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蒙  张晓青  战凯 《中国病案》2024,(2):34-36+76
涎腺切除术是治疗涎腺炎症、涎腺囊肿、涎腺肿瘤的主要方法。ICD-9-CM-3中以手术切除范围为分类轴心将涎腺切除术分为涎腺病损切除术26.29、涎腺部分切除术26.31、涎腺全部切除术26.32,临床上常用的涎腺病损切除术包括腮腺病损切除术和小涎腺病损切除术,涎腺部分切除术包括腮腺部分(浅叶、深叶、副腮腺)切除术、颌下腺部分切除术、小涎腺部分切除术,涎腺全部切除术包括腮腺全部切除术、颌下腺全部切除术、舌下腺全部切除术。编码员在掌握每种手术的内涵后,应注意另编码同时进行的其它手术操作如任何淋巴结清扫术(40.40-40.42)、面神经切除术04.07、面神经移植术04.5、皮瓣移植术(27.57、25.59、86.71-86.72,86.74-86.75)、涎腺修补术26.49等。编码员应重视医学知识的学习,仔细阅读手术记录,充分与临床医师沟通,保证编码的准确、科学、完整。  相似文献   

2.
陈梅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158-158
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涎腺肿瘤发生的比例较高,涎腺肿瘤中以腮腺混合瘤最常见。腮腺混合瘤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一般保留面神经,以肿瘤部位的深浅做腮腺深浅叶或整个腮腺连同肿瘤一并切除,故做好术前术后的各项护理对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我科自2004年9月-2005年9月对17例腮腺混合瘤做腮腺切除术,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亚甲蓝染色在腮腺肿瘤及腺体切除术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亚甲蓝将腮腺染成蓝色,提高识别腮腺导管与面神经的能力,避免在腮腺肿瘤及腺体切除术中因识别错误或操作不慎而损伤或切断面神经。方法:将0.5%亚甲蓝2毫升从腮腺主导管注入腮腺内,然后,用酸性物质(维生素C片)含于舌背前1/3区,刺激涎腺分泌,将染料排空,最后,手术切除腮腺肿瘤及腺体。结果:切除腮腺肿瘤及腺体后,无一例因识别错误或操作不慎而将面神经损伤,造成面神经瘫痪。结论:使用亚甲蓝对腮腺进行染色,手术切除肿瘤及腺体时的安全性要比未经染色时的手术高。  相似文献   

4.
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肿瘤之一,其腮腺肿瘤的发生率最高.由于腮腺与面神经关系密切,手术时易损伤面神经,若肿瘤大时易引起颜面部的畸形.我院2002~2004年收治腮腺肿瘤的病人78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经过精心护理,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发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情况、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科1999年至2006年间进行的腮腺肿瘤手术34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解剖面神经下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28例,术后并发涎漏2例,暂时性面瘫3例;解剖面神经下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6例,并发颊支永久性面瘫1例,术后2a复发2例。结论:腮腺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良性肿瘤的治疗行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次全切除术;腮腺恶性肿瘤在未侵及面神经时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术后辅以放疗,同时应注重快速冰冻病理在手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腮腺肿瘤手术中,对位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以及低度恶性肿瘤多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腺体浅叶切除术,术中结扎切断腮腺主导管,术后加压包扎,压迫剩余假腺深叶组织使其萎缩,以期减少术后涎瘘及肿瘤复发。近年来,我科在此类手术中采取保留腮腺主导管,术后辅助局部加压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不同分支解剖面神经与术后面瘫关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腮腺肿瘤在颌面部大涎腺中发病率最高,良性肿瘤约占80%,而其中80%发生有腮腺浅叶。保存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是目前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标准术式,也与术者手术的熟练程序、技巧及肿瘤的部位、大小和不同的解剖方式有关。本文通过对3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切除探讨从面神经不同分支解剖时出现面瘫可能性的大小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吴厚刚  何广  孙玮  欧乐豹 《吉林医学》2012,33(17):3694-3695
目的:探讨腮腺区肿瘤发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情况、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腮腺区肿瘤手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解剖面神经下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27例,术后并发涎漏1例,暂时性面瘫3例;解剖面神经下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5例,并发颊支永久性面瘫1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例,术后2年复发1例。结论:腮腺区肿瘤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效果好,术后辅以放疗,同时应注重快速冷冻切片病检在手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裕  余海 《海南医学》2009,20(5):122-124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标准术式是解剖面神经并行腮腺腺叶及肿瘤切除。由于腮腺肿瘤80%发生于腮腺浅叶,且其中80%为良性肿瘤,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作浅层腺叶切除术已能满足治疗的需要。但是传统的腮腺切除术存在以下缺陷:①“S”形切口通常会在耳前和颌下区留下明显的疤痕,影响美观;②由面神经周围支向总干的解剖方法容易造成面神经周围支的损伤;③术后容易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④腮腺浅叶切除后会在腮腺区遗留明显的凹陷区,影响美观。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改进方式,旨在减轻创伤和畸形,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作者即对此作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10.
