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利红 《安徽医学》2011,32(8):1142-1143
目的观察使用静脉留置针持续输注垂体后叶素的安全留置时间及静脉炎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237例子宫肌瘤剥除术后使用静脉留置针持续输注垂体后叶素止血的患者资料,分为两组:A组140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2 d;B组97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2 d,统计各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6.43%和1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注垂体后叶素的安全留置时间是2 d以内,留置时间超过2 d容易发生静脉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晚期鼻咽癌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38例鼻咽癌首次接受静脉输液化疗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PICC进行静脉化疗,B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化疗.比较两组不同静脉化疗方法引起的药物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药物渗漏及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采用PICC进行静脉化疗更能有效地降低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是化疗药物输注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甘露醇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其易对局部静脉及周围组织造成损害 ,轻者引起疼痛等刺激症状 ,重者引起无菌性静脉炎.临床上一般使用留置针输注甘露醇 ,据文献报道 ,采用静脉留置针反复静滴20%甘露醇 ,2d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 ,2d后静脉炎发生率达100.00%[1] .我们通过实施在每次输注甘露醇后实施0.9%氯化钠注射液5ml脉冲方式冲管,再用肝素盐水封管,旨在探讨临床上减少应用甘露醇致相关静脉炎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手段之一,大多数化疗药物会对血管内膜产生损伤,且反复刺激血管,导致很多患者出现轻重不同的静脉炎,不仅给患者造成化疗以外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从而影响了化疗的正常进行。周围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导致静脉炎临床十分常见,但导致的记忆性反应性静脉炎少见。本文报告多西他赛静脉输注引起输注部位反复炎症反应和静脉炎1例。  相似文献   

5.
静脉推注和静脉冲入阿霉素对静脉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疗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静脉给药,特别是注射方法选择不当,易引发静脉炎和渗漏损伤,据报道,静脉推注化疗药物致静脉炎发生率为57.6%[1].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是0.1%~6.0%[2].作者观察了阿霉素静脉冲入和静脉推注给药方法对静脉血管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静脉高营养治疗中的使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芳玉  谭学蓉 《当代医学》2011,17(21):131-132
目的分析比较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静脉高营养中的应用。方法本文回顾性总结新生儿室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66例早生儿,将这66例早产儿采用不同的输液方式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PICC途径输注,对照组采用上肢静脉留置针途径输注。通过记录留置的时间、观察患儿烦躁哭闹情况、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情况及影响患儿肢体活动和护理操作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留置的时间是36~302d,烦躁哭闹发生率7%,静脉炎发生率8%,并发症发生率3%,且不影响患儿肢体活动及护理,对照组留置的时间是2~12d,烦躁哭闹发生率36%,静脉炎发生率49%,并发症发生率22%;且影响患儿肢体活动及护理。结论在对早产儿静脉高营养中,选用PICC静脉置管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若发生药物渗漏或处理不当,轻者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者引起周围组织坏死,甚至功能障碍[1].因此加强输注化疗药物的护理,对预防静脉炎等不良后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的输液次序对β-七叶皂苷钠静脉输注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静脉输注β-七叶皂苷钠溶液的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实施静脉穿刺184例次,在输注β-七叶皂苷钠溶液后续用其他非刺激性液体输注;对照组共实施静脉穿刺172例次,将β-七叶皂苷钠溶液输注置于最后。治疗结束后,判断并比较两组患者输液后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39.7%,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输注β-七叶皂苷钠溶液时,输液次序搭配不当是导致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王志琼 《中外医疗》2011,30(29):87-87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200例行留置针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护理,对发生静脉炎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患者中发生静脉炎78例,静脉炎发生率为22.5%,静脉留置针置留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几率越高,5d以上置留时闯静脉炎发生率与5d以下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发生率与药物刺激性、液体输入量以及穿刺部位多种因素有关,差异比较均具有显著性。结论留置时间长短、药液输注,静脉选择与静脉炎发生密切相关,正确操作护理,早期发现有助于减少,减轻静脉炎发生。  相似文献   

10.
