14例,回肠10例,多发性2例。1-2 手术要点 本组全部在全麻下,取探查切口入腹,先按顺序探查肠管,找到位于肠管表面血管瘤并距瘤体1~2cm用丝线作荷包缝合作标记(暂不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空回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的选择。方法 :33例空回肠出血患者分别行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钡餐、核素扫描、血管造影、剖腹探查及术中肠镜等单项或多项检查 ,手术及病检证实。结果 :33例患者中 ,小肠肿瘤占 13例 (39 39% ) ,以平滑肌瘤多见 ,小肠感染性疾病 8例 (2 4 2 4% ) ,Meckel’s憩室 7例 (2 1 2 1% ) ,血管病变(包括血管瘤 ) 3例 (9 1% ) ,其它 2例 (6 0 6 % )。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 ,黑便多见 (4 2 42 % ) ,约 1/ 3的患者伴有腹痛 ,以中度贫血为多见 (4 8 48% )。核素扫描检查 7例 ,5例均发现小肠出血部位 ,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均为Meckel’s憩室 ;胃镜和 /或结肠镜检查 2 0例 ,5例提示小肠病变 ;剖腹探查 6例 ,其中 1例蓝色橡皮疱痣血管瘤、1例血管畸形、1例坏死性小肠炎 ,3例经术中肠镜发现 1例副伤寒、1例空肠平滑肌瘤、1例肠道钩虫病。结论 :空回肠出血以肿瘤为最常见病因 ,对不明原因的中度贫血伴黑便者应高度怀疑小肠病变 ,核素检查对诊断Meckel’s憩室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4.
空回肠出血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空回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的选择。方法:33例空回肠出血患者分别行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钡餐、核素扫描、血管造影、剖腹探查及术中肠镜等单项或多项检查。手术及病检证实。结果:33例患者中,小肠肿瘤占13例(39.39%),以平滑肌瘤多见,小肠感染性疾病8例(24.24%),Meckel‘s憩室7例(21.21%),血管病变(包括血管瘤)3例(9.1%),其它2例(6.06%),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黑便多见(42.42%),约1/3的患者伴有腹痛,以中度贫血为多见(48.48%).核素扫描检查7例,5例均发现小肠出血部位.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均为Meckel‘s憩室;胃镜和/或结肠镜检查20例,5例提示小肠病变;剖腹探查6例,其中1例蓝色橡皮疱痣血管瘤、1例血管畸形、1例坏死性小肠炎,3例经术中肠镜发现1例副伤寒、1例空肠平滑肌瘤、1例肠道钩虫病。结论:空回肠出血以肿瘤为最常见病因,对不明原因的中度贫血伴黑便者应高度怀疑小肠病变,核素检查对诊断Meckel‘s憩室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5.
术中胃镜导视下根治小儿小肠血管瘤(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小肠血管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术前也难以诊断 ,常规手术有可能造成漏切乃至复发。我院自 1 990年以来共收治 30例小儿小肠血管瘤 ,术中在胃镜导视下手术切除血管瘤 ,取得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男性 1 8例 ,女性 1 2例 ,年龄在 2~ 1 2岁之间。 5例曾有“小肠血管瘤”手术病史。空肠段血管瘤 1 5例 ,回肠段血管瘤 1 0例 ,广泛型血管瘤 (空肠、回肠、结肠均有 ) 5例。1 .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贫血 ,严重贫血者 4例。患儿均有反复间歇性解柏油样便病史 ,经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术前常规行胃镜及结肠镜检…  相似文献   

6.
