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窒息足月、早产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特点,研究其与新生儿DIC的关系。方法:检测10例正常新生儿,44例窒息足月儿,32例窒息早产儿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窒息足月儿D-二聚体明显升高,且与窒息程度正相关。窒息早产儿与窒息足月儿比较,D-二聚体无明显差异。结论:窒息足月儿大都存有前DIC或DIC早期,而窒息早产儿更易发生DIC。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分别采用ELISA法、双缩脲比色法测定了41例足月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并与21例正常足月新生儿比较,结果显示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纤维蛋白原亦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窒息新生儿存在凝血激活、体内存在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足月妊娠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方法对我院475例孕37~41+6周孕妇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分析,计算四分位数,描述该数据分布。结果足月妊娠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偏态分布,其95%水平为0.66 mg/L。结论孕足月妊娠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妊娠人群,故对孕妇DIC及静脉血栓的诊断界定值应高于非妊娠人群。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检测在DIC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IC患者60例(DIC组)、正常人40例(正常对照组)及60例非DIC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 DIC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非DIC患者组(P<0.01).动态监测10例DI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有效治疗后病情好转而逐渐降低.结论 血浆D-二聚体是DIC的敏感指标,监测该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5.
血浆-D二聚体及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胡波  王珂 《重庆医学》2004,33(11):1666-1668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DIC患者18例(DIC组)、DIC疑诊组10例(DIC疑诊者)和正常人2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结果以上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 (2 199.12±1 872.90)ng/ml、(89.80±173.58)ng/ml、(182.57±45.76)ng/ml.血浆FDP阳性率分别为0.20%,94.4%.DIC组血浆FDP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DIC疑诊组和正常对照组,而DIC疑诊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动态观察发现,血浆D-二聚体和FDP升高的5例DIC疑诊者有3例随后转变成DIC.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DP是DIC时敏感指标,监测2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钱申贤  王敏敏 《浙江医学》1999,21(6):332-332,334
为了探讨血浆D-二聚体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意义,采用ELISA法对22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48例正常对照者D-二聚体水平为0.14±0.07mg/L,22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34±1.72mg/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8例经肝素治疗有效DIC患者第3天、第7天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5.23±1.42mg/L和2.78±0.23mg/L,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提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时DIC有诊断意义,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观察DIC病情、判断疗效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临床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意义.方法 患儿在入院后3d及7d分别抽取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2ml,以0.13mol/L枸橼酸钠1:9抗凝,3000apm进行离心10min,取血浆待检.采用日本sysmex 产CA1500全自动血凝仪,配套使用德灵试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待检血浆进行D-二聚体检测.结果 D-二聚体水平是与DIC病情的发展程度成正比发展.死亡组和存活组的D二聚体水平均大于对照组.结论 血浆中的D-二聚体值的高低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程度呈正相关.D-二聚体值的检测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新生儿窒息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变化及其对止血状态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42例足月窒息新生儿血检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的血浆水平,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血浆水平,并与1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比较。结果:窒息新生儿血浆TM、vWF、GMP-140、D-D、t-PA和PAI-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重度窒息组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结论:窒息新生儿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  相似文献   

9.
刘祥平 《吉林医学》2014,(5):915-915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DIC患者22例,选取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30例,分别设为DIC组和对照组;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含量和FDP含量。结果:DIC组D-二聚体和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有效的治疗其D-二聚体和FDP水平逐渐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对DIC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任敏  肖菁  武加标 《现代医学》2009,37(6):447-44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90例成人AL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对22例ALDIC患者(ALDIC组)、168例AL非DIC患者(AL非DIC组)及45例正常人的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22例AL患者发生DIC前后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LDIC组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AL非DIC组(均P〈0.05);22例ALDIC前其血浆D-二聚体和P-选择素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且随病程的进展而进一步增高。结论D-二聚体和P-选择素对DIC的阳性预测率较高,且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急性白血病DIC和DIC前期诊断的实用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引起DIC的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7例APL患者的多项DIC常规指标和SFMC、P-选择素及D-二聚体.结果87例APL患者中,初诊时伴DIC20例,其血浆SFMC、P-选择素和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3例DIC可疑组中经动态观察,有6例发展为典型DIC,其血浆SFMC、P-选择素和D-二聚体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经治疗好转后上述指标逐渐改善.结论SFMC、P-选择素和D-二聚体对DIC的阳性预测率较高,且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DIC和DIC前期诊断的实用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足月产妇血浆D-二聚体的正常值水平以及统计分布,为妇产科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待产妇女的D-二聚体数据(剔除有产后大出血、妊娠并发DIC等不良妊娠病例)共2 428例,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足月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呈明显的偏态分布,95%的产妇D-二聚体水平〈1 889.4 ng/ml;不同年龄组产妇D-二聚体水平不全相同,适龄产妇组和大龄产妇组D-二聚体差异不明显(P〉0.05),低龄产妇、高龄产妇与适龄产妇组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妊娠期妇女,特别是足月产妇体内出现高凝和高纤溶状态,所以不能套用健康人的正常参考范围,建议用≤1886ng/ml作为临产足月孕妇的上限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初步建立妊娠各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参考区间。