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医护人员科学合理选用肌肉注射部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解剖观察和血管内灌注颜料的方法,结合X线四肢血管造影片,显示小腿三头肌、臀大肌、肩三角肌及股外侧肌的血供和微血管构筑。结果:结果显示小腿三头肌和臀大肌微血管构筑较股外侧肌和肩三角肌更加密集丰富。结论:临床常用肌注部位肌肉血供和微血管构筑有差异,为临床合理选用肌注部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各肌安全的肌注部位,进而达到更好的疗效,并减少婴幼儿肌注的并发症。方法在16具婴幼儿尸体标本上对三角肌、臀大肌、小腿三头肌进行局部解剖,并对各肌进行解剖学分区,观察各区周围血管神经的分布与走行,并测量各区肌肉的厚度。结果根据各肌区的厚度及血管神经走行等解剖学综合因素,认为三角肌4、5区,臀大肌3区及小腿三头肌5区可作为肌注相对安全区域。结论通过对各肌各区域进行解剖学测量及观察,可为临床上婴幼儿肌注部位及注射方式的选择提供可参考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股外侧肌内注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肌内注射是儿科、产科较常用的护理操作,注射部位有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为探讨新生儿肌注的最佳部位,我院观察了850例臀大肌、股外侧肌注射患儿,并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体皮瓣微血管立体构筑特征,比较下肢皮瓣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微血管密度的差异.方法应用墨汁灌注、酶组织化学染色、血管铸型三种方法对人体25例(50侧)下肢标本进行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发现皮瓣微血管构筑呈树枝状分布的形态特征,大腿内、外、前后各侧区真皮网状层的微血管网密度无显著差异,而小腿后外侧区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内、前侧区.结论下肢皮瓣内微血管密度的差异为临床中厚皮片供区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力  朱小平  郭贤钊 《重庆医学》2015,(15):2106-2108
目的:探讨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15例小腿前侧存在骨质或肌腱外露组织缺损患者,选择以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链为供血基础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通过明道转移修复缺损,顺行皮瓣以腘窝外侧皮动脉为供血源,逆行皮瓣以腓动脉穿支为供血源。结果15例患者15处创面,选用腘窝外侧皮动脉为供血源的皮瓣9块,腓动脉穿支为供血源的皮瓣6块,最大切取面积19 cm ×10 cm。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最长1年,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功能良好。结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皮瓣不臃肿,手术操作简单易行,是修复小腿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健侧胫后血管供血的小腿桥式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损伤的疗效。方法:临床治疗4例小腿严重损伤,用健侧胫后血管皮瓣蒂制成血管桥,切取股前外侧肌皮瓣,通过暂时借用健侧胫后血管供血以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结果:4例肌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I期愈合。随访4月~24月,皮瓣色泽红润,外观饱满,肢体远端血运良好。4例患者均保全肢体,避免截肢。结论:用健侧胫后血管供血的小腿桥式肌皮瓣是解决患侧肢体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一种理想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带蒂展肌移植修复小腿肌上段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研展肌和腓肠肌的形态、血供、神经支配。结果:展肌位置表浅,其血管和神经支配均来自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内侧神经,走行恒定;腓肠肌的内侧头、外侧头血管和神经支配均来自动脉和胫神经.结论:展肌是修复腓肠肌的内侧头或外侧头缺损较为理想的供肌。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带蒂指展肌移植修复小腿肌上段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指展肌和腓肠肌的形态、血供、神经支配。结果:指展肌位置表浅,其血管和神经支配均来自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内侧神经,走行恒定;腓肠肌的内侧头、外侧头血管和神经支配均来自胭动脉和胫神经。结论:指展肌是修复腓肠肌的内侧头或外侧头缺损较为理想的供肌。  相似文献   

9.
