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伤寒金匮温病综合实训课"中的一个典型病案为切入点,以小组讨论为线索,在病因病机分析过程中广泛结合伤寒、金匮、温病,力求从不同侧面体现其联系和区别,重点探讨病案中临床思维的建立,以及由临床思维引申的发散思维。通过典型病案分析,希望为伤寒、金匮、温病综合学习及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伤寒金匮温病综合实训"创新课程(以下简称"综合实训")的教学实践与特点。本课程主要以PBL教学方法为手段,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以启发式为引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均与传统伤寒、金匮、温病的单科教学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中医专业在学习中药学课程中开设实训课,通过加强直观教学,加强对中药饮片的辨识,加强实践性教学方法,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丰富、强化实践环节,实训和考试结合,加强综合能力训练等几方面实行,经过多年尝试,收到比纯理论教学更好效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开展中药学的实训教学是提高临床中药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中医临床诊疗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廖世煌教授(1943-),广东省名老中医,广东省仲景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40年,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精通《金匮》、《伤寒》、《温病》等经典著作。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廖老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尤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见解独到。  相似文献   

5.
临床技能实训是医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临床技能实训已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列入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亦明确指出了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  相似文献   

6.
《针灸学》是中医理论体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本科学员必修的主干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鉴于传统针灸学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理论课课时不足,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陈旧的问题,我校针灸教研室构建了针灸学实训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围绕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是中医四部经典课程中的三部,同属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目前高等教育思想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人才培养也在传授知识基础上,更加注重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伤寒金匮温病方证综合辨析与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已评为"天津市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今对以往相关工作进行总结,试图探索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能力与素质并重的中医经典联合教学模式,以期为中医教学改革之路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中医学院副教授、伤寒教研室主任华庭芳,《中医药学报》主编王永庆等,在应邀参加“仲景学说”讨论会以后,于三月十一日到长春中医学院进行学术交流。长春中医学院副教授、伤寒温病金匮教研室主任高世昌,副教授、中医基础教研室副主任、《吉林中医药》主编阎洪臣,以及伤寒  相似文献   

9.
陈灿 《中医教育》2000,19(6):25-26
我校金匮与伤寒教研室共同管理第一临床医学院综合病区已有 13年了,在校院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金匮和伤寒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在教学临床实践中,坚持以理论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又以临床疗效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的可信性和可行性,促进科研的发展,从而打破了一枝粉笔一本书,从书本到书本满堂灌的陈旧而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创立了《金匮》学科医教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为中医古典医著的教学改革开创了新的局面,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中药学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虹  金华  张萌  周鹏 《中医教育》2009,28(5):14-16
中医实训是指对学生进行中医基本知识的综合复习和对中医诊疗基本技能进行的强化训练。临床中药学实训是中医临床实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强化药性理论和中药功用的识记、掌握中医辨证思维方法指导临床用药、熟悉常用中药饮片的辨认知识,是临床中药学实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中医临床诊疗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要搞好中药实训教学找准学科定位是前提,深化教学改革是基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是关键,完善教学环节和过程是保证。要提高中药实训教学质量,需保证教学空间,完善教学标准,加强考核,注重实效。  相似文献   

11.
美国教育技术专家戴尔提出的“经验金字塔”教学理论,将人类获取知识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概括为一个“经验金字塔”来系统描述,其中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分别构成了“经验金字塔”的塔基、塔身和塔尖部分。中医学是门经验医学,其中伤寒、金匮、温病等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是中医理论和临证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源于临床经验又高于临床经验,是中医抽象化的经验,是戴尔“经验金字塔”的塔尖,戴尔“经验金字塔”教学理论对伤寒、金匮、温病等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教学很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江南何氏医学至今已传29世,治疗伤寒是其专长,从《伤寒辨类》一书可以探究何氏伤寒家学要义。《伤寒辨类》是何氏医学第22代传人何元长所著,是书融合伤寒和温病为大伤寒概念,不仅从发热症着手区分伤寒、温病及杂病的定义,更进一步结合明清温病学说提出"伤寒、温病、热病、冬温、感冒伤寒"同为发热,治法应有不同。何元长汲取前代伤寒医家的理论与临证经验,在明清医家的基础上增补、化裁了许多治疗温病、时疫的医方。《伤寒辨类》作为何氏伤寒学著作之一,对后世伤寒研究大有裨益,对当今中医教育及创新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伤寒与温病,就广义来说,伤寒是指一切急性发热性疾病;温病是伤寒中的一部分。就狭义来说,温病与伤寒是相对的,伤寒指发热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者;温病是指发热不恶寒、口渴、脉数者。《伤寒论》之"伤寒"是指广义的伤寒,麻黄汤证是指狭义之伤寒。伤寒论中包括了一部分温热病在内,但后世所发展的温病学说,已超过了伤寒论的范围,补充了仲景《伤寒论》中之不足。  相似文献   

14.
家藏《医学馆墨课卷稿》两册,为手抄本。(清代对医官考核称“考课”或“墨课”)其中共抄录同治8年正月~4月,光绪16年4月~18年4月考课卷111篇。(其中有部分残缺卷。)内容涉及《内经》、《伤寒》、《金匮》、《温病》、《脉诀》,以及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眼科、喉科等  相似文献   

15.
《针灸治疗学》作为针灸理论课程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训课作为其中主要的一环,必要的病例分析、问诊的训练及模拟、临床处理能力的训练等,均是我们引导和培养的重点,以便实现课堂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6.
淤血的记载起源于内经,至于“淤血”二字始见于《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篇。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对淤血证治作了一定论述,为后世活血化淤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作出了贡献。至清代温病学说已告形成,对淤血证治也有了一定记载,使活血化淤法的应用又有了新的发展。明确伤寒与温病淤血证的异同,将有助于认识伤寒与温病的关系和活血化淤法,使之更有效、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笔者就伤寒与温病淤血证治的异同,谈一下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7.
在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不足及中医思维弱化的背景下,认为培养过程中应更加重视中医临床诊疗基本技能的实训,提出基于OBE理念积极开展《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重建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接近临床-模拟临床-实践临床"SBS分层次教学,在大学阶段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中医临床技能。  相似文献   

18.
以中医治法八法中的"汗法"为切入点,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护阳气"。伤寒"护阳气"、温病"存津液"一直备受注视,然《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讲治疗大法"以平为期",而固护阴阳对于二者皆应重视。故从伤寒对汗法应用的原则,即汗不可过、禁汗之证,两点剖析伤寒"存津液",其中汗不可过包括微微汗出、中病即止及借药物、食物之力固护津液,禁汗之证包括津液亏虚、阴血不足,阐释温病应用汗法以达辛温卫阳、祛湿通阳的功效,呈现其"护阳气"的学术思想,进而证实伤寒与温病具有互通性。  相似文献   

19.
我教研《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场“读《论语》,学做人”的讨论激活了“中国哲学史”课的教学 ,开启了大学生在中国哲学经典中寻找人生智慧的风气。它的主讲者 ,系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郭齐勇教授 ,郭教授因之获得该校 1 995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有关人士据此提倡 ,高校应大兴读经典原著之风。有感于斯 ,笔者将多年来教研《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的心得整理成文 ,以期激活《金匮》课的教学 ,防止中医现存的经典葬送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声中。1 上溯与下联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称 :《伤寒杂病论》的创作撰用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本科层次外科护理实训教学技能方法,适应实践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方法选择我院2008级本科护生50名作为实验组,采用教改实训方案进行教学;选择2008级本科护生48名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训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比较两组护生技术操作考核、动手能力培养、学习兴趣等激发方面的情况.结果实验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高.结论外科护理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