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嗅成鞘细胞(OECs)是嗅神经束外包裹的髓鞘细胞,是介于雪旺氏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胶质细胞。近来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嗅成鞘细胞具有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功能。目的:利用Nissl、Luxol、Mallory三种经典染色法,观察成年大鼠嗅球内OECs的形态特征和分布,通过记数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4.
胃癌中神经内分泌细胞形态特征及增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双重免疫组化、图象分析及电镜技术对56例胃癌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形态特征及增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胃癌中NE细胞有明显异型性及侵性。细胞形态图像测量显示NE阳性胃癌细胞和下沉胃粘膜NE细胞在各参数的比较中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但NE阳性胃癌细胞与NE阴性胃癌细胞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戴云  李进 《解剖学杂志》1995,18(4):341-344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大鼠小肠Peyer‘s结表面可区分出三种类型的M细胞,其表面形态明显不同,对抗原(SPA-金)的粘附能力亦有差别,提示M细胞处于不同的发生阶段或功能状态,其起源或演变可能与吸收细胞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应用超微结构观察和形态计量学方法对氢化考的松引起大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作了研究.发现实验组的甲状腺滤泡细胞中线粒体的体积密度和数目密度均明显减小,微绒毛和胶质颗粒的数目也明显减少.细胞中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不如对照组中发达.实验结果提示:外源性氢化考的松可以抑制甲状腺滤泡细胞的功能活动.文中对其形态变化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华大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与分布规律。方法:应用龙桂开浸银法对中华大蟾蜍消化道各部进行石蜡包埋切片和显微观察观测。结果:嗜银细胞分布于胃贲门以及所有消化道。胃、十二指肠与小肠末段分布密度较高,在胃主要分布于胃腺粘液细胞之间或其附近,其它部位分布于粘膜上皮和肠腺,其中十二指肠始端肠腺内有高密度分布小区。嗜银细胞常有突起,细胞形态与其所在位置有关。嗜银细胞可见向消化管腔或其周边释放嗜银颗粒的现象,结论:嗜银细胞在消化道的两端分布钦而中肠少,其形态可能与其所受挤压情况有关,其体各与其分布密呈正相关,嗜银细胞的分泌物或通过消化管腔液发挥作用。或通过旁分泌形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中枢神经外伤损害的患者数量在急速增高,因此,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神经元的存活与纤维再生是当前神经科学和临  相似文献   

9.
单克隆人胰腺干细胞的形态和蛋白表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梅  安立龙  窦忠英 《解剖学报》2009,40(2):215-218
目的 研究1例单克隆人胰腺干细胞系的细胞形态和表达特性.方法 10例4~5月龄流产胎儿胰腺组织,胶原酶消化.原代细胞DMEM培养,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在传代中逐渐纯化胰腺干细胞.克隆环筛选单克隆人胰腺干细胞,扩增培养.活力较好的细胞液氮冷冻保存.采用HE和Giemsa染色,观察单克隆人胰腺干细胞的形态特征;通过透射电镜分析其超微结构.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和RT-PCR方法,检测其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特征.结果 1例来源于4月龄男性胎儿的单克隆人胰腺干细胞建系,传50代.液氮保存细胞1×109个以上.单克隆人胰腺干细胞完全贴璧时呈多角形上皮样,单核,圆形或椭圆形,单、双或多核仁.细胞核质比大.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均不发达,胞质内无分泌颗粒,属于发育早期的胰腺上皮样细胞.共表达胰肠同源域因子1(pdx1)、胰高血糖素、巢蛋白及角蛋白19(CK19),不表达胰岛素、周期蛋白34(CD34)、CD44及CD45.转录表达pdx1、胰高血糖素及巢蛋白的mRNA,不转录表达胰岛素.结论首次证实1例共表达pdx1、胰高血糖素、巢蛋白及CK19蛋白的单克隆人胰腺干细胞系.  相似文献   

10.
11.
人窦房结中突触素增龄性变化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正常人窦房结中突触素增龄性变化的规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窦房结中的突触素 ,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突触素的免疫阳性物面积。结果显示 :窦房结中的突触素阳性物在 1岁以前较少 ,1岁以后显著增多 ,并在 1~ 2 0岁年龄组达到最多 ,其后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70岁以后降到最低。提示窦房结中的神经组织在生理状态下存在着增龄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兔心窦房结的亚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观查了8例杂种成免心脏窦房结的亚微结构。窦房结主要由P细胞和T细胞构成。P细胞多成团存在。细胞圆形或多边形,胞核大,可见双核细胞;胞质内肌原纤维和线粒体较少;核糖体、糖原颗粒、高尔基氏器、粗面和滑面内质网均较丰富;高尔基氏器附近有电子密度较高的球形颗粒;胞膜下见到许多小凹和小囊;P细胞间有散在的中间连接。T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介于P细胞和心肌细胞之间。最后对窦房结内各细胞的功能特点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兔窦房结的光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利用显微镜观察了20例成兔心窦房结的连续切片。窦房结位于腔耳角下方,界沟的静脉窦侧,心内外膜之间,长轴与界沟一致。窦房结上中部宽,下300变细。中心区位于中、上1/3交界处或中1/3处。构成窦房结的主要细胞为P细胞和T细胞。P细胞圆形或椭圆形,较小,核大圆,胞质淡染。T细胞形态介于P细胞和心肌细胞之间,位于结的上下端及周边。根据细胞的构筑把结分为P细胞区和T细胞区。结平均为6.25×2.23×0.26mm。  相似文献   

