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关节突关节及椎弓峡部裂间隙矢状倾角测量和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ZJ)和椎弓峡部裂(SS)的矢状倾角(SIA)的特点,评价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测量92例SS患者之176个裂隙及正常人50例L4~5和L5~S1的200个ZJ的SIA,分别计算其均数和标准差,采用差异显著性U检验。同时测量并比较峡部裂椎相邻椎的ZJ和SS的SIA。结果:SS与正常腰椎ZJ的SIA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以≥65°为标准,诊断腰椎SS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100%;以≥55°为标准,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4%。个体自身对比,SS与同椎对侧或相邻椎ZJ的SIA差别明显(28°~55°),目测可靠性100%。结论:腰椎ZJ及SS的SIA差异非常显著,测量ZJ及SS的SIA对滑脱前期的SS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峡部植骨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和腰椎滑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一种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手术通过在峡部及关节突关节处植骨使快部缺损得到直接修复并使腰椎获得稳定。共治疗46例98处病变,随访7个月~4年2个月,平均13个月。94处获得骨性融合,占95.9%。计优28例,良15例,可3例。作者认为峡部植骨修复融合术与其他融合术式相比,对腰椎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干扰及手术创伤均较小,操作技术亦相对简单,对于青少年及多节段推弓峡部裂患者尤为适合,但要求植骨确实可靠,以防骨不连发生。  相似文献   

3.
峡部植骨治疗单纯腰椎椎弓峡部裂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 :介绍单纯腰椎椎弓峡部裂行峡部植骨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对 12例共 2 4处病变的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 6个月~ 2年 2个月 ,平均 13个月。X线片提示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 ,优 9例 ;良 3例。结论 :峡部植骨融合术符合生物力学原则 ,对腰椎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干扰小、操作简单、创伤也较小 ,是治疗单纯腰椎椎弓峡部裂的理想方法。但要求术中植骨确实可靠 ,术后正确指导康复。  相似文献   

4.
腰椎峡部裂型滑脱症矢状位参数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L5峡部裂型滑脱症病人腰骶部的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05年12月资料完整的L5峡部裂型滑脱症76例,男32例,女44例;年龄12~68岁,排除其他腰椎节段病变及下肢畸形,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腰椎站立位侧位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水平角(SS)、腰骶角(LSA)及滑移度等参数,并与30例健康成人比较,用t检验比较滑脱病人与健康成人、轻度滑脱和重度滑脱病人各参数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P<0.05)。[结果]根据M eyerd ing分类,轻度滑脱53例(Ⅰ、Ⅱ度),重度滑脱23例(Ⅲ、Ⅳ度)。腰椎滑脱患者的PI、LL、SS、LSA均较健康成人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滑脱病人的PI、LL、LSA均较轻度滑脱的病人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PI与滑移度、SS、LL及LSA有显著相关性,LSA与滑移度、SS与LL有显著相关性,但SS与滑移度无显著相关。[结论]骨盆的矢状位形态对滑脱的发展有直接影响,PI越大,发生滑脱的风险越大,PI、LSA越大,滑脱进展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5.
腰椎椎弓峡部裂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椎弓峡部裂发病的力学因素,为治疗与预防腰椎峡部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完整的脊柱腰段(L1-5)有限元模型,分析7种不同姿势下腰段脊柱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各椎弓峡部应力值由L1-5逐渐增大,椎弓峡部在前屈、后伸位均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其中后伸位时应力值最大。[结论]椎弓峡部裂的发生是峡部长期高应力刺激的结果,而且与腰椎后伸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腰椎椎弓峡部裂病因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椎弓峡部裂病因的生物力学研究燕好军许胜文范振华陈世益⒇腰椎椎弓峡部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脊柱疾患,在青少年尤其是运动员中有很高的发病率〔1,2〕,是腰腿痛常见病因之一。该症以腰椎椎弓峡部的一侧或两侧断裂为主要病理特征,严重时患椎向前滑脱,使马尾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峡部螺钉结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应用峡部螺钉结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或伴Ⅰ度滑脱或盘源性腰痛的患者21例,观察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130.15±29.7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15.64±58.51)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32.62±9.43)个月,随时间推移,患者VAS和ODI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18个月峡部裂骨性融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UCLA系统评价与术前相同,未发现邻近节段退变加重情况。[结论] 峡部螺钉结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或伴Ⅰ度滑脱或盘源性腰痛是安全有效的,峡部融合率满意。  相似文献   

