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内耳微循环的变化及其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椎基底动脉部分脑缺血动物模型,用激光多普勒(LDF)测定椎基底动脉缺血前后耳蜗血流(CBF)和前庭血流(VBF),血管阻断后耳蜗和前庭血流分别减少4604ABL%和3247ABL%。颈内静脉注入罂粟碱和切除一侧颈上神经节后测定内耳血流,证明在内耳血流调节中,肌源性因素起重要作用,而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豚鼠颈交感神经节对耳蜗血流及听觉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在正常豚鼠单侧耳蜗螺旋蜗轴动脉局部滴加逆行追踪剂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观察双侧交感颈上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内的阳性神经元分布;建立单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模型,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双侧耳蜗血流、听性脑干反应的情况;建立单侧颈上神经节切除后噪声性听损伤模型,观察颈上神经节切除对噪声损伤导致的听觉阈移是否有保护作用。结果耳蜗螺旋蜗轴动脉局部给予逆行追踪剂后同侧颈上神经节内可见阳性神经元;单侧颈上神经节切除1周后,术侧耳蜗底回血管纹处血流较对侧升高,听性脑干反应阈值无明显变化;颈上神经节切除对噪声导致的听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交感颈上神经节切除对豚鼠耳蜗血流及听觉生理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尼莫地平对正常和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耳蜗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耳蜗血流的影响。方法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对 2 2只正常及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豚鼠耳蜗血流测量。结果 :低浓度、临床常用浓度、高浓度的尼莫地平对内耳正常供血状态下或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缺血状态下的耳蜗血流均无增加作用。结论 :尼莫地平不能增加耳蜗血流反而降低耳蜗血流 ,在治疗内耳微循环障碍性疾患时应慎用。  相似文献   

4.
著者将豚鼠用戊巴比妥钠全麻后,选择四种血管扩张性药物(盐酸罂粟碱、组织胺、菸酸及去甲肾上腺素),经腹腔投药,观察其对内耳血流的影响,包括耳蜗放射状细动脉支及小脑前下动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结果如下: 1.耳蜗放射状细动脉支:给药后血流速度加快,但无血管管径的变化。血流速度加快的程度与加快出现时间或持续时间因药而异,但一般投药后5—10分钟达最高峰,罂粟碱尚能见到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透明质酸中耳应用对内耳的影响,以26只健康豚鼠于左耳用2%透明质酸圆窗灌注前和灌注后5、14、28天检测前庭和听觉功能,并行基底膜铺片及颞骨火棉胶包埋连续切片。发现2%透明质酸圆窗灌注后5天,滤波短声0.25~10kHz诱发的听神经动作电位(AP)阈值均提高(P<0.05),术后14天在1、2、4kHzAP阈值明显改善(P<0.05),术后28天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灌注前后ENG眼震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耳蜗Corti器和前庭终器组织学检查无明显损害。结论:2%透明质酸圆窗灌注对内耳听觉功能有暂时性影响,未见内耳组织学改变,透明质酸具有缓慢渗透脱水作用,可作为药物缓释体用于中耳及内耳手术。  相似文献   

6.
膜迷路积水豚鼠的内、外淋巴液钾、钠离子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测定手术阻断豚鼠内淋巴囊和前庭导水管后的内、外淋巴液K+,Na+离子的浓度。术后1个月,经组织学观察,8只豚鼠中的7只出现了膜迷路积水(87.5%)。另一组10只豚鼠于术后1个月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别测定内、外淋巴液中K+,Na+的浓度。与对照耳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9370兆赫微波与耳蜗微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激光多普勒测试技术结合螺旋韧带血管纹红细胞计数,探讨微波对豚鼠耳蜗微循环的作用。结果表明:(1)微波组动物经辐射10分钟后,耳蜗微循环的血流量较辐射前上升19.79%,30分钟后上升23.45%;(2)对速尿/微波一组动物,微波能使速尿引起的血流下降明显改善。与此同时血管纹毛细血管的红细胞充盈也较单纯注射速尿动物组显著增加;(3)有关听功能的改善情况,比较AP反应阈恢复正常的时间,速尿/微波组动物可较单纯速尿组动物提前1/3。提示加快内耳微循环的血流,增加血管纹红细胞的充盈是微波辐射促进听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对15只豚鼠行后半规管阻塞术,术前、术后测定CAP阈值和ENG,并作常规火棉胶连续切片及透射电镜观察内耳形态变化。结果显示:CAP阈值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震持续时间,术后1周明显缩短(P<0.01),术后8周接近术前(P>0.05)。术后1周,光镜下见耳蜗底圈前庭膜向蜗管内膨隆,其余结构无明显异常;电镜观察见椭圆囊、壶腹峙毛细胞个别线粒体肿胀,耳蜗毛细胞正常。术后8周组内耳各结构正常。初步表明该手术对内耳功能与结构无永性损害。  相似文献   