14.
大鼠血淋巴结的淋巴通路和结内红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业春  申立山 《解剖学报》1991,22(3):239-242,T001,2
  相似文献   

15.
于苏国  王健本 《解剖学报》1997,28(2):179-183
为了探讨神经肽对心功能的调节,用6-羟多巴胺化学损毁大鼠以及交感神经纤维后,观察了动物心电图的变化,而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图像分析,放射免疫测定观测了窦房结构神经肽Y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同时应用组织化学法结合图像分析,生化测定观测了窦房结区去甲肾上腺素及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荧光染料DiI逆行标记技术、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对北京奶山羊视网膜节细胞(RGCs)的形态学类型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其细胞体的面积和树突野的大小,山羊RGCs分为RGA型(大细胞体和大树突野)、RGB型(小细胞体和小树突野)、RGC型(中小型细胞体和中大型树突野)3种细胞类型。然后根据树突分支特征和细胞体在RGCs中的位置,又将RGCs分为更多亚型(RGA1、RGA2、RGB1、RGB2、RGB3、RGC1、RGC2、RGC3、RGC4)。不同类型的RGCs在视网膜中央区和周边部出现的频率不同,在中央区以小型树突野的RGCs为多,占82%,大型树突野的RGCs仅占5.5%;而在视网膜周边部,尤其是颞侧周边部小型树突野的RGCs比例明显减少(42.5%),大型树突野的RGCs比例增多,尤其以RGA型增加的最为明显(33.4%)。结果表明,山羊视网膜中央区有优越的视力且在解析空间情报方面占优势;而在视网膜周边部则在解析时间情报方面占优势。  相似文献   

17.
大鼠心房室结区血管活性肠肽神经的分布和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和放射免疫测定研究了大鼠心房室结(AVN)区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分布和含量,发现房室结区不仅含有VIP神经纤维而且含有VIP神经细胞。结果提示AVN的VIP能神经可能在房室传导等心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交感神经化学切除后大鼠心窦房结区神经递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苏国  王健本 《解剖学报》1994,25(4):364-368,T007,8
用6-羟多巴胺化学切除大鼠心内交感神经后,有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分析法和放免测定观察窦房结区神经肽Y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同时应用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生物化学测量观察了SAN区去甲肾上腺素及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实验发现,静脉注射6-OHDA50mg/kg一周后,SAN区NA及NPY含量明显减少,ACHE活性显著增加,CGRP含量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迷走神经切断后大鼠心房室结区神经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和明  王健本 《解剖学报》1994,25(4):356-363,T006
切断大鼠颈部一侧迷走神经后,用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定量观察了心房室结区乙酰胆碱酯酶,神经肽Y(NPY)、血管活性肠肽(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同时用生物深化法测定了AVN区ACHE、去甲肾上腺素(NA)的含量。并用逐步回归分析了各递质间的相互关第。本实验发现:AVN区有NPY、VIP、CGR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图像分析表明,左侧或右侧迷走神经切断5d后AVN区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穿越高内皮微静脉(HEVs)的形态学表现及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的调节作用。方法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肠系膜淋巴结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细胞穿越其管壁的形态学表现,分析LFA-1、PECAM-1的表达。结果高内皮微静脉中位于内皮细胞内、细胞间和细胞连接间隙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存在,淋巴细胞以突起或焊点样细胞膜突起与内皮细胞接触,在基底膜内外板之间的透明层也可见淋巴细胞存在;LFA-1主要表达于高内皮微静脉管腔内与内皮细胞接触的淋巴细胞上;PECAM-1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和穿越其中的淋巴细胞上。结论1.淋巴细胞首先以突起与内皮细胞接触,再通过内皮细胞内和细胞间穿越内皮细胞进入细胞连接间隙,继而穿越基底膜到血管周围鞘,进人淋巴组织;2.LFA-1参与了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牢固黏附;3.PECAM-1可能与淋巴细胞跨内皮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