庞兰英  杜芸  黎艳  青燕  梁务清 《微创医学》2004,23(6):761-762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甘露醇时输液顺序与静脉炎的关系.方法通过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20%甘露醇患者60例,其中30例输注甘露醇后均有其他液体(A组),另外30例甘露醇最后输注(B组).观察不同输液顺序与静脉炎的关系,具有可比性.结果A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3.33%、B组为6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经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甘露醇时输液顺序搭配不当是静脉炎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诺维苯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输注预防静脉炎发生的疗效。方法  6 7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 :周围静脉穿刺直接输入 ;B组 :周围静脉穿刺 ,输注诺维苯后用地塞米松 5mg加入生理盐水 1 0 0ml冲管。C组 :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输注。结果 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 :A组 1 0 0 %;B组 88%;C组未发生静脉炎。结论 诺维苯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输注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潘鹰波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1):108-109,122
目的探讨3种静脉输注方法在短期TPN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6例短期TPN支持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组(62例)、静脉留置针组(62例)、非留置静脉留置针组(62例),分别进行TPN静脉营养液输注,普通针组采用7号普通金属针,非留置静脉留置针组2.2mm直型留置针,输注营养液后不保留输液针,留置针组采用2.2mm安全型留置针,保留输液留置针。比较3组患者静脉炎、药物外渗发生率。结果非留置针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留置针组(P〈0.05)。非留置针组输液部位渗漏发生率低于留置针组及普通针组(P〈0.05);而药物外渗发生率低于普通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留置针应用于短期TPN输液安全有效,对于血管条件较差或未行深静脉置管的短期TPN支持患者可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3.
黄萍  纪丽丽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1):1400-1401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大多数化疗药物为化学及生物合成制剂,反复、多次、大剂量静脉冲击化疗造成的机械刺激及高浓度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可导致静脉炎。现对我科1例因静脉输注诺维苯而引起的重度静脉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云峰  黄涛金 《西部医学》2011,23(6):1057+1061-1057,1061
目的探讨中药抗癌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有效预防方法。方法将103例使用中药抗癌药物所有静脉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2例与对照组51例。实验组静脉穿刺成功后滴注0.25%利多卡因液25ml,继后进行中药抗癌药物静脉输注治疗。并用50%硫酸镁溶液10 ml浸透2层无菌纱布持续湿敷于穿点以上静脉部位,每次1 h,2次/d,中药抗癌药物静脉输注后滴注0.9%氯化钠液25ml。对照组静脉穿刺成功后滴注0.9%氯化钠液25ml,继后进行中药抗癌药物静脉输注治疗,中药抗癌药物静脉输注后滴注0.9%氯化钠液25ml。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利多卡因联合局部湿敷硫酸镁,对输注中药抗癌药物引起的静脉炎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输液性静脉炎是由于静脉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或静脉内长期放置导管引起的局部静脉炎症反应,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技术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化脓感染。研究表明,静脉炎的发生率达到2.5%~42%。现将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为临床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乳腺癌患者使用表柔比星应用颈外静脉留置与四肢静脉留置的差别.方法 将84例需要使用表柔比星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颈外静脉留置针组(实验组)42例与四肢静脉留置针组(对照组)42例,并对两组病例输注表柔比星时输注的速度,静脉炎发生率及血管渗透的发生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的输注速度,静脉炎的发生率及血管渗漏的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注表柔比星时输注速度无明显变化,发生静脉炎及血管渗漏少.乳腺癌患者输注表柔比星时采用颈外静脉留置明显优于四肢浅静脉留置.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在通过外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这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痛苦,还将影响到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pH值较低,经外周静脉导管输注易发生静脉炎,静脉输液治疗指南建议经中心静脉管路输注,同时指南也指出,抢救药物紧急情况下可经外周静脉导管输注。该药物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是在紧急情况下或是短期使用,一般选择外周静脉导管给药。因此,明确经外周静脉导管输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相关静脉炎的发生原因,掌握预防和处理静脉炎的对策,对于减少胺碘酮相关静脉炎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凤艳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150-153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致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方法笔者对自己所在科室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164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不同穿刺部位、不同输液时间、不同药物性质静脉留置针输液发生并发症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44例患者在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发生静脉炎者9例,发生率为0.55%;致液体外渗的有29例,总发生率为1.76%。发生静脉炎与刺激性或高渗性药物致血管内皮完整性破坏有关;发生液体外渗与置管的部位、输液时间、药物的性质等因素有关。穿刺部位为大隐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颈外静脉时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2.41%、1.66%、1.12%、0.94%;≤24h、25~48h、49~71h、≥72h各时间段液体外渗发生率分别为0.41%、0.88%、1.76%、3.40%;输注刺激性和非刺激性药物时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15%。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正确选择穿刺部位、选择合适的留置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熟练掌握穿刺方法、合理科学安排输液顺序、缩短液体持续滴入时间、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等措施,能降低静脉炎及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保证输液治疗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护士主动性综合评估患者后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对化学性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6个月内入住我科化疗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护士主动性从药物性质、患者一般情况、血管情况3方面进行进行评估和干预,给患者提供最合理的静脉通路,对照组则采取留置针不进行任何干预静脉输注化疗药,观察两组患者化学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5.7%,对照组发生率为73.6%,两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护士主动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可有效减少化学性静脉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