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压力反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压力反射敏感性(BRS)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1例AMI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组的BRS、心率变异以及临床情况。结果AMI患者3周BRS明显小于17例正常对照组(10.7±7.2ms/mmHgvs.4.2±1.5ms/mmHg,P<0.05);心肌梗塞患者随访中猝死2例,其BRS降低最明显;心梗患者的BRS与心率变异各项指标无相关性,与年龄、性别、超声射血分数、心肌酶谱等也无相关性;BRS有较大个体差异。结论BRS在心肌梗塞患者明显下降,并可作为患者的一项独立的预后指标;BRS与心率变异是反映患者自主神经的二个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2.
心脏性猝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心脏性猝死陈新由于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迅速发展,心脏病总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心脏性猝死(SCD)仍然是医疗保健方面的一大问题。有创性电生理试验(检查,EPS)十分有助于发现心脏性猝死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猝死高危患者。一些无创性技术如信号平均心电图、同位...  相似文献   

3.
压力反射敏感性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用于自主神经功能检测指标有心率变异性及压力反射敏感性。本文详述压力反射敏感性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压力反射敏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血管压力反射敏感性研究进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长谦综述黄定九审校心血管压力反射敏感性(BaroreflexSensitivify,BRS)是指血压变化致反射性心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压力反射敏感性的检测是分析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之一。早在1908年Ga...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37例临床分析谢英洪昭光一、临床资料1985~1997年,在我科住院期间或出院半年内发生心脏性猝死(SCD,即未意料到的、出现症状1小时作者单位:100029北京市,安贞医院老年心内科内、临床尚未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性死亡)的老年...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超急性期压力反射敏感性(BRS)的动态变化规律,制备了SD大鼠AMI模型,观察以AMIO~4h的BRS变化及其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发现AMI30分钟时即有BRS钝化现象,以1h时最为明显。BRS钝化与BP及心脏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7.
压力反射敏感性(BRS)是定量分析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平衡状况的指标之一。其测定方法包括血管活性药物法、颈部气室压力法、自发BRS分析方法。BRS对于筛选出心肌梗死后可能发生猝死的高危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有研究表明BRS预测心源性猝死尚存在一定局限性。一些用于心肌梗死和心衰的干预手段能够改善BRS,恢复心脏自主神经平衡。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无创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BRS)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病期、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直立倾斜方法估测35例正常人及4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被动倾斜前后的血压,心率变化。心电图上第30个心动周期与15个心动周期的R-R间期的比值(RR30th∶RR15thratio)及BRS值。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RS明显低于正常(BRS值分别为7.15±1.2ms/mmHg对12.5±4.8ms/mmHg,P<0.01;30∶15比值分别为0.997±0.011对1.101±0.089,P<0.05),且与高血压的病期、病情有一定关系。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的压力反射敏感性的衰减可能发生在高血压前期,随高血压的发生而发生,并与之相平行发展  相似文献   

9.
压力反射敏感性(BRS)是定量分析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平衡状况的指标之一.其测定方法包括血管活性药物法、颈部气室压力法、自发BRS分析方法.BRS对于筛选出心肌梗死后可能发生猝死的高危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有研究表明BRS预测心源性猝死尚存在一定局限性.一些用于心肌梗死和心衰的干预手段能够改善BRS,恢复心脏自主神经平衡.  相似文献   

