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室结折返的电生理机制和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室结折返的电生理机制和形态学基础胡英,蔡 绳(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32)早在1943年Barker等[1]就曾提出房室结(AVN)可能是许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折返活动发生的场所。十几年后Moe等[2]在动物实验及...  相似文献   

2.
房室结双径路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进展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罗瑞萍综述于世龙审校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房室结双径路(AVNDP)被认为是发生AVNRT的基础。近年,随着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  相似文献   

3.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蒋文平(苏州医学院附一院心内科江苏215006)房室结双径路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基础,药物只能控制AVN-RT发作,不能根治。过去曾用过电消融、手术治疗,但并发症多,创伤大,接受治疗者甚少,...  相似文献   

4.
房室结双径路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研究周晓芳,郑竹虚,蔡力,罗莹,黄启华临床常发现,房室结双径路(AVNDP)患者中仅部分人易发生抑返性心动过速(AVNRT),如何选择AVN-RT易发者进行射频消融术,我们从电生理指标方面做初步探讨。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中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者的电生理特点。将AVNRT分为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组(Ⅰ组)及房室结功能曲线不连续组(Ⅱ组),行慢径消融,进行消融前后和组间的电生理比较,分析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者的特点。结果:Ⅰ组心房程序刺激对AVNRT的诱发率仅42%(5/12),低于Ⅱ组的66%(23/35)。Ⅰ组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ERP-AVN)消融前后无显著变化(218  相似文献   

6.
按常规方法射频消蚀(RFCA)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二例右侧隐匿性旁道未阻断。改用下位法改良房室结(AVN),在H波完全消失处放电。结果:延长了正向房室传导有效不应期(ERP),AVRT不能诱发。提示:AVN改良法可作为RFCA治疗AVRT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PR综合征PR缩短的原因以及合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对既往射频消融病例中具有短PR(PR<0.12秒)和QRS波正常的26例患者的电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同期PR间期正常的2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电生理特性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Ⅰ组(短PR组)的AH间期和AV间期明显短于Ⅱ组(PR间期正常组)的AH间期和A-V间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Ⅰ组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是20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6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PR缩短的原因是由房室结的解剖或电生理特性所决定的,大多数短P-R综合征合并室上速的电生理机制是房室结双径路,少部分病例为隐匿性房室旁路  相似文献   

8.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研究盛晓东宋建平惠杰汪康平蒋文平随着电生理检查的深入,人们对临床电生理的一些理论和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本文分析了9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旨在探讨AVNRT的电生理特征。材料和方法临床资料1992年1...  相似文献   

9.
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电生理学郭映春,崔长琮,张涛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AVJRT)的命名过去的研究认为AVJRT的折返环位于房室结内,心房一结交界区有共同传入支,结-希交接区有共同传出支,又称房室结双径路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如...  相似文献   

10.
房室结折返的新概念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杨曙光综述王玉堂审校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有效方法,它通过造成远离房室结的损伤,可终止AVN-RT发作,同时,也对关于房室结解剖、功能和功能异常的传统概念提出了挑战。实...  相似文献   

11.
对2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施行导管射频消融(RFCA),其中10例为预激综合征并房折返性心动过速(WPW并AVRT),10例为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DP并AVNRT),1例为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经RFCA预激旁路和房室结改良有18例获得成功,成功率85.7%。无并发症,随访1~6个月未见复发者。  相似文献   

12.
房室折返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逆行P波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根据临床心内电生理检查法分析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心电图,发现逆行P波(P')区别AVRT与AVNRT及对房室旁道(Ap)初步定位准确性高,简便迅速,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房室结双径路(DAVNP)合并房室旁路(AP)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要求。方法对2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进行电生理检查,观察PSVT的前传和逆传途径,然后对AP或房室结慢径(SP)进行消融治疗。结果218例PSVT中检出DAVNP+AP10例,检出率为4.6%。其中SP前传、AP逆传(SP-AP折返)4例,快径(FP)前传、AP逆传(FP-AP折返)1例,SP-AP折返并FP-AP折返或SP/FP交替前传折返4例,SP前传、FP逆传(AP旁观)1例。10例患者均作AP消融,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3例加作SP消融,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DAVNP合并AP者AP均作为逆传途径,阻断AP是消融关键;AP旁观者也应作AP消融;仅有AH跳跃延长者不必接受房室结改良;AP消融者应作DAVNP电生理检查。  相似文献   

14.
房室结三径路伴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少见,心内电生理特点复杂,常易误诊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PJRT)、房速等。本文报告两例房室结三径路伴(AVNRT)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体会。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男,18岁。阵发性心悸3年,加重半年。发作呈突发突止,数次/日,每次持续数分至数小时不等。查体无阳性体征。平时心电图正常。发作时呈窄QRS心动过速,有两种频率:110次/分(bpm)和170bpm。食道心电图示室上速(SVT)发作时VA…  相似文献   

15.
病窦综合征伴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电生理探讨罗莹郑竹虚蔡力周晓芳黄启华陶剑虹(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成都610072)关键词房室结双径路病窦综合征参数,电生理房室结双径路(DAVNP)传导是较常见的电生理现象。本文以DAVNP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6.
分析100例显性预激综合征食管心房调搏的资料,结果表明:①诱发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49例,左侧旁道(AP)较右侧AP发生率高;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AVRT)3例,均见于右侧AP。前向与逆向的单次折返13例。房室折返性心律失常总计65例,占65%。②O-AVRT的形成应具备旁道前传的有效不应期(APA-ERP)>房室结有效不应期(AVN-ERP)>左房有效不应期(LA-ERP)。A-AVRT的形成,应具备AVN-ERP>APA-ERP>LA-ERP。③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诱发以S_1S_2及分级递增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房室结双径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射频消融术证实的房室帝道(AP)合并房室结双径(DAVNP),以了解其电生理特点。方法 以食管心房调博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室上速合并房室结双径12例,并行射频消融枚。结果 AP合并DAVNP占AP的16.4%(12/73),多为陷匿性AP(10/12),其折返途径多为AP逆传(10/12),房室结单一径路前传,房室结快径道不应期及心动过速时RP’(VA)与RP意期,在食道电生理与心内电  相似文献   

18.
植物神经阻滞对房室结双径道的影响齐书英,李洁,宁佩萸(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石家庄050082)房室结双径道(DAVNP)是一种常见的电生理现象,它是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AVNRT)的结构基础[1]有的作者认为,DAVNP是受植物神经影响[2,3]。本...  相似文献   

19.
异丙肾上腺素在射频导管消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中的意义(摘要)胡大一杨新春葛永贵商丽华马长生3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接受异丙肾上腺素(异丙肾)诱发试验,其中20例在消蚀前电生理检查诱发AVNRT阴性,静滴异丙肾(1~3μg/min...  相似文献   

20.
报道2例特殊类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为慢-慢型AVNRT伴起始部多径路逆传;1例为两种不同电生理特性的慢径交替前传、快径逆传构成的AVNRT。电生理检查均提示房室结三径路。2例病人均于冠状静脉窦口上方消融慢径改良房室结成功,心动过速不再被诱发。随访2个月心动过速均无复发。提示房室结多径路形成的特殊类型AVNRT,需详细的电生理检查并仔细鉴别方能予以诊断。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同典型AVN-RT,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