8.
单纯峡部植骨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腰椎椎弓峡部裂是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和器械的发展,使该病的手术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即使短节段固定对脊柱的生理状况也有影响,并容易造成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此外,椎弓根内固定器械费用昂贵,手术并发症多,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故并非适合所有患者。我院1998~2 0 0 2年采用单纯峡部植骨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1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共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8~30岁,平均2 5 .6岁。病程2个月~3年。1.2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腰骶部疼痛,站立、行走时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腰椎峡部裂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方法回顾分析54例施行单节段腰椎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的腰椎峡部裂滑脱患者资料,术前及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胸椎后凸(TK)、胸腰联合角(TLJ)、C7矢状面平衡(SVA)、脊柱-骨盆角(SSA)、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和骨盆入射角(PI),并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影像学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PI、TLJ和TK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SA的变化与PT、PI、LL、SS及SVA的变化存在线性关系。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可明显改善腰椎峡部裂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状态,术前及术后的SSA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进行评估,SSA的重建可作为手术疗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影像学方法对下腰椎的上关节突及峡部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观察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术术中安全操作范围及其与体重及身高的相关性。方法:搜集门诊体检25~40岁正常成年人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序列正常,腰椎正、侧位片显示腰椎无侧凸、畸形、旋转,腰椎骨质无异常)男、女各120例,其中,男性身高157~190cm,平均173.63cm,体重50~95kg,平均76.61kg;女性身高150~174cm,平均162.17cm,体重45~80kg,平均59.07kg。用digimizer测量软件对L3~L5椎体正位片上上关节突的长度、宽度及侧位片上上关节突的深度,峡部深度、绝对深度,植骨床长度等进行测量。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分析L3~L5各椎体上关节突长度、宽度、深度和峡部深度,绝对深度,植骨床长度等是否与身高体重具有相关性。结果:男性和女性L3~L5椎体上关节突长度、宽度、深度,峡部深度,绝对深度及植骨床长度平均为1.04±0.26cm和0.98±0.25cm、0.74±0.16cm和0.72±0.19cm、2.30±0.24cm和2.17±0.24cm,0.92±0.12cm和0.84±0.11cm,1.23±0.18cm和1.16±0.18cm,2.06±0.20cm和2.01±0.17cm。男性及女性的上关节突长度、宽度、深度及峡部深度,绝对深度与身高体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植骨床长度与身高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体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影像学测量可以较为准确的获得下腰椎上关节突及峡部相关解剖学数值,为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术劈骨操作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地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螺钉张力带治疗腰椎峡部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张力带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峡部裂患者进行峡部修整、局部植骨、椎弓根螺钉张力带固定.结果2例失访,23例随访2~7年,平均随访3.5年.患者下腰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未出现椎弓根螺钉及钢丝松动、断裂.复查腰椎X线片均提示峡部已骨性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张力带是一种节段性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方法,简单易行,疗效显著,其适应证较严格.  相似文献   