孟宏春 《基层医学论坛》2010,(32):1044-1045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剖腹探查治疗小肠出血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剖腹探查治疗12例均明确诊断,病变肠管切除,止血均获成功。结论剖腹探查对小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在基层医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4例小肠间质瘤病例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为主16例,小肠梗阻5例,腹部肿块3例。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3例,空肠13例,回肠8例。1例术前胶囊式内镜明确诊断,DSA阳性率62.5%(10/16),X线消化道造影阳性率28.6%(4/14),19例经剖腹探查明确诊断。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5.8%(23/24),CD34阳性率70.8%(17/24),SMA阳性率29.6%(7/24)。随访3个月至5年,24例均健在,未有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小肠间质瘤术前各项检查阳性率低。对原因不明的反复大量消化道出血而又高度怀疑来源于小肠者须及时剖腹探查,以避免长期误诊。对于空、回肠间质瘤行根治性小肠切除术,十二指肠间质瘤且小者行局部切除,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消化道血管瘤(肝血管瘤也属于消化道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对分析我院收治一例(特殊小肠血管瘤)及1989-2010年国内外报道的小肠血管瘤的发病部位、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小肠血管瘤以空肠段、回肠段受累多见,多部位受累次之。病理多为海绵状血管瘤,其次为毛细血管瘤,而混合型血管瘤及淋巴血管混合瘤较少见。临床表现大部分表现为反复解黑便、贫血,而肠套叠、失血性休克、肠梗阻较少见。内科确诊较困难。基本上都为手术治疗中确诊且需要手术治疗。结论消化道(小肠)血管瘤好发于回肠及空肠,且以多发性常见。本病以无痛性反复解黑便为主要特点。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病灶为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周宏伟  邱卓  周岩 《吉林医学》2010,31(3):346-347
目的:探讨各型小肠闭锁的手术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总结2007年以来近2年半的时间里21例先天性小肠闭锁的病例资料。其中十二指肠闭锁5例、空肠闭锁4例、回肠闭锁12例;Ⅰ型7例、Ⅱ型3例、Ⅲa 10例、Ⅳb 1例。均以不同的方式手术治疗。结果:其中4例切口裂开第二次手术,2例吻合口瘘二次手术,1例施胃空肠吻合、造瘘术后未闭瘘,1例死亡。1例术后家属放弃治疗后营养不良死亡。治愈率90.47%。结论:早期诊断,恰当的手术方式是小儿存活的关健。Ⅰ型采用肠侧侧吻合、纵切横缝术。Ⅱ型、Ⅲ型闭锁病例可采用近端扩张肠管切除,肠端端或端斜吻合术或改良裁剪式吻合术。如术中小儿状态差,视野不好不能强行操作的可施胃空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10.
小肠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瘤的有效诊断方法,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81年6月~2004年9月收治的小肠血管瘤患者20例。结果全组患者有轻重不等的贫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或黑便,部分患者有腹痛、腹胀,容易误诊。发病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各7例,回肠5例,空旧肠交界1例。剖腹探查并手术治疗18例,单纯胃镜检查、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各1例。结论小肠血管瘤发病部位隐蔽,多种检查方法存在其局限性,手术探查并结合纤维内镜检查是一最有效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1.
小肠良性肿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小肠良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8年1月~2002年6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31例小肠良性肿瘤。结果:病理类型以平滑肌瘤、血管瘤、腺瘤、神经鞘膜瘤为主,部位:空肠13例,回肠10例,十二指肠8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出血、贫血、肠梗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诊断方法常规内镜及胃肠钡餐阳性率不高。结论:小肠良性肿瘤以平滑肌瘤、血管瘤、腺瘤、神经鞘膜瘤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延误诊断。检查手段相对不足,小肠镜及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冯凯祥  冯琦  章静  徐卫国 《四川医学》2001,22(12):1106-1107
目的 探索在胃镜下小肠双对比造影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在胃镜下,通过高弹力不折导丝活检道置导线入空肠,拔除胃镜,依导丝将空肠管置入空肠,再依次灌钡剂及空气造影。结果 40例造影全部成功,无1例出现并发症,每例置管时间4-10分钟(平均6.8分钟),26例有阳性发现(占65%),假阳性1例(2.5%),结论 胃镜下高弹力导丝行小肠稀钡造影。方便、安全有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键林  蚁璇 《河北医学》2008,14(9):1063-1064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X线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小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结果。钡餐检查采用全消化道追踪观察、多体位及适当加压的方法。结果:病变单发位于空肠3例,回肠7例,空回肠同时受侵犯5例。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见肠管狭窄6例,呈多发小结节充盈缺损5例,"动脉瘤样扩张"3例,3例见不规则龛影。结论:小肠恶性淋巴瘤临床以持续性脐周钝痛、腹部肿块、出血及贫血为主要表现,多发于回肠。全消化道钡餐检查以多发、多种类型病变及侵犯范围较广泛为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旗  国维克  唐斌 《皖南医学院学报》2007,26(3):200-201,22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6月~2007年1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痛、腹胀、梗阻、消化道出血、腹块、黄疸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胃、十二指肠镜/上消化道造影对十二指肠肿瘤诊断的阳性率100%,全消化道造影对空回肠诊断阳性率66.7%,B超+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阳性率63.2%,术前未能确诊20.8%,恶性肿瘤的根治率33.3%。