腮腺肿瘤9HD%来自腺上皮,良性者以多形性腺瘤为最多见,约占腮腺肿瘤的70%。而腮腺多形性腺瘤与面神经关系密切,且有低度恶变及复发倾向,故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要求保护面神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复发,面神经解剖及腮腺浅叶切除术是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经典术式。经典手术需要切除腮腺导管及腮腺浅叶,从而导致腮腺功能丧失及面容改变,为此我们改进术式,保留腮腺导管行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发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情况、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对腮腺肿瘤手术34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解剖面神经下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28例,术后并发涎漏2例,暂时性面瘫3例;解剖面神经下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6例,并发颊支永久性面瘫1例,术后2年复发2例。结论腮腺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良性肿瘤的治疗行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次全切除术;腮腺恶性肿瘤在未侵及面神经时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术后辅以放疗,同时应注重快速冷冻切片病检在手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腮腺全切、肿瘤+浅叶腺体切除是治疗腮腺恶性肿瘤采用的常规术式,但存在较多缺陷。文中依据患者肿瘤大小、分期等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分析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3例腮腺低度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先行肿瘤+周围腺体局部切除术后,9例患者行区域性扩大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病理提示有肿瘤复发倾向,辅助放疗),16例行肿瘤+腮腺全切除术(其中2例术后病理提示肿瘤侵犯包膜,辅助放疗),8例(T1、T2期4例患者保留面神经,T4a期4例患者行面神经切除)行辅助放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5~8.5年,均无复发。行区域性扩大切除术的9例患者面神经保存完好,其中未行放疗的8例患者唾液分泌功能良好;其余24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损伤症状,1~4个月后均完全恢复;行面神经切除的4例患者遗留面神经瘫痪症状。结论对无面神经受侵、肿瘤体积较小的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上皮-肌上皮癌等腮腺低度恶性肿瘤患者行区域性扩大切除术能最大程度保存腮腺功能;而对面神经与肿瘤粘连、受侵犯的患者可行肿瘤+周围腺体局部切除+术后放疗可保留面神经的功能、防止肿瘤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3.
阎学军 《当代医学》2009,15(32):87-88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尤以腮腺多形性腺瘤为多,且多位于面神经浅面和腮腺后下极,治疗颇为繁复。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以往的手术方式经历了二个阶段,单纯肿瘤剜除术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术。单纯肿瘤剜除术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高达40%以上。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的标准术式,同时结扎并切除腮腺导管,虽然术后复发率下降(低为3%~5%),但手术范围大,术后并发症多。80年代后期以来,区域性切除术被采用到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中来,取得了与浅叶切除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并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面神经损伤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对 44例腮腺肿瘤区域切除术进行回顾分析 ,评价面外形改变 ,腮腺的分泌功能 ,面神经损伤情况 ,涎瘘的形成 ,术后病理切缘的肿瘤浸润情况。结果表明 :经过 2~ 7年的门诊复诊及随访发现 ,面外形无凹陷畸形 ,面神经无损伤 ,无涎瘘形成。保留的残余腺体有涎液分泌 ,肿瘤无复发。认为保留腮腺导管的良性肿瘤区域切除术是一种可行性术式 ,符合功能外科原则 ,手术方法简单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方式与肿瘤复发的关系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我科1998年至2002年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48例的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肿瘤复发1例,出现暂时性不完全性面神经瘫痪5例,腮腺漏5例,Frey’s综合征4例。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应施行腮腺区域切除术或浅叶切除术或全腮腺切除术,术中解剖和保护面神经可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减少肿瘤复发和避免永久性面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腮腺混合瘤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至2007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腮腺混合瘤的40例患者进行混合瘤腮腺部分切除术,并防治术后并发症.结果 40例腮腺混合瘤腮腺部分切除术后随访1~3年,下颌缘支暂时性面瘫6例,无永久性面瘫,涎瘘1例,味觉出汗综合征3例,2例复发.结论 腮腺混合瘤经临床检查、B超及CT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术前根据肿瘤大小及与邻近组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中面神经解剖显露充分,尽量彻底摘除残余腺体,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杨光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2,(34):136-137,139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将7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区域性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组Frey综合征、涎瘘或积涎、耳周皮肤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可作为瘤体较小的浅叶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正>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肿瘤之一,是头颈涎腺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发病率高,约80%发生于腮腺浅叶,20%发生于深叶,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由于腮腺与面神经在解剖上紧密相连且血运丰富,神经分布异常复杂。因此手术难度和风险很大手术期护理与肿瘤切除术的预后有直接的关系。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式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改良切除术,术式内容包括取面部除皱术手术切口、解剖保留耳大神经后支、保留腮腺嚼肌筋膜、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术区及术后负压引流。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发生涎瘘者l例,2例出现暂时性面瘫,术后3个月恢复。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术后美容效果满意率100%。结论改良式腮腺肿瘤切除术避免了传统术式的缺陷,其切口隐蔽,容易操作,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腮腺肿瘤45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4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传统术式组23例,即保留面神经,肿瘤及腮腺切除术;功能性外科治疗术式组22例,即胸锁乳突肌肌瓣、保留面神经及耳大神经的肿瘤及腮腺部分区域切除术,术区放置负压引流.通过3~24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肿瘤复发、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耳廓区麻木感、口干等术后情况.结果 2组相比,面瘫、肿瘤复发、口干和涎瘘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传统的术式组耳廓区麻木感、Frey综合征和面部外形明显不对称的发生率与功能性腮腺切除术组的发生率相比较高.结论 与传统腮腺术式相比,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减少了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