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西区的1065名健康单胎孕妇、2例孕期静脉血栓,3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以及健康非孕妇对照者120名(健康对照组)。将孕妇按孕龄分为三组:早孕组(<14周,351名),中孕组(1427周,348名),晚孕组(>2740周,366名),使用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各组孕妇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及统计学分析,初步建立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参考区间。妊娠期组妇女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呈偏态分布,D-二聚体浓度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纤维蛋白原浓度采用双侧百分位数法表示(P2.5P97.5)。采用本研究建立的D-二聚体参考区间评估2例孕期静脉血栓,3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验证研究中建立的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随孕龄的增加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逐渐升高,不同孕龄组间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妊娠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孕龄呈正相关(r=0.735,P<0.05),尤其在孕32周后增加明显。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41(0.22,0.59)、1.46(1.03,2.05)、1.70(1.20,2.43)、0.23(0.12,0.37)mg/L FEU。妊娠期间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不同孕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建立不同参考区间。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00.73、03.09、04.14 mg/L FEU;采用D-二聚体参考区间评估的2例静脉血栓和3例DIC孕妇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均为阳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早孕期未见明显升高,孕中、晚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孕龄呈正相关(r=0.706,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2.59(2.32,2.94)、4.16(3.67,4.42)、4.46(4.07,4.78)、2.53(2.27,2.86)g/L,除早孕组外,其他组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中、晚孕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参考区间分别为2.695.64、3.026.05 g/L。结论初步建立我院检验科的健康孕妇妊娠各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参考区间,提高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妊娠期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血浆D-二聚体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春梅  龙尧  邓巧娟 《海南医学》2004,15(6):17-17,16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正常对照组、肝硬化A级、B级、C级、存活组、死亡组,测定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t检验。结果 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而递增,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结论 D-二聚体是一项反映慢性肝损害的敏感指标,对估计预后有极重要的意义,并能反映患者潜在性DIC。  相似文献   

15.
李金密  胡波  陈伟 《重庆医学》2008,37(3):256-257
目的 研究多发性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F1 2、FIB浓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取32例多发性创伤患者进行D-二聚体、凝血酶原裂解片段(F1 2)、纤维蛋白原(FIB)检测,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动态观察多发性创伤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4天静脉血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其中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者(DIC组)9例,未并发DIC组者(非DIC组)23例.结果 术后第1天与对照组结果 比较F1 2、D-二聚体、FIB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1 2和D-二聚体手术后第4天与手术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手术后第4天与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手术后第1天与手术前和手术后第4天比明显增高(P<0.05).DIC组的F1 2、D-二聚体、FIB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结论 F1 2、D-二聚体、FIB可作为监测严重创伤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相当有价值的指标,对DIC的早期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吕梁地区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范围。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山西省汾阳医院门诊和住院孕妇630例,按照孕周时间将其分为5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检测630例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以有效确定相应的参考范围。结果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伴随孕周期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不同孕周期组的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血浆D-二聚体正常值范围随着孕周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孕妇在妊娠早期略高于正常值(0.1mg/L)。统计过程中2例孕妇静脉血栓的D-二聚体高于正常值范围,3例DIC孕妇D-二聚体检测值20.0 mg/L。结论建立吕梁地区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对提高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DIC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24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30例健康体检结果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FDP阳性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的、FD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DI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动态检测产后大出血输血治疗中的D-二聚体水平,以评估疗效及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本院10例产后大出血抢救中的D-二聚体水平和凝血四项结果,同时检测20例正常分娩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作对照分析,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产后大出血抢救中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动态监测10例抢救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有效治疗病情好转后而逐渐降低.结论 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标志,其检测结果能反映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对了解机体的血液凝固状态,预测是否有微血栓的形成和出血倾向,预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发展及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在新生儿重度溶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住院治疗的50例重度溶血病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出生的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新生儿D-D水平,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重度溶血病新生儿组存在高凝状态,两组新生儿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浆D-D对新生儿溶血病高凝状态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