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早期诊断困难,对腹痛,腹胀,梗阻,消化道出血,腹块,黄疸的病人,应进行B超、CT、消化道造影、内镜组合检查,无法确诊者,应行剖腹探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治疗有重要的作用。螺旋CT、双气囊小肠镜、球囊内镜对提高诊断率甚至早期诊断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羟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机制。方法:大鼠灌胃给药和大鼠胃肠道不同部位分别给药后.用HPLC测定羟A的血药浓度和胃肠道中羟A残留量;大鼠小肠推进实验。结果:橄榄油、维拉帕米和环孢素显著性促进羟A的吸收(P〈0.01);橄榄油和川芎挥发油延缓了药物在肠道内的推进速度(P〈0.01);羟A在胃内不吸收;羟A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羟A在胃肠道内的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回肠、胃、空肠、十二指肠。结论:大鼠口服羟A时生物利用度受胃肠道蠕动速度、P-糖蛋白、吸收部位及其在胃肠道内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空、回肠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原发性空、回肠肿瘤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空肠肿瘤4例,1例间质瘤术后1年复发、死亡,1例术后服用格列卫治疗一年余,2例腺瘤存活已3年余。2例空回肠腺癌并肠梗阻术后2年余。2例回肠恶性淋巴瘤术后半年~1年,均化疗结束,在随访中。1例回肠腺癌肝转移术后4月余,全身化疗2周期,转移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一次,在随访化疗中。结论本病早期诊断困难,X线钡剂造影、内镜、CT、腹腔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是诊断本症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是小肠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合并肠漏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 Pancreatitis,SAP)术后并发肠漏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1例SAP患者术后并发15例肠漏的临床资料,分析肠漏的诊治方法。结果:71例SAP患者并发肠漏15例,肠漏发生率21.1%。其中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漏8例,上段空肠漏1例,上段空肠漏+升结肠漏1例,结肠漏5例。8例患者经过肠内营养支持、腹腔局部冲洗引流+负压吸引等保守治疗措施治愈。7例患者因引流不畅,通过手术改善引流。其中1例结肠漏患者因再次手术后引流不充分,感染加重,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6例实施各型手术治疗,其中2例十二指肠漏患者同时于再次腹腔引流术中行胃造口及双空肠造口术;1例空肠漏患者行漏口段局部空肠切除空肠对端吻合术;2例结肠漏患者行末端回肠造口、腹腔引流术;1例上段空肠漏+升结肠漏患者行经口放置空肠营养管,并行末端回肠造口、腹腔引流术。再次手术患者术后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治疗,同时行腹腔冲洗、负压引流,均治愈出院。结论:SAP术后并发肠漏是常见并发症之一,诊断主要通过消化道造影。处理重在预防。治疗应充分考虑原发病的状况,并根据肠漏的位置、局部炎症的情况、早期通过加强营养支持,保持漏口周围引流通畅.多数肠漏可自行愈合,后期少数不愈合肠漏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传统的开腹Miles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比较,对比分析腹腔镜Miles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6月我院低位直肠癌患者Miles术88例,其中腹腔镜组48例,遵循全肠系膜切除原则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Miles术;开腹组40例,行常规开腹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数、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开腹组,且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也均优于开腹组,但其手术时间较长,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此外,腹腔镜组切除淋巴结数与开腹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直肠癌创伤小、康复快、安全可靠,短期随访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吴兆祥  姜涛  杨卫东  向航 《中国医学工程》2005,13(5):511-512,515
目的探讨胃及空肠造瘘在十二指肠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对该院自1996年11月~2002年11月共收治车祸伤致十二指肠损伤病人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人除常规的综合治疗外,均进行胃造瘘十二指肠引流、减压,空肠造瘘肠内营养及消化液的转流.结果12例病人9例治愈,3例死亡.其中1例因门静脉破裂,肝破裂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死亡;1例并发ARDS死亡;1例因吻合口漏、出血、不全性肠梗阻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胃及空肠造瘘减少了十二指肠漏的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收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小肠出血诊断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 方法 :对 71例经小肠钡剂造影、小肠镜、血管造影、核素显像和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病因进行分析。 结果 :小肠出血以小肠肿瘤居首位 ,占 5 2 .1% (37/71) ,良性肿瘤占32 .4 % (2 3/71) ,恶性肿瘤占 19.7% (14 /71) ,病变部位以空肠多发。其次为血管发育不良占 2 9.6 % (2 1/71) ,病变多位于末端回肠。克罗恩病占 8.5 % (6 /71)。手术探查阳性率为 97.2 % (6 9/71) ,血管造影阳性率为 81.7% (49/6 0 ) ,核素显像阳性率为 72 .7% (8/11) ,小肠镜检查阳性率为 31.4 % (11/35 ) ,全消化道钡剂造影阳性率为 12 % (6 /49)。 结论 :肿瘤是小肠出血的首要原因 ,其次为血管发育不良 ,血管造影对小肠肿瘤及血管发育不良诊断率较高 ,及时手术探查对小肠出血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