利用腘动脉外侧皮支血管为蒂,形成(1)顺行岛状皮瓣:选用外侧皮支1支作为皮瓣营养血管,皮瓣旋转幅度大,面积可达20~17cm^2,血管蒂长,可达14cm。(2)逆行岛状皮瓣:选用胫动脉穿支与外侧皮支动脉末梢支的吻合网作为皮瓣营养血管,血管蒂长,血供丰富.转移灵活。这类皮瓣适用于膝关节、小腿下端、踝关节、足部皮肤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家兔小腿三头肌内神经和血管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家兔小腿三头肌内神经、血管分布关系的研究,探讨如何选择和切取理想的部分肌肉移植重建运动功能的方法.方法:家兔一侧的小腿三头肌完整剥离后用Sihler's染色法行肌内神经的染色,同时另一侧行30%硫酸钡乳胶混悬液血管灌注并进行钼靶摄片.而后对照观察神经、血管在肌肉内分布的关系.结果:经Sihler's染色,家兔的一侧小腿三头肌肌质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肌肉外形完整,肌肉内各级神经分支被染成蓝紫色,清晰可见神经在肌肉内的分布.兔小腿三头肌分为3个神经肌肉室,腓肠肌外侧头可再分为3个亚部.经软X线摄影后的小腿三头肌,清晰可见肌肉内血管的分布,神经和血管分支在肌内的分布区域大致吻合.结论:Sihler's染色可以显示兔小腿三头肌肌内神经分布的原始三维图像,结合肌内的血管造影,可直观地观察肌内神经和血管分布的关系.根据神经血管在肌内分布的不同情况,可将其分为不同的亚单位即肌亚部,作为独立的功能单位.按肌亚部设计取材,适宜于肌肉部分移植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家兔小腿三头肌肌构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具有亚部结构的家兔小腿三头肌的肌构筑特点。方法 肌构筑测量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家兔小腿三头肌均为羽状肌 ,腓肠肌外侧头的生理横切面积 (3.97cm2 )分别是腓肠肌内侧头 (2 .5 9cm2 )和比目鱼肌 (1.4 1cm2 )的 1.5倍和 2 .8倍。外侧头的 3个亚部中 ,外侧亚部的生理横切面积与肌重的比值显著大于其余二个亚部 (P <0 .0 5 ) ;而内侧亚部的肌纤维长与生理横切面积的比值显著高于其余两亚部 (P <0 .0 5 )。在小腿三头肌中 ,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纤维长与生理横切面积的比值 (0 .4 4 )最小 ,比目鱼肌的肌纤维长最短 (0 .85cm)。结论 腓肠肌外侧头进一步存在功能分工 ,外侧亚部以产生力量为主 ;而内侧亚部以发挥速度为主。腓肠肌内侧头属力量型肌 ,主要是维持膝在静力和动力状态下的稳定性。比目鱼肌的功能在兔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诊断小腿三头肌急性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急性小腿三头肌运动损伤高频超声声像图资料。结果高频超声诊断小腿三头肌轻度损伤者26例,超声显示为局部肌纤维纹理增粗、紊乱,肌组织血肿区的长度小于三头肌长度50%,三头肌与跟腱可以部分撕裂但连接性存在;中度损伤者16例,超声显示小腿三头肌内侧头与跟腱连续性中断,肌组织血肿区长度超过三头肌长度50%;重度损伤者8例,除包括中度损伤的病变外,肌组织内血肿造成局部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进行手术治疗。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小腿三头肌组织形态及其内部结构,可以准确判断损伤出血的部位与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1979年起,在观察小腿外侧皮肤血管显微解剖和标本显色造影的基础上,设计了小腿外侧肌间隙血管皮瓣,并与腓骨一起切取移植,临床应用8例,效果良好。手术设计与步骤方法:以小腿外侧中下部的腓骨、中点和中下三分之一部附近的肌间隙皮血管为切取的主要部位。皮瓣的纵轴为小腿外侧肌间隙,皮瓣长度根据受区需要而定,皮瓣的宽度为4~8cm。所取腓骨长度根据受区需要而定。术前先测定皮动脉的部位,然后设计所取皮瓣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对比不同的给药部位及方法产生的效果,总结归纳不良反应,提出有效的解决的办法。方法随机选择180例足月新生儿,每个新生儿选择3个部位注射药物。右侧三角肌上部或中部肌注乙肝疫苗;左侧三角肌外缘肌注卡介苗;常规需要青霉素和维生素K_1的新生儿,选择新生儿左、右大腿股外侧中区肌肉轮流交替注射。结果 1例出现卡介苗重度接种反应,三角肌三角肌1例轻度硬结,1例股外侧三角肌淤血。所有新生儿无注射性神经损伤和感染现象。结论股外侧肌注射法安全可靠、疼痛轻、注射区域大,适合多次注射,其定位方法简单、易掌握,注射部位不易被污染,减少了局部感染的机会三角肌,更适合多次注射;三角肌由于注射部位范围小,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反复注射,药物不能及时吸收易引起硬结与感染。  相似文献   

15.