9.
收治在我院手术治疗分化型申状腺癌239例,男63例,女176例;首治组154例,再治组85例;随访5~20年,平均10年零8个月,再治组与首治组的手术合并症分别为11.8%与0.6%(P<0.01)。全甲状腺切除与腺叶峡部切除的手术合并症分别为25.0%与3.0%(P<0.01),而次全切除则是3.3%(P<0.01)。腺叶峡部切除全甲状腺切除的复发率是15.3%与0.0%(P<0.01),而次全切是3.8%,与全甲状腺切除相比P<0.05,但三者的5年,10年生存率有明显差别。主张对分化型甲状辟癌应常规行次全切除,部分病例可选择性行全甲状腺切除。甲状腺外浸润癌仍以手术彻底切除为主,包括切除邻近的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血压变化对颈淋巴结转移瘤组织血流的影响,建立了颈淋巴结转移的动物模型,并测定了不同血压状态下转移瘤组织血流。给20只雄性Donryu大鼠耳廓背侧移植AH109A癌细胞14天后,使用氢气清除法测定不同平均动脉压状态下的组织血流量。结果20只大鼠中有17只发生同侧颈淋巴结转移。其肝、脑及骨髓的血流量当升压至20kPa(1kPa=7.5mmHg)左右或降压至9.06kPa左右时均无明显变化(P>0.1);而颈淋巴结转移灶的组织血流量在正常血压(14.81±1.04kPa)时为1.42±0.48ml·kg-1/s(n=13),升压状态(18.93±0.92kPa)下血流量增多至3.45±1.33ml·kg-1/s(n=13,P<0.05),降压状态(8.84±0.63kPa)下血流量骤然减少至0.55±0.25ml·kg-1/s(n=13,P<0.05),近乎于血流停止。结论:颈淋巴结转移瘤组织血流可随血压变化增多或减少。依此可望提高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观察豚鼠同时注射二甲基亚砜(DMSO)与庆大霉素(GM)及单独注射GM等几组动物后,耳蜗听功能、扫描电镜所见及耳蜗和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GM+DMSO组动物AP阈值较GM组明显降低,AP(N_1)潜伏期GM组较GM+DMSO组显著延长,耳蜗扫描电镜显示GM+DMSO组毛细胞受损程度较GM组明显为轻。耳蜗中MDA检测表明,GM组耳蜗中MDA含量较GM+DMSO组明显增高(P<0.01)。提示自由基引起耳蜗LPO可能是GM耳毒性机制之一;DMSO可减轻GM的耳毒性。  相似文献   

12.
透明质酸圆窗灌注对豚鼠内耳功能和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透明质酸中耳应用对内耳的影响,以26只健康豚鼠于左耳用2%透明质酸圆窗灌注前和灌注后5、14、28天检测前庭和听觉功能,并行基底膜铺片及颞骨火棉胶包埋连续切片,发现2%透明质酸圆窗灌注后5天,滤波短声0.25 ̄10kHz诱发的听神经动作电位阈值的提高(P〈0.05),术后14天在1、2、4kHzAP阈值明显改善(P〈0.05),术后28天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灌注前后ENG眼震时  相似文献   

13.
喉癌中P_53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PCR技术对4例正常喉组织、10例正常白细胞、33例喉癌组织,进行P53基因的5-6和7-8外显子检测,结果发现喉癌中P53基因突变率为69.69%(23/33)(P<0.01),其中5-6外显子突变率为24.24%(8133),78外显子突变率为45.45%(15/33)。各期喉癌P53基因突变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表明P53基因的突变是喉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电钻噪声对豚鼠内耳功能和形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耳科电钻噪声对豚鼠内耳功能和形态的影响,并探讨电钻噪声对内耳的损伤机制。方法: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记录技术评价电钻噪声在不同时间暴露前后豚鼠听功能的变化。电钻噪声对豚鼠Corti器超微结构及组织化学的影响,采用定量组织化学技术测定豚鼠耳蜗外毛细胞(OHC)的琥珀酸脱氢酶(SDH)显色的灰度值,比较电钻噪声暴露前、暴露后6小时、1天、7天和15天时OHC的SDH的活性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耳蜗改变的情况。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电钻噪声暴露后即刻(2h内)1天、7天和15天豚鼠Corti器的超微结构改变。将豚鼠耳后切口置于电钻噪声连续暴露30分钟和60分钟。结果:听功能检测结果显示电钻噪声暴露后各组动物ABR阈值、潜伏期和波间期较正常时略有升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化学观察显示:电钻噪声连续 60分钟暴露后各组动物耳蜗 OHC的 SDH显色灰度值与正常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各组动物耳蜗受损区域分布于外毛细胞第三排,尤以底转区和第二转明显,主要的病理变化有OHC纤毛轻度散乱、倒伏、融合及个别脱落。结论:说明耳科电钻就当前临床应用的强度,应用时间范围内来说,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瞎患者服用补阳还五汤煎剂30天,临床总效率达86.7%,其中愈显率占46.7%;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果表明,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该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明显功效。  相似文献   