10.
心脏性猝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脏性猝死(SCD)是心脏病死亡的最常见形式,其中约80%的基本病因是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发病后1年内的病人,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高。所谓心脏性猝死是指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意识丧失与死亡,其死亡的时间与方式是意外的和未预期的,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实验心肌梗死大鼠压力反射敏感性及口服氯沙坦对压力反射敏感性的作用,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心肌梗死后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开胸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制作心肌梗死模型,采用新福林法测定假手术安慰剂大鼠和心肌梗死安慰剂大鼠术后3天和28天的压力反射敏感性水平。氯沙坦组大鼠给予氯沙坦5mg/kg/天灌胃,28天时进行压力反射敏感性测定。结果手术后3天和4周时,两假手术组大鼠压力反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两心肌梗死组大鼠压力反射敏感性也无显著差异,但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氯沙坦组大鼠压力反射敏感性较心肌梗死组明显增加(P<0.01),与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压力反射敏感性与心率、平均动脉压、左心室舒张末压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心肌梗死大鼠在术后3天时压力反射敏感性显著降低并持续至4周。氯沙坦能够增加心肌梗死大鼠的压力反射敏感性,而且这种影响独立于其改善血流动力学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12.
压力反射敏感性(BRS)能确切反映血压改变时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的反射功能及心血管中枢稳定血压的能力,可作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但有关老年人BRS的研究鲜见报道.近期我们观察了20例老年择期手术患者的BRS,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低电流针剌后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方法15例年龄为38-54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0例血压正常对照组,接受无创伤的压力反射敏感性检测分析。结果高血压组的压力反射敏感性(BRS)和心率变异性(HRV)下降。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明显受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在高血压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低电流针刺能改善轻度高血压患者的压力反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心率变异性及压力反射敏感性在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事件发生中的价值,以及急性中心肌梗塞后药物治疗对心率变异性,压力反射敏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作的早期,普拉固强化治疗对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BRS)和化学反射敏感性(ChRS)的影响。采用随机、单盲、空白对照方法,共入选84例AMI患者,均在入院后24h内随机分配至对照组(n=28),传统治疗组(普拉固组20mg/d,n=28),强化治疗组(普拉固组40mg/d,n=28)。3组主要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在入院时、用药后4周检测血脂水平、BRS值、ChRS值及所有不良反应。结果:普拉固组20mg/d和40mg/d治疗4周后的患者较治疗前血脂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2治疗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有显著改善(P<0.05);2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4周后3组BRS值、ChRS值较入院时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2治疗组治疗后的BRS值、ChRS值均有显著改善(7.34±2.26,6.87±0.53vs5.66±1.34;7.83±3.36,6.38±1.25vs5.28±1.12;P均<0.01);与传统治疗组相比,强化治疗组治疗后BRS值、ChRS值的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普拉固早期强化干预能改善AMI的BRS、ChRS值,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心脏性猝死 5 0例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本组男性 3 6例、女性 14例 ,男∶女=2 6∶1,年龄多数在 2 5~ 3 5岁之间 ,少数在 60~ 70岁之间。健康者 2 7例 ,先心病 4例、风心病 8例 ,高心病 6例 ,QT延长综合征 2例 ,重症心肌炎 3例。1 2 心脏性猝死的诊断标准 均是由于心脏原因意外引起的猝然死亡[1] 。多数患者在急性发病后即刻~ 1h内死亡 ,少数最长不超过 6h。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 6h内死亡者为猝死的诊断标准。2 结果2 1 心脏性猝死的心电图分析 均为我院急诊科和心内科病房收治者 ,猝死前均有心电图描记。 1…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在医院外发生心脏猝死常见,但动态心电图记录猝死个过程则较少见。现将我院1例医院外冠心病患者佩带动态心电图记录器期间发生心脏性猝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者动脉血压变异和压力反射敏感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指动脉血压监测系统和心血管频谱分析系统测定糖尿病患者动脉收缩压和心搏间距的变异性以及压力反射敏感性。糖尿病性心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存在明显的动脉收缩压和心搏间距变异性的改变和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而后者是较早出现改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主要的猝死原因之一,具有无预兆、进展快的特点,因此识别 SCD 高风险患者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心脏复极异常与 SCD 的关系逐渐被揭示出来。本文就心脏复极异常的表现与 SCD 的联系以及机制加以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0.
现有发表的文献统计资料表明:亚洲和中国的心脏性猝死(SCD)的年发生率低于欧美国家,但呈上升趋势。冠心病是亚洲和中国导致SCD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心肌病和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亚洲因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导致SCD的比例高于欧美国家。亚洲的Brugada综合征的患病率总体上高于西方国家。提示应针对亚洲和中国的特点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