国人对成人肌肉注射部位的研究较多,而对新生儿肌肉注射部位的研究报道较少。肌肉注射除在臀大肌以外,还常在三角肌进行。目前,对新生儿肌肉注射多选在臀部,其主要缺点是常因尿床,造成感染或形成硬结。为此,我们对胎儿的三角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进行了解剖观测,以期筛选出新生儿的最佳肌肉注射部位。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的选择 选择经腹注射雷凡诺尔引产胎儿21例(男12例,女9例),胎龄为27~42周(平均35周),体重1 400g~4 000g(平均2 600g)不经任何药物固定。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是在前臂皮瓣、臂外侧皮瓣、侧胸皮瓣、阔筋膜张肌肌皮瓣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上、下肢一些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及微血管构筑的研究。包括有臂内侧皮瓣、肘前部皮瓣、前臂背侧皮瓣、大腿前上部皮瓣、左腿前中区皮瓣、大腿外上部皮瓣、大腿外下部皮瓣、大腿后部皮瓣、大腿内上部皮瓣、小腿前部皮瓣和小腿后部皮瓣。为临床皮瓣游离移植提供形态学资料。运用光镜和扫描电镜的方法对上、下肢一些皮瓣的微血管构筑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以阐明皮瓣微血管构筑特点,为研究皮瓣微循环提供了形态学基础,为提高皮瓣移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为查清小腿三头肌各部肌纤维型的分布特征和构成比。结果表明,腓肠肌内,外侧头各亚部两型肌纤维呈棋盘格式分布,Ⅰ型纤维比例占58%左右。有两例外侧头肌质亚部和浅亚部Ⅱ型纤维占优势,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个体间肌纤维型比例存在较大差异,鉴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纤维的分布和肌构筑特征,作者推测,腓肠肌内侧头在直立负荷和提跟运动中能提供足够的肌力,外侧头主要参与速度运动。比目鱼肌主部的Ⅰ型纤维占82.4%,比目鱼肌副肌束占65.9%,低于主部Ⅰ型纤维比例。副肌束的肌纤维型分布特点和功能、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拥有80%以上的Ⅰ型纤维,而腓肠肌两型纤维几乎各占一半。作者认为这种特点使小腿三头肌主要起支持和稳定人体姿势的作用,在需要力量和速度时,也能提供人类在走、跑、跳运动中的推进动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腿后区穿支的定位、直径、走行及其相互间吻合情况,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6具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小腿后区穿支形态,通过血管造影术和拍摄X线片测量其直径、走行、分支和定位。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测量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单穿支供血面积。结果:小腿后区共有外径0.5mm穿支13支,平均外径为0.8mm,平均供血面积为38.02cm^2,其中胭动脉穿支位置恒定且较粗大,其单穿支供血面积高达55cm^2,此穿支向下与来自胫后动脉、腓动脉之穿支形成不减少口径的真性吻合。结论:小腿后区的皮肤单穿支管径较粗,最大供血面积为30cm×20cm。以小腿后区穿支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以移植到下肢或身体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19.
小腿皮瓣筋膜血管的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系统并定量研究小腿皮瓣筋膜的血管,探讨筋膜皮瓣成活机制,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3例成人标本进行了巨微解剖,组织透明,切片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小腿筋膜有4种动脉来源,而以肌间隔皮动脉为主。各种动脉在深筋膜的分支均显示浅支多而粗;深筋膜血管网也以浅血管网较密。深筋膜血管面积百分比值大于浅筋膜。结论:深筋膜血管特别是深筋膜浅血管网是小腿筋膜皮瓣的血供基础,筋膜蒂宜放在动脉链状吻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腓肠内侧动脉带蒂肌瓣修复髌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用这种方法修复5例髌前区软组织缺损,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供区均选用同侧小腿。结果:除1例术后发生表浅感染经交换敷料逐渐愈合,其他4例肌瓣和其上植皮均全部成活,无供区功能障碍,取得满意效果。结论:该肌瓣以腓肠内侧动脉为血供,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肌瓣较薄的优点,带蒂移植适宜修复髌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