16.
阻塞豚鼠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造成实验性膜迷路积水动物模型,分别观察积水后1、2、3个月耳蜗第三回外侧壁微循环改变,测定螺旋韧带血管(SLV)及血管纹血管(SVV)的管径及流速。发现积水三个阶段中,SLV管径平均缩小0.80μm、0.87μm、1.21μm(P<0.05),流速分别下降100.8μm/s、141.0μm/s、136.0μm/s(P<0.05)。SVV管径至积水3个月扩张才有显著性,平均扩张0.93μm,但SVV管径有随积水时间延长而扩张增大趋势(P<0.05)。SVV流速与对照耳比虽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膜迷路积水后SLV及SVV均受影响,SLV变化明显。对引起这种变化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外周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在内耳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提取全身致敏加双侧内耳致敏(A组)、全身致敏(B组)和对照组(C组)等3组供者动物(豚鼠)的外周淋巴细胞,并在体外行51Cr核素标记。将标记的淋巴细胞分别转移到具有相同免疫史的(即全身致敏加右侧内耳致敏)受体豚鼠内,按不同的供者来源,受体动物亦分为A组(15只)、B组(10只)、C组(10只)。20~24小时后取出受体动物双侧颞骨,称重,用γ计数器测定其放射性含量(CPM/g)。结果CPM/g平均值A、B两组致敏耳(右耳777.34和698.35)明显高于非致敏耳(左耳600.32和553.42)(P值均<0.05),C组两耳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致敏内耳与非致敏内耳CPM/g的比率为1.34,明显高于B组(1.12)和C组(1.0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内耳在抗原刺激下产生免疫反应受外周循环系统的免疫监控。  相似文献   

18.
测定32例突发性聋发病初期及治疗后血浆过氧化脂(lipidperoxide,LPO)水平及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同时观察甲襞微循环变化,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显示:①突聋发病初期LPO水平明显升高,而红细胞内SOD活性明显降低,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二者升降水平与患者的各频率气骨导听力损失程度无相关关系,治疗后SOD活性逐渐恢复正常,其恢复程度与患者听力提高相对数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3.901,P<0.05),LPO水平也呈下降趋势。②突聋发病初期有微循环障碍,甲襞微循环积分值高于正常人(P<0.01),其积分值水平与LPO含量呈正相关(r=4.321,P<0.05),与SOD活性呈负相关(r=-4.419,P<0.05)。提示自由基的损害作用可能是突发性聋发生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电离辐射所致内耳迟发性损伤的特点和机理,观察了分割剂量60Coγ射线照射豚鼠颞骨,当总剂量达60Gy后8个月期间内耳功能和形态变化。形态研究应用光镜、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而功能测定采用耳蜗电图(ECochG)和眼震电图(ENG)技术。结果发现:辐射耳照射前CAP(复合动作电位)反应阈平均35.67±6.78dB(x±s),总剂量结束后第一天为41.17±7.76dB,3个月后47.00±8.82dB,8个月后71.00±7.63dB。放射结束后第一天与照射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后CAP反应阈上升,8个月后听觉功能损害更明显(P<0.01)。辐射前眼震持续时间40.00±5.44秒,辐射后8个月22.71±7.39秒,差异非常显著(P<0.01)。病理变化特点:耳蜗血管纹萎缩、变性,毛细血管数目减少,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受损,细胞连接破坏;外毛细胞变性、坏死,底回毛细胞损伤率明显高于二、三回;前庭感觉细胞变性。结果表明:放射治疗剂量可致内耳的迟发性损害,内耳微血管辐射损伤后氧供和新陈代谢障碍可能是主要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氮和心钠素对耳蜗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耳的血供主要来自基底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分支的迷路动脉。迷路动脉分出前庭动脉和蜗总动脉,后者又分为蜗固有动脉及前庭蜗动脉。耳蜗的血流主要来自蜗固有动脉的供应。对耳蜗供血的研究表明,耳蜗存在强大的血流自主调节功能。保证耳蜗局部组织的供血,以保护耳蜗局部组织免受血压急剧变化的冲击,对维持耳蜗局部水电解质平衡有重要作用。蜗固有动脉在蜗轴移行为蜗轴螺旋动脉(spiral modiolar artery,SMA),属于动脉的终末支,对耳蜗血流的调节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