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对基本消灭丝虫病的30个县(市、区)重点人群进行了7-11年监测的结果。1982-1988年从原微丝蚴血症者、疫点、漏查、迁入、流动和应征入伍青年人群血检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其微丝蚴率分别为0.25、0.05、0.03、0.07、0.06和0.006%;微丝蚴平均密度为17.39、11.20、6.67、16.43、22.00和1.00条/120μl。1989-1992年未再血检出微丝蚴。作者认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3-5年内应对重点人群加强监测和管理,并及时清除残存传染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丝虫病基本消灭后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工作技术方案》进行丝虫病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监测。结果1990-2000年病原学监测9518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6人(11人次),在终止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微丝蚴率逐年下降,1996年后未再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2154只,阳性20只,1994年后未再检出阳性蚊虫;血清学监测共检测1475人,阳性246人,平均几何滴度逐年下降。结论丝虫病基本消灭后,只要加强对外来传染源的管理,即使当地人群未采取防治措施,也可以达到消灭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原有丝虫病流行县 (市、区 ) 71个 ,先后于 1980~1988年通过卫生厅组织的基本消除丝虫病考核 ,全省于 1989年经卫生部组织考核 ,确认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基本消除丝虫病后 ,1980~ 1996年共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176 0例。为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微丝蚴血症者的分布规律及其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做了此调查分析 ,报道如下。1 方法对历年病原学监测中发现的微丝蚴血症者进行个案调查 ,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2 .1 微丝蚴血症者检出情况  1980~ 1996年全省共血检412 15 90人 ,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176 0例 ,平均微…  相似文献   

4.
我市属于斑氏和马来两种混合中度丝虫病流行区,1987年轻省、市、县联合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巩固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成果,进一步掌握丝虫病后期的流行动态,根据省、市站统一制定的丝虫病分层监测要求,从1989年起先后在17个乡镇中19个村,进行了人群、蚊媒监测及晚期丝虫病普查。结果1989~1991年共血检32 336人,检出微丝蚴血症29例,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0.09%.监测村微丝蚴率在0~0.61%,经虫种鉴定均为班氏丝虫。人群微丝蚴率1989、1990和1991年分别为0.15%,0.09%和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于1982~1991年陆续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在30个县血检近60万人,在14个县解剖媒介蚊虫近11万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31例,其中96.95%的病例在全省基本消灭丝虫病(1986)以前检出。监测初期有少数阳性蚊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丝蚴血症者逐渐减少,其微丝蚴密度逐渐降低,监测后期已查不到微丝蚴血症者和阳性蚊,表明基本消灭丝虫病成效巩固。  相似文献   

6.
广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监测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远期效果及流行动态,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进行血检微丝蚴、蚊媒个体解剖检查幼丝虫和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结果:病原学监测11—20年,微丝蚴率由基本消灭后第1年的0.021%,逐年下降至第9年的0.001%,第10—20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0年内监测覆盖率分别占乡、村和流行区人口的71.4%、29.9%和14.6%,11年以后覆盖率分别为37.0%、8.5%和3.8%,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蚊媒监测,每县、市3个以上村,共解剖人房致倦库蚊711823只、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3007只,未发现人体幼丝虫感染。IFAT检测259934人(次),年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69—3.90%,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2.47%相近。结论:广西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远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采用海群生对象治疗加流行村全民服药和对象治疗加食用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两种不同措施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已监测9-11年,人群微丝蚴率均在逐年下降,前6年仍可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以后连续5年未再发现微丝蚴阳性,蚊媒调查亦未发现幼丝虫自然感染,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为1.4-5.5%,降至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证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认为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监测年限以10年左右为宜,并需连续3年以上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感染蚊,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降至当地非流行区水平,可以确认丝虫病已达到消除。  相似文献   

8.
广西桂林地区马来丝虫病区的龙胜县和班氏丝虫病区的全州县分别采取反复查治和普服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通过1980~1992年的监测,马来丝虫病区除1980和1982年各检出1例、班氏丝虫病区于1984年检出2例微丝蚴阳性者外,以后连续7年均未检出微丝蚴阳性者;血清学监测,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59%~3.22%,下降至非流行区水平;蚊媒解剖5~7年未发现自然感染蚊,表明桂林地区丝虫病传播已被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于1979~1983年在秀山县试点取得一个县净化丝虫病的成功经验,并于1982年开始逐步在全省丝虫病流行区推广。30个流行县(市、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三年内实施巩固措施,经过11—14年病原学、媒介和血清学监测已连续8~14年来检出微丝蚴血症者,9~14年未发现感染人体幼丝虫的蚊媒,纵向监测点人群抗体阳性率接近非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证实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巩固和监测措施适合四川省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实施巩固措施和进行足够范围的人群横向监测和重点人群监测可较迅速彻底地检出和消除残存传染源,尽快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人群微丝蚴率的下降趋势,我们用曲线回归法对山东省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邹县和滕州市(23.9—30.6%)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 材料与方法 邹县(1974)和滕州市(1975)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后,两县、市每年对原丝虫病不同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如何巩固丝虫病防治成果,观察丝虫病的消长规律,达到消灭丝虫病。方法:从1977—1995年47个原流行县开展病原学、媒介和血清学纵、横向监测。结果:贵州省47个县连续12—18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已连续4—18年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6—16年蚊媒监测无人体幼丝虫感染,血清学(IFAT)监测,平均人群抗体阳性率从1985年的23.5%降至1992年的5.7%,与非流行区人群水平相似。分析认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只需对薄弱环节及时补课,不必再进行大面积查治,一般残存的马来和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分别于1—3年及3—14年转阴,达到消灭丝虫病。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时间,马来丝虫病地区5年即可,而班氏丝虫病地区以10年以上为宜。作者将单克隆抗体和DNA探针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用于现场血清学和媒介监测,由于方法准确,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强,具有实用价值。结论:1995年经省内、外丝虫病防治专家组审评,贵州省已实现全省消灭丝虫病。  相似文献   