12.
腰椎椎弓峡部裂的病因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椎弓峡部裂也称为椎弓崩裂(spondylo-ysis),多见于第5腰椎。该症以椎弓峡部(即关节突间部)的一侧或两侧缺损为主要病理特征,严重时还可发生该节椎体、椎弓及上关节突等的向前滑脱,系一种常见的脊柱疾患,尤其在青少年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对于腰椎椎弓峡部裂的探讨已有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本文就近年来在该症病因及手术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病 因 腰椎椎弓峡部裂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各家观点亦很不一致,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创伤因素 虽然部分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但大多在伤前即存在腰背疼痛,且伤情并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腰椎峡部裂滑脱与退变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差异。方法选择2012-01-2014-07就诊且资料完整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共84例,峡部裂滑脱(峡部裂组)42例,男15例,女27例,年龄33~66岁;退变性滑脱(退变组)42例,男15例,女27例,年龄44~67岁。两组患者的ODI及JOA评分、体重指数(BMI)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测量以下参数:滑脱率(Slip Percentage,SP),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颈胸和谐角(Cervical-Thoracic Angle,CTA)、胸腰和谐角(Thoracic-Lumbar Angle,TLA)、腰骶和谐角(Iumbar-Sacral Angle,LSA)、躯干整体平衡(Full Balance Integrated,FBI)。t检验比较两组参数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矢状位参数与滑脱率间的相关性。结果峡部裂组的滑脱率(28.2°±9.6°)明显大于退变组(16.7°±8.3°)(P0.05),两组间骨盆参数、脊柱-骨盆曲线和谐角、FB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I度L4滑脱各参数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峡部裂组PI、PT、LSA与滑脱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退变组PI、LSA与滑脱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在BMI及临床症状相同情况下,由于病因不同,峡部裂滑脱相比退变性滑脱具有较大的滑脱程度,但两者的骨盆形态、脊柱生理弯曲形态及躯干的整体平衡状态却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4.
15.
腰椎峡部裂是引起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并随着腰椎间盘退变,可逐渐出现腰椎滑脱.临床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如节段内非固定术、节段内固定术和节段间融合术等.近年微创技术应用于腰椎峡部裂治疗已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该文就腰椎峡部裂主要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峡部植骨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12月~2005年8月应用峡部植骨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裂患者26例,经椎板AO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峡部裂7例,椎弓根螺钉合并椎板钩固定19例,峡部裂处均取髂骨植骨。术后3~6个月复查。术前及复查时采用VAS评分进行临床功能评价,摄腰椎双斜位和动力位X线片观察峡部愈合情况和椎间活动度变化。结果术前和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25±1.24、2.14±1.1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活动度分别为8.3°±2.4°、8.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斜位X线片示峡部已经无透亮线。结论峡部植骨固定术是治疗腰椎峡部裂所致腰痛的一种合理、简单、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矢状面不平衡与关节突关节形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6-01—2018-12经CT检查确诊为L4椎体假性滑脱的30例作为滑脱组,纳入同期经CT检查无腰椎滑脱的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椎体小关节角与椎弓根角。结果滑脱组与对照组左侧与右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滑脱组双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滑脱组左侧与右侧椎弓根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小关节角与腰椎矢状面不平衡无明显相关性,但双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异与关节面前倾是腰椎矢状面不平衡的影响因素。椎体小关节的三维结构失衡是导致椎体矢状面不平衡的重要诱因,但不是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8.
腰椎椎弓根峡部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脊拄椎弓根峡部是椎弓根最狭窄的部位,即垂直椎弓根轴线的最小切面。椎弓根是脊椎骨最坚强的部分,解剖学上椎弓根有复杂的三维结构,在脊柱外科有特殊的价值,是脊柱活检术、椎弓根内固定术、椎体成形术和椎弓成形术等手术的必经通道,而椎弓根峡部又是这一狭窄通道上的“瓶颈”,安全、准确地通过峡部成为经椎弓根手术成功的关。  相似文献   

19.
腰椎椎弓峡部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维权 《颈腰痛杂志》1994,15(4):244-246
腰椎椎弓峡部损伤的研究进展杨维权综述贾连顺审校早于1854年Killan就已注意到腰椎椎体向前移位的现象,并称之为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1855年Robert认为椎弓峡部损伤是产生滑脱的病理因素[1]。尽管人们对椎弓峡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经椎弓根张力带原位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介绍了单节段经椎弓根张力带和原位融合术治疗腰峡部裂的临床应用。方法共治疗36例78处病变,原位融合包括峡部裂的植骨修复和腰椎的后外侧植骨融合,范围1-2个节段,结果随访1年4月-4年11个月,平均2年7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