12.
基本消灭丝虫病考核检出135例微丝蚴血症者的分析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610041张富南整理1981—1985年,四)fi省丝虫病流行区村人群微丝蚴率已分别降至1%以下,全省实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为了解微丝蚴血症者的分布特点和不同防治措施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为探讨防治后期流行动态及阻断传播,以达到消灭丝虫病,对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后期监测。结果横向监测1-11年均可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线蚴率为由0.134%降至0.002%,第12-22年共监测714个乡镇,4317个村,血检1430354人,分别占流行乡镇数、村数和人口数的73.8%、11.7%和5.0%,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74067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实施不同巩固防治与净化措施的远期效果.方法 采取查治残存传染源和全民普服0.3%乙胺嗪药盐的巩固与净化措施,开展丝虫病的重点人群和横向、纵向监测及慢性丝虫病调查.结果 夹江县于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次年监测原微丝蚴血症者349人,检出复阳9例;筠连和夹江县于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前3年,横向监测各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2人和15人,其中新检出1人和12人;洪雅县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个县均元新发慢性丝虫病发生.结论 筠连和夹江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初期,丝虫病传播继续存在,经采用巩固防治与净化措施和重点人群为主的监测措施后,未检出微丝蚴.通过消除丝虫病后监测,未发现内源性传染源,表明实施不同巩固和净化措施后的远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1982—1991年丝虫病横向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于1982-1991年陆续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在30个县血检近60万人,在14个县剖媒介蚊虫近11万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31例,其中96.95%的病例在全省基本消灭丝虫病(1986)以前检出。监测初期有少烽阴性蚊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丝蚴血症者逐渐减少,其微丝蚴逐渐降低,监测后期已查不至微丝蚴血症者和阳性蚊,表明基本消灭丝虫病成效巩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媒介变化情况,为巩固防治成果,防止丝虫病的再度流行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采取查治残存传染源和全民普服药盐的巩固措施;开展丝虫病防治后期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监测及慢性丝虫病调查,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东坡区于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前6年,重点人群监测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7例,其中复阳3例,新检出4例;筠连、雨城区和沐川县于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前1~5年,横向监测各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2、1和1例,其中原阳拒治者1例,新检出3例中漏查者2例。消除丝虫病后,4个县连续监测14年未检出微丝蚴,无新发慢性丝虫病患者。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初期,丝虫病传播继续存在,采取巩固措施后未检出微丝蚴;消除丝虫病后监测表明,实施不同巩固措施后的远期效果显著。后期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关怀与照料。  相似文献   

17.
对鄂西地区12个县(市)于基本消灭丝虫病2~3年后进行了横向监测。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8个县(市),血检155 235人,检获微丝蚴血症者107例,多数分散在边远山区,为以往漏查漏治者,微丝蚴率0.07%。在马来丝虫病流行区4个县(市),血检64041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系以往漏查者,微丝蚴率0.0016%。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在8县(市)设定了8个监测点,在不再采取任何有组织的病原防治措施的条件下,对丝虫病进行了纵向流行病学监测,在1988~1995年连续8年的监测中,10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于6年内陆续转阴,无新发微丝蚴血症,1993~1995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保持在极低值(0.01%~0),8年共检出15只阳性蚊,检出幼丝虫18条,均为Ⅰ~Ⅱ期幼虫。在蚊种构成上各监测点优势蚊种仍以淡色库蚊为主,其次为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嗜人按蚊很少。露宿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大,为7.20只~360.60只/人·夜;帐内人群蚊媒叮人率一般在1只/人·夜左右。经产蚊比率为27.27%~88.10%。测算每人传播季节受感染性蚊媒叮咬的次数为0,结果显示在河南流行区内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同时也与国内报道的当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可于3~5年内陆续转阴的结论相一致。因此,可以推论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只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丝虫病可望达到自然消灭。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淋巴丝虫病防治于1956年列入国家规划。1956-1994年,全国共血检普查丝虫病707421736人次,查出微丝蚴血症23428480人次;海群生化疗260041645人次,其中治疗微丝蚴血症33888997人次,全民服药31618144人次,食用药盐183701658人次。迄1994年,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864个流行县、市通过考核均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以行政村为单位,经防治使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已达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正开展丝虫病系统监测。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第2年起的监测资料,1984-1993年,累计血检调查8085508人次,查出微丝蚴血症3214人次,各地病原学监测的微丝蚴率、蚊媒监测的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血清学监测的IFA和ELISA抗体阳性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初步监测结果显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大多数原流行区淋巴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但仍存在少数防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地区。按病原学和临床学监测资料,估计目前全国尚有微丝蚴血症者105732人和有丝虫病临床表现者1396665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丝虫病防治对策和技术措施,评价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济南市丝虫病防治资料,对防治丝虫病对策及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结果 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海群生治疗丝虫病,海群生药盐防治丝虫病的试点研究,确立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对策,采取了分阶段实施不同查治方法结合重点人群预防服药的措施。1980年通过了基本消除丝虫病效果考核,平均微丝蚴率由防治前的3.10%降为0.12%(75/62216)。1981~2002年开展丝虫病纵、横向监测,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0人,微丝蚴率0.03%。末次病原学阳性后血检37944人,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2003年达到卫生部消除丝虫病标准。结论 在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试点的基础上,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对策和预防服药以及基本消除丝虫病后进行纵、横向监测的方法